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三國奇跡之輪迴

正文 第三十章 江東軍政 文 / 無翼蝙蝠

    「主公此計若成,自是大善。然蔡瑁如不投我,反去投了曹操,將荊州拱手相讓,又該如何是好?」魯肅比較謹慎,不會因為殷丞的一兩句話就改變自己的想法。

    「子敬所憂確實有理。據我所知,蔡瑁與曹操本為舊識,以蔡瑁而言,讓他在曹操和我之間做一個選擇,他會更傾向於曹孟德。這也是之前我沒想到劉表會自動來和我們要求結盟的原因。不過現在的荊州畢竟還是劉表拿主意,有黃承彥在哪裡替我們說好話,這才使得劉表更願意和我們交往。既然現在有了這種機會,那我們就更不應該錯過了。蔡瑁不是心機很深的人,他和曹操之間也沒有太多的利害糾葛,在結盟之後,只要能動之以利、曉之以理,將他拉攏過來不會有太大難度。」

    「既如此,肅願請為使者,前往荊州,與劉表商議結盟之事。」魯肅終於被殷丞說服,並且自動請纓出使荊州。

    「不必煩勞子敬親往,這使者一職我已定下人選。」殷丞見魯肅有點洩氣的感覺,連忙解釋道,「劉表只是讓黃月英以探親為名帶了一封有些許結盟意圖的書信,並非正式派人前來與我聯絡,那我也不想正正規規派人前去。過不久陸遜即將前往白水黃承彥處求學,我就讓他替我給劉表帶句口信去,就說我也希望兩家結盟。如果劉表接受了這種方法,就讓黃承彥幫著陸遜和劉表商談結盟的具體事宜,我們就等著聽信好了。」

    「陸遜?此子年幼,如此行事過於兒戲了吧?」陳宮訝然。

    「陸遜雖然年幼,但卻與黃月英同年,也算不上是失禮吧。他劉表能派黃承彥的女兒來,為什麼我們就不能派黃承彥的弟子去呢,哈哈。還有一點,我們商談結盟的時候,看起來有些草率,可一旦談妥之後,我希望能搞一個盛大而隆重的結盟儀式,屆時我將親自前往荊州,和劉表歃血為盟,這該不算兒戲了吧。」

    「不可!」魯肅、陳宮、徐庶三人異口同聲反對,「主公豈可親臨荊州。常言道,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不,我必須要去。既然要結盟,就應該由我和劉表親自出面,歃血盟誓,這才能顯出兩家誠意,也好令曹操更加忌憚。故計劉表是不敢到我們江東或者益州來的,那就我過去,怕他何來!」殷丞毫無懼色地說道。過去結盟雖然不能帶大軍去,可帶上千把護衛總可以的,有藍鷹衛的保護,就憑劉表手下的那些草頭兵,殺個七進七出都不在話下,有什麼好擔心的。

    「那好吧。不過,若是情況有變,希望主公莫要堅持以身犯險。」徐庶見殷丞主意已定,知道反對也是沒用,只能無奈同意。至於殷丞是不是真的要去,那就要看陸遜去談判後的結果了。

    結盟之事大致就這樣定下來了,隨後幾天殷丞又再次召見了陸遜,把需要囑托的事情仔細地吩咐了一遍。雖然陸遜還不算殷丞正式屬下,但殷丞這次的出使也不是正式的,所以陸遜也找不到理由推脫,只能答應替他辦事。不過這樣一來,陸遜的身上幾乎已經是打上了殷丞的烙印,想要飛出殷丞的手心就很困難了。

    結盟之事自然是越快進行越好,因此,黃月英來了僅僅十幾天,就不得不和殷丞依依惜別,隨同陸遜、呂蒙、蔣欽一起返回荊州。

    陸遜等人一走,殷丞全身心地投入到江東治理的工作中去。這次來江東,殷丞收穫了大量的人才,不過有一點比較遺憾,他收到的人才大多是戰將和謀士,而擅長處理政務的人才卻不多。

    當初攻克雲陽的時候,居然沒有抓住張昭和張紘,這讓殷丞一直深表惋惜。殷丞沒想到這兩個傢伙會一直待在曲阿,雲陽一失,他們二話不說就跑到秣陵去了,還被孫策帶過了江,不得不說是殷丞的一大損失。不過孫策也沒落著好,聽說張昭、張紘已經被曹操招去了許昌,還被少帝授了官職,故計以後和孫策是沒多大關係了。

    現在殷丞想要安定江東,急需大量內政型人才,不是殷丞不想多招些這樣的人,主要是他記不得江東有那些有名的政務人才了,如果提起名字或許他能想起來,可要是讓他憑空回憶,卻是無能為力了。沒辦法,三國最吸引人的就是戰爭,所以殷丞能記住的大多也是有名的大將和妖怪般的謀士,內政方面就差遠了。

