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我們的洪流

正文 第一百一十九章 身世與經歷 文 / 洪天水

    聽到天王這樣的欣賞宋景詩,一旁的魯王任化邦就笑著說:「天王,您現在見到這宋景詩了,之後呢,我們就按照天王的安排,一起在這中原大地上鬧騰了,您這回該放心了吧?」

    大家聽了魯王的話,都笑了。可是,盧森卻說道:「你說錯了,這宋景詩不能留在你們的軍營裡,他也不能留在這中原的地面兒之上,總之,他不應該再留在你們這裡了!」

    眾人聞聽都嚇了一跳,梁王張宗禹和魯王任化邦更是吃驚不小,一時都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宋景詩自己心裡暗暗的叫道,完了!一定是天王嫌棄我曾經先投了勝保,後來又投奔了苗沛霖那廝,哎,看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是百年人了呀!

    這裡大家正在暗暗的狐疑琢磨,盧森卻突然哈哈大笑,說道:「你們在這中原之地,有老成持重、百戰不氣餒的扶王在此,有清妖聞之膽喪的『小閻王』張宗禹,還有勇猛善戰、有勇有謀的魯王任化邦,而且,你們的手下都是百戰餘生的幹將,有你們在此,還留著宋景詩幹什麼?」

    大家聽到天王這話一出口,更是覺得這下宋景詩要有事了,都將一顆心提到心口上了。

    盧森卻緊接著道:「朕此一番要親自帶領天國的大隊人馬渡過黃河,或山東、或山西,再進直隸,直搗北燕,所以,朕還要這宋景詩為朕做先鋒,做朕的耳報神呢,怎麼還會給你們留下?」

    啊!大家聽罷天王的這番話,最初都是一愣,緊接著,明白了這是天王要重用這宋景詩了呀,就都笑了起來。

    而坐在那裡的宋景詩此時汗都已經下來了。

    盧森就指著尷尬的宋景詩笑道:「你這個人,連死都不怕,還怕些啥嗎?你不過當初為了躲避風頭,糊弄了一下勝保,而朕聽說,你在這期間,還護保了很多其他起事的隊伍,這些呢,都不算什麼的,你不要總放在心上,不過有一點,朕還是要教訓你的,那就是你怎麼會投奔了苗沛霖這個東西呢?」

    宋景詩見天王如此明白自己的心跡,已經是感動的說不出話來,現在見天王發問,就趕緊回答道:

    「哎,當年被清妖大隊人馬,洋槍洋炮的追擊,我們的隊伍連清妖的面都看不到呢,人家一排槍打過來,自己的生死弟兄們就倒下了一大片啊,心裡不服啊!可是,又沒有回天的力氣,空有一膀子的力氣,沒用啊!所以,四下裡觀望著,當時呢,天國那邊咱也接不上頭緒,只是聽說兩淮的苗練總英雄了得,連清妖也不敢奈何他,於是,萬般無奈,就帶著弟兄們投奔了此人,正所謂;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隨吧!」

    盧森就問,「你原來可是大戶人家出身?」

    宋景詩道:「哪裡,在下就是奔波之人!」

    「哦,你說來聽聽?」盧森就鼓勵宋景詩說說自己的出身和經歷。

    於是,宋景詩長出了一口氣,敘說起自己的身世和經歷。

    宋景詩生於山東東昌府堂邑縣西北五十里崗屯小劉貫莊,父母雙全,弟兄三人,二姊一妹,一家十來口僅有十幾畝地,不夠吃的。從小雖讀過一兩年書,但十來歲就在附近各村莊扛小活。其後,他也經營過農民通常所經營過的許多副業,除了種地澆菜園子以外,他推車子、賣豆腐乾、豆腐絲、打鐵、燒窯、賣油醋、打棉花子、販馬、賣臘、做雇工、當練勇、當馬隊、……還販賣過私鹽。他和魯西一般農民一樣,從小就酷愛武藝。但他因為窮,無錢拜師,是偷著學的。後來為了在外邊踢場子失敗了,本村人怕丟臉,才允許他參加本村的場子練武,拜了鄉里老三爺劉厚義為師這劉厚義後來成為黑旗軍的將領之一。但宋景詩後來的師父就更多,而給他以最大影響的則是西汪村的孫汝鏡。據說宋景詩拜孫汝鏡為師的那天,穿的很整齊。孫汝鏡看見他便叫自己妻子去挑糞。宋景詩當時就說:「我去。」孫汝鏡說:「你這麼乾淨,幹這個不行。」宋景詩把衣裳一脫,褲腿一卷,跳到糞池裡就挑起糞來。孫汝鏡一看這人挺倔強幹練,這才收他為徒。

