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仙俠修真 > 夢醒修真錄

小說博覽 第二十三部 第三章 生死異變 … 文 / chgor

    上文講到劉迦滿臉漲紅,閃身不見。臨將臣三人不知發生何事,也只在他身後相起來,還得從岐伯等人走出大殿開始講起。

    那時岐伯發完牢騷便走,眾人均有同感,也跟著他走了出去。這群人人多勢眾,走到哪裡都是浩浩蕩蕩,當地人見到這一群能場強勁的怪物,也都被其氣勢所攝,盡可能躲開。在城市中轉得一會兒,便覺無趣,畢竟天天打慣了麻將和紙牌,「玩物喪志」之下,面對這星球上呈現出來的濃厚的修行氛圍,反而覺著極不順眼。

    一群人來到郊外,岐伯回身指著那宛如叢林般的寺廟和道觀,忍不住搖頭歎道:「假正經不是?修行這種事,出家與在家有什麼區別?偏偏他們要弄那麼多擺設,做出一副刻苦修行的樣子,就怕別人不知道他們出家了,就怕別人不知道他要成佛成仙了,我最看不慣這德行。」說著他轉頭見大熊貓一臉憨相,又笑道:「瞧見了吧,連墮入畜生道的傢伙都可以修行,人又何必出家?」

    眾人正待哈哈一笑,忽然想起這群畜生中還有一個惹不起的聆聽,不敢放肆,也就嘿嘿幾聲,不敢接此話題。夜貓子聽著刺耳,轉頭對聆聽道:「聆聽哥,這廝在侮辱咱們畜生呢。」聆聽馱著韓怡英,搖頭笑道:「誰理會他?那小殭屍見了臨將臣就發抖,連見了干玉也是個熊樣的,這種小角色說的話有如放屁。」眾人聽得好笑,盡覺聆聽的話極有道理。干玉心中有氣,但不敢惹那聆聽,也只有強忍怒氣,暗中傳音給岐伯道:「小殭屍!沒事閉上你的臭嘴!」岐伯無奈,悶聲不語,只在心中暗罵道:「老子痛恨一切美女和禽獸!」

    安若微見那干玉眉眼過處,岐伯立時閉嘴,她瞧著有趣,不禁上前嘲弄岐伯道:「小殭屍,你怎麼不說話了?瞧你一天到晚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也怕一個女人?」岐伯一臉漲紅,但礙於眼前這女人的修為更是恐怖,只有忍氣吐聲,哪敢多嘴?又在心中加一句罵道:「老子更加痛恨妖怪!」

    那安若微見他臉上表情怪異,知他心中在罵人,但卻未能捕到其念頭,一時不解,轉而立刻恍然道:「這小殭屍定然是念了清心咒之類的東西,不然以他的修為,如何能對抗惑心真茫?」

    若在平時,安若微最多也就是給岐伯一巴掌,或是一腳踢翻他。可自從她修學那《法相唯識》後,覺著自己對人的心識本體頗有研究,忍不住試著想用新的法門直入對方心靈。

    各位要知道,那「法相唯識論」是佛門中用以明理宣義的經典,是未來佛彌勒在兜率天內院所修法門,極其深奧。且不說破禪鋒送給安若微這唯識論從何而來,但咱們地球上所留下來的《瑜伽師地論》、《分別瑜伽論》等著作,卻是當年無著這位高僧夜夜在定中上兜率天向彌勒佛求法得來。由於這是一部高境界的生命向低境界的生命說理的法門,為了突破境界間的知識障礙,無著在轉譯相關經典時,大費周章。畢竟讓人學佛法容易,可要向人講清楚為什麼要學佛法又增加了一些難度;再要向人講清楚學佛過程中的種種細微道理,就更難了。要用文字語言來解釋那真理背後的種種意境,簡直如同一個不可思議外加不可能完成的超級大工程。單是其中各種常用名相解釋,就達一千五百多種,名相間關聯交錯、層次邏輯更是環環相扣,文如鉤鎖、義若連環,字包千訓、辭含萬象,號稱佛門「甚深最甚深、微細最微細、難通達極難通達」的學問。但這唯識論也是佛門諸法中,結構最嚴謹、條理最分明的理論。

