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風雲大趙

正文 第三章 相帥五國(31) 文 / 竹月下幻想

    這一場大戰從卯時初刻(五點十五分左右)一直打到巳時三刻(九點四十五分左右),戰場上屍若伏草,血飄戰旗。

    不時有一陣陣捲著沙土但不太強勁的風吹起,似乎這每一陣風都是死去的戰士們的魂魄集體離開,而天空中停留著一塊巨大而妖異的黑雲,是孤獨的一大塊,並沒有下雨的意思,像一個線條極粗的英文字母「u」字形,而太陽就在這「u」字形的開口內部,很像是一個來自異世界的只有頭部的巨大精靈,張開他的巨口,要吞噬掉太陽,又像死神把他巨大的羽翼張開並前伸,要受攏地面上戰死者的靈魂。

    孟闕和項燕始終在高處觀戰,不知何時李斯也來了,軍中一切從簡,只有一把遮陽傘,孟闕讓給了李斯,由士兵為他撐著,李斯自是甚為感激,暗道人言夢郎禮賢下士,果然名不虛傳,但士為知己者死,倒也不必把感激總掛在嘴上,於是略作謙遜也就接受了。

    孟闕和項燕皆身體極強悍之輩,此時天非正午,有茶水在旁供應,又有涼風不時吹來,倒也不懼炎熱,何況比起戰場上那些在烈日下捨死忘生戰鬥的雙方士兵來說,他們實在是太「自在」了。

    孟闕忽然覺得有點飢餓,原來他早上飯吃得太快,太潦草,卻是沒到點就餓了。

    何謂「沒到點」?卻是這時的人吃飯都是一天兩頓,第一頓在上午九點左右,第二頓在下午四點左右,其根本原因在於稼穡不易,生火費事。老百姓都是如此吃飯的,貴族也不能脫離自己的時代,自然也是如此。

    這時的軍隊有時講「滅此朝食」,就是先打完仗再吃早飯,卻都是在極有取勝把握的情況下或者是極具豪氣的將領才會做這種決定,一般情況下如果想早上打仗的話,都是半夜做飯,凌晨吃完,然後進入戰鬥,一直打到下午四點左右再收兵吃飯——如果能從容收兵的話。

    孟闕魂穿到此,十幾年來入鄉隨俗,已習慣了這種一天兩頓飯的生活。現在突然餓了,不由的想起了前世一日三餐的生活,於是突然間靈機一動……

    戰場上敵對的兩方打到現在,都已體力透支,腹中無食,但高度緊張的戰場精神狀態掩蓋了這兩者,這是戰場意志力的比拚,誰能堅持到最後,誰就最終能贏得這場勝利,顯然雙方還都沒到戰場意志力崩潰的時候。

    就在這時,一陣飯香混合著菜和肉的香味的飄進了所有交戰雙方士兵的鼻孔,雖然接著就來了一陣風,但這風也不過是把飯香暫時抑制了一下,隨著風息更強烈的飯香又傳了過來,與此同時,一陣千百人的齊聲喊話傳了過來:「聯軍兄弟們,大元帥有令,打敗秦軍就給兄弟們加餐,有好多肉啊,大元帥發話了,『跟著他,有肉吃』,聯軍兄弟們,殺啊!殺啊……」

    「加餐」這個詞兒對於所有士兵來說都是如此新鮮,但剛才的飯菜香氣,尤其是那強烈而極其誘人的肉香已將所有戰士的飢餓感立刻喚醒了,這巨大的飢餓感加食慾讓士兵們立刻認同了這個新鮮詞彙,於是聯軍士兵更加以千百倍的鬥志做戰,而秦軍自知無此待遇未免氣沮,於是戰爭的天平立刻向聯軍一方傾斜。

    王翦狠狠一拍大腿道:「蓋世奇才啊,果真是蓋世奇才,這『加餐』妙計就是讓我王翦想上一千年,我也想不出來啊!」

    王翦還有三萬預備隊,他本來準備在關鍵時刻再投入,作為壓死聯軍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孟闕的騎馬步兵就由李信的部隊來對付,待打敗聯軍再回頭集中兵力消滅孟闕的騎馬步兵,但現在聯軍已然佔據優勢,而李信的軍隊並沒有戰勝孟闕的騎馬步兵的把握,就算加上自己的預備隊也無十足把握,何況自己和李信的軍隊也都沒吃飯,因一直處在高度緊張的準備隨時投入戰鬥的精神狀態中,也消耗了大量體力,一聞飯香也都餓了,士氣也很低落,看來今日是有敗無勝了,於是當機立斷,道:「傳令收兵撤退。」

    秦軍的素質在這時得到了最由衷的體現,雖敗不亂,大營是不能回了,聯軍此時在『加餐』的刺激下勇猛無比,回大營,大營也必被奪取,咸陽除了東面外,另三面都沒被圍困,於是王翦和李信合兵邊撤退邊在那三面城牆前佈防,背靠堅城,進可攻,退可守,也可隨時增援城內的守城士兵,而咸陽城中糧草堆積如山,就是所有這些秦軍都進城,和城中軍民一起,再吃一年也吃不盡,因此秦軍的形勢也不是十分壞。

    聯軍打敗秦軍後都集中到了孟闕的騎馬步兵營中,飯菜中果然有肉,但不是「好多」,而供十萬軍隊吃的飯菜自然也不夠五十萬軍隊吃,連碗筷也不夠,於是聯軍一邊到秦軍大營裡搶碗筷(還是不夠),一邊回營取鍋就著秦軍大營裡留下的糧食做飯,才終於人人吃飽,但仍然人人感激大元帥的「加餐政策」。

