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風雲大趙

正文 第四章 韓弩秦戈(8) 文 / 竹月下幻想

    高漸離見孟闕莫測高深的樣子,實摸不清他的路數,不知他是故作高深,還是因守「盟」內的規矩而不願多談,需知「顓頊盟」內的成員聚會時都是帶著面罩的,就是私下彼此熟識,在盟內聚會時也不可表現出來。至於私下交往,卻是越少談盟內之事越好,「顓頊盟」是個既鬆散又嚴密的組織,平時盟內無事時,對成員的所作所為並無明顯約束,只是做好本職工作就好,而本職工作並不繁重,故此盟內人員自由度較大。他此時見孟闕不再多談「顓頊盟」之事,倒也不好再追問下去了。

    於是兩人對視無言,互相揣摩對方底細,孟闕知道自己心中無底,再這樣對看下去只怕要露餡,於是道:「院內風涼,何不到室內奉茶?」

    荊軻原本被孟闕的武功所震懾刺激,自覺是來此討了個沒趣,因此才無言而走,但此刻孟闕和高漸離一番對話,他雖也對「顓頊盟」所知有限,但剛才急於離開的氣氛和情緒卻被打斷了,又見高漸離有進屋之意,而他與荊芸兒兄妹多年未見,焉有不想之理,於是在孟闕的相讓下也隨高漸離等眾人進入室內。

    孟闕奉上清茶,眾人對飲。荊芸兒小燕一般圍著哥哥轉,荊軻臉上也終於有了笑意。眾人又閒談了幾句,孟闕見氣氛不錯,正好繼續「加溫」,於是叫上酒菜,大家邊喝邊嘮。

    武林中人大多豪邁,即便如高漸離般老成之人,幾爵酒下肚,話也多了起來,於是眾人越喝越親熱,頗有相見恨晚之意。龍陽君和荊軻更是不打不相識,頗為投緣。

    於是孟闕充分認識了龍陽君的兩面性格,只見他周旋於自己與荊軻之間,忽而豪氣沖天,忽而柔情似水。

    眾人也頗為驚詫加有幾分好笑,荊軻卻對龍陽君的女兒態完全自動過濾,只覺得那是另一個人,而他所結交的是豪氣干雲,武功絕頂的龍陽君,倒頗有成為生死之交的趨勢。孟闕本以為兩人會上演一出結拜的好戲,誰知二人皆無此意,看來朋友相交貴在實質,倒也不必拘於形式。

    孟闕有時會想,這龍陽君的雙重性格固然有可能是天生如此,但也未必不與後天經歷有關,他本想問問,但想到這一定涉及**,一但深談,將大幅度拉近兩人的距離,這對於深恐惹下「斷背情緣」的孟闕而言是不能接受的,於是只得作罷。

    荊軻和高漸離在孟府住了三天,隨即二人告辭,走時已和孟闕如好朋友般無異了,荊軻囑托孟闕好好照顧她妹妹,言道自己遊行江湖,居無定所,卻是在一個地方久居不慣的,也不願為任何官府中人效力。

    孟闕知他不願依附自己,但想到他日後為「太子丹」刺秦王,不知算不算為某一個官府效力,或者還是為了某種「義氣」,但這畢竟是多年以後的事情,自己現在倒也無須洩露「天機」。

    荊軻走後的第二天龍陽君也接著告辭,他這幾天雖對孟闕暗示不斷,但並未有過分舉動,孟闕在無法消受他的「美人恩」之餘,也把他當做了一個很要好的朋友,本想挽留,但又恐他藉故不走,或有什麼誤會,因此這挽留的話終究沒有說出口,星憐和荊芸兒冰雪聰明,自也明白孟闕的意思,於是龍陽君走時,竟無人說一句挽留的客氣話。

    那一刻,龍陽君先是有幾分幽怨的看了孟闕一眼,然後忽然洒然一笑,雲淡風輕的轉過身,帶著謎一樣的性格和謎一樣的身世飄然離去了,倒也讓孟闕頗生感慨。

    龍陽君走後不久,李遠來了,二人久別重逢,自然歡喜。

    孟闕問起匈奴之事,李遠詳細道來,孟闕才知,原來頭曼進攻秦國之前,曾想拉上李遠和呂猛二人一起行動,但二人深受孟闕「華夏民族認同感」的影響,拒不參戰,甚至想辦法要給秦國通風報信。於是頭曼一怒之下,下令擒獲二人和他們手下的二十幾個華夏戰士。至於他們手底下的那些匈奴親兵原是頭曼和鳴鏑火先的同族親兵,關鍵時刻卻是不服李遠和呂猛管的,而在擒獲二人這件事上頭曼和鳴鏑火先無疑達成了一定默切。所以那些匈奴兵也一起發難,李遠等華夏人被輕鬆拿下,但顯然頭曼留了餘地,所有人都只是受傷,而未被殺死。

    等到頭曼從秦國邊境撤兵後,將二人都放了出來,告知二人孟闕要求他二人中派一人去見孟闕。

    兩人商量一番,最後決定由李遠回來,並且就呆在孟闕身邊,助他行事而暫不回匈奴了。

    孟闕知道之所以是李遠回來,自是因為李遠功夫遠在呂猛之上的原因,又問他為何現在才到,李遠言道,他方到趙國,他兄弟李信就來信說家中老父病重,要他回去看一眼,結果他回到秦國的家中之後才發現是兄弟撒謊,原來老父無事,是李信想要讓他留在秦國效力,但李遠已下定決心跟隨孟闕,所以想辦法逃出了秦國,來到韓國。

