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教父三國

正文 第一百七十章 江東小霸王 文 / 北方三哥

    正是孫策與太史慈在陣前叫板,誰也不肯想讓,而嘴巴上也確實分不出勝負,太史慈便欲出戰,而孫策正待出馬的時候,卻被黃蓋攔住,「不需要主公勞力,某自擒之!」。

    黃蓋出馬來到陣前,而太史慈不屑道,「你非我之敵手,且教孫策出戰!」。

    黃蓋大怒,當即挺著一根狼牙大棒,來攻太史慈,而太史慈挺槍相迎,正是大戰正酣的時候,太史慈身後的劉繇突然突然鳴金收軍。

    太史慈回見劉繇,說道,「我正欲捉拿賊將,何故收軍?」。

    劉繇道,「有人報說周瑜領兵突襲曲阿,城中又有內應接應,吾家業已失,不可久留此地,亦不可戀戰!」。

    劉繇緊急收兵,欲往曲阿去,又恐被伏,只好轉去秣陵,匯合薛禮之兵,再做打算,而孫策軍中,張昭卻對孫策說道,「彼軍被周瑜突襲曲阿,定無再戰之心,今夜正好劫營!」。

    孫策然之,當夜兵分五路,長驅直入,大敗劉繇軍,而太史慈以一人之力,難以抵擋眾軍,便引領數十個人往涇縣去了!

    話說孫策大敗劉繇,奪得神亭之地,又攻下曲阿之境,便引兵去攻打秣陵,而秣陵守將乃是劉繇的謀士薛禮,其人懦弱不堪用,閉城不戰,而孫策以大勝之師,來攻秣陵,哪裡容得薛禮負隅頑抗,便親自帶兵攻城,以期一擊得勝!

    孫策正在前線攻打秣陵城,而後方突然出來消息,說是劉繇又聚下兵馬,反攻牛渚來了,孫策大怒,隨即不顧秣陵城,反而提兵奔牛渚而去。

    至牛渚之地,劉繇便率軍來戰,孫策大呼道,「吾今已至此,汝何不降之?」。

    話說劉繇才是江東的草頭王,哪裡肯投降於孫策,當即便派出一將,來戰孫策。

    孫策大叫道,「來者何人?我孫策不殺無名之人!」。

    那人呼嘯而至,乃呼道,「吾乃劉繇大將,於糜是也!」,隨即便揮舞著一個大板斧殺奔過來,孫策信手拈來,只兩個回合之後,便一個身勢把那於糜生擒過去,撥馬回陣。

    劉繇部下樊能見孫策捉了於糜,便挺槍趕來,一槍往孫策後心槊去,孫策的軍陣上大喊道,「背後有人暗算!」。

    孫策駐馬回頭,怒目而視,乃大呼一聲,「何人暗算於我?」,聲如巨雷,晴空落下,而樊能驚駭不已,長槍未及刺出的時候,便翻身墜馬,以頭搶地而死,孫策見狀,不以為意,反身回陣營之內,待到將於糜扔下的時候,發現於糜已死!

    原來孫策生擒過於糜,便夾於腋下,不想這孫策用力過大,竟然把於糜給夾死了。

    一時間,孫策喝死一人夾死一人,名聲大噪,至此人皆呼孫策為「江東小霸王」。

    劉繇一時間連失兩將,哪裡不懼怕孫策,故而兵馬大敗於孫策之手,他自己倒是逃往荊州而去,意欲投靠劉表,而孫策卻不給劉繇機會,當時便挽開一輪圓弓,望著逃奔的劉繇射去,瞬間箭矢中靶,而劉繇也應聲落於馬下,隨即便被四處逃竄的兵馬踩成肉醬了!

    劉繇一死,秣陵城的薛禮,陵城的張英盡皆不能抵抗孫策的攻勢,三日之內,牛渚、秣陵、陵城、神亭等地,盡皆落於孫策手中,不過孫策卻並未放鬆,因為太史慈還在涇縣之內!

    卻說太史慈在涇縣,招攬精壯之士兩千餘人,正想要去攻孫策給劉繇大人報仇,而孫策也早就預料到了太史慈,正準備舉兵取下涇縣。

    孫策謂周瑜說道,「吾欲活捉太史慈,可有妙計?」。

    「這個倒是不難,公瑾當為伯符兄籌劃!」,周瑜已然有了一計,第二天便舉兵攻打涇縣,而周瑜只命令三個方位攻擊涇縣,只留下東門放走,而離城二十里之外,孫策早就埋伏下一眾兵馬,靜等太史慈入甕。

    原來太史慈所招之兵,皆是山野之民,不聽教化,亦不諳軍紀,在涇縣城頭把守之人,早就不玩活了,而早有周泰短衣持刀,攀爬至涇縣城頭,在城裡放了一把火,繼而涇縣城中大亂,隨即周瑜三面攻城。

    太史慈聽得城內有失,便持槍而出,不想卻是周瑜攻城而來,太史慈便率眾抵禦,奈何雖有兩千兵馬,但是此時已然亂作一鍋粥,壓根就沒有人聽從太史慈的調譴,太史慈無法之下,只率領著十幾個親信之人,往東門而走。

    太史慈剛出東門的時候,孫策橫亙率領一支軍馬追來,太史慈奪路而逃,但是這孫策只追擊不到數里的地方,便不見了,而太史慈狐疑之間,只得往東邊奔逃,行到二十里的地方,人困馬乏,而周圍蘆葦之中,陡然又殺出一眾兵馬,太史慈大驚,正欲疾走,不想前方絆馬索兩處齊來,將太史慈的馬給絆翻了,而太史慈雖然一個起身,並未摔倒在地,但是一張大網已經從太史慈的頭頂上鋪了下來,而太史慈百般掙扎,亦逃脫不出,只能束手就擒!

