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三國奇跡之輪迴

正文 第二十九章 扶持與打壓 文 / 無翼蝙蝠

    殷丞將眾人的表情盡收眼底,不由得心中感歎,這一世的曹操在軍事方面過於低調了,使得太多人認識不到他的恐怖手段。有自信是件好事,徐庶、陳宮等人能自信滿滿地面對曹操,總比張昭等人在赤壁時未及戰、先欲降要好n倍,可自信過頭變成自大,那就不是殷丞想要看到的了。

    徐庶他們確實有自信的理由,曹操手下有得是能臣武將、精兵捍卒,可這些殷丞一點也不比他差。而從戰績來看,殷丞從朱提起家以來,幾乎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要比曹操取得的成績好上許多,也就怨不得徐庶他們會小看曹操了。基於這點,殷丞可以想像得到,在自己感慨徐庶等人過於自信的同時,他們也肯定在心中埋怨自己過於謹小慎微了些。可問題是殷丞該怎麼說服他們,難道把曹操『歷史』上的豐功偉績告訴他們,不能吧!

    如果按照原先的計劃,從江東向曹操發起進攻,雖然不能說必敗無疑,然而要冒的風險實在太大。當初擬定這一蛙跳計劃的時候,河北一地還在公孫瓚的手裡,殷丞原指望在得到江東之後能和公孫瓚聯手討伐曹操的。公孫瓚之所以能成為一方霸主,也多虧了殷丞在黃河邊的『一言興邦』,他們之間還是有些交情的,把他糊弄來當槍使的概率很高。眼下河北落在了劉備的手裡,且不論劉備會不會和殷丞聯合,就算他們一起出兵討伐曹操,那時候究竟誰把誰當槍使就難說了。

    可要是撇開劉備獨自面對曹操,殷丞又實在心底發虛、手腳冒汗。中原不是益州,在沃野千里、四通八達的中原作戰,幾乎可以肯定會出現多個戰場,如果曹操有意為之,就算兵發十路也照樣周旋得過來。換作殷丞呢,他手下大將也不少,兵發十路分頭應戰看上去也沒太大問題。但是,如果真要這麼幹了,殷丞可以預見的是,從無一敗的滇軍將以慘敗而告終。

    分頭作戰也總得有個總的戰略意圖吧,也得有張有弛、有主有客吧,也得分個輕重緩急吧,在這方面殷丞絕對是個菜鳥。誠然,徐庶、周瑜、賈詡等人各個智比天高,出個謀、劃個策,應該能夠彌補殷丞的不足。可惜,誰敢保證他們這些人想到的計謀能次次都英雄所見略同,如果他們的主意各有各的道理,彼此間有無法說服別人,這時候不就需要主公出面一錘定音了嘛。貌似曹操有這個能力,殷丞卻可辦不到!

    出兵中原就是一場豪賭,賭的是誰能少犯錯誤,而殷丞犯錯的概率遠遠大於曹操,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何況,這場豪賭不單比試的方式對殷丞不利,連雙方的賭本也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曹操資本雄厚,就算有個閃失,也完全有機會從頭再來,而殷丞一旦失敗,就會輸掉手裡擁有的一切。

    賭本的多少是很關鍵的,一個小小的疏忽,袁紹在官渡輸掉了一切,同樣一個疏忽,曹操在赤壁輸得比袁紹還慘。可曹操的賭本大,打個噴嚏就又恢復過來了,照樣和劉備、孫權打得不亦樂乎。

    曹操已經經略屬地多年,而殷丞才打下益州和江東,二人的賭本天差地別,現在和曹操玩豪賭,純屬沒事找抽。

    既然不能在中原大地上和曹操進行全方位的戰鬥,殷丞就有必要另找一個主攻方向,這也是他把注意力再次集中到漢中的原因。

    從漢中進攻長安,完全可以把戰場控制在小範圍內,最多開闢一個副戰場來增加戰術的靈活性,這還是屬於殷丞能夠接受的。如果打下了長安,接著就是進攻洛陽,由於地理的關係,也不太可能出現亂戰的局面。要是再次順利得佔領了洛陽,那時曹操的許昌就處於殷丞的眼皮底下了。許昌是國都,輕易不會捨棄,只要殷丞集中兵力進攻許昌,曹操也就只能和殷丞會戰於許昌城下,來個一戰定綱常。這樣一來,殷丞就能間接地避開了可能出現的中原混戰,把自己的弱勢轉化成優勢。

    由漢中攻長安,再由長安攻洛陽,最後從洛陽攻許昌,這條線路基本是單一的粗線條,也是殷丞最容易把握住的,其成功概率雖然不高,但絕對比直接進攻中原要穩妥的多。關於這點,在公孫瓚剛死、殷丞還沒有出兵江東的時候,就已經看到了。不過當時他沒有改變進攻江東的想法,一來是因為已經謀劃了很久,輕易放棄實在不甘心,二來也是為了能消滅孫策,把吳國這個未來的勁敵扼殺在搖籃裡。

