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回到唐朝當皇帝

小說博覽 第五百四十五章 太宗的反應 文 / 七月初三

    李恪書房靜靜的沉默不語,等待狄知遜和許敬宗以及董伯仁。

    第一個走進書房的人自然的董伯仁,就見慢騰騰的走進書房,向李恪微微拱手,便安穩的坐了椅子上。

    「殿下,你可要注意身體啊!」董伯仁沒有說李恪今天的舉動,只是要他注意身體,他懂得相處之道,清楚這個時候不該跟李恪議論這件事情。

    「老師,恪沒事,你不用擔心!」李恪感激的說道,他的話音一落,王長便領著狄知遜和許敬宗來到了書房。

    「參見殿下!」

    兩人向李恪施禮,李恪微微點頭,兩人便坐到了旁邊的椅子上。這時,鷹衛奉上了茶水,王長輕輕的將門關上,將四人封閉了書房,他則是緊緊的護衛門外。

    書房炭火很旺,暖烘烘的,讓人覺得很舒服。

    李恪喝了一口茶,淡淡的清了嗓子,這才開口說道,「朔方的情況你們也清楚了?」

    「略有耳聞!」狄知遜說道。

    今天,武媚娘等三女將他們召集到北王府的大殿,已經將事情的始末告訴了他們,他們自然明白了朔方所生的事情。

    「你們覺得朝廷會想出什麼對策,本王又該如何行事?」李恪淡淡的問道。

    「殿下,陣前換將乃軍大忌,李績的行軍大總管之職暫時不會被撤銷,而朝廷也會下令朔方全力死守,想熬過這個冬天!」狄知遜分析道,「所以,殿下你就以靜制動,靜觀其變!」

    「那就是本王繼續沉默了?」李恪反問道。

    「那殿下想怎麼做?」狄知遜反問道。

    李恪頓時無語,他清楚自己什麼都做不了!

    「殿下,現朔方軍情不明,朝廷能做出什麼對策呢?肯定會以穩妥為上,還望殿下三思而後行!」許敬宗也諫言道。

    「……」李恪沉默不語,半響這才說道,「那就這麼辦!」

    清醒了李恪則是完全沒有了上午時的瘋狂,很是冷靜和睿智。而讓他憤怒以至於失去理智的原因,就是那十二萬大軍被吐蕃和吐谷渾全殲的事,漠北他讓蘇定方坑殺過十萬突厥騎兵,他自然很清楚,十二萬大唐精銳被殲滅時的場面。想到這樣的場面出現大唐的士兵身邊,李恪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才會那麼憤怒。

    「同懷,你身體沒事?今天是本王的不是!」李恪向狄知遜詢問道,他的語氣委婉,態很誠懇。

    「殿下,微臣沒事,讓殿下憂心了!」狄知遜也的感慨道,他跟李恪相遇相知,兩人之間結下了身後的友誼,就他的兒子狄仁傑也被李恪認了義子。所以,這份情誼不是隨便就能磨滅的,現殿下這樣問他,顯得很是內疚。

    「嗯,那你們下去,本王累了,想休息!」李恪突然間覺得自己很困乏。

    狄知遜等三人清楚李恪現的身體很虛弱,便躬身退出了書房。李恪狄知遜等三人離開之後微微歎息了一聲,緩緩出了書房,他信步而走,不知不覺便來到了武媚娘的小閣樓。現閣樓燈虎嘹亮,顯然是武媚娘還沒有休息,他便輕輕走進了閣樓,剛到武媚娘的宮門口,就見武媚娘迎向李恪。

