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江山入畫

正文 第七章 楚越兩相殘 文 / 風過而

    第七章楚越兩相殘

    齊吳聯軍以二十多萬之眾,面對當面的不足十萬越軍,若是發起猛攻,擊潰越軍是輕而易舉的。但既然越國求和,齊吳聯軍自然就停止了推進,與當面的越軍對峙。

    大理國的軍隊則繼續長驅直入,迅猛的侵吞越國西部疆土。

    越國求和的意圖,平王已稟報了齊王,同時也告知了無憂王齊祀。齊祀既然知道了和談對於疆土的劃分,自然是帶著大理軍隊積極向越國境內推進。

    越王收到了齊國的答覆,對於西部割讓給大理的疆土,倒還能接受,而對於南部之地也都是越國極為豐沃的疆土,糧食多產於此,白白送與楚國,實在不甘。所以見齊吳聯軍停止了攻勢,就安排求和的使臣與齊軍談判,拖延些時日。同時嚴令圍困楚軍的越軍,必須在齊軍救援之前全殲所困楚軍。將楚軍趕回邊境,為接下來的和談創造有利的條件。而對於西南之地,越王即令越軍盡速後撤,撤收到平王所畫之地防禦,其餘各地盡皆棄守。這也使得無憂王所率大理軍隊,攻城略寨,無往不利,無憂王的威名更勝從前。

    指揮越軍圍困楚軍的主帥乃是越王的心腹大將軍皇甫念豐。皇甫念豐得了越王的旨意,知道自己的責任重大,時限也僅三五日而已。越軍十二萬人馬,此時就圍著楚軍的近五萬人馬。

    皇甫念豐帶著眾將,在陣前望著楚軍的大營。他和手下的將領都知道楚軍的主帥,乃是楚國大將楚桓,楚桓常年征戰沙場,是楚國第一猛將,謀略過人,勇冠三軍。皇甫念豐知道這一仗,關乎越國的興衰大事,只有殲滅了當前的楚軍,才能在與齊國的和談中爭取一絲主動,同時削弱楚國力量,減少楚國對越國的威脅。

    看看身後整齊的越軍,皇甫念豐舉起手中的大槍,傳令擂鼓進擊。

    同時,在楚軍大營,楚桓因連日征戰身患重病,又被越軍緊緊圍困,無法獲得及時醫治。為了穩定軍心,楚桓嚴令不得洩露自己生病的消息。楚桓在營中正躺著休息,聽到手下將軍進來稟報,說是越軍盡出,似乎有對楚軍發動總共的意圖。心裡大急,不由得連連咳嗽,吐出了幾口鮮血。手下的護衛急忙要去喊來軍醫,被楚桓喝止。楚桓吩咐趕緊備馬,然後再護衛的攙扶下,上了戰馬,號令全軍嚴陣以待,準備與越軍決戰。

    楚桓騎著戰馬,在軍隊面前緩緩而過,不在臉上顯出一絲病態。楚軍看到精神抖擻的出楚將軍,幾日來的擔憂也就消散了。

    楚桓帶了幾位將軍佔到營寨內,隔著圍牆柵欄向外看著,十幾萬越軍已經在營寨四周列好陣勢,邁著大步緩緩向楚營推進。而楚軍的弓箭手也已經做好準備。後面是盾矛手,騎兵也已做好隨時出擊的準備。

    楚桓病中就已命令楚軍,在大營三面廣佈鹿角丫杈,加固木樁柵欄,多備弓箭。而在南門部署了騎兵,防範越軍進襲。

    現在越軍依然發動最後的進攻,楚桓知道是到了最後決戰的時候了。

    楚桓傳令大開營門,不等越軍逼近發起攻擊,自己先率楚軍騎兵,迎頭給越軍已打擊。

    數千名楚軍騎兵呼嘯著,從營內衝出,向著來襲的越軍衝擊而去。越軍本來還在緩緩接近,見楚軍發動了逆襲,陣前的將領也是擺動兵刃,帶著軍兵衝了上來。

    雙方在楚軍大營前就展開了一場大戰。楚桓雖然自知有病,但此戰要緊,也只能咬緊牙關,率領楚軍與越軍鏖戰。他身邊的親軍衛隊更是拼了命的跟在他周圍,護得他周全。

    正面的衝突一起,其他三面的越軍也已接近楚營,大批的越軍呼喊著,高舉著兵器就衝向楚營。楚營內的弓弩手、投矛手,紛紛把弓弩射向衝上來的越軍。大營的圍牆外,很快就堆滿了越軍的屍首。

    越軍的弓箭手也在到達射程位後,彎弓搭箭,向著楚營射擊,一時間滿天的箭雨一陣急過一陣,中箭士兵的哀嚎震天。

    楚桓衝殺了一陣,坐在馬上只覺得天暈地旋,幾次堪堪掉下馬來。幸有部將護衛,有部將見大將軍病情嚴重,而當前越軍的攻擊又極其猛烈,今天這一戰肯定不能善了,要想獲勝幾無可能,就不由分說,夾帶著楚桓往楚國方向突圍。

    皇甫念豐在遠處看到了楚桓的帥期,一直指揮人重點攻擊,此時見楚桓似乎有了逃跑之意,他怎麼可能讓楚桓逃脫,一揮手中的大槍,親自追了上去。後面越軍將領也是緊跟在後面,追殺楚桓一行。