    佔領江東之後,殷丞一度很是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此時劉表突然出現,還表露出有結盟的意圖,令殷丞眼前一亮,有了茅塞頓開的感覺。從和劉表結盟開始設想,慢慢地,殷丞有了一個完整的想法。可現在手下明顯不贊同他的意圖,想要說服他們,既不能打擊了他們的熱情,又不能把那些『事實』作為依據來加以闡述,這可是很考驗殷丞耍嘴皮子的能力的。

    「孝直、公台、子敬,就目前的局勢來看,出兵攻打劉表是行不通的,這點剛才已經說過了。既然不能戰,那麼只有和,只有結盟一途了。可要是真的和曹操起了衝突,一個不能完全聽命於我的荊州,又會使我們顧此失彼、難以照顧周全,這也是必須解決的問題。」沉默良久,殷丞終於考慮好了措辭開始白話了。先開了個話頭,見手下紛紛點頭,殷丞就接著說道,「荊州雖然和我們結盟,可一旦我們和曹操開戰,想必他們也不願意聽從我們的安排,出兵助我們攻打曹操,所以荊州這邊只能守、不能攻。由於和我們結盟,曹操很可能把劉表也當成是他的敵人,因而出兵攻打劉表的荊州。劉表雖然不願意幫我們打曹操,可曹操來打他,故計他也不會束手待斃。只要李嚴的巴州能給予一定的支持,劉表守住荊州應該沒太大問題。」

    「嗯,我有點明白了。主公的意思是,既然荊州一路只能守不能攻,那麼我們可以選擇的攻擊方向只有江東和漢中了。可江東和漢中離得太遠,而且中間還隔著一個不聽調度的劉表,兩面出擊的風險極大,不如只取一路強攻,另一處則小心防守。」陳宮若有所悟地說道。

    「江東!漢中!」徐庶微微閉目,輕輕地捻著鬍鬚道,「益州乃我根本,此時各處剿匪已近尾聲,經戰之兵非江東新軍可比,況且蜀中多鐵,兵械器具優於江東良多。唯一可慮者……」

    「無妨。」殷丞接口道,「蜀中只缺糧草。然江東、荊州俱為糧足之所在,只需在此建一支精熟水軍,便可將二處糧草經大江而漢水運抵漢中。成都吳子遠受我之命,已經加緊木牛流騾的製造,有了大量木牛流騾的協助,從漢中運糧不再是制約我軍發展的瓶頸。為今之計當先與劉表結盟,而後全力穩定江東、蜀中。江東著力發展水軍和生產糧食,蜀中大力發展陸軍和兵械製造,等到時機成熟,我們便聯合馬騰一起攻打長安。」

    「此計可行!」陳宮首先表態。

    「謀雖善,然荊州劉表之於我,如鯁在喉,不吐不咽,終是不快。」魯肅還有些擔心。

    「子敬無需多慮,荊州終將為我所有,只早晚耳。」殷丞有些自得地說道。

    「哦,主公別有良謀?」魯肅頗有些奇。

    「呵呵……」殷丞輕笑幾聲,一時間滿堂陰風四起,令人毛骨悚然,「劉表年已五旬,早晚將死,其有二子,皆碌碌之輩。劉表一亡,荊州旦夕易手矣。」

    「趁喪而伐友盟,仁者不為也。」魯肅喃喃道。

    「伐?何必擅動刀兵。於二子中擇一而輔,使為我之爪牙,大事定矣。」殷丞安慰魯肅。

    「主公,屬意何人?」陳宮聽出殷丞的話裡有話,顯然還有下文。

    「我欲輔劉琮上位,諸公以為然否?」殷丞有些假惺惺地問道。

    「自古立長不立幼,主公為何不輔劉琦,反助劉琮?」老實頭就是老實頭,看看,這樣的問題徐庶、陳宮這種滑頭就不會問。

    「廢長立幼,取亂之道。然,荊州不亂,我如何火中取栗?」徐庶實在看不下去了,急忙替殷丞向魯肅解釋。

    「荊州一亂,只恐為曹操所趁,非明智之舉也。」魯肅太實誠了,這會兒還在嘴硬。

    「荊州雖亂,卻只小亂,須臾便可安定。」面對魯肅,殷丞只好親自解說。

    「恕肅愚鈍,還請主公指點。」魯肅態度還是很好的,很有些求知若渴的味道。

    「我之計,皆在蔡瑁一人耳。劉表後妻蔡氏乃蔡瑁胞姐,劉表甚愛之,言聽計從。蔡瑁因此得掌大權,荊州軍務盡歸蔡氏一門。蔡氏與蔡瑁任人唯親,劉琦、劉琮雖皆非蔡氏所出,然蔡瑁有一女與劉琮年齡相若,我可使計令二人結成姻親。若此,蔡氏必然喜劉琮而惡劉琦,定將說劉表廢琦立琮。劉琮即立,自以蔡氏、蔡瑁等馬首是瞻。蔡瑁非是仁義之輩,我可投其所好,結成黨羽。若曹操來攻,蔡瑁必懼而投我,至此,荊州定矣。」此時劉琮還小,故計還沒有像『歷史』上那樣和蔡氏的侄女結親,也不知道蔡氏的這個侄女是不是蔡瑁的女兒,所以殷丞才會定下這個計策,其實也只是把歷史撥亂反正了而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