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8章 獻計除高拱 文 / 梨下海棠
常智光苦笑道:「王大人,我們私下說話就直接點。公主未必不知道污官遍地。而處置高拱則是因為張居正一事而平民憤,總不能將已經告老還鄉的張居正抓回來審吧?」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凡剝削民脂民膏則為惡中之首,虧空軍需中飽私囊為惡中之惡。我也知道群臣皆惡,百官欲清亦無法,公主欲治而無方。而今公主聖明非常,難得又開吏治之道,所以我認為應當趁熱打鐵,即使無法根除弊病,亦能警示世人,身為大明之相,也是職責所在。」王錫爵義正辭嚴。
道理常智光也懂。非法占田佔地剝削人民,會引發民變。隆慶七年,也就是穆宗被篡位的前一年,高拱置應泰局,苛取四方水陸珍異之物,據為己有。高拱聽說朝廷有意聯女真抗韃靼,高拱竭力慫恿,不遺餘力,且大肆搜括,計口出錢,得錢六千餘萬,相當常智光二十幾年的暴利收入。虧空軍需,更是要命,一旦打仗沒後勤,甚至連武器都不好用,那還打個屁。
但……常智光實在不想攪和到這種事中。
王錫爵見常智光不說話,誠懇道:「常大人,我王錫爵長你十多年,又有交情。稱呼大人一聲老弟不為過。就請老弟幫我這忙,懲凶除惡,為國除奸。」
常智光沉思好久後道:「王大人,在下有一策,就是大人要擔待點。但是如果辦成,不僅能抄沒高拱家產,還有可能取了高拱首級。不過……王大人,小弟沒有王大人這般魄力,也不想參與朝堂的事,我就不參加,還請王大人自己找人把戲給演足了。」
王錫爵大喜:「老弟請講。」
「在朝臣中真正支持王大人恐怕就陳東那群太學生,可惜官不過八品,莫說上朝,連表章都遞不上去。」
太學生相當於現在國辦大學,包學費、包伙食、包分配。但別小看他們,東漢時期連皇帝都關注朝廷事件的議論,而這議論中心就在太學中,被稱為清議。
東漢太學清議也是出現最早的社會輿論影響政治的例子。對太學的重視尊重和氣氛的開放,比較出名是東漢和大明兩個朝代。東漢時期有劉陶千人上書,劍指權勢最大的宦官集團,漢桓帝趨於壓力,只能處置。
議郎皇甫規被宦官陷害,張鳳三百人發起集會,朝廷只能將皇甫規免罪。
還有數百的太學運動更是連綿不絕,極大遏制宦官專權,延緩了東漢滅亡的腳步,可以說得上是熱血青年,和科舉不同,科舉出來有的二十不到,有的已經白髮蒼蒼,很難有什麼共同語言。
而明朝太學更是受到祖制的保護,就是老朱定下的規矩,連當朝皇帝都不敢輕易處置太學生。世宗時期太學生就提出,外抗強權,必先內除奸賊。追著貪官窮追猛打,導致世宗心疲不已,無奈將數名貪官問罪應付。
在現代台灣還出版了明代太學生救國運動一書,表明太學生在大明的地位。大明以前,國子監太學生的門檻高,地位也是比較高。他們可以直接補官缺,有的甚至直接到達從五品,從而正式進入權利中心。這些人不懂政治,有得就有一股熱血,熱血青年當槍很好使的。
但是……王錫爵聽常智光說完苦笑:「大人也應該知道太學生可議政,但不參政,連基本的投票權都沒有。」
常智光笑道:「他們只要不附逆,連公主都不敢輕易將他們治罪,有些我們不敢幹的事,他們敢幹。我們會被治罪的事,他們不會,這樣也就足夠了。你可以……」
國子監雖然只是學院性質,但是明朝管理國子監的官員品階頗大。比如祭酒從三品,先生也叫博士五品,專門教導三品以上官員的子弟。而太學生也有分等級,主要是看父母的官階,也有專門庶民子弟的,四門館、律學、書學都是教導庶民才俊子弟。
在投票開始前五天,國子監七成以上的學生走上街頭,到處張貼字報,並且在京城各處設講台,慷慨陳詞,歷數高拱的大小罪狀三十餘條,強烈要求朝廷將高拱斬首示眾,以平民憤。
朱玉才收到消息,陳東的千人請願書已經送到了宮門外。也不怕公主不接,帶了幾十個人一跪,把原本被小販佔地經營的宮門堵死。
