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風雲大趙

正文 第三章 相帥五國(28) 文 / 竹月下幻想

    李信大刀摟頭蓋頂劈向項燕,項燕大吼一聲,一戟震開來刀,大鐵戟順勢刺向李信,李信急閃身形,不料項燕大鐵戟變招橫削而來,李信大叫一聲,縮梗藏頭,他頭上無盔,髮簪卻連著一大蓬頭髮被削落了,兩人已馬頭交錯而過。接著各自猛烈砍殺身前的敵騎,而身後的騎兵也兵刃交擊,廝殺在一起。

    項燕大鐵戟上下翻飛,橫砍豎砸,如烏龍入海一般——入得是血海,他一路前衝,無數人被他殺得血肉橫飛,人頭亂滾,甚至屍身一劈兩半,身後兩千子弟兵緊緊跟隨,轉眼已鑿穿秦軍的騎兵陣,回頭一看,卻見秦軍騎兵撲向城牆跟前,正與上面的趙軍仰面對射,原來趙軍騎馬步兵已有二千人迅速進城,並關閉城門,上城禦敵,這回變成他們守城了!

    另留下五百人看守戰馬,孟闕進城是令士兵步行的,因為城市不比平原,房屋眾多,街巷曲折,騎兵不易施展,不如就用步兵,於是十萬匹戰馬都留在了城外。

    此時東城門兩萬五千匹戰馬被五百軍兵帶領迅速向一邊撤去,這些馬久經訓練,竟不稍亂,秦軍見如此多的戰馬極為眼饞,但攻城救大王為先,也顧不得了,卻無任何一人捨得往馬身上哪怕射一箭。

    原來秦人雕鞍馬軍總共只有五萬,其中一萬隨蒙鶩伐魏去了,剩下這四萬卻是最近才佈防到咸陽附近的,不久將和六萬步兵一起編為秦王近衛軍,統一由李信指揮。這是老將王翦的主意,意思是讓那六萬步兵也跟著騎兵換馬訓練,等待日後馬匹增多,就也全部裝備為騎兵。

    秦人不僅缺騎兵,也缺馬,河套還在匈奴右谷蠡王頭曼手裡,秦的國策是先南後北,先統一全國再打匈奴,因此只要匈奴不過分侵擾,也就相安無事,所以秦也很難從匈奴得到馬匹,匈奴原先是不願賣馬給秦人,現在是只賣馬給趙人了,秦國只能從西戎征馬,但在征了三萬匹馬,和原先的馬匹一起裝備了五萬雕鞍馬軍後,西戎也一時沒有合適的馬了,只能再等下一批小馬長大再挑選了。

    李信的軍隊在咸陽附近,因此聽到了咸陽城裡遠遠傳來的微弱喊殺聲,於是趕緊帶馬軍先行趕來,而步兵也緊隨後面,卻來得正是時候。

    項燕掉轉隊伍從秦軍騎兵的身後再次殺來,秦軍無奈一面回身迎敵,一面繼續與城上守軍對射。

    正在不可開交之時,遠方的秦軍步兵又衝到了近前,項燕於是只得帶領騎兵又衝向秦軍步兵,而秦軍騎兵全力與城上趙軍對射,竟不追擊他們。

    項燕衝入秦人步兵之中,更是所向無敵,秦人步兵的前幾排還有甲冑,但也無頭盔,後面的大隊人馬就都連甲冑也無了,不但沒有甲冑,大部分人連上衣也不穿,倒不是秦人穿不起甲冑,實在是他們不穿甲冑已成習慣,在視生死如無物的秦人眼裡,沉重的甲冑是影響身形靈活度的,還不如不穿來的痛快,因此他們在戰場上常常赤膊上陣,捨生忘死的進攻,這在對付六國的步兵時的確既能用殺氣和勇氣威懾對方又能因身手靈活而更易取勝,但此時面對楚軍騎兵的超強攻擊力,顯然勇氣和殺氣都起不了什麼作用了,而不穿衣甲則更容易被馬刀和騎槍殺死。

    項燕帶領兩千子弟兵在秦軍步兵裡穿插來去,如入無人之境,殺得血浪滔滔,人頭如韭,而秦人似乎對他們並不太在意,他們只是要衝到城下——攻城。

    在這些秦人步兵的最後有幾十架簡易雲梯,竟似是用拆了大帳的木料胡亂釘成的,他們顯然是預料到了敵軍很可能會佔領城池。

    項燕不知道這些步兵是要訓練為騎兵的,奇怪他們的雲梯怎麼如此簡陋,但現在顯然不是想問題的時候,項燕揮軍再次殺向城下,這回秦人的騎兵也反身殺向他們,把和城上對射的任務交給了步兵。

    李信的全部騎兵都轉過身來對付項燕,項燕的騎兵鑿穿李信的騎兵後又殺進城下的秦軍步兵陣裡掩殺了一回,但終究不能深入,畢竟這些步兵正和城上的趙軍對射互攻,再向前恐受誤傷。

