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江山入畫

正文 第八章 楚國生內亂 文 / 風過而

    第八章楚國生內亂

    齊國此次出兵,大敗楚軍,得了楚地四城;再敗越軍,得了大量賠款。平王就奉命帶領虎賁軍班師回國。太子齊禕留在新佔之地,整頓軍政事務,同時齊吳兩國都已著手準備他與吳國公主的婚事。

    齊軍在信城駐紮了十萬大軍,其餘三城各分兵守備。並在越國駐紮了五萬大軍,名義是作為監軍,待越國割讓了土地,賠償了軍費,即返回齊國。

    吳國已經派人接管了從越國割占的地方,王子英靖也已與駐防將領辦好了交接,自己回朝覆命。

    大理此次收入頗豐,直取越地西部疆土三百多里,王子段克堅就地設立府衙,率領出征的大軍就地駐紮,接管一應事務。銀屏公主已成為了王子妃,自然就跟著到了屬地。段王子和銀屏王妃又邀請無憂王齊祀到屬地,協助管理。無憂王也太子商議了,也就欣然前往。

    楚國被齊國割去了四城,好歹又得齊國相助,割佔了越國幾地。本來也算是拆補相抵,但是楚王在京都此時卻有些坐立不安。原因就是集結在楚越邊境的楚軍大將楚棋,未奉命回到慶城駐防,所集結的大軍也未歸還屬地。

    東方胤已經看到,這是一次徹底清除朝中政敵的機會。他秘密約見了幾個盟友,分別交代了,要他們在上朝的時候一起發難:指責楚棋擁兵意圖自立。

    第二天的朝議,幾位大臣提出大將軍楚棋,不服朝廷軍令,擁兵自重,意圖謀反,應即刻將其割去軍職,拿回京都定罪。楚氏兄弟本是楚王近族,楚王料楚棋不會謀反,此刻在邊境把持大軍,多半是想著為長兄楚桓復仇。但此時戰事已了,楚國國力空虛,以楚國一己之力對越作戰,恐怕是難以討到便宜。

    但楚棋不服軍令,擁兵自處的罪過是坐實了,楚王也不能袒護。就問丞相東方胤的看法。東方胤先讓自己的人提出彈劾的動議,見楚王沉吟不定,知道楚王是不願制裁楚棋。但此時若不把楚棋扳倒,日後恐怕真的就要如平王所說,自己落入他人之手,被株連九族了。

    東方胤出班啟奏:「楚將軍身為朝廷重臣,理應忠於皇上,令行禁止。雖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此時戰事已了,楚將軍應盡快回朝覆命,所轄大軍各歸屬地。若還不聽朝廷調遣,擁兵自重,難說不是有什麼企圖。此例若行,恐怕日後軍中諸將個個效仿,那時楚王威嚴何在?楚國安危誰擔?請陛下裁斷!」

    東方胤說到後來,把責任往楚王身上一推。反正自己表明了態度,該如何處置,那是你楚王來定奪。

    朝中的大臣紛紛附議。楚王思慮良久,東方胤所說也不無道理。自己雖有心偏袒,但這楚棋做的也實在過火。於是楚王傳旨:割去楚棋大將軍之職,另有兵部派員接掌軍印,將各軍調回屬地,命楚棋即刻赴京待審。

    東方胤待楚王頒了旨,就悄悄找到兵部的主事,私下授意。又給那隨行頒旨的太監大把銀子,囑咐了一番。

    現在楚國朝中,楚桓已死,楚棋帶兵在外,看看現在又要治罪,大家都知道這丞相已經是朝中不二的重臣了,誰也知道得巴結著。那兵部主事張通和傳旨太監王錦諾諾領命,就啟程去邊境楚軍大營了。

    楚棋先前接到旨意,要他將大軍調回屬地,自己去慶城駐守。但他想著兄長楚桓的大仇未報,心有不甘,正舉棋不定,聽說朝中已有諫議,說他欲擁兵謀反,楚王傳旨要將自己治罪。心中不由惱怒,想著自己兄弟助楚王平定楚國,南征北戰,今日兄長為國捐軀,楚王竟還要對自己治罪。楚棋在楚國算是一員猛將,但論之謀較楚桓相差甚遠。聽了探報的回復,一心埋怨著楚王,就認定是楚王對自己兄弟不公。加上身邊諸將,各有心思,就有那有心得將官,撮弄著楚棋,不聽楚王之命,反正手上有雄兵數萬,此時又得了越國沃野百里,等時機成熟,出兵越國,先報了殺兄之仇,到那時再說是回朝領罪,還是自立為王。

    楚棋也是有勇無謀,心下想著,自己並無謀反之意,但兄長的大仇是一定要報的,等報了大仇,再和楚王請罪就是了。

    兵部的人馬到了營地,即刻見了楚棋。傳旨太監宣讀聖旨,兵部主事就傳令軍中各將,各自率領所不返回駐地。眾將在大帳中跪接聖旨,聽聖旨宣讀完,楚棋接了旨。兵部的張大人也宣佈了軍令。眾人才望著楚棋看他如何決斷。

