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教父三國

正文 第一百六十九章 十三騎 文 / 北方三哥

    次日,雨水停歇,孫策率領軍馬渡江,而在行軍之前,周瑜向孫策舉薦一人,說道,「伯符兄長意欲圖謀大事,亦知道江東有二張乎?」。

    孫策曰,「何為二張?」。

    周瑜說道,「一人乃是彭城張昭,字子布;令一人乃是廣陵張紘,字子綱,此二人皆有經天緯地之才,因為避亂方才隱居於此地,伯符兄長何不聘之?」。

    孫策大喜,隨即率軍渡河,進兵江東之地,繼而派遣禮儀之士,前往二張去處禮聘,皆被駁回,而孫策也不慍怒,乃親自登門拜訪,力聘之,二人見孫策相貌不凡,勇武過人,心奇之,便欣然允諾,答應效勞孫策帳下。

    孫策見得到二張為自己效力,喜不自勝,隨即拜張昭為長史,張紘為參謀校尉,當下糾結周瑜、呂范等人,商議攻擊劉繇之事!

    卻說劉繇乃是東萊人,亦是漢室宗親,舊日為揚州刺史,屯兵於壽春,後來袁術殺過來,劉繇不敵,便被袁術趕過長江,前來曲阿,當下聞說孫策奔至,急聚眾將商議,這個時候,劉繇部下張英說道,「某有一計,可抵孫策!」。

    劉繇問其計為何,張英乃說道,「有一地名為牛渚,艱險異常,某領一軍退兵此地,縱有百萬之兵,亦不能相近」。

    張英言語未畢,帳下有一人呼道,「某願為前部先鋒!」。

    眾人視之,乃是東萊太史慈也,原來太史慈自從解了北海之圍,便來見劉繇,劉繇便留其於帳下,其實太史慈之所以前來投奔劉繇,不過念想同鄉之誼而已!

    劉繇看向太史慈,說道,「汝尚年輕,未可為大將,只在吾左右聽命!」。

    太史慈被劉繇輕視,面露不喜之色,隨即退了下去,而張英領兵至牛渚,屯糧十萬石於劍閣。

    孫策領兵至牛渚灘上,張英出迎,見孫策在軍前馬上,便大罵道,「汝爹爹被劉表所殺,不去尋劉表報仇,何故來我曲阿?」。

    孫策回應,「我孫家家小,皆在曲阿,哪裡有不來之理!」。

    張英還欲張口說罵,不過孫策軍中,早有一人出馬來與張英交戰,正是黃蓋黃將軍,張英見狀,也挺槍出馬,來戰黃蓋,不及數個回合之後,張英的軍中突然大亂,有人對張英喊道,「軍中大火,有人作亂!」。

    張英大驚失色,隨即引兵而回,而孫策見到這個好機會,哪裡會放過,帶領一眾軍馬,趁勢掩殺,張英大敗,棄了牛渚,往深山裡逃竄!

    張英的軍中何故會起火,又是何人作亂,卻原來這牛渚之地,早有一夥山賊強盜,聚集山林,呼嘯江洋,為首之人,乃姓周名泰,手下有兵馬千餘,久聞江東孫策,英雄豪傑,早有歸順之意,不想竟然在這牛渚之地,被周泰撞見個正著,所以便去張英軍後廝殺放火,也好給孫策一個投名禮!

    孫策見周泰來投,並且還殺退了張英軍馬,功勞甚大,便收納了周泰之人,用為軍前校尉。

    收得牛渚之地,並劍閣之處的十萬石糧食,繳獲軍中刀械盔甲無數,還收服了五千餘人降卒,正好充盈了孫策的軍馬,繼而進兵神亭。

    卻說張英率領敗軍回見劉繇,備言牛渚已失,劉繇大怒,意欲斬殺張英以懲軍內,當時劉繇的謀士薛禮勸諫道,「孫策來犯,正是用人的時候,張英將軍殺不得!當留下以做驅馳!」。

    劉繇轉念尋思薛禮之言也是有理,便留下了張英的性命,派遣至陵城拒敵。

    劉繇知曉孫策其後必犯神亭,便引兵於神亭嶺南下營,孫策駐軍於神亭嶺北。

    當時孫策紮營下寨,尋來一位當地的土人問道,「此地可有漢光武廟否?」。

    那個土人回答道,「有廟在嶺上」。

    孫策對左右之人說道,「昨夜,吾做一夢,乃是光武帝喚我相見,當親往見之!」。

    孫策口中的光武帝正是漢光武皇帝劉秀,乃是中興之君,當年王莽篡漢,西漢王朝終結,後有光武帝劉秀,征戰二十餘年,重新立漢乃為東漢開國之君,而孫策著實是夜有所夢,才會問及此事。

    當時長史張昭諫道,「少主不可,嶺南乃是劉繇之寨,倘若有伏兵在彼,奈何?」。

    孫策不以為意,說道,「神人佑我,吾何懼焉!」,時有周瑜在旁,張昭問意於周瑜,周瑜說道,「伯符兄必不肯不去,何諫之!」。

    孫策當即披掛上馬,綽槍在手,引領黃蓋、韓當、程普及周泰共計十三騎,出寨上嶺。

    幾經跋涉,方才登上嶺上之廟,而光武帝之廟實在是破敗不已,鮮有人顧,而戰火所及,哪裡會有尋常百姓來拜廟啊!

