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抗戰之紅色軍神

第2卷:怒火硝煙 第4章:逼你跳海 文 / 我是我的國王

    第4章:逼你跳海

    留下來的20-30人則進行正規的d級情報員培養,大約三個月的地獄式訓練,這些人相繼要學習觀察、偵察、速記、偽裝、偷竊、開鎖、搭訕、勾搭、床技、外語(一種)、照相、跟蹤、射擊、狙擊、格鬥、爆炸、潛伏等數十門技藝,至少5種技藝考核「良好」,才算「見習情報員」。

    而c級情報員更是奇怪,則是從那些考核超過5門「合格」,但「良好」不足5門的人中提取,同時要增加現象分析測試、邏輯推理測試、判斷力測試等內容。

    至於b級情報員,則要增加協調管理、系統分析等測試內容,一般情況下,b級情報員都是從c級情報員中「提升」上來的,不可能通過培訓,就培訓出一個間諜大家。

    張光陸帶去的12人,全部都通過了d級情報員培訓,因為其對組織的忠誠,適合作管理工作或某一分類工作的,均被任命為a級情況員,不適合的則作為「獨立情報員」,也叫住「自由b級情報員」,不分管和負責任何國家的情報工作,但可以受a級情報員的指派,擔任情報聯絡員,或者視察員。

    1935年5月,駐華日軍及特務機關接連製造了「河北事件」和「張北事件」,迫使國民政府與其達成《秦土協定》和《何梅協定》,使河北、察哈爾兩省主權大部分喪失。風一手下的情報員不知通過何種手段,在協定簽訂的當天,竟然搞到了日本策劃上述事件的文件影印件,這些文件證明,所謂河北事件、張北事件完全是日本陸軍及其特務機關泡製出來的一場陰謀,旨在逐漸蠶食和吞併我華夏領土和主權。

    這個文件在武愛華從粵東戰役勝利歸來不久,就被送到了根據地,武愛華是知道歷史真相的人,所以他看了文件後並沒有多麼吃驚,既未開會研究對策,更未對外發表申明。他只是去電告訴風一,類似資料盡可能多搞一些,條件適當時,可搞回原件。

    張光陸回到獨立縱隊,將「風」的一些技術帶回了根據地,因此也才有獨立縱隊情報部這個公開的機構。

    為了讓風的作用顯現出來,為了讓風吹得更猛,獨立縱隊專門給情報部找了一座獨立的大院。同時情報部也是屬於五總部中下屬處室最多的部門,國內部分的處室就設有政治情報處、軍事情報處、重要人物情報處、防諜(滲透與反滲透)處;國外部分則以國家和地區劃分,計有西歐情報處、東歐情報處、南歐情報處、美加情報處、東北亞情報處、日本情報處、東南亞情報處、西亞情報處、非洲情報處、大洋洲及太平洋情報處等;此外,還設有綜合處、電訊處、審訊處、國內行動處、國外行動處、文化處、情報研究室等機構。

    「設計這麼多處室,你要幹嘛,想要當官僚?」看著張光陸(風二)報來的處室設置計劃,武愛華大吃一驚,目前,機構剛設置,人員配置都沒到齊,工作更談不上展開,就要養這麼多人?

    麼多,這是風一佈置的。而且……」

    「而且什麼?」

    「而且,風一還說過,這個機構肯定會遭到首長的置疑,如果首長置疑,你就問問首長:他到底需要什麼?」張光陸說這句話時,態度異常恭敬。

    張光陸離開獨立支隊前,僅僅是一個偵察排的副排長,可是,半年之後回來一看,原來的排長現在已經是教導旅旅長了,而其他同仁也是師長、副師長了;原來的數百人的小游擊隊,如今成長為十數萬的一支鐵軍!如果張光陸沒有腦殘,他就一定會明白,這一切都有賴於司令的神奇運作,他的一切,獨立縱隊所有的一切,都是司令創造的。也因為如此,張光陸即便身懷千般本事,對武司令員,也永遠懷著一種敬畏的心理。

    聽到張光陸如此解釋,武愛華沉默了。

    是啊,我到底需要什麼!

    我到底需要什麼?對此,武愛華審視穿越以來的作為,覺得在這個問題上,自己一直都是清醒的,那就是要圓一個「夢」,圓一個自1840年以來所有中國人都曾有過的「夢想」。

    要圓上這個「夢」,就必須要有付出!對此,武愛華也是清醒的,武愛華願意付出並正在付出著。也因為如此,在獨立縱隊,武愛華放棄了很多該擁有的東西;在整個大勢上,主動與中央聯繫,主動歸隊,這是武愛華深知個人的力量再逆天也是有限的,必須要有一個團隊,而在當今這個時代,正規軍顯然是一個很有朝氣的團隊。

    要圓上這個「夢」,就必須要有堅持!對此,武愛華同樣是清醒的,因為只有他才知道歷史真正的走向,他就是這個時代的「先知」。

    既然這樣,為什麼風一會有如此一問?再說自己是宿主,風一這種話語明顯是「犯上」,作為「智能機器人」,不會做出如此明顯「不智」的事情吧。

    這個問題到不宜在「下屬」面前顯得無知,「我需要什麼,呵呵,我當然知道。情報部的內部機構設置,就按風一和你的主意辦了!」

    不過,武愛華當晚卻失眠了,他隱約覺得風一提的這個問題,很有可能是自己從未注意或思考過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

    那會是什麼呢?