    楚棋卻看著眾人,問道:「諸位將軍,可聽清陛下的旨意了?」

    就有將領說:「我們已聽清了,既然陛下有旨,張大人又傳了兵部的軍令,我等各率本部人馬回去就是了。」

    眾將有的點頭稱是,有的卻眼神陰鷙,看著楚棋的臉色。

    楚棋哼哼冷笑了幾聲,把聖旨放到帥案上,然後一拍帥案。頓時從帳外湧進數十名軍兵,拿著刀搶,對著張通等人。

    張通大怒,喝問:「大膽楚棋,你是要謀反嗎?」

    楚棋冷笑著說道:「謀反?哼,你一個張通也敢說我謀反。這大楚的江山要不是我兄弟南征北戰,能坐的牢嗎?我兄弟出生入死,你們這幫朝臣在陛下面前諂媚享樂。我兄長被越國所殺,卻不想為他復仇,要和越國議和,這區區百里之地,能抵得過我兄長的性命嗎!」

    說完,對軍兵說:「把張大人押到後面,好生看押。」然後看著帳中的眾將,問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今天決意要對越作戰,打進越國,捉了那皇甫念豐,在我兄長墳前,用他的人頭祭奠。你們是願隨我出征,還是和張大人一起呆在這裡!」

    那些楚氏兄弟的舊部及主戰的將領紛紛響應,而忠於楚王的將領和不願為楚棋所利用的將領則紛紛反抗,試圖衝出大帳回到自己的軍營,或是指責楚棋等人是在謀反。也有些將領見事不妙,閉口不語,暗自想著對策。

    張通被軍兵推著,依然大聲喝問楚棋及響應他的將領。而那傳旨的太監已經嚇得癱軟在地,被架著出去了。那些不服楚棋的將領也被楚棋關押看守起來,那些尚未表達立場的將領此時也表示擁護楚大將軍的決定。

    楚棋命人寫了一道奏章,說明自己絕無謀叛之意,但越國侵佔楚國,殺了楚國大將軍楚桓。他是要討伐越國,為楚桓報仇。奏章發出,楚棋傳令大軍進入所佔越地。一面積極準備對越作戰,一面防範楚**隊的討伐。

    眾將也紛紛回到各自營中,就有那不願跟著楚棋走的將領,悄悄帶著自己的軍隊,與楚棋大軍漸行漸遠,折道回了楚國,向楚王稟明情由。

    楚王聽說楚棋不尊聖旨,反而扣押了兵部去接管大軍的主事,連那些有異議的將領也一併關押了,而一些將領已經偷偷帶兵返回楚國。楚王也不由得大怒,傳令再集軍隊,去追剿楚棋。

    東方胤卻建議,此時絕不能再徵調楚國各地的軍隊了,而且都是楚軍,自相殘殺被他國恥笑。料楚棋帶兵攻越,手下軍兵並不知情,只要楚王御駕親征,讓楚國的軍兵知道了楚棋謀反,那自然就能兵不血刃,捉下楚棋。楚王依計,留丞相東方胤輔佐太子守國,自己親率一萬皇家護衛軍,到楚棋營中討叛。

    楚國太子楚瑜年紀在二十左右,丞相東方胤曾教過他些文治史記,所以素日稱東方胤為師。東方胤此時見楚王御駕親征,離了楚國京城,心裡就暗自思量,若是太子能當上楚王,只要自己牢牢掌握了太子,日後就再不必擔心什麼了。但楚王年僅五十,正值英壯,太子即為遙遙無期。如何能讓楚王此次出兵,與楚棋兩相拚殺,兩敗俱傷,才能讓太子提前即位。

    東方胤不由得想起了當初出使齊國,平王對自己所說:可以幫助自己。現在正是求助於平王的時候。

    楚王率軍離了京都沙城,不幾日就到了楚越邊境,此時邊境已有幾隻從楚棋軍中撤回的人馬,那幾位將領見楚王親征,也紛紛像楚王表了衷心,大罵楚棋謀反,罪該萬死。楚王會合了幾隻人馬,繼續想楚棋軍營進襲。楚棋在營中也聽到了探馬的回報,說楚王親征,討伐自己,不由得仰天長歎。而楚棋軍營內,各種消息已是傳播開去,那些不明真相,跟了楚棋的軍兵,此時得知真相,紛紛逃離軍營,投向楚王。楚棋的六萬大軍不消幾日,就只剩下三四萬人。楚棋此時也是騎虎難下,想要請罪,豈不是白白鬧了場荒唐;想要與楚王對陣,那又坐實了謀反的罪狀。

    此時越國的軍隊也已悄然對楚棋的軍隊形成了包圍。

    平王得了東方胤的密信,和齊王商議了,飛書駐紮在越國的齊軍,也悄悄向楚越邊境進發,待楚王離了楚國邊境,就迅速插到楚王大軍身後。同時讓探子在越境內散佈消息,就說楚王追剿叛軍是假,率大軍為楚桓報仇才是真,楚軍此次定要捉了皇甫念豐,用他的人頭祭奠楚桓。

    皇甫念豐正帶著大軍遠遠與楚棋的軍隊對峙,得了這個消息,心裡自然也是暗暗發狠,命令越軍做好準備,誓要讓楚軍有來無回。越王也與齊王傳書,說楚國不尊約定,率兵進犯,齊國不能偏袒,應當為越國主持公道。齊王回信,駐越齊軍定會協助越軍,共同對付楚軍。越王得了齊王的允諾,心下大定,傳令皇甫念豐,勢必將楚軍殲滅,最好能擒拿了楚王,討回被楚國侵佔的疆土。

    楚王出兵以來,所謂叛軍均與丞相所斷定的一樣,紛紛歸降。自己帳下的軍隊已收攏了四五萬人,照此下去,到楚棋大營時,楚棋所帶領的楚軍基本就回到自己帳下了。楚王還在盤算如何處置楚棋,卻不知道,各方勢力已經對他不下了黑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