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回到唐朝當皇帝

小說博覽 第五百四十六章 敗北的理由的陰謀 文 / 七月初三

    太原城,李恪收到楊恩來的關於李世民病倒的消失時,頓時大驚不已,他沒有想到李世民會承受不了這樣的打擊,還會病倒,雖說不是大病,修養幾天就能好轉,但這個消息對李恪而言絕對不是一個好消息,他很清楚李世民病倒之後,朝廷的政務要交給幾個樞大臣,而樞大臣只要有長孫無忌這隻老梟,其他人則根本就只能被他利用,或者惟他之命是從。_而且,長孫無忌是太子黨,只要給他時間和機會,對於李承乾這次監軍的過錯他肯定會一力擺平。所以,李恪很擔心朔方的戰敗的結局會鷹衛長孫無忌朝堂上大權握而顯得撲朔迷離,會失去他原本的真相。

    而這段時間,孟山大唐之外的情報系統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給李恪送上了一份詳細的關於朔方戰鬥唐軍失敗原因,以及經過和細節。

    當時,陳其和龐孝泰打了三場勝仗,李績確實坐不住了!他第三戰結束時便下達了調令,將陳其和龐孝泰調到了沒有戰事的北線,而自己率軍西進,目的便是挾威而一戰定乾坤。起初,李績還是有點擔心,覺得吐谷渾大軍雖然慘遭三次失敗,但兵力比自己所率領的大軍還要多,不能太過大意。所以,他才會派出用來充當炮灰的同州三萬突厥騎兵和幽州的兩萬鐵騎前行,自己的大軍跟後面,靜觀其變。只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吐谷渾大軍遇到薛仁貴和宇過的精騎時一戰而潰敗,讓薛仁貴和宇過撿了一個大便宜。好好的機會給了兩個後生,李績心裡不適滋味,李承乾也是臉色陰沉,羨慕妒忌恨。這種情況下,李績做出了大膽的調整,他讓宇過和薛仁貴的騎兵充當左右兩翼,尾隨自己大軍的身後,而自己則是和李承乾率軍西進,想一舉擊潰吐谷渾大軍。吐谷渾大軍聞訊開始向西的擾蘭撤退,李績則是窮不捨,這樣便跟輜重糧草車隊拉大而來距離。當李績的大軍追上吐谷渾大軍時,他已經現自己進入擾蘭地域,哪裡已經屬於高原地帶,將士們對氣候不適合,追擊的時候沒有擦覺,等到察覺時候已經為時已晚,早被吐谷渾和吐蕃大軍圍住,缺少糧草,又難以適應高原氣候的情況下,李績的大軍便出了很多高原反應的士兵,這種千載難逢的時機下,吐谷渾和吐蕃動了攻擊,將李績的十萬大軍全殲,要是後面趕上類的薛仁貴和宇過兩人五萬鐵騎生生的撕開了一道口子救出了李績和李承乾兩人,兩人沒準早就成了吐谷渾和吐蕃人的俘虜。

    而這也是薛仁貴和宇過為什麼損失了那麼多精銳騎兵的原因。因為,薛仁貴率領的三萬騎兵是突厥精騎,宇過率領的兩萬精騎是幽州鐵騎,幽州鐵騎是跟隨李恪一同參加過漠北突厥大戰的精騎。只是有得必有失,經此一役,薛仁貴和宇過兩人的威名震動了朔方,使兩人成了朔方軍心的英雄,僅率五萬精騎,就從四十多萬的吐谷渾和吐蕃的精銳大軍救出了太子和行軍大總管,這多少給了敗北的大唐朔方軍一點顏面。是以,因為兩人陸軍學院的特殊身份,太原皇家陸軍學院朔方聲名大噪。

    李恪看完手的這份密報,略微歎息一聲,對李績的時運不濟而感到惋惜。李恪很清楚,這次朔方大戰對大唐的影響有多大,這次慘重的損失讓大唐元氣大傷。而這種情況下,李承乾身為太子,又有長孫無忌全力周旋,想讓他承擔罪責,那肯定是癡人說夢話,陳其和龐孝泰三戰三捷,又被任命防守北線,這次敗北跟他們兩個沒有關係,薛仁貴和宇過兩人四十萬大軍救出了李承乾和李績,即便功過相抵也不會問罪,那剩下的還有誰呢?柴紹負責後方糧草輜重,他的罪責不大,就只剩下李績這個統帥了!

    李恪也為微微歎息一番,並沒有為李績的遭遇傷感或者給予同情,他知道這就是政治,朝堂政治只要你勝利了,你就的功臣,你這次失敗了,你就是罪人,你就得抗下這個責任。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監軍是太子,是一個有後台而不能問罪的人。即便李恪,他覺得這是要是他自己領兵,要真失敗了,他也只能承擔責任,不能推卸責任,何況是李績呢?即便你李績有功於大唐又怎樣?當年薛仁貴為大唐立下了汗馬功勞,還不是高原敗給而來吐蕃,損失了十萬大軍而被貶為庶民的嗎?

    李恪微微的歎息了一番,就將這份密保放了案几上,開始看第二份密保。

    第二份密保的內容很簡單,只是告訴李恪,這次能夠聯合吐蕃攻擊大唐,這是吐谷渾的王子慕容順的主意,是他主動聯繫了到吐蕃過的國王孫贊干布,兩人密謀了很很久,好像達成了某種協議。至於密謀的內容,信件沒有標明,顯然是這等機密以孟山的能力還打探不到。

    李恪放心信件,陷入了沉思之,他覺得即便慕容順再怎麼精明,肯定不會想到跟吐蕃聯合對付大唐這樣的妙招啊。而且,李恪心裡很清楚,引誘李績上鉤的佈局很精妙,不是倉促就能謀劃妥當的,顯而易見是早突厥對大唐於不軌之心的時候就已經制定。那到底誰是這盤棋局的謀劃者呢?

