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韓弩秦戈(9) 文 / 竹月下幻想
孟闕到邯鄲時秦國已攻入趙境,孟闕臨危受命,一切儀式從簡,趙王偃封孟闕為大將軍,領軍三十萬抵抗秦兵。
這三十萬人已是孟闕此時所能動用的全部兵力,趙國歷史上人口最高峰時曾達到三百五十萬人,但戰亂頻仍,導致人口不斷減少,特別是長平之戰和之後的邯鄲保衛戰,對趙國的精壯人口造成了毀滅性打擊,這些精壯人口的喪失還代表著一個家庭中主要勞動力的喪失,這無疑又會間接造成人口減員,因此到這個時候,趙國全國人口已不足二百萬。
雖進行了全民總動員,除去各座城池不得不留的極少量軍隊,也只初步湊出四十萬兵力,其中有十萬由李牧率領,兵分三處,分別防備燕國,齊國,和反覆無常的匈奴。
尤其是齊國,這可以說完全是趙王偃自己找的麻煩,他認為五國合縱時之所以沒有給秦國更大打擊,完全是因為齊國沒有參與合縱的原因(他自動忽略了和自己為敵的燕國),因此乘「大勝」之威,攻取了齊國的饒安,雖然趙國從此有了自己的出海口,但因此而得罪了齊國,卻也是得不償失。這乃是趙王偃在赴完魏國國宴回國之後發生的事情,不知是否是因為在酒宴上喝的太多,頭腦一熱臨時想出的主意。
李牧不能和孟闕協同作戰,孟闕獨立應付秦國兩路進攻,壓力就更大了。
秦國這次的出兵有一定的突然性,當趙國到韓國請孟闕回國的使者剛離開邯鄲時,秦國就出兵了。
秦國的兩路兵馬一路為主力,有四十五萬人,由老將蒙鶩率領,此時已攻下趙國的「龍」,「孤」兩地,正進攻慶都。這一路的戰役目標除了進攻邯鄲外還有隔斷李牧回師增援邯鄲的目的。
另一路由秦國公子長安君成蛟率領,預期從上黨的屯留出發,直接進攻邯鄲,這一路有二十萬兵馬,包括李信的十萬馬步軍,和長安君親領的十萬步兵。
據說這一路之所以由長安君率領,一是由於長安君和秦王政當年一起都在趙國做過人質,比較熟悉趙國地理,二來,這次秦國出兵乃是秦王政和王翦兩人合力促成的。
呂不韋原打算明年再出兵,但王翦以為趙國發展太快,越早興兵打擊她越好,而秦王政更要御駕親征,呂不韋以萬乘之尊不可親涉險地為由好歹勸住了他,於是秦王政退一步要求由自己的弟弟去,大概這也算某種替代感吧。
趙國現在已經有了二十五萬馬軍,之所以有這麼多良馬,是因為匈奴不但自己賣馬給趙國,還從鄰國月氏那裡販馬給趙國。這些馬軍中有十萬騎兵和十五萬騎馬步兵。
孟闕手頭的三十萬兵馬中有騎兵九萬,騎馬步兵十五萬(李牧只留了一萬騎兵做機動力量),步兵六萬。
孟闕本來想留三萬步兵守邯鄲,然後讓司馬尚帶十萬騎馬步兵抵擋成蛟,自己帶九萬騎兵,五萬騎馬步兵,和後續部隊三萬步兵迎擊蒙鶩,但趙王偃定要留下五萬騎馬步兵保衛邯鄲,至於為何要留機動性極強的騎馬步保衛邯鄲,而不是純粹的步兵,孟闕問過趙王偃,他卻拒不回答,孟闕心知他有萬不得已就逃跑的意思,孟闕領軍在外,自也不能時時看著他,只得叮囑了他幾句什麼大王一身繫國家之安危,當堅守城池的話,然後就憑趙王偃自己的了。
於是孟闕帶領由東郭郎直接指揮的九萬騎兵和由左將軍扈輒率領的六萬步兵親自去迎戰蒙鶩,孟闕騎兵馬快在前先走,扈輒帶六萬步兵攜帶十架韓弩在後為援,而司馬尚帶十萬騎馬步兵去迎戰長安君和李信。
**********
屯留,秦軍駐地。
李信心急火燎的再次來到長安君的大帳,急急行禮後,道:「殿下,我們應該急速出兵攻取邯鄲了!」
長安君年僅16歲,倒是一臉少年老成的摸樣,不過他現在顯得有點氣急敗壞,他道:「怎麼,還是你那翻來覆去都是一套的說辭,什麼你帶騎兵先行做前鋒,我帶步兵隨後偷襲邯鄲什麼的,不可行,絕不可行!」
