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明轉折之華夏帝國

正文 第一百六十章 大明帝國 文 / 華夏大帝

    楊宇軒已經遣人將馬六甲的最新情況送回京城轉呈給皇上,還說自己即將回京,楊宇軒這次回京前還需要先去一趟馬來群島,因為在此之前,馬六甲已經收到嚴重的摧殘,很多儲備都不夠了,尤其是糧食,所以楊宇軒將大部分的糧食都留給了這裡的駐軍和百姓,以用來解決燃眉之急,而自己將率領艦隊先去馬來群島補充後勤。

    而且留守馬六甲府的戰艦當中還有一艘大福船,楊曄的第三艦隊依然歸於他的麾下,現在只不過相當於在馬六甲府出差,而且馬六甲在戰略範圍內是歸於第四艦隊歐陽宇的轄制範圍,但是在政治上直接受命於京城。現如今在大明國內已經基本上沒有勢力再能與楊宇軒為敵了,所以現在楊宇軒在外面執行天子令的時候很少受到阻力。

    當楊燁帶著艦隊遠赴印度的之後,很快將基地建立起來,而且還加強了與葡萄牙的聯繫,馬六甲府的建立還有軍隊的建立,,也是大大加強了大明朝廷對馬六甲的控制,更是加強了大明朝廷對印度洋的探索。

    現當今,拉格朗回到葡萄牙國內之後,先是與葡萄牙國王見了一面,而且對於大明帝國進入印度洋的事情進行了商量,而且很快消息便傳遍了整個歐洲,很多國家為此而感到憂慮,因為很多歐洲貴族都是擔心大明帝國的強大,而且和葡萄牙現在是合作關係,會不會影響本國在海外的利益,特別是大不列顛王室,因為他們在海外奪取了不少葡萄牙的殖民地,而且雙方也是經常有摩擦,能將葡萄牙如此輕易解決的一個強大帝國那會是什麼樣的實力。

    主要是因為葡萄牙在印度洋的實力十分雄厚,就連歐洲各國都不敢小覷,所以,印度洋作為葡萄牙的最大經濟來源,也是一直都是相安無事的,只是最近大不列顛越來越長強大,意圖夥同其他幾個國家一同進軍印度洋,攫取葡萄牙的最大利益,所以葡萄亞方面也是壓力很大,急需在歐洲尋找一個強大的同盟,這一下可是好了,不用再擔心了,有了大明帝國的涉入,讓大不列顛都是有所顧忌了,畢竟要從歐洲轉移士兵和軍隊進入印度洋那可不是一件小事情,而且現在葡萄牙都還沒有解決呢,無緣無故多了一個大明帝國。

    當楊宇軒在馬來群島做最後的視察的時候,便對馬來群島的建設十分滿意,宋瑞帶著駐軍無時無刻不對馬來群島進行建設,現在馬來群島的大明駐軍已經達到了一萬五千多人了,而且還有六千多的預備傭軍,這些都是由大明商人在馬來群島上的奴僕建立的,現在經過馬來群島的流血事件之後,這些奴僕地位已經是得到了大大的改善,而且人身自由也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所以他們也是自願的組織成一支軍隊,幫助大明商人保護在馬來群島的利益,現在馬來群島的大明商人的奴僕已經達到了五萬多人了。

    在馬來群島的北面建立了一個明城,意思就是大明人居住的地方,也是整個馬來群島大明勢力聚集最密集的地方,而且還建造了簡易的城牆,暫時由軍隊掌管。

    現在的明城有大明人共有兩萬多(其中包括大明商人的家眷,還有下人!),還有大明商人從外面運來的僕人五萬多人,再加上大明朝廷的軍隊,以及駐當地的官員,外貿部的一切事宜,共有十萬餘人住在此城,而且這個數量還在不斷的增加,不斷有大明人從廣東,福建,海南,台灣一帶跑到這裡來的,都想在這裡淘到一筐金子。

    很多大明的百姓都是懷著一顆淘金的願望之心不遠萬里跑到馬來群島,琉球,還有大明島這樣也是加快了大明百姓的流動速度,大明百姓的流動性也是加強了,這樣也是給戶部帶來了很多問題,對於人口管理和普查都是一個問題,還有一個就是刑部也遇到此類問題,就在這個時候很多新的政策也是呼之欲出。

    在楊宇軒回國的時候,也是有很多變化出現,就在南京港,現在每日都有將近萬艘帆船在港口內部停泊,卸貨。在港口內部,也是有很多本來用於軍隊的水車式帆船也都小規模的運用在了港口裡的小範圍的交通了,大大加大了辦事效率,還有方便了港口的管理。

    而且現在對於大明朝廷來說,外來的憂患已經十分小了,相對於自身的問題來說,這些外部憂患簡直就是螞蟻見大象,十分的微妙,而且現在的大明國內雖然經濟在高速發展,但是國內的矛盾也是在加大,很多新的政策也是在不停的頒布,現在大明內部已經實現了法律化了,但是這些法律唯一一點不足的就是對於大明最高層的幾個人好像不起作用,畢竟這是一個君王社會,而且君王體制那麼的強大,就連楊宇軒這麼想著大明的強大,也是不願意看到皇上失去了權力,所以當楊宇軒回國後的第一件事情,那就是讓大明正式轉向成為一個帝國,在歐洲人眼裡,現在的大明真正的變成了一個華夏帝國,比之前任何一個都強大很多,由於帝國的成立,她的實力範圍將會更大,而且能力也將更強,不是周邊的小國家能夠抗衡的,而且這樣做也是順理成章的將國內的矛盾轉移到國外去。

    帝國成立之後,包括軍隊在內的很多事情都是隨之改變,從軍隊,到政治都是受到了極大的改變,就好像是一個蠶蛹一樣,退化出來完全是一個不一樣的生物體了,而且是朝著更高的方向發展了,在經濟方面也是更多的允許了私人經濟體,但是國家的經濟總體還是佔據了絕大部分,而且這時候的張源也是十分英明的將外貿部分為了幾個大部分,以用來適合大明帝國的發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