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風雲大趙

正文 第三章 相帥五國(29) 文 / 竹月下幻想

    李斯認為自己投奔孟闕是極為正確的選擇,秦王政還沒有親政,自己只能投奔呂不韋,也只能從小吏做起,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熬出頭。

    而孟闕雖說據聞十分禮賢下士,卻沒有士人去主動投奔他,這主要是因為他行為放蕩,倫戀親姐,而導致名聲太差,自己是不在乎他私德如何的,以前只是沒想到去投奔他而已,畢竟他還根基太淺,趙國也還沒有發展起來,但昨夜自己靈機一動,投奔了他,以他身邊無士人的狀態,他必會重用自己,這人才智極高,又有趙國王位的繼承權,如果自己輔佐他當上趙王,憑自己的才學,和趙國的發展潛力,則趙國前途無量,自己當然也前途無量。

    這一夜李斯一點兒沒睡,事實上昨夜的狀態,結束戰鬥後,即便是久經戰陣的騎馬步兵,其中除了一小部分早已習慣了枕戈而睡的人外,也都沒有睡著。

    忽然有傳令兵來招呼李斯說,大帥傳見。

    李斯大喜,忙整理衣巾隨那士兵去見孟闕。

    大帳內,只有孟闕一人,孟闕見到李斯頭一句話就是:「李丞相安好,孟某這廂有禮了。」說著一揖到地。

    李斯一怔,孟闕也意識到自己又失口了,誰知李斯立刻也回禮道:「大王安好。」

    孟闕一轉念間已明白李斯是誤會他是有爭奪趙國王位之意,於是將錯就錯的哈哈大笑道:「如此就請丞相安坐。」

    李斯以為孟闕稱自己為丞相是暗示今後當了趙王就封自己為相國,李斯雖有野心,但這等一見面就許諾為一國丞相的事卻是做夢也沒想到的,於是也忙謝座,神情中透著心花怒放。

    兩人都坐定後,孟闕道:「如今情勢,李丞相將何以教我?」

    李斯道:「丞相一稱,某已深感五內,只是此稱呼只有你我二人時可稱,人前大王還需謹嚴,恐有洩露,須知大王暫時還無直接和公子嘉,公子遷競爭的資本。」

    孟闕見李斯不答眼前形勢,先說競爭王位繼承之事不禁有點不耐,李斯察言觀色早已看出,於是道:「大王,方今之事,正是五國聯軍與秦國公平對決之時。」

    孟闕道:「公平?難道以前『合縱』各國與秦國對決都不公平嗎?」

    李斯道:「正是,以前六國都從函谷關進攻秦國,函谷關之險,天下無雙,六國攻不進來,徒自在關前耗盡力氣,於是秦國乘六國疲敝之時,開關延敵,往往取勝,而今大王夜襲咸陽,雖未成功,但已取得戰略主動,只要陳兵咸陽城下,秦國函谷關和各地秦兵必然紛紛調動增援咸陽,攻魏秦軍也會回撤。雖說函谷關即便兵少,也仍不易打開,但五國聯軍可沿大王襲擊咸陽路線來咸陽城下與大王的騎馬步兵合兵,一起威脅咸陽。

    秦國號稱百萬大軍,但那是全民總動員的兵力,此時能迅速集結的不過函谷關守軍二十萬眾中的十五萬,畢竟還需留下一些兵丁守關。咸陽城下的十萬人,咸陽城內和周邊城池的十萬兵,以及攻魏二十萬眾,攻魏秦兵若回援,則魏軍可尾隨,魏雖損失巨大,但仍能起二十萬兵,我猜大王必在楚魏邊境還留了大量軍隊監視攻魏秦軍,這些軍隊也可隨回援的秦軍而來,如此則秦兵四十餘萬,我九十餘萬,兵力遠勝,若能一戰勝秦最好,若不能只要保證糧道暢通,也可打持久戰,秦國各地的兵力動員過程中,五國也可繼續動員國內兵力,到最後還是我軍兵力佔優,只怕那時將有兩百餘萬軍隊進行大會戰,天下命運將於此定矣,五國聯軍若勝,則強秦之勢得到抑制,而我大趙將扶搖直上矣,假以時日,終有一日能一統天下。」

    **********

    果然如李斯所言,在函谷關的王翦看到咸陽城的烽火,才知孟闕固然打破了六國幾百年的思維定勢,繞過函谷關攻擊了咸陽。一時無暇細思具體過程,忙調動十五萬大軍從關後撤出,回援咸陽,同時派快馬給在魏國的蒙鶩送信,讓他迅速回援,並叮囑他路上小心,不要中了埋伏。

    在函谷關前的五國聯軍瞭望哨在高處看到函谷關內士卒調動,忙通知各國將軍,按孟闕走時安排,暫由韓國右將軍韓虎師統帥繞道蒲阪,向咸陽推進。與此同時,咸陽附近的櫟陽,藍田等城池駐軍也開始向咸陽附近集結。

    櫟陽,藍田兩城三萬援軍先到,至於其他較遠城池的援軍也正日夜兼程的趕來,然後王翦帶著從函谷關和沿途收攏的兵馬十八萬也到咸陽附近,兩城兵馬自動與王翦會和,並歸於王翦指揮。王翦大軍與孟闕的騎馬步兵對峙,卻也沒發生大的衝突,只是散開兵力,和李信相呼應,將孟闕的軍隊包圍。李信在咸陽城外有七八萬兵力,咸陽城則沒往外派兵。

    孟闕前有堅城,後有王翦大軍包圍,但並無畏懼,又等數日,又有數個城池的三四萬兵力先後到達,與王翦合兵一處,接著各國聯軍也到了,他們一路受到過小規模的攔截,但總體上進軍順利,沒受什麼大的損失。