    孟闕見李遠說的輕描淡寫,但料想其中情況必極凶險艱危,自己得有這樣的生死弟兄,當真是三生有幸了。

    這之後不久,黃藥,伊裡沁,和丫鬟淡雨也來了,至於黃薇則沒來,原因一是她乃春申君之女,身份特殊,在沒正式嫁給孟闕之前,不宜離開楚國,二是她在楚國還有孟闕交代下來的任務,就是隨時監視黑龜壽等人的動靜,以便知道他們出發去聖母宮的大致日期。

    轉眼又到了第二年初夏,孟闕這大半年來政績斐然,舉韓國而多好評。這當然與韓王然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中間經過幾起不大不小的政壇風波,都在韓王然的一力支持下安然化解了。但孟闕對自己在外交上的成績卻極不滿意,因為他的「三晉聯盟」計劃失敗了。

    孟闕原本是打算把韓趙魏三國再聯結成一個緊密的聯盟,從而實現如當初晉國般的強大規模,那樣就較易和秦國抗衡了。

    三國以前當然也有過聯盟,但早就名存實亡了。孟闕打算再重新訂立一個盟約,沒想到卻遭打了巨大的阻力。

    阻力首先來自趙國,趙王偃並非昏君,當然知道眼下趙國最強,三家聯盟對趙國有利,但他卻強烈要求孟闕必須先回到趙國執政,否則聯盟免談。

    趙王偃的意思很明顯,現在孟闕的威望已天下震動,人皆道他在哪國哪國必強盛,那如果三家聯盟,而孟闕不回趙國,趙國豈不是為他人作嫁衣裳了。趙王這回終於想通了,派密使告訴孟闕說,一旦孟闕回到趙國,立刻賦予實權,總攬朝政,以圖復興大趙。

    至於魏國,意思差不多,魏王增的書獃子氣已減了很多,何況他手下謀臣也為他分析了聯盟利弊。

    而韓王然見此情形,當然更加倚重孟闕,若非有在魏國國宴上孟闕當眾拒絕魏王增婚約的例子,他幾乎要強迫孟闕和星憐結婚了。

    孟闕當然知道,自己「相趙」是最好的選擇,就算韓魏兩家不同意三晉聯盟,以趙國的國力徐圖發展,也終有一日能抗衡秦國,但自己在韓國的改革方見成效,基礎未牢,一旦自己離開,在舊勢力反撲下,只怕會前功盡棄。而且韓國國小有國小的好處,所謂船小好調頭,在韓國改革是最容易的,如果在最容易的國家都還沒有改革徹底,就妄自離開,到趙國在重新做起,未免有些事半功倍。所以,他暫時不打算離開韓國,總覺得得等韓國的改革不可逆轉時或至少自己再多積累些經驗才能再走。

    於是因他不願離開韓國,三晉聯盟最終還是沒有達成。

    孟闕當然不願離開韓國,但有時離開一段時間卻是必須的,這個必須就是黃薇終於來了消息,確定了黑龜壽等人出發去聖母宮的大致日期,於是孟闕計算行程,準備出發去楚國君山金龜寨。

    正是那好事多磨,正在此時,忽然有使者從趙國帶來消息,秦國起六十五萬大軍,打算兵分兩路,攻打趙國,如今正在厲兵秣馬,不日開戰。對這個消息孟闕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秦國報復趙國是一定會的,但沒想到這麼快,他以為秦國大戰之後怎麼也得休整一年,也就是明年才會發兵,不料竟這麼快就出兵了,看來秦國也是急不可待啊。

    趙王寫了親筆信,要求孟闕速返趙國,主持抗秦大計,韓王然沒有理由挽留,而孟闕當此國仇家恨之時,不得已只得以國仇為先,再次拖延了找姐姐之期,決定即日啟程回趙國。

    趙王偃還一併提出向韓國訂購新式弩車十架,要求和孟闕一起離韓。這弩車韓國以前是絕不外賣的,但趙王偃也是聰明人,想著孟闕既相韓,多半能通融。果然孟闕親自向韓王然請求同意把弩車賣給趙國,韓王然情面難卻,只得答應了。而此時的韓弩也終於向導彈邁進了一大步——火藥的爆炸功能終於被試製出來了。

    在這炸藥試製成功之初,孟闕並沒有多少高興的意思,因為他已想到,只怕這炸藥要首先被用於內戰中了,還是星憐的話安慰了他,星憐道,如果有一種武器,能在不太明顯加大戰爭中殺傷效果的情況下,而起到威懾作用,從而加速統一戰爭的腳步,而使千百萬生靈早日結束戰亂之苦,不也是好事嗎?

    孟闕認同了這一點,因為他發現這種火藥的威力還很有限,在這動輒斬首數萬乃至數十萬的列國紛爭中,它所造成的傷亡只能算領頭,但如果能善用它,無論是攻打堅固的城牆,還是在戰場上起威懾作用,都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和巨大的震懾作用。

    秦兵當然不會一聽見火藥爆炸轉身就跑,但人對未知事物都有畏懼心理,這必然影響戰力的發揮,只要做好技術保密,完全可以在秦國學會這種技術之前,通過幾場有火藥助陣的大規模的戰爭來削弱秦國,從而為趙國迅速一統天下做好準備。

    於是孟闕帶著十架韓弩離開了韓國,奔赴趙國,而韓王然以替孟闕照顧家眷為由,將星憐,伊裡沁,黃藥和淡雨都留在了韓國,李斯也被以工作脫不開身為由留住。孟闕自然知道韓王然還想讓他回韓國,但眼下救趙為重,至於日後回不回韓國,卻只好暫時不去想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