    其實,如果不是手頭急需這類人才,殷丞倒也不會那麼著急。殷丞記得『當初』東吳的人才基本都是江東人氏,雖然眼下沒能把他們找出來,但他們人都還在江東。只要真的是有本事的,早晚會從各種渠道冒出頭來,屆時再行招徠也不為遲。

    可是目前殷丞最需要的就是內政高手,特別是能一攬大局總管型人才,就像當初在朱提是的董和。當初如果沒有董和全心全意地替殷丞操勞,也許殷丞現在還只能窩在朱提遛鳥玩呢。細數了一遍手下的眾臣,殷丞看來看去覺得也就魯肅能擔當這個大任,可魯肅屬於綜合性人才,把他耗在內政裡實在有些浪費。然而想了半天殷丞也只能這麼決定,不過當殷丞向魯肅說起要他全面負責江東內政的時候,魯肅卻給了殷丞一個驚喜。

    在殷丞的記憶裡,整個江東,內政型人才去掉二張,也就數魯肅高人一籌了。可當他要魯肅來總攬全局的時候,魯肅卻很謙虛地推辭了,同時向殷丞推薦了一個更好的人選--劉繇的降將孫邵。

    說起孫邵,殷丞就有些鬱悶,他還記得這個人。當初孫邵和張英投奔殷丞的時候,他還著實高興了一陣子,殷丞以為孫邵是孫策的族人,連孫策的族人都來投靠自己,殷丞自然相當自豪的。誰知道壓根不是這麼回事,這個孫邵是北海人氏,最早跟隨的是孔融,後來才跟著劉繇來了江東,和江東孫家嘛關係沒有。

    在魯肅向殷丞推薦孫邵的時候,殷丞可以說是很不樂意的。在他的心目中,就算魯肅不能擔任這個職務,那也應該留給諸葛謹或者顧雍,怎麼能交給孫邵這麼個無名小卒呢。不過魯肅既然正兒八經地推薦了孫邵,殷丞也不願太薄了他的面子,本想讓孫邵先干一段時間,到時候再換人。可沒想到孫邵這一干,讓殷丞大大地吃了一驚。孫邵的能力絕對牛x,處理事情井井有條,輕重緩急也是絲毫不見混亂,怎麼看都應該是巨巨級的boss。

    如果殷丞能再次回到現代,去網上稍微那麼一查,也許他就不會這麼吃驚了。孫邵絕對不是殷丞先前以為的那種無名小卒,恰恰相反,這傢伙堪稱高手、高手、高高手。孫權自稱吳王、建立吳國的時候,孫邵就是吳國的首任丞相,在他死後才有顧雍接任了他的職務。能在強手如林的東吳,擊敗各路高手,一舉拿下首任丞相的職務,連顧雍也只能當他的繼任,怎麼可能是無名之輩呢。

    殷丞揀到了寶,卻險些把他當草,好在有魯肅這個伯樂,這才避免釀成更大的災難。孫邵全面接手了江東政務,在魯肅、諸葛謹、吾粲、顧雍等人的大力協助下,只用了三個多月,江東就基本走上了正規,而且還挖出了不少被殷丞遺漏的人才。如,是儀、全柔、步騭、程秉等。

    政事初定,緊接著要忙活的就是軍事了。在江東,殷丞依然將兵馬分為內外兩軍,由於江東地理關係,殷丞把陸軍定位內軍,共六萬人,守禦各處城池關隘,領軍者依然是項書、鍾離煌。至於外軍,殷丞把江東水軍全部歸入外軍,因為江東主防,不必跨過大江去攻擊曹操或者袁術,所以由水軍全面防衛江面就可以了。不過由於其它原因,殷丞把水軍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為江防軍,另一部分則是海軍。

    殷丞首取江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盡早擁有水軍,水軍的建設當然是他最關心的事了。江防軍的目的是防禦曹操,曹操的兵馬水戰垃圾之極,所以江防軍不需要很多,暫定為三萬。成立海軍的目的自然是為了渡海去島上清理垃圾了,不過故計到倭寇現在基本不具備海戰能力,海軍只是運輸工具,所以海軍的規模更小,只有兩萬人。這樣一來,殷丞暫定的水軍人數為五萬,陸軍人數為六萬,以江東的富裕程度,養活這些兵馬應該不成問題。

    水軍和陸軍不同,陸軍隨便在哪裡建個營帳、搞個校場就能訓練,水軍顯然不行。殷丞記得『原先』周瑜終是在鄱陽湖訓練水軍,不過殷丞不打算照搬,他把江防軍的訓練基地定在了秣陵,並把秣陵進行擴建,同時還相當無恥地將秣陵更名為建業。殷丞的海軍基地選在了婁縣,這是一個在吳縣更東面、更靠近海邊的一個小縣。殷丞也將其擴建,然後在海邊又修建了一個中型的海軍基地,以此來訓練自己的海軍。而婁縣也理所當然地被殷丞更名為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