    那安若微求速成,但見文義深奧難懂,又見述理太長,便沒耐心細解,只看神通部分,總盼著摸著石頭過河、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卻不知『摸著石頭過河』這話沒錯,可如果摸石頭的人個子太矮了(境界不夠),就算摸著石頭了,那河水也在她鼻孔之上,沒法呼吸,一樣得死啊。又或是急於求成之下,在河中走得太快,也會從石間滑落而溺於水中呢。

    她見那書中講到「萬法唯識,心外無境」,心中暗喜道:「這就是說神通都是由心識變出來的,由心而演化萬境,如果真是這樣,我的惑心真茫正對路啊!」她一念之差,將那本來用以解脫心靈的法門,用在惑人心境之上,硬生生地輾轉折騰一番。卻不知她內心深處本就多有假境,這惑心真茫被勾起種種積習惡念,先將自己感官六識打亂,一發不可收拾。上次劉迦遇到她時,便正是如此。

    此刻她動念之間,勾動岐伯神識。那岐伯雖然有清心咒在身,可也經不起如此強悍的外力牽引。瞬間心潮湧動,血氣上臉,「啊」地一聲大叫後,轉而在原地狂亂跳躍起來,面部肌肉急顫,口中胡亂叫道:「哎!我是殭屍道人!我是道人殭屍!我是小殭屍!我是小道人!」眾人見之大驚,不知岐伯為何忽然中邪,盡皆向後退開。夜貓子幸災樂禍道:「難怪他要損咱們禽獸,原來是個瘋子。」大醜在一旁懼道:「這這……這是人格分裂啊!」

    瑪爾斯與岐伯情厚,知道是安若微做怪,上前急道:「聖妖,何苦和咱們後輩小子過不去?!咱們可沒惹你啊!」

    那安若微此時正於亢奮之中,六識內種種記憶觀念均被喚起,見到瑪爾斯過來,眼花繚亂、神識顛倒處,竟誤以為是玄穹(兩人長相差異甚大,不知她何以有這種幻念?),立時尖聲罵道:「好個要捨欲修仙的男人,你既已去修仙,還來找本姑娘幹嘛?」話未落畢,竟一個耳光直扇在瑪爾斯臉上。

    瑪爾斯被安若微一巴掌扇在臉上,「啪」的清脆之聲,左臉立時紅腫。眾人見了,這才驚懼起來。那瑪爾斯修也算精深悍猛,面對安若微這一掌,無法躲避尚屬正常,可瑪爾斯站在原地,居然連動也動不了,一時沒人相信自己的眼睛。

    像欣悅禪、韓怡英這等有感情經驗的人,聽到安若微罵的話,均在心中暗道:「兩人當年定有暖?之事,男的多半是負心了,所以挨打時也不好意思還手。」想到劉迦今生初見欣悅禪時,也是被欣悅禪追著打而絕不還手,一時間大多數人都認定此種推理:兩人之間關係大非尋常,多有始亂終棄的嫌疑,只不過平時隱藏得太深,大家不知道罷了。

    唯有藍沁在心中暗暗疑道:「不對啊,為了修行而放棄女人,這可不是窮神的性格,不僅不是,還正好相反,常常為了女人而放棄修行呢。而且這安若微話中有『修仙』二字,窮神修的可不是仙體。」

    像明正天這等沒男女感情經驗的人,雖說未能體會到欣悅禪等人的意境,但從安若微的話中卻也聽出一些門道,只在心中暗樂道:「老瑪哥的人生經驗真是豐富啊,咱們就算想破腦袋,也想不到他居然曾經同這安若微有過一腿,這麼說起來……老明的人生算是最清白的了。」轉頭正見李照夕發瘋似的寫日記,他傳音笑道:「李老弟,這種事可要記詳細些哦。」李照夕頭也不抬地回應道:「相信我的專業素養!」

    瑪爾斯被安若微一掌擊中,雖未受重傷,但那難以置信的表情卻立時洋溢在臉上。他不是不想躲,而是在安右微舉手的剎那,他忽感小宇宙被阻,瞬間竟是有力而使不出的難受,是以硬生生地被安若微打了一巴掌。