    是夜,颱風肆虐,暴雨傾盆。武愛華聽著窗外的風聲雨聲,心思卻飛到了那些建築工地,說不定這場颱風暴雨,會讓剛剛修築好的路基遭到毀損,不但耽誤工期,還勞民傷財。

    突然,武愛華腦海裡劃過一道閃電!他隱約把握到了風一問題的關鍵,這就是「犧牲」!

    要奮鬥,就會有犧牲!

    個人要奮鬥,要「圓夢」,個人會有犧牲;一個民族要圓夢,這個民族就一定要有犧牲。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事物都有成本,都有代價。不付出就不會有收穫,對個人是如此,對一個民族來說何嘗不是如此!

    這種犧牲包括人力、財力、鮮血、生命,甚至是幾代人的鮮血與生命!過去,武愛華考慮得更多的是自己如何努力,如何適應這個時代,也即個人如何付出,這種考慮不能說錯了;但是,對於圓上那個百年夢想的成本,武愛華卻似乎沒有考慮。而這個成本,卻不是武愛華個人能夠承擔的,整個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顯然需要整個民族的付出和犧牲!真實的歷史,不正是這樣的嗎?

    只不過,最終實現的那個夢想有一些缺憾。這種缺憾就是,當我們在給自己後代講述祖國歷史、祖國疆土時,我們無法面對後代的詢問:「既然是被列強搶去的,為什麼不去搶回來呢?」

    也就在這時,武愛華明白了「風一」的構想。

    作為智能機器人,服從主人的命令是他們的天職,但是,在「思考」這個世界時,個人習慣從自己的眼前所聞所見出發,而智能機器人沒有什麼得失觀、道德綱,所以他本能地就從「星球」的角度出發了。因為,他的主人就生活在這個星球之上,機器人對於國家、民族也許沒有概念,但對於如何幫助主人在星球上謀取利益,獲得一定地位卻十分清晰。

    粵東戰役後,老蔣按兵不動,正中武愛華下懷,正好趁機擴紅練兵,但很快,武愛華就獲得了有關國民政府的情報,原來,蔣並不是被打怕了,他也在練兵。

    武愛華作為國防學院高材生,對民國這段軍事史可以說如數家珍,老蔣能夠練出的兵,也不過就是德**事顧問團搞出來的德械師,而且是打了「折扣」的德械師。這樣的軍隊,與日軍的戰力比當在5:1甚至10:1左右,即5倍於日軍可勉強一戰,但勝之無望。

    隨著情報的增多,武愛華也分析出來了,老蔣準備舉全國之力,來一盤豪賭,一戰定東南!

    但是,老蔣能夠成功嗎?他的德械師,所有的槍炮都要從德國進口,時間上至少要三到六個月,而倉促整編出來的德械師,又有多大的戰鬥力?

    也因為如此,才有武愛華利用難得的半年戰爭間隙,大力擴紅,大力練兵,大力改善民生,大力發展經濟,到最後,雖然軍隊總數可能無法與老蔣相比,但其軍隊的戰力卻不是老蔣的軍隊所能抗衡的。

    譬如,**系列中,並沒有裝甲戰車部隊(**第一支戰車部隊1937年4月在南京方山建成,只有一個團的規模),而武愛華的部隊,除了師有戰車團,每個戰車團有72輛「t-12」型衝鋒戰車外,還組建了一個裝甲旅,裝備的卻是更高級的「t-24」中型戰車,數量高達288輛。戰車,坦克,被二戰史證明了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突擊力量,除了重炮和飛機轟炸之外,並沒有特別好的防護辦法。

    譬如德械師中,最強的火力是75mm克虜伯山炮或福博斯山炮,另外還配裝有37mm、20mm的小口徑火炮以及82迫擊炮,但是,德械師只配備了一個炮兵營,其中75山炮只裝備了一個連(4門或6門)。這點火力,根本不能與獨立縱隊陸戰師的一個炮兵團相比。

    相比於**,獨立縱隊在火炮、戰車、作戰飛機三項具有絕對優勢,不只是數量具有絕對優勢,而且質量也具有絕對優勢。

    所以,武愛華並不擔心**來攻。

    隨著1935年一天一天地過去,老蔣的戰略就算是路人也看明白了,福建方向,集中了10個整編師,而且是他的嫡系部隊;江西方向,同樣集中了10個整編師及大量的地方部隊,這是要左右夾擊獨立支隊,逼迫獨立支隊跳海啊,如果獨立支隊不跳海,那麼就只有向粵中、粵西方向轉移了,難道,又要來一盤「新的長征」?

    這個戰略思路,如此淺白,但又如此厲害,不止是老蔣集團的人看得清清楚楚,就是各地方實力派也看得非常清楚。

    分析得最多,看得最清楚的莫過於廣東的陳濟棠政治軍事集團。

    1935年5月下旬,粵東戰役一敗塗地,陳濟棠當時如雲裡霧裡,一下子被打懵了,後來的談判主要是由余漢謀和李揚敬兩人拿主意,他只是點頭同意而已。

    在雙方達成的協議中,正規軍獨立支隊要給陳濟棠搞100門75mm山炮,200門60迫,400挺mg42班用機槍,當時並由陳濟棠的副官開具了一張50萬美元的訂金。

    在陳濟棠看來,這個「協議」正規軍根本沒有執行能力,那50萬美元也是看在武愛華爽快答應放回3萬俘虜及退還部分槍支以及沒有過分為難自己等人而給的賞錢罷了。

    誰知一個月不到,那個武愛華的年輕人就搞來了30門山炮,60門60迫和100挺班用機槍以及相應的彈藥,讓陳濟棠準備好錢款,就在兩軍交界處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