    楚軍在廝殺中見主帥的大旗往楚國方向去了,也就知道主帥是棄了他們,自顧逃了。於是楚軍軍心渙散,有的將校軍兵就棄了陣地,也殺出營寨,往楚國方向逃去。

    原本楚桓被圍,已向楚王求援,楚王知會了齊吳聯軍的主帥平王,平王也應諾立刻出兵救援。同時楚王也準備從楚國內派出援軍。但丞相東方胤卻提出楚國此時斷不可再抽兵,當初牌楚桓出征也只帶了六萬軍馬,就是擔心一旦大軍盡出,國內空虛,被齊軍、吳軍和大理軍隊襲擊。這也是大將軍楚桓的建議,所以現在決不能出兵。而其實這是東方胤在齊國聽了平王所說,暗自為自己打算。他現在和談剛成,還是楚王眼前的紅人,朝中的主和派也以他為首。而朝中主戰的卻對他極為敵視,主戰的則就是楚桓、楚棋兄弟為首。這次楚桓被圍,東方胤正是要借越人之刀除了這個政敵。而楚棋被派駐在武城,嚴防齊軍,距離楚桓遙遠,有心救援,也無力施救。朝中留守的多半是以丞相為首的主和派,他們都以東方胤馬首是瞻,只管跟著丞相附和,那楚王也就聽了,竟未發一兵。楚桓也是托大,數日居然未向楚王催促,直到今日眼見兵敗,只能突圍,卻想起竟沒有接應,能否殺透越軍重圍,回到楚國只能看天意了。

    越軍趁著楚軍混亂,一舉攻佔了楚軍大營,進而對楚軍就進行了剿殺,楚軍死傷無數,逃的逃,降的降。楚桓心裡已知敗局已定,自己又在病重,再跑下去也只會拖累自己的親信,身為大將軍,一生征戰,少有敗績,絕不甘被越軍俘虜,於是走在途中,趁身旁眾將廝殺時,顧不得自己的空當,抽出佩劍自刎而亡。手下的將領還想搶回屍首,早被越軍奪取,有越軍將領斬了楚桓的首級,一路高挑著,呼喝著,向皇甫念豐報功去了。

    楚軍聞聽主將被殺,更是無心抵抗,被越軍或殺或俘,逃到楚國的不足萬人。越軍大獲全勝,雖也傷亡慘重畢竟全殲了楚軍,收復了被楚軍所佔之地。

    楚王聽了楚桓被殺的噩耗,捶胸頓足,大罵越王該殺,發誓要為楚桓報仇。楚棋在武城得了消息,也要回朝請命,帶領軍隊為哥哥報仇。丞相東方胤心裡暗暗得意,也裝出悲痛之色,力主舉楚國之兵,全力出擊,為楚將軍報仇。還未楚王分析:「四國出兵伐越,齊吳聯軍大勝,大理國大勝,均佔了越國大片疆土,屆時和談定是收益,而楚國卻寸土未得,還白白損失了幾萬人馬,那麼被齊國割去的疆土就那麼損失了,這被齊國佔去的土地還得從越國拿回來。」

    楚王見朝內難得形成一致的意見,於是就從武城抽調楚棋回朝掛帥,調集全國各地的軍馬,二次出征越國。

    平王隔岸觀火,見楚越鬥了個兩敗俱傷,楚國又調集大軍,要再次入越,知道是該自己出面的時候了。於是平王就邀請楚國、越國、大理國的使臣到齊吳聯軍的大營共議和談事宜。楚棋在楚國邊境集結大軍,還需時日,楚王就派了丞相東方胤參加;越國派了丞相凌石泉參加,大理國由王子段克堅參加,無憂王也一併同行;吳國是王子英靖,齊國是太子齊禕和平王齊詠。

    五方齊聚,平王就提出了自己的和談方案:齊吳聯軍所佔之地盡歸吳國;大理所佔之地盡歸大理國;楚國雖敗,但以楚桓將軍所到之地為界,劃歸楚國;齊軍撤回信城,越國以三年稅賦作為齊軍的賠償。越國對吳國、大理國所佔之地並無異議;獨對楚國的割讓,不願承認。

    平王就冷冷的對越國丞相凌石泉說:「越軍本已求和,卻又出爾反爾圍困楚軍,致使我齊吳聯軍未能及時救援,楚桓將軍身死;你也該知道,出國現在已經集結了大軍,我齊吳與楚聯合用兵,你越國能頂得住我們的大軍嗎?」

    凌石泉諾諾不敢做聲,東方胤見平王向著自己說話,也就不再言語。吳國和大理國的使臣,都割得大量土地,自然更是唯平王是聽。凌石泉無奈,只得答應了平王的條件。

    東方胤也回復了楚王,把平王如何維護楚國利益,力爭讓越國割地賠付楚國的事,更是大飾了一番。楚王見不必用兵也能獲得越國割地,自然就罷兵了。楚棋聞訊是暴跳如雷,奈何君命難違,但楚棋在邊境掌握著大軍,卻不肯散去。

    無憂王在和談時只是聽著,並未參議,見和談事成,就在營中陪著無憂王處理軍務。閒暇帶著瑩兒在軍營四周的山林溪河遊玩、垂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