    當時孫策卻從一旁閃將出來,而太史慈見狀,大呼道,「敗軍之將,不敢言勇,殺剮隨意!」。

    孫策卻沒有殺掉太史慈之心,雖然他的兜鏊曾經被太史慈摘了去,孫策掀開了太史慈頭上的鐵網,說道,「子義之名,伯符早有聽聞,乃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之人,安肯屈身於劉繇之下,劉繇鼠輩,不能用大將,以致此敗身死!子義當作權衡,另尋明主!」。

    太史慈亦仰天歎道,「劉繇不肯用我,然大丈夫豈可事二主,太史慈謝絕孫策將軍之意!」。

    當時孫策見太史慈的衣裳盡破,便脫下了自己身上的戰袍,披在了太史慈的身上,而太史慈見孫策如此,不忍動容,「罷了!昏庸之人不當為主,劉繇身死也是咎由自取,子義願意投在將軍門下!」。

    孫策大喜,遂厚待之,而太史慈也忠心於孫策。

    孫策執太史慈之手,乃笑道,「神亭之戰之時,若公擒我,還相害否?」,太史慈也大笑道,「未可知也!」。

    太史慈與孫策之人,都是真性情的英雄豪傑,當下見面便意氣相投,互相引為知己,而一旁周瑜走出,拍手大笑道,「恭喜伯符兄長,得此英雄!」。

    太史慈見來者乃是一名美少年,便問孫策此為何人,孫策說道,「此乃吾之張子房也,周瑜周公瑾!」。

    張子房就是張良,號稱有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之能,為不世出的謀臣典範,而太史慈聽聞此少年郎便是周瑜,當下稽首道,「周瑜之人,子義聞名已久,今日得見,正是少年英雄!」。

    正所謂好漢一堂,豪傑一幫,如今周瑜、太史慈兩人都乃是江東之不可多得的人才,都匯聚於孫策帳下,虎生雙翼亦不過如此,可見此時孫策已經在江東之地,落下了跟腳,不過掃除了劉繇,並不意味著孫策可以穩聚江東,因為孫策還有一個大敵!

    孫策聚眾萬人,攻克江東之地,撫恤民眾,頗得人心,而投誠者無數,而孫策征討江東之所,並不許劫掠當地百姓,雞犬不驚,人民皆悅,都殺豬宰羊,帶酒到孫策的軍隊之中犒勞,由此,孫策已經在江東之地紮穩地盤,並把孫氏一族都接到了曲阿之地,而孫策已經把一切都策劃好,命令其弟孫權並著周泰,守住江東宣城,孫策親自領兵向南取吳郡。

    孫堅育有四個兒子,長子為孫策,次子為孫權,三子為孫翊,四子為孫匡,孫堅壯年之時便殞命,孫策不得已扛起家族的擔子,而孫權只比孫策小三歲,正好可以分擔他這個做大哥的責任,而且孫策也有意培養他的二弟為自己的接班人,所以便把宣城的大任交給孫權的手上,而其時,孫翊和孫匡都還年幼,而孫策這哥們四個之下,還有一個妹妹,喚為孫仁,而她的小名倒是為人熟知,乃是尚香,即是孫尚香,不過她此時倒還年幼,關於她的故事還在後面。

    卻說吳郡,乃是嚴白虎佔據,嚴氏為吳郡之世族,盤踞此地已久,根基頗深,而孫策想要徹底佔據江東之地,就不得不與嚴白虎對峙,而孫策還是心有嘀咕的,因為以現在之兵力,吳郡之兵三倍於孫策,而周瑜卻不以為意,諫道,「嚴白虎不除,江東不穩,而嚴白虎雖然兵馬眾多,但是其人無謀,不足為慮,而且彼處無猛將,伯符兄之處正是如虎添翼之時,如若不趁著此時民心所向,攻取吳郡,恐怕日後難矣!」。

    孫策聽聞周瑜一言,便茅塞頓開,隨即帶領軍馬殺奔吳郡而來。

    當時嚴白虎知曉孫策攻來,便派遣重兵,守住烏程和嘉興這兩個地方,而遣其弟嚴輿出兵,把守住楓橋之地,顏輿帶兵五千,扼住咽喉要道,把守於楓橋之上,橫刀立馬,靜待孫策而來。

    有人來報孫策,說是顏輿阻路,而孫策欲出,其旁張昭諫道,「夫主將乃是三軍之所繫也,不宜輕敵小寇,願將軍自重,勿要自將迎敵!」。

    孫策稱謝曰,「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親冒箭矢,則將士不用命耳!」,隨即便出馬迎戰顏輿!未知戰事如何,且看下章。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