    那瑪爾斯本就怕安若微,這一驚更加非同小可,見安若微臉上紅暈大起,眼中精光逼人,自己渾身上下的滯礙越來越重。他來不及多想,強令自己專念唯信,從安若微詭力之中硬搶了出來。他這一招將信願力憑空放大,危險之極,一個不留神,便會被擅於捉念的惑心真茫逮住。但好在安若微已至顛狂,一時竟沒有追擊。

    瑪爾斯剛跨出一步,立時連著幾個踉蹌,險些摔倒在地。齊巴魯上前扶住,驚道:「老瑪,你還沒死吧?!」瑪爾斯咳道:「咳咳……只差一點!」卻聽一旁聆聽笑讚道:「喲,戰神的『萬神圭旨』已修到這個地步了,可喜可賀啊。」

    瑪爾斯連咳數聲,搖頭罵道:「倘若沒有萬神圭旨,站在她面前,老子可就是死神了!」他也不管那死神從來都是讓別人去死,哪有讓自己去死的道理?兀自在心中暗歎僥倖,剛才化險為夷的那法子,正得益於萬神圭旨中的「斷信」之境。

    那「萬神圭旨」的信願力諸境中,共有「斷信」、「難信」、「正信」、「深信」、「無信」五個境界,分別將修行者對自己能力的懷疑逐漸消去,轉而到修到獨信自身無所不能的境界。這信念修行甚是奇特,一般人受限於教育、人生經歷等等舊有成見,很難相信世間有這種法門,單單靠信念就可改變人生,單單靠信念就可轉動外境。是以大梵天創界者,總是將此通用法門藏在一個隱蔽之所,能找到的人,必是修為精深之輩,也必是有見識之輩,方能修練此種法門而不至於在懷疑中走火入魔。藍沁因其父是魔界至尊,見識與眾不同,因此一見之下即知是極品法門。而瑪爾斯見到臨將臣也對此物感興趣,想來高級別的人看得上的東西,自非凡物,也就深信不疑,堅決跟著藍沁修練。沒想到此刻卻憑著這「斷信」之境,斷掉萬千猶豫徘徊,直信而入,逃過一劫。

    那安若微忽然不見了瑪爾斯,又見岐伯在眼前發瘋似的跳來跳去,正待三下五除二給對方來個徹底清淨,卻感左肩有力拍至。她真茫急震,來人卻還以臨淵虛谷,將真茫徹底洩掉。安若微轉頭一看,正是那長相與自己一模一樣崔曉雨來了。

    崔曉雨見她轉身,立時叫道:「姐,你別鬧了,岐伯大哥一直對我很好,你可不要傷了他!」安若微聞言怒道:「你從來都沒替我說過話!」(咦,她這次怎麼沒看錯人?)說話間,心內諸般情緒化為誘力,雜在惑心真茫中,竟是層層漫延開來。

    這群人中多數沒見過這種打法,對手只在動念之間,已將自己內心深處的所有情緒調動起來,那體內修為雖然能努力克制心緒紊亂,可人要戰勝別人容易,要戰勝自己卻是難上加難的事。而且這群人中多是些個性突出、率性之輩,情緒被逗引之下,稍疏防範,便再難自制。一時間群魔亂舞、嘻哈亂叫,有跳大神的、有自言自語的、有呆立范傻的、有企圖『自殺』的,種種六識積習,沉澱了千萬年的歲月,此時盡被安若微一齊調動起來。連聆聽這等修為,也禁不住渾身顫慄,只覺得天地間陰陽大變,忽冷忽熱,連聲罵道:「這粉骷髏想要收我的命了!」卻不知那正是他自已心中所變現出來的幻境。

    崔曉雨人生經歷簡單,心靈潔淨,一時沒有受到安若微的干擾,就在原地與安若微見招拆招,力圖阻止安若微發瘋。瑪爾斯和藍沁經驗豐富,再加上瑪爾斯剛才吃過虧,此時早已退出丈外。兩人見那安若微和崔曉雨站在場地中央,長相一模一樣,所使招數一般,能場屬性一致,你來我往之間,竟難辨誰是崔曉雨、誰是安若微,一時兩人看得目瞪口呆,均覺天下奇事,莫過於此。