    這些軍隊又從三面包圍了王翦的軍隊,但未全面包圍咸陽,那樣局部兵力就不佔優勢了。

    韓楚魏三國的聯軍目前由韓國右將軍韓虎師統領,韓虎視無論官階威望都不足以統帥這數十萬軍隊,須知光楚軍這次除上將軍孟闕外就有「前,後,左,右」四個將軍,右將軍李園在楚魏邊境和秦軍對峙,現在大概也已經開始移動了,四個將軍每人統兵七萬五千,加上孟闕本部上將軍統兵二十萬,如項燕為前將軍,在非戰時統兵三萬七千五百人,在戰時都擴編了一倍。

    項燕又多加了八千子弟兵的騎兵建制,定級為一個騎兵軍,他帶騎兵軍和孟闕出征夜襲咸陽,而原來的軍隊就留給副手偏將軍項成指揮。

    這些將軍都不服韓虎師,無奈有孟闕臨離開時交代的命令,也只得委屈的聽從韓虎師的領導,韓虎師心知肚明,對這些驕兵悍將自是十分客氣。

    孟闕輕裝簡從,夜襲咸陽,帶的給養不多,在咸陽城中又未曾搶劫,因此這幾天軍中開始缺糧,於是孟闕決定單獨發動一次「突圍」行動,和韓虎師會師,以取得糧草,但這一建議卻遭到了項燕和司馬尚的一致反對。

    司馬尚道:「秦軍弓弩犀利,我等縱馬衝鋒,傷亡將巨大到不可承受,韓虎師知大帥在王簡包圍之中,他必然主動發動攻勢與我等會師,那時大帥再相機行事,現在則不必著急。」

    果然,第二天凌晨,孟闕聽帳外金鼓擂動,於是忙令士兵飽餐戰飯,把本來省著吃能吃兩天的飯在一頓早餐中就吃了一半,這已有點破釜沉舟的意思了。他令司馬尚在營中負責吃完飯安排士兵出營備戰,自己則匆匆吃過後上了高處觀察軍情,項燕也已吃完跟著他陪在一旁。

    但見在王翦軍後,數十萬聯軍列開陣勢,鋪天蓋地,旌旗招展,繡帶飄揚,刀槍如林,長戈映日,而王翦的軍隊雖規模稍小,但不知如何,卻給人一種威勢殺氣猶勝於聯軍的感覺。孟闕知這兩軍一定都是三更埋鍋造飯,五更已經吃完備戰了。

    聯軍成三個弧形陣勢,卻是以楚軍列於中央,韓軍居右,衛軍居左,三個軍陣之間距離不大,但規模相差就太大了,楚軍自己的規模已遠勝秦軍,而小國衛則軍勢單薄,如果王翦集中兵力打擊衛國,衛國幾乎無法攔阻,孟闕猜是各國不齊心,而韓虎師又威信太差,不足以服眾,才造成了這種狀態,也只得盼兩軍迅速會師,再由自己重新安排軍陣了。

    三**士均是前面的大量士兵只有皮甲,後面的少量士兵才有金屬鎧甲,孟闕知道這些金屬鎧甲也以簡易胸甲為主,半身鎧甲的不多。前幾排是弓箭手,後面的是步兵。另有少量車兵配置在每個軍陣的一角,並不顯眼,足見車兵已經不太受重視了。

    最顯眼的是韓**陣中有幾十輛巨大的弩車,每車上有長達數米的巨箭三根,用絞盤上弦,每車數十人操作。這幾十輛弩車在整個軍陣之前。五千馬軍部署在韓軍右翼。

    孟闕在函谷關前匆匆看過這種車弩,因它車身巨大,不易通過關前險道,不曾發揮攻城作用,而孟闕又始終藏身騎馬步兵當中,所以並未注意,此時見了卻頗為心驚,他先前曾聽星憐說起過韓國有射程達八百步的弩箭,莫非就是這種車弩嗎,須知此時的一步距離不是隨便邁出一步的距離,而是跨出兩大步的距離,接近兩米,如果這種弩能射出八百步那是接近一千六百米了,這可能嗎?

    於是他對項燕道:「這可是能發射到八百步外的韓弩嗎?

    項燕道:「八百步,沒聽說過,不過據說韓國王宮的武器庫裡有前周(作者按:此時東周已滅,故周朝的事都稱前周)時代偃師所造的神弩,不過早就不能用了,不知射程是否能達到八百步,眼前的這種韓弩射程為六百步。」

    「哇,接近一千二百米,厲害啊!」孟闕自語道。

    項燕直了直眼睛,顯然不知道「米」是什麼概念。

    而秦軍分為左中右三軍,左軍面對韓軍,只有一萬三四千人的樣子,也分為三部分,左邊是弩兵,約有三千人,列為三十幾排,孟闕對秦軍有一些瞭解,知道秦軍弓弩手是三排一組,一人瞄準射擊,一人給弩上弦,一人裝箭枝,可保證連續發射。右邊是數百輛戰車,每輛戰車後都有步兵,孟闕知道每輛戰車上除三名車兵外,另有一伍(五人)步兵,這些步兵並無盔甲,只穿戰袍,而中間全是步兵,也無盔甲,應是輕裝步兵。

    右軍面對衛軍,有六萬餘人,前列四萬人是無盔甲的輕裝步兵,後列兩萬人是穿甲但不帶頭盔的重裝步兵。但也只著皮甲,少數軍官著金屬鎧甲,應是半身鎧甲。輕裝步兵前有三排弓箭手。

    中軍全是不著盔甲的輕裝步兵,在三排弓箭手之前也有幾十架車弩,每車上有七隻巨箭,也用絞盤拉線,有數十人操作。箭比韓弩稍細短些,不知是否射程也近,但顯然是以數量取勝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