圍觀群眾上千人,還有太學生大聲念讀請願書,解釋其中內容給群眾們聽,群眾們聽說高拱的滅絕人性的貪污搜刮,皆憤恨不已。
朱玉吩咐:「來人,把請願書上呈,讓一干人在偏殿等候。」
「是!」一名內衛應聲而出。
朱玉道:「本宮從來沒想到王相還有如此手段,現在莫說抄沒,高拱腦袋能不能保住都難說。」
九公公回答:「聽說王錫爵大人還去安國遊玩了一趟。」
「本宮也猜到了。常智光任西北監軍時候,張鯨和於世昌就被他利用太學生擺了一道。唉……自東漢來,除了攜器欲圖宦官,被宦官抓了口實冠之造反,下獄千人。哪朝哪代敢動他們,必然被冠暴君之名。」朱玉苦笑道:「如果就這樣算了,常智光陰壞,不出點子就罷,一出點子必然是要置高拱於死地。」
九公公道:「太學還是有大功,一心只為社稷著想。明開國來,太學遞交獻策、節操、撫盜、清議、驅逐京尹吳溥諸人、招撫群盜、楮幣及公田等等都是大利大明之法。」
朱玉搖頭:「難道真要本宮殺高拱?高拱畢竟是三朝重臣。」
九公公道:「公主,不是您要殺不殺,而是百官說殺還是不殺。公主不是吩咐投票了嗎?」
朱玉倒來興趣:「你意思是常智光有辦法讓百官投死?」
「這個咱家真不清楚。」九公公道:「不過如果常大人不拿出讓王錫爵大人滿意的辦法,王錫爵大人哪有那麼容易就離開安國。而今全京城乃至全大明人都知高拱之罪,常大人還有什麼後續手段,咱家真猜不出來。」
接見了陳東一干太學生後,朱玉就知道接下來要發生什麼事。
陳東道:「公主順百官之意來裁決此事,學生自然沒有意見。但學生會帶領大家挨家挨戶拜訪投票官員,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都是大明的棟樑,必然不會眼看奸人得逞而不理會。」
挨家拜訪,這是絕戶計。朱玉歎口氣,突然想到如果是王錫爵這忠義之人和常智光這利益之人搭配的話,朝廷上下將永無寧日,官員們必然是如履薄冰。
朱玉和太學生們說,既然此事已經交給百官裁決,她也不再過問,但是提醒太學生不要擾民過甚。
一干太學生走後,朱玉道:「派人叱責常智光,既然只當地方官,就本份當個地方官。再妄干涉朝政,本宮絕不輕饒……這句改下,再妄干涉朝政,即刻調任京師任右相。」前一句太沒說服力了,絕不輕饒,還能怎麼樣?罷官?常智光現在就沒干官事,誰都知道真正的安國知縣是趙信來著。
九公公問:「是密派,還是……」這個有很大區別,密派雖然只有常智光知道,但是就比較嚴重,如果是大內帶朱玉手諭公開申斥,那反倒不痛不癢。
「讓大內派人送去吧。」還是公開的好,這樣還能讓人知道自己的態度,不過大家就會把常智光歸納到王錫爵一黨。
「這個……恐怕不太合適。」九公公一反常態道。
朱玉驚訝問:「為何不合適?」
「公主沒看今天的光明報嗎?」九公公道:「常大人接受採訪時候說,希望公主看在高大人勞苦功高,網開一面,又說高大人是三朝重臣什麼的。」
「哈!!!這做人是他,當鬼也是他。」朱玉道:「他倒落個逍遙自在。」
「咱家看,常大人也是被王錫爵大人逼的,否則是不會喜歡在這種事上發表意見。」九公公道:「再說,這個高大人也太膽大了點。如果這筆錢充入國庫,倒是件好事。」六千萬貫,雖然說不上大明財富版第一,但也在前十名。
「嗯,高拱確實過份,只可惜王錫爵,一上位就大動干戈,將來朝廷事端就多了。」朱玉道:「密傳常智光,讓他不得再管朝堂之事。將來王錫爵還要找他幫忙,他也能拿這手諭當聖旨用,推搪過去。」
朱玉這邊議論常智光,太學生們已經開始了串聯。但第一家就吃了個閉門羹,於世昌的的於府家門緊閉。但常智光顯然早考慮了這點,太學生們把鑼鼓傢伙全拿了出來,一起高喊:「請於大人勿與奸人同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