    瑪爾斯餘光瞥處,忽見一側玉靈子似乎安靜無比,只是微閉雙眼,口中唸唸有詞,不禁詫道:「這傻瓜道士念的藥師佛的咒語,竟是這般有效?」心中大歎道:「我早說過這傻道士有傻福,大家就是不信,這會兒瞧見了吧?!」趕緊暗讚自己目光如炬,啥事都看在別人的面前。

    安若微與崔曉雨的能場漸漸延展開來,兩女相距也越來越遠,內中又交雜崔曉雨的原力升騰,外圍的人更加難受。瑪爾斯與藍沁憑著萬神圭旨的力道,加上又站得遠,所受危害不大。但二人均知,這樣下去,不待這兩姐妹分出勝負,四周眾人只怕早傷了大半,趕緊各施其力,遙遙將眾人拉扯出來。

    忽聽一聲慘叫,瑪爾斯心中一凜,暗叫不好,大棍飛揚,已將韓怡英拉了出來。

    那聆聽馱著韓怡英,在安若微開始發力時,聆聽尚無所畏懼,也沒有想過逃開。後來安若微詭力連出,聆聽驚顫之下,大感不適,但又覺著自己修為在安若微之上,恃強而傲,忍著痛楚而不願離開。卻忘了背上那韓怡英的修為是這群人中最淺的,哪能經得起如此折騰?

    韓怡英在這群人中,不僅修為最淺,而且自控能力最弱,那情緒轉眼即被安若微擾至完全失控,種種記憶、種種愛恨離別的痛苦,立時摧心裂肺。只覺眼前一會兒是趙可君的畫面,一會兒又是劉迦殺人的景象,一會兒是冥界諸鬼的恐嚇,一會兒又彷彿見到千生萬世的自己。她體內真元力暴起暴落,一個不留神,竟將自身經脈震破,立時慘叫一聲,從聆聽背上翻身落下,不知死活。

    瑪爾斯將韓怡英拉了出來,探過其體內諸脈,立時叫苦道:「糟了,這小女生的經脈自碎,就算是小白臉親至,也沒辦法救她了。小白臉為了這女人,可是啥都做得出來!咱們這群人只怕快要給她陪葬了!」聆聽相隨而至,見到韓怡英的樣子,立時大怒道:「那死妖怪,我去給小鬟報仇!」轉身又飛向安若微。

    而就在此時,劉迦已然感應。法眼之下,他大驚失色,不及移動,連連施力助韓怡英穩固元神,但諸般手段用盡,仍無作用。他心中急苦,立時又閃身而至。

    劉迦人一奔至,立時提起韓怡英,向後退去數十丈,專心替她療傷。

    這邊玄穹見安若微發瘋,趕緊上前阻止,卻猛然被其詭力誘動神識,一時體內五味雜呈,險些摔倒。安若微乍見一旁有人襲至,哪管是誰,飛念即擊。玄穹受制於情緒難安,天干地支訣提之不繼,情急之下,反其道而行之,將所有修為內斂,淡去所有念頭,看似恍兮惚兮,卻又善巧圓滑地低頭向安若微腋下一抹,趁著聆聽飛過來讓安若微分心的片刻,硬搶了出來。

    小阿菜揮過一掌,將他帶離戰團中央,同時苦笑道:「這女人何時變得這般兇猛了?」臨將臣卻對玄穹讚道:「玄穹,你剛才從她身邊逃出來的法子,很有意思,那是什麼招?」玄穹喘氣之餘,仍不忘以禮相應道:「慚愧慚愧,那是靈元仙鑒中的「六忘」法門,我修得不好,仍不能真正做到忘形的地步。」