    慕容順!慕容順!李恪默默的念著這個名字,突然他想到了一個人,確切說是一個死人,已經被七殺解決了死人,他就是權萬紀。只有權萬紀跟慕容順接觸過,那時還是為了陷害李承乾的事情。難道是說,聯繫吐蕃,針對大唐,這是權萬紀當年給慕容順的建議嗎?

    李恪是思緒已經混亂了!他苦苦思,就是不得要領,便決定將狄知遜和許敬宗兩人召集到書房,讓他們看看這兩份密保,聽聽他們的意見。這兩份的鷹衛對外情報的孟山的密保,李恪也只能給狄知遜和許敬宗這樣的絕對心腹看。

    狄知遜和許敬宗來到北王府的書房,看完密保上面的內容,兩人的臉色都比較凝重。

    李恪靜等兩人說話,便沒有開口詢問。

    狄知遜和許敬宗兩人沉默了很久,狄知遜這才開口說道,「殿下,可能現的吐蕃和吐谷渾的特使已經出,正趕往長安的路上!」

    「同懷的意思是?」李恪不解的問道,「吐谷渾和吐蕃想跟大唐和談,息兵嗎?」

    「當然不是,他們是向大唐所要財貨!」許敬宗淡淡的說道。

    「哼!豈有此理!」李恪憤怒道,「殺了我十二萬將士,他們還敢跟大唐所要財物?」

    「殿下,他們不止要跟大唐要財物,可能還想跟大唐提親求娶公主!」狄知遜淡淡說道,「大唐拒絕過吐谷渾慕容順的提親,這讓吐谷渾以為是恥辱,他們這才打敗唐軍,大勝之際怎麼會忘記這件事情呢?」

    「而且,微臣以為長安肯定會答應他們的要求?」許敬宗分析到,「以大唐現的兵力來看,根本難以跟吐谷渾和吐蕃的四十萬精騎一戰,只能選擇妥協!」

    李恪沒有說話,沉默不語,他很清楚兩人說的都是實話。以現大唐朝廷對戰事的分析利弊,以朔方的軍力而言,大唐確實難以打贏吐谷渾和吐蕃聯軍。

    「還有,這次吐谷渾和吐蕃的戰略戰術和佈局都很精妙,顯然是早有謀劃,且胃口不小啊!」狄知遜憂心道。

    「同懷難道看出了什麼倪端?」李恪問道。

    「殿下,這次大唐對朔方一戰,損失大的太子和東王李泰,得益大的是你!」狄知遜毫不忌諱的說道,「他們都想通過跟你合作,將自己的勢力展的軍,可這次敗北使得這一想法成為了泡影,而殿下去如願以償的使娘娘成了皇后。」

    「恩——」李恪贊同的點頭道。

    「還有,這次損失的全是大唐軍,殿下的北府精兵雖然損失不小,四戰揚名,可謂振奮了大唐的人心!」許敬宗開口分析道,「這便是給殿下樹立了不少敵人!」

    李恪驚訝,他真不知道自己的北府精兵都大了勝敗,損失還這麼慘重,怎麼會給自己樹立了敵人呢?

    「殿下,大唐軍全部被殲滅,只有北府精騎戰功彪炳,難道就不遭猜忌嗎?」狄知遜冷靜的說道,「吐蕃和吐谷渾將戰功留給了北府精騎,而將恥辱留給了軍,難道就不讓有心人遐想嗎?」

    「這是敵人給殿下樹立朝堂上的敵人呢!」許敬宗說道,「而且,上次拒婚者乃是殿下,這次大唐敗北,殿下要再拒婚,那豈不違背了大唐想何解和妥協的策略嗎?而北府大軍已經遭忌,殿下不可能被任命為西征主將,這種情況下,殿下要是據理力爭,必敗無疑,反而會樹敵於朝堂,殿下要沉默不語,那以前的勇猛何,豈不讓姓失望,殿下建立起來的錚錚鐵骨的威名必將消失殆!」

    李恪靜靜的不言語,聽完許敬宗和狄知遜的分析,他才覺得大局然對自己這麼不利,敵人算計了大唐十二萬大軍的時候也將自己算起其了!突然,李恪覺得幸虧自己這才沒有帶兵去朔方,否則後果將難以預料。

    「那你們覺得這是何人策劃的呢?」李恪平靜的向狄知遜和許敬宗問道。

    「形勢還為明瞭,很難判斷出誰是主謀!」狄知遜說道,「殿下,估計特使一到,你也可能被召回長安,殿下此去長安還望謹慎行事!」

    「嗯,同懷放心,我會待延族一同回長安,凡事都會跟他商量!」李恪誠懇的向狄知遜說道,他清楚,也就狄知遜敢這麼直諫自己,敢於這麼明目張膽的提醒自己。

    等許敬宗和狄知遜兩人離開了書房,李恪便開始思量起李世民的心思,他想知道李世民會怎麼看待這次敗北,怎麼看待吐蕃和吐谷渾派出的特使呢?怎麼看到吐蕃和吐谷渾要錢財和求娶公主呢?

    但是,李恪思量很久,終究不得要領,只能微微一聲作罷!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