李信耐著性子再次解釋道:「殿下,是這樣的,我先帶騎兵奔襲邯鄲,趙國的騎馬步兵定然前來攔截,雖然他有十萬人,我只有五萬五千,但我依然可以和他周旋一番。殿下將剩下的十四萬五千萬步兵再兵分兩路,一路於白天進攻邯鄲,多帶旌旗,四萬五千人假充十四萬五千人,趙國騎馬步兵必然分兵來攔截,而我的騎兵也將分兵來助戰。到時這四萬餘人紮住營寨,只用強弓硬弩對抗趙國的騎馬步兵,讓他分不清虛實。而殿下親率十萬步兵,於夜間悄悄行動,夜襲邯鄲……」
「好啦!」長安君粗暴的打斷了他的話,然後道:「我說過多少遍了,趙國的騎馬步兵最善於夜襲,夜襲咸陽就是一個例子,若非我王兄臨危出手,擊傷孟闕,震住了形勢,咸陽早已陷落了,那邯鄲如何會不防備我等夜襲,我等若去,不過自投羅網而已。此計絕不可行,絕不可行!」
李信還要說什麼,長安君揮了揮手,道:「孤累了,你且下去吧,讓孤休息。」
**********
待孟闕的騎兵行到曲逆城時,蒙鶩已經攻下了慶都,知孟闕已到曲逆,再攻曲逆城池已不易,於是將軍隊集結在曲逆西南的都山腳下,另派四萬軍隊駐紮在都山之北的堯山上,既是佔領戰略制高點,也是策應都山大營。
孟闕來到蒙鶩軍前時正是下午,於是紮下營寨,準備晚飯。
孟闕帶親兵在營前看蒙鶩的大寨,只見是圍著都山紮營,這都山方圓也就一百多米的樣子,也就是說大概是現代零點一平方公里左右,山也不高,一百多米吧。這都山實在太小太矮,所以蒙鶩竟未在山上留兵。
孟闕看了一會兒,營中開飯了,而對面營中竟也差不多同時開飯了,兩軍相距雖遠,孟闕還是大聲喊了一句道:「秦軍兄弟們,一日三餐怎麼樣啊,你們可得感謝我的『發明』啊!」趙軍一陣哄笑,秦軍中竟也遠遠傳來一陣哄笑,於是這一觸即發的大戰平添了幾分輕鬆。
飯畢孟闕從容休息,蒙鶩夜間倒也未曾來偷營劫寨。
於是第二天兩軍各出營寨,擺開陣勢。
孟闕見對方背靠著都山一層層擺開共數十個方陣,每個方陣有一萬多人,而每個方陣內都是三人一組,這編組以前倒沒看到過。
只見這三人中有一人比另外兩人都高大些,手持大盾,這大盾蒙著生牛皮,足可將三人都大致罩住,而另兩人一人持極長的長矛,怕不有六七米長,一人是弓箭手。
持盾者和持矛者都披皮甲,而弓箭手穿戰袍,長矛和弓箭在大盾之間的空隙裡探出。
孟闕的騎兵都有騎槍,但騎槍只有不到四米長,另有馬刀,以及弓箭兩樣武器,面對著秦軍的新式步兵編組不禁有點怵頭。
到此時,已不能怯陣,於是孟闕下令騎兵先派一萬人做試探性衝鋒。
於是一萬騎兵先成散開隊形蜂擁衝到秦軍陣前,萬箭齊發,而秦軍也是弓箭齊發,雙方的箭雨在半空交織,發出急風刮過樹梢般的銳嘯之聲。但趙軍的箭枝大部分都被秦軍的盾牌擋住了。
秦軍的長矛從盾牌的邊緣伸出著,但兩軍並沒有比一下是否誰的槍更長,就更有威力的機會,因為趙軍一衝到秦軍跟前,就自動從秦軍陣前繞回去了。這些戰馬對於前方尖銳的長矛有本能的恐懼,他們會本能的迴避,是不會主動再向前衝的。
騎兵對付步兵,一般都是先用弓箭摧毀對方的鬥志和陣型,然後再乘亂衝鋒,對於隊形陣勢嚴整的步兵,騎兵如果貿然衝鋒,只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於是孟闕除了本陣留下一萬騎兵外,將其餘七萬人都派了出去,和原來的一萬開始衝鋒的人一起,從四面以每次一面一萬人的方式,八萬人輪番對秦軍進行騷擾式射箭。
秦軍只能被動防禦,因為追是追不上的。
蒙鶩之所以背靠都山紮營,也是為了讓後背沒有空隙,這樣只要防備正面就行了,可以保證趙軍攻不破他的陣勢。
但是秦軍也只能這樣固守陣地,因為一旦離開背靠的山地,就會把後背暴露出來,被機動性極強的騎兵所乘。
當然步步為營的緩緩前進,可以最大程度的減少損失,但一來那樣進軍速度就太慢了,二來,蒙鶩現在對是否繼續進軍也已經完全沒了底,因為據探馬發回來的信息,長安君一直駐軍屯留,竟不向趙境進軍一步,蒙鶩已成孤軍深入之勢,他現在是進退兩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