    他自己心中暗歎僥倖,剛才已是命頃懸頃刻,急中生智,用的正是靈元仙鑒「六忘」法門中的「忘形」之境。那「六忘」分別是忘形、忘意、忘知、忘情、忘我、忘法,以此「六忘」漸次破除修行者種種障礙執著,從而成就大道「無為」的最高境界。「靈元仙鑒」乃修仙的極端上乘法門,以「為道日損」為宗旨,他從前的修為過於堅固,帶來的成見頗深,尚未能真正融入「忘形」之境,雖然逃開,但卻無法立施反擊。

    另一邊,劉迦帶離韓怡英,落在較遠之處。微一探識,立時悲從中來,那韓怡英經脈破碎,竟當場死去。他兀自不死心,將韓怡英抱著懷中,用法眼透入其體內每個角落,頃刻將其經脈續接,但韓怡英的身體依然毫無動靜。劉迦咬咬牙,忍住淚水,分出三百六十五念,分別助其三百六十五處穴位通關走氣。但那混元力總是進多少、出多少,斷無殘留之意。

    劉迦腦中一片混亂,只覺得血氣上湧,諸力奔騰,任那混元力鼓鼓而出,不知該如何是好。卻聽小雲輕聲道:「沒用了,她沒有老白和文老的見識,留不住靈體的,此時魂魄已去,身體沒了支撐,就算你有通天的本事,也救不了她了。」劉迦搖搖頭,不知覺中,那淚水已滑落臉頰,想說什麼,卻只感到胸口疼痛異常,陣陣撕裂,任何話都說不出來。

    破禪鋒歎道:「小鬟此去,也是她輪迴中注定有的,人沒有了脫生死,早晚會有這一天,咱們修行不正是為了得個不生不死嗎?」劉迦心中一凜,哽咽道:「是我帶她出來修行的,如果不是因為我,她哪會死得這麼慘?我我我……」破禪鋒歎道:「如果她是凡人,也一樣會死啊,說不定得上什麼重病,在病床上折騰得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一樣很慘啊。你帶她出來修行,多少還為她種下了成佛或成仙的因緣在阿賴耶識裡面,她今後輪迴時,一樣能記得的。」

    劉迦一愣,心中忽起一絲希望,頓覺好過許多,點點頭,抹掉淚水,對破禪鋒問道:「那占察啟心輪能不能找到宣宣輪迴在何處?當年在地球時,李照夕有法子推算,離開那地方後,他的修為未必管用了。」他想起自己曾經將韓怡英從地球帶出來,只要能測知韓怡英輪迴所在,這法子便可再用一次,何況自己現在的能力更遠勝從前。

    破禪鋒急道:「你怎麼還不明白啊?小鬟死的這麼慘,其實說來,也真是你造成的。你數次用暴力改變她的人生,看似你的神通廣大,保護了她,給了她新的人生,卻在無意中一次次把新的業力累積在她身上,早晚都有這暴發的一天。她第一次被屍寒所傷,你就想改變她的人生軌跡,不讓她自然輪迴;第二次,她本該死在趙可君手上,也算了了他生他世的孽緣,又是你不顧社會慣性地殺了趙可君,還殺了前來阻止你的楊雪莉;後來,你又因為她而在淡月外大開殺戮,這些人看似死在你手下,可也是間接因她而死,都是她的業力啊!」

    劉迦奇道:「我是兇手,為什麼業力還沒來?為什麼我還沒死?」破禪鋒歎道:「這原因可就多了。一是因為你的神通所在,陽盛而陰懼,將業力應劫的時間推後了,但只是推後而已,只要機緣成熟,一切該發生的還是要發生的;二則呢,你前生的善緣太多,惡緣與之相較,就顯得渺小了,但並非不存在,該來的還是會來。第三呢,你曾發願度化眾生,此願力太大,天感地應,那些業力也在自然慣性中不斷地重新組合定位。」