    當時孫策在廟前下馬,躬身而入,焚香祈禱,拜曰,「若孫策能夠於江東立業,復興亡父之基,伯符當重修廟宇,四時祭祀」,求福事畢,孫策出廟上馬,謂之左右眾將說道,「吾欲過嶺,探看劉繇營寨!」。

    眾將皆以為不可,而孫策不從,南望村林,以觀察劉繇營寨之情況。

    早有伏於小路的探卒飛報劉繇,而劉繇聽聞孫策於嶺上,思允片刻便道,「定然是孫策的誘敵之計,不可追之!」。

    太史慈在劉繇身旁,神情踴躍的諫道,「此時不捉孫策,更待何時?」。

    而劉繇之意已決,斷然不會出兵追擊孫策的,太史慈憤恨不已,當即出帳,竟然披甲上馬,手持長槍,自顧出營,乃大呼道,「有膽氣者,盡跟我來!」,軍營之中的兵士沒有一個動身,只有一個小兵模樣之人,應和道,「太史慈真猛將也,吾當助之!」,隨即也上馬同行,而眾將皆笑,不以為意。

    卻說孫策觀看劉繇之營寨已有半響,方才驅馬回寨,正行走過嶺的時候,突然聽見嶺上有人叫到,「孫策休走!」。

    孫策回頭視之,見嶺上兩匹馬飛來,知是來者不善,隨即將十三騎一字擺開,而孫策橫槍立於馬上,在嶺下靜待之。

    太史慈高聲叫道,「你們哪個是孫策?」。

    孫策立於馬上,反問道,「你又是哪個?」。

    「某乃是東萊太史慈,特來捉拿孫策!」。

    孫策大笑道,「我便是江東孫策,你兩個一齊上,我也不懼,我若怕你,非孫伯符也!」。

    太史慈不肯在嘴頭上認輸,也喊道,「你便眾人都來,我亦不怕你!」,隨即便縱馬橫槍,直取孫策。

    孫策示意左右之人不要動手,乃親自挺槍迎敵,兩馬相交,雙槍橫亙,你來我往,鬥到五十餘回合,亦不能分出勝負,而程普等人,在一旁也是暗暗稱奇!

    太史慈見孫策功法不亂,並無半點破綻,乃思慮到,「卻是不易勝之,當施點手段!」,隨即便佯裝敗績,引著孫策追來。

    太史慈不走大路,乃走入山路之中,而孫策不肯放任太史慈逃走,便緊追不捨,孫策大呼道,「走的不算好漢!」。

    太史慈思慮道,「這廝有十二個從人,我只一個,即便是活捉了孫策,也怕會被眾人奪去,再引一程,教這廝沒有去處,方好下手!」,於是太史慈且戰且走,孫策一直在後而追,一直趕出去數十里地,太史慈方才回馬再戰。

    又相鬥五十餘回合,孫策一槍槊去,被太史慈閃過,反而以肋扇夾住了孫策的長槍;太史慈也一槍刺出,被孫策躲過去,也夾住了槍身,兩人一起用力,卻都滾下馬來。

    落馬之時,二人手中的長槍也盡皆脫手,隨即以拳腳互搏,廝殺蠻力,孫策手快,擎出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而太史慈亦順勢擎下了孫策的兜鏊。

    所謂兜鏊,其實就是將帥頭上的鐵盔,遍紋獸紋,以做護身,當時孫策尋到短戟,便以短戟來刺,而太史慈把兜鏊來擋,又搏鬥了片刻,亦不見優劣勢。

    孫策正欲再攻太史慈時,卻聽聞山後聲音響起,乃是劉繇的接應之軍趕來,約有千餘人,而孫策慌急間,忽有程普等十二騎亦衝到。

    兩邊各有幫手趕來,當時孫策便與太史慈放手不搏,而太史慈回身,尋到了先前騎的那匹馬,便帶領著劉繇的援軍去追擊孫策,而孫策也早早的上馬,與十二騎一起迎戰劉繇之軍馬。

    一千人對敵十二騎,未有怯色,而孫策又去戰太史慈,當下混殺一片,迤邐殺到神亭嶺下,而周瑜已然料到孫策必然有失,便領軍前去援救。

    兩軍相遇,廝殺難免,不過劉繇心生退意,便早早收兵,而太史慈恨意沒有捉拿住孫策,也只得隨劉繇回兵!

    孫策一行有驚無險,全身而退,而隨身十二騎並無一人受傷,孫策乃大喜道,「有此良將,有此良臣,當是我孫策之幸事!」。

    次日,孫策引兵到劉繇營前,而劉繇亦引軍出迎,兩陣對峙之處,孫策卻把槍挑出一支短戟於前,乃大呼道,「太史慈若不是走的快,已被刺死了!」。

    太史慈亦將孫策的兜鍪挑於陣前,大喊道,「孫策之頭,已在此地!」。

    兩軍各自吶喊,這邊道強,那邊稱勝,一時間軍士的呼和之聲震天,而英雄對豪傑,豪傑比英雄,也不知這孫策和太史慈二人,究竟誰更勝一籌,且看下章!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