    咸豐四年,太平天國第二批北伐軍打下冠縣、莘縣、臨清,曾兩次駐軍於離崗屯十二里的冠縣清水鎮。宋景詩曾和許多農民去迎接過太平軍。而孫汝鏡也就在這時和另外十幾個徒弟投了軍。臨清撤退後,孫汝鏡曾回到宋景詩所住的小劉貫莊呆了好幾天。然後和太平軍往南走了。臨走的時候,許多徒弟都鄭重地向師父叩頭告別,並把他所遺下的大刀奉為珍物,相戒不去動它。宋景詩無疑地是從孫汝鏡這裡初步接受了造反思想。這時他已經學了全身武藝,便開始了兩種新的職業:打拳賣藝與保家護院。--這是宋景詩闖蕩江湖、結交英雄好漢、為造反找尋領頭人物所能採取的唯一公開職業。

    咸豐十年,山東全省除去登州外「其餘九府二直隸州」都普遍地掀起了抗糧運動。農民們說那時候連年災荒,大家都是「吃糠咽菜」,「活不下去」。物價高,地價賤,扛活不值錢,地主用高利貸剝削貧農,賤價收購土地。而銀價漲,地丁都按銀子算;漕糧又受貪官污吏層層剝削,特別是交不上整斗的貧農,遇到一種叫「挖升子」的衙蠹,「交三斗還不夠他三升挖的。」催糧的衙役叫「羅傘」,「進門先吃飯,臨走要拿錢。--不給要抓人,漕糧還得照樣完。」在諸種剝削壓迫下,堂邑、冠縣、莘縣、館陶等縣農民就由大糧小糧問題,爆發了抗糧運動。所謂大小糧,是依地土的肥沃與貧瘠而規定納糧多寡的一種等級制度,但在附加團練費捐稅上地主們想將負擔轉嫁於貧農,竟異想天開,廢除了這種等級,要大小糧平均分攤。--實際上因為捐稅數字是固定的,這就等於「把小糧鼓搗成大糧,大糧鼓搗成小糧」了。縣官又和地主勾結起來,貧農抗繳的就被關進監獄,「打官司又打不過地主。」這時候宋景詩站出來領著農民開展了抗糧運動。

    宋景詩本是個性情柔和,不暴不躁,好脾氣,少說話的人,人家都叫他「宋丫頭」、「宋妞兒」。但他聽到街上人對大小糧的事議論紛紛,就說:「這也太不公平了,咱們大家不要完!」宋景詩帶領著男女老少,扛著木掀、鋤頭、犁、耙……去到縣衙門,說:「地也不要種了,種了地還不夠交錢糧的!」縣官沒了法,臨時答應了農民免交,並允許「立碑為記」。但事後馬上派人來抓宋景詩。

    於是,宋景詩只得離開家。可是,這抗糧的事情確是鬧騰起來了。抗糧的農民「三五一群」地在一起,「明散暗聚」,在冠縣清水鎮、白塔集附近的韓村、趙莊及靠近館陶的燕兒莊一帶逐漸聚集起來了;從咸豐十年冬十月到十一年的二月,農民集合了萬餘人,「抗官鬧漕」,豎立義旗。外面都說這是宋景詩領著鬧的。

    二月十九日,是民間流傳的觀音誕辰,各處都有廟會。宋景詩便乘機邀集了許多英雄好漢,--一部分是魯西一帶白蓮教的頭目們,去冠縣劫牢反獄。去的人很多,但到冠縣城只剩下十八個人了。這十八個人喬裝改扮,裝做賣柴禾的、賣藝的混進了城。半夜裡在城裡放起一把火,大嚷大叫:「反了!反了!」城外接應的有的頸上掛著響鈴亂跑,--好像很多人馬。有的爬牆進了城。城裡官兵不多,聞警都開城逃去。大家打開監獄,救出許多起事所需要的人物,反出冠縣,這就作為魯西農民大起事的信號,大隊人馬便由此分向各州縣進攻了。

    宋景詩所帶領的群眾,主要是參加抗糧運動的農民。但進行刀兵拚殺的農民當中有十分之六是白蓮教的信徒。--這就是說:這次起事是宋景詩聯合著白蓮教共同領導的。從劫牢反獄事件起或者從抗糧運動起就是如此。

    宋景詩本人不是白蓮教徒,但他與白蓮教許多頭目都有著深厚的友誼,特別是有著共同的想法,所以他們聯合得很好。

    在各旗軍隊中,由於紀律嚴明,和村民處的關係好,尤其是戰鬥力強,宋景詩的黑旗軍是特別堅強而壯大。除了一般抗糧的農民大半都在宋景詩的黑旗軍裡。還有堂邑、冠縣一帶「□花」鬥爭中的農民以及「私鹽販」也多參加了黑旗。「□花」是貧農撿拾地主棉田中殘餘棉花而與地主所雇的打手經常衝突的一種鬥爭,有許多領導這種鬥爭的人物如楊二馬、夏三姑等都率領農民參加了起事。