    劉迦此時的境界大非從前,心中的悲痛來得快,去得也快,一邊聽著破禪鋒的勸慰,一邊已冷靜下來,此時聽到「天感地應」一詞,忍不住問道:「業力如何重新組合定位?」

    破禪鋒見他情緒穩定下來,知道此時時機甚好,趕緊說道:「曾經的惡業不一定就是百分百地結出惡果嘛,因果背後的心識結構複雜著吶。任何人發願成佛,便意味著黑暗中早晚又會多一盞明燈,眾生脫離苦難又多一線希望。單是這一念,在眾生世界,已是驚天動地,三十三天十法界,盡皆感應。而且你那成佛之願中,還有著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巨大慈悲,無始以來,沒人這般狠過,既便諸佛都有種種誓願,也數你的最狠、最乾脆、最徹底!那些業力受著慣性支配,肯定會找你討這筆債的,不過那討債的法子,可未必就是殺人償命了。在你發願成佛之時,如果再勇猛精進地修行,你的未來就有度他人之能。那些業力也能被你度化而永脫輪迴,呵呵,有這般好事,那些被你所殺之人,誰會在一條小命債上作文章?自然是找你要更好的。你有度眾生之心,眾生自然知道。」

    說到此處,偶忽覺自個兒筆力欠佳,繞來轉去,總是說不明白破禪鋒那怪劍的意思,無奈之下,舉個例子吧。

    《影塵###》一書中,曾記錄過這樣一件事。作者?虛法師在沒有出家之前,和一位姓劉的居士是好朋友(又是姓劉的),倆人常在一起讀《楞嚴經》,就是書中提起的「八載寒窗讀楞嚴」。這兩位對於《楞嚴經》能否體會、能否有悟處,另當別論,但是八年讀一部經,縱然沒有悟處,也有了一點定力,就憑這點功夫,就能助人飛昇哩。當時他們幾個人合夥開了一間中藥鋪,有一天中午,沒有什麼生意,劉居士便在櫃檯上打瞌睡。打瞌睡時,出現的境界似夢非夢,但是又很清楚。這劉居士看到有兩個人到店裡來找他,正是他曾經的冤家,在過去為了債務糾紛打官司,他贏了,那兩個人輸了。輸了以後,這兩個冤家就上吊『自殺』(可能是輸光了,只有一條命了吧)。事後這劉居士非常後悔,心裡也感覺很難過。

    他有此悔意,便如為自己和別人打開了方便之門(不然佛法中的懺悔二字何解?)。看到這兩個人不像有惡意,所以心也就比較平靜。這兩個人走到他面前跪下來,他說:「你們兩個來找我,有什麼事情?是找我索命的?既要索命,又何必下跪?」這兩個鬼說:「求超度。」於是他又問:『你們要我怎麼超度?』鬼說:「只要你答應就行了。」他說:「好!我答應你們。」說完之後,便看到這兩個鬼魂踩著他的膝蓋、肩膀生天了。這兩個人走後,又來兩個,一個是他過世的太太,一個是他過世的小孩,也跪著求超度。他點點頭答應了,也看到他們踩著他的膝蓋、肩膀生天了。什麼儀式都沒有,只在那一念。

    有哥們兒懂心理學的,看了上面這段,立時加以鄙視,同時極為不屑道:「chgor,你小子在宣揚封建迷信乎?不想要腦袋了?這明明是個簡單的心理案例嘛,那劉居士定然是心中對過去的事有甚深內疚,總想做些什麼事來彌補自己的遺憾。有此心願,總會找個什麼法子來了斷。夢是最好的辦法,在夢中將死去的人超度了,自己心中得個安慰,沒了心理包袱,以後活得自在些。這可是最簡單的生命生存機制,生命為了活的更好,總會找到許多法子來謝掉心理包袱的。你小子這都不懂,難怪你的書只能被地下出版商盜版後亂賣一氣。」

    偶聞言之下,臉紅筋漲道:「哥啊,偶偶偶……偶的書被地下出版商亂賣,那是偶從前大力倡導盜版、全面鄙視正版的報應,這可和劉居士的事不相干啊!」但偶被人點中要穴,無力爭辯,只好悶聲不語。但就算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兩種說法都有可能,也都暫時無法印證,幹嘛咱們凡事不從好處想,不從對自己有利、有希望的一處去相信,偏偏要相信那讓自己痛苦和絕望的一面呢?更何況,心理學對於生死輪迴這種事,多是以例子去推導,難下定論。而佛法卻給人種種得以親證實踐的法門,何不試試呢?一念之取捨,未來便不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