    「媚娘,參見殿下哥哥!」武媚娘低聲說道。

    「媚娘,今天多謝你了!」李恪向武媚娘說道。

    「殿下哥哥,媚娘只要你好好是就行!」說著武媚娘撲到了李恪的懷,「媚娘不想離開殿下哥哥,永遠都不想!」

    「嗯,殿下哥哥也不會離開媚娘的!」李恪輕輕撫摸著武媚娘,將她抱上了床榻。

    「殿下哥哥,你還沒有吃飯呢?」武媚娘焦急的問道。

    「沒事!」李恪淡淡的說道。

    …………………………………………………

    長安城,兩儀殿,大唐皇帝太宗李世民接到朔方三戰三捷的捷報時,心裡很是高興,跟大臣議論朔方的軍情時,心裡很輕鬆,認為大唐要按照這樣的速,年底就可以平定吐谷渾的叛亂,即便不能全殲,但也能使其臣服於大唐。其,看到自己的兒子監軍,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太宗也為李承乾。直到第四份捷報送到長安時,兩儀殿的群臣則是開始慶賀,他們也認為李績下一戰能夠一局定乾坤。所以,大家臉上都露出了喜悅之色,談論政務時都鬥志高傲,激情四射,殿內很是活躍。

    可是,第五份軍前急報讓大家丟入了冰窟。

    李世民看到朔方軍報的時候,怎麼也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他憤怒的將軍報仍地上,怒道,「豈有此理,豈有此理——」兩句話說完,便氣憤過而暈倒兩儀殿上,嚇得群臣趕緊傳喚太醫。

    半響,李世民這才微微轉醒。

    「朔方軍務就交給你們處理!」李世民淡淡的說道,便不說話,沉沉的閉上了眼睛。

    群臣半響都沒有回過神來,等到醒悟的時候現皇帝已經被抬到了後宮靜養,群臣們自然不敢怠慢,開始處理朔方軍務。

    果然,就像狄知遜分析的那樣,由房玄齡和長孫無忌、魏征、王珪、蕭禹、侯君集和岑本組成的樞大臣班子開始對朔方的軍情做了全面的分析,得出現雙方的兵力損失的數字之和,便選擇了防守。而長孫無忌是極力反對將李績押回長安問罪的建議,力主李績繼續統帥大軍守城,其理由的陣前換將會動搖軍心不已守城。而對眾人提出的將太子李承乾召到長安的建議也給予了拒絕。

    實則,大唐這次的作戰損害慘重,雖然全滅了大概十萬的突厥騎兵,但軍十萬全軍覆滅,幽州和同州的鐵騎之,幽州鐵騎兩萬隻剩下一萬,同州三萬突厥騎兵也只剩下了兩萬,陳其和龐孝泰的五萬大軍也只剩下三萬。整個二十萬大軍損失了十四萬,只剩下了萬,這絕對是大唐次遭受這麼的損失,吃這麼慘的敗仗,即便當初跟突厥對戰,突厥殺到了長安城渭水邊,也沒有像這次這樣損失慘重過,沒有想這次這樣恥辱過。

    其實,眾臣將李承乾召集到長安的目的長孫無忌也清楚,那就是想讓太子監國,隨同大家處理政務。可是,長孫無忌心思聰慧,豈能不知這樣的舉動無疑是給李承乾定了死罪呢?李承乾作為監軍,大軍敗北,損失慘重,他自然有責,只要能朔方鎮守,跟大家同甘共苦,反而會落得一個敗而不逃的名聲,會贏得不少士兵的敬重,要真的回長安監國,那他大家的眼就會成為推卸責任之輩,會軍失去軍心。況且,李承乾回京之後,朝廷要是不責罰他,軍將士就會認為李承乾給自己找到了替罪羊,他回長安就是為自己開脫去的。要是跟大家朔方同甘共苦,即便事後不懲罰他,軍將士也不會有怨言。還有一點,那就是長孫無忌對李世民內心的揣摩,他認為李承乾監軍,李世民是對他寄予厚望的,這次李承乾監軍的大軍敗北,這讓李世民對李承乾大失所望。要這個時候將李承乾召回監國,反而會適得其反,會讓李世民反感。要讓他朔方受苦。受累,李世民倒是會心疼自己的兒子而不會太過追究。

    所以,即便是對於太子建國這個很有誘惑力的建議,長孫無忌還是冷靜的分析,權衡利弊之後做出了明智的選擇,愣是眾人的贊同聲力主了自己意見。

    但是,長孫無忌的舉動為李承乾贏得意迴旋的餘地,但也真實的暴露出了自己的一面,那就是讓東王李泰和東王黨見識到了長孫無忌的實力和能量。

    這便是長孫無忌所要付出的代價!

    而這恰恰便是應承了一個理,那就是有得必有失!上天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