    宋景詩自己販過私鹽,並同他們一起坐過監牢,因此他們參加起事的有數千人。另外,朝城張魯集--全集三千戶十分之九都是回民--回民們在回民地主馬岐山領導之下,組織了西域回民大隊,也參加起事。但因為和白蓮教教義不合,便投入了黑旗軍。因此,當時非教徒的群眾大半都歸了黑旗領導。

    當時,五旗的軍兵連拔一十三座城池,佔領了魯西及直隸邊境一帶廣大平原地區,已經突入所謂畿輔重地。楊泰和張善繼並且都做了皇帝。滿清朝廷大為震動,乃調兵遣將,派往山東。除了二月間由山東巡撫清盛所派來的明新步隊及僧格林沁所派來的烏爾貢札布的騎兵在東昌都被黑旗軍打得傷亡殆盡;新任巡撫譚廷襄在四月末也帶著保德率領濟南兵到了東昌。這是東路。四、五月間又派勝保督辦直隸山東軍務,由威縣臨清分三路向邱縣、冠縣、濮州進攻。這是西路。南路則叫僧格林沁憑著黃河之險,阻擋著渡河與捻軍結合之路。五月半僧格林沁並又派遣蒙古都統西凌阿與副總管恆齡率領騎兵駐軍東昌,以備北路。想用壓倒的優勢兵力把五旗大軍鎮壓下去。

    從陰曆四月半起,勝保由威縣越衛河向東南進攻;五月中旬起西凌阿、恆齡由東昌向西南進攻。到六月十九日止,兩路大軍,彷彿是勢如破竹,一連攻陷邱、冠、館陶、堂邑、莘、朝城、觀城七座縣城和下堡寺、尖□、桑阿、白塔、帕頭、崗屯、七里韓村、大李王莊及沙鎮諸重要據點。而實際情況則是勝保連打七個敗仗。--起義軍以若干空城,換取了七次殲滅勝保大軍的輝煌勝利。結果勝保在獲得空城以後,倒反退到衛河以北的威縣去,五旗大軍追出一百多里地,整個戰局改變了形勢。原來五旗大軍的有生力量毫未削弱,他們又在幾個縣城之間的許多據點裡紛紛出現。特別是堂邑、冠縣、臨清、莘縣、朝城之間一片廣大地區,南起莘、朝之丈八、大廠,中經堂、冠之桑阿、賈鎮、崗屯,北至館陶之楊墳,全部為五旗軍所佔住。並且從莘縣、朝城與觀城之間突出三枝人馬,反攻到衛河以北的曲周、邱縣、館陶、臨清、清河一帶,到達了勝保的後方。勝保這才不得不退回威縣去,以保衛北路畿輔重地。

    這時出現了一個新局面。勝保軍隊遭受嚴重的損失,只換取了在被包圍中的幾座空城。不能再戰了。而起五旗大軍同樣也遭遇到嚴重的危機。農民們說:「莊稼人打了勝仗,認為官兵不敢再來,都想回家去種地。--這一來人就散啦!宋景詩的黑旗軍這時人也慢慢少了,撐不住勁了。六月初五日莘縣撤退時,楊泰不幸陣亡,六月十七日張善繼由朝城攻回直隸,在沙河縣被擒犧牲。半個多月損失了兩大頭目。

    勝保利用了三個人物向宋景詩進攻:第一個是白蓮教內的老資格從政,他以白蓮教的首領地位勸降,利用並誇大白蓮教內部矛盾以及與宋景詩之間的矛盾來瓦解頭目之間的團結。第二個是張魯集的馬岐山,勝保把他的西域回民大隊先收編為民團。這等於說馬岐山先已投降了勝保,以西域回民大隊的武裝叛變來威脅宋景詩,然後勸他也同樣投降。第三個是宋景詩的「恩人」王百齡,又叫王二香。

    宋景詩與勝保的談判,大約在陰曆七月底才正式獲得協議,接著,清軍就派他去延家營去攻打南門和西門。

    延家營的頭子姓從,這從家人仗著人多勢大,竟然自己重新分五旗,並且,這個從世欽並以黃袍加身,強迫從政也學張善繼、楊泰之後做皇帝,結果從政氣死。

    無奈之下,攻到南門和西門的宋景詩只能高舉著大刀,虛張聲勢,把城裡的人都從這裡放走了。

    直到同治元年十二月初,宋景詩率領的「馬隊一千五百人和步隊三百餘人」就從白馬渡以炭船安然渡過黃河天險,「反回來」了。

    清廷一聽到這消息驚惶失措,慌亂萬狀。急忙叫直隸、山西、河南、山東各省總督巡撫以及多隆阿四面派兵追趕、堵截。不許宋景詩人馬有「一名東歸」!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