    這以後,聯軍中就開始流行中午加餐制度,而秦軍也學去了這個制度,到後來整個華夏的貴族階層們只要有條件的都開始一日三餐,但普通的華夏百姓們限於條件仍然只得一日兩餐,直到很久以後孟闕建立了大趙帝國,帝國疆域極其龐大,境內外族人口遠超過華夏人口,才通過對外族勞苦大眾的殘酷壓搾和剝削讓所有的華夏平民也實現了一日三餐。

    有道是「民以食為天」,那時,孟闕雖始終自稱「大趙始皇帝」,但老百姓們私下裡卻都親切的稱他為「咱們的天皇帝」。

    這還是遠期效應,至於近期效應就是「夢郎大帥用一頓飯打敗了秦國的常勝將軍王翦」這件事在山東六國逐漸傳為佳話,「天下第一風流浪子武宋玉夢郎」的智者大名再震天下。

    **********

    李園已在楚魏邊境堅持了許多天,說是「堅持」,其實一仗沒打,他一直深溝高壘,防備和監視著佔領魏國城池的秦軍而已。

    秦軍二十萬眾也大多數撤出了魏國各座被佔城池,都在楚魏邊境和楚軍對峙,兵力雖佔優,卻並未發動攻擊,畢竟身後防守各座被佔城池的秦軍少了,得防備魏軍隨時反攻,魏國的潛力還是很巨大的。

    李園還是比較敬業的,這天早晨他又來到營前巡視,主要是看對方的營盤動靜,軍人的直覺讓他立刻發現了對方營盤的不對勁處,對方營前雖也有人把守,但仍有一種空落落的感覺。

    李園對孟闕沒有帶著他去攻擊秦國是既暗中感激又頗為不甘,老實說,他是有些害怕秦軍的,他早年和秦軍打過仗,秦軍那赤體提刀,不知死生之別的勇猛精神和超強戰鬥力給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但他又不甘心就這樣放棄了這次建功立業的機會,戰場上瞬息萬變,誰敢說聯軍一定敗北,一旦勝利,自己做為楚軍這次出征的副手,必能加官進爵,王后是自己的妹妹,有她為自己在王上面前進言,自己的官豈能小了,春申君已老,自己早晚要取代他的位置,至於孟闕畢竟他在楚國根基太淺,何況他又有趙國王位的繼承權,早晚會回趙國爭位,倒不足多慮。

    因此他咬了咬牙,決定今日冒一把險,他是右將軍,本來也只有一個將軍的部隊編制七萬五千人,但作為楚軍的第一副手,他又多了兩個軍共兩萬五千人的編制,卻不是他的嫡系部隊,於是他將這兩個軍都派了出去,衝擊敵營。

    敵營在陣前只有不到一千人把守,竟再無援軍,他們的作戰意志極其勇猛,好像都已早存死志,都以一當十,無奈楚軍人數太多,終於被楚軍全數殺死,楚軍衝進大營,見虛插旌旗,營中已空無一人。

    李園大喜,立刻點兵出發,追擊秦軍,他曉行夜宿,急急行軍,但始終沒見秦軍的影子,不過一路發現了秦軍不斷留下的做飯紮營痕跡,知道秦軍就在前面,不由更加心急。

    這日到了一處山谷前,李園先派人進谷查看,又到兩處山上偵查,都無敵軍,才放心入谷。

    其實這山谷的地勢不是太險要,谷中道路較寬,因此李園的大軍走的也很從容,李園在軍隊中間,待他進谷後又走了一程,前軍已能看到谷口了,軍隊也有大半進了谷中,忽然谷口殺聲震天,秦軍竟不知從何處冒出,堵了谷口,而就在這時,本來已確定無人的兩面山上也忽然出現了無數弓箭手,齊齊開弓放箭,楚軍進退不得,頓時大亂。

    李園魂飛魄散,暗想這秦軍定是先前離此不遠,留下暗哨待自己偵查完進谷後就通知了秦軍來攔截,此時已陷入絕境,卻如何是好,聽殺聲谷外的後軍也已被圍,再說後退軍隊轉身不易,還不如前衝尋一條出路,於是高聲發令前衝,楚軍雖亂,但畢竟久經訓練,憑著求生**,還能聽令前衝,無奈一來遇伏軍心已喪,二來兩面山上的弓箭打擊太難防禦,不一會兒終於全面崩潰,東奔西跑,自相踐踏,死傷無數,李園一咬牙,喝令親軍砍殺前面攔路的楚軍,急尋生路。

    他手下親兵果然勇猛,一路殺到谷口,於是他看到一個白袍小將,十七八歲的年紀,白袍早已血染,紅紅白白,鮮艷而妖異,一條亮銀槍上穿著四五個楚軍,剛被他一甩而出,接著他又一槍,又把四五人穿在搶上……

    他身邊還有眾多如狼似虎的秦兵,而李園身邊的親軍已在和先前攔路楚軍的自相殘殺中所剩無幾,當此際,死中求活!李園武功也不低,大吼一聲,舉金背砍山刀直奔白袍小將的頭頂砍去,白袍小將揮槍一擋,當得一聲大響,李園虎口震裂,大刀脫手,白袍小將順勢一槍扎來,李園盡全力一閃,右肩頭一塊皮肉已被槍鋒帶去,就在此時,他身旁一個親兵以同歸於盡之勢也挺槍刺向白袍小將,白袍小將無奈變招將那親兵殺死,李園乘此間隙已然撥馬回逃,他的另一個親兵武功也不低,又代替他擋了白袍小將一招,李園已然衝回谷中,他腰下有配劍,此時拿在手中殺攔路楚軍,倒也所向無敵。

    忽聽身後有敵軍傳令兵的大喝聲傳來:「蒙恬將軍快撤,我前鋒一萬騎兵已被趙軍騎兵全殲,趙軍正然趕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