    李信的騎兵在被項燕鑿穿後改變了陣型,從正面和兩翼三面殺向項燕,使項燕也不得不把騎兵分成三路迎敵,他本人這一路仍是輕易鑿穿了敵軍騎兵,而另兩路則陷入了苦戰,被逐漸包圍,項燕轉身去救其中的一路,而李信也帶領自己手下的一路騎兵又從側翼殺向項燕,項燕不敢再分兵,無奈掉轉隊形又「鑿」向李信。

    蓋這種類似後世「鑿穿戰法」的騎兵衝陣方法乃是由草原遊牧民族在實踐中的戰術總結而成,而中原最初本無騎兵戰法,是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有騎兵戰法的,故各國承趙武靈王余緒也都使用遊牧民族的騎兵戰術。

    兩人兵刃交擊,一衝而過,李信武功不如項燕,但他抖擻精神,鼓勇奮戰,而他手下的騎兵數量遠勝項燕,這些士兵無疑也在每次衝陣時用生命消耗了項燕的體力,因此李信竟未再次遇險,身後的士兵也又和楚軍殺在了一起。

    秦軍步兵憑簡陋雲梯攻城,城上趙軍本想用城牆上的「鐵牙滾木」殺敵,但一來咸陽百年未受攻擊,守城的工具本來就遠較函谷關城為少,二來這種滾木乃是秦軍新近發明的,鐵架子上的機關雖然不複雜,趙軍倉促之間竟不易打開,而此時少數秦軍步兵已攻上城來。

    東城門戰事如此,其他三處城門的趙軍只有壓力更大,而城中的孟闕聽到城外喊殺聲後已知敵軍來援,也推斷出自己留下的趙軍必會守城,正準備聯繫上另三路攻秦王宮的軍隊從中抽調四萬兵力增援守城的趙軍,李斯忽道:「大元帥,我聞秦軍馬少,而趙軍的騎馬步兵既然是騎馬而來,想必現在馬匹都在城外,此時夜襲之策已然失敗,不如馬上撤出,否則遷延稍久,恐馬匹被秦人所奪,則秦人裡應外合,趙軍危矣。」

    孟闕一驚,這李斯當真是一言驚醒夢中人,此時情況千變萬化,秦王政極難抓獲,或者自己付出大量士兵的生命有可能達到這個目的,但時間卻是不夠了,一旦天明,周圍各城池的秦軍相繼趕來,而這城中的百姓和士兵作戰再如此頑強,恐怕自己要成為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保盧斯元帥了,於是馬上通知其他三路趙軍一齊撤退。

    趙軍緩緩撤退,秦王政知城中的百姓實已筋疲力盡,而秦軍士兵更是傷亡極大,因此並未下令追擊,於是趙軍從四個城門相繼退出,果然秦軍已開始搶馬。

    原來秦軍步兵對馬匹眼饞已極,在攻城時不能每人都攀著雲梯往城上攻,於是終於有人忍不住誘.惑去搶馬,但也都被城上的趙軍和看馬的趙軍用箭射死了,可這卻提醒了李信,他當機立斷,擔著血海的干係一面繼續攻城,一面分出部分步兵搶馬,於是不但城上的趙軍著了慌,拚命用弓箭阻止秦軍搶馬,連項燕也大驚失色,於是忙調動騎兵保護馬匹。

    秦軍乘城牆上趙軍混亂大量攻上城頭,但他們也無心殺傷城頭趙軍,都迅速從城牆上的下牆通道跑進城內,保護大王去了,而城上的趙軍則繞牆射箭,阻止秦軍步兵奪馬。

    正在不可開交之時,孟闕和司馬尚等將領引趙軍從四個城門衝出,在東城門見馬匹被奪,俱都心急火燎,忙和秦人爭搶馬匹,李信見趙軍已然出城,於是進一步減少入城護駕的士兵,反而把更多的兵力投入了搶馬大戰中,趙軍騎馬步兵的騎術其實並不弱於除本國純騎兵之外的任何一國騎兵,他們又是這些馬匹的原主人,馬匹較聽他們的話,而秦軍又決不願傷害馬匹,再加上趙軍全部衝出城後,軍力稍優,於是趙軍在搶馬大戰中佔了上風,饒是如此,最後也有五千多匹戰馬落入秦人之手,而趙軍在先前的巷戰和後來的奪馬戰中也付出了近五千人傷亡的代價,那些受傷者凡能站立的大部分被戰友拉上了戰馬,於是兩軍脫離接觸,相隔數里對峙。

    孟闕並不急於退走,一旦衝出了咸陽,自己就進可攻,退可守,他相信自己的騎馬步兵穩住陣腳後軍力勝過眼前的秦軍,咸陽城內的秦軍是不可能出來助戰的,而一旦周圍城池的敵軍趕來,他將執行各個擊破的戰術。

    他離開聯軍大營時也早有交代,一旦函谷關內的敵軍有向秦國咸陽移動的跡象,則大部分軍隊立刻從蒲阪渡河,也向咸陽進發,他制定計劃時雖自信能夜襲咸陽成功,但也預備了一旦不成的後續計劃,畢竟從現代來的他無論如何自信也都是深明「計劃沒有變化快」這個道理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