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幻想三國誌之龍皇霸業

小說博覽 (轉載)三國人物散論之曹操(七) 文 / 藍色煙火

    「奉天子以令不臣」

    「足下平生常喟(kui)然有匡佐之志」(《三國誌*魏志*曹植傳》注引《魏略》),這是曹操的老友丁沖給其書信中的一句話。從表面上看這並不露骨,實際上卻是打著「匡佐」旗號,將當時的小皇帝漢獻帝掌握在手裡,控制東漢政權,說明這是曹操「平生」的既定策劃。最早公開向曹操提出這種建議的是毛?,他認為當前是戰亂不已的時代,「兵義者勝」,最好的辦法即是從宜奉天子以令不臣」,「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從陳壽的《三國誌》到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都十分重視毛?的建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從割據者之一成為東漢政府的實權人物,對曹操來說當然是極其重要的。這裡不否認毛?曾作過這樣的建議,曹操也曾「敬納其言」。但如果說這個策劃完全出自毛?,為曹操所採納,卻遠不是事實。只能這樣認為,毛?的建議符合了曹操』『平生」的既定策劃,並十分露骨地加以說明而已。

    其實,「奉天子以令不臣」,當東漢王朝搖搖欲墜之際,手握重兵的割據者萌發這種意圖沒有什麼可以奇怪之處。曹操以前的董卓,以及繼承董卓的李?、郭汜即是如此,漢獻帝是涼州軍事集團的傀儡。與曹操同時的袁紹,其謀士沮授曾提出「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三國誌*魏志*袁紹傳》注引《獻帝傳》),與毛?的建議也相同。甚至企圖建國江東的孫策,其謀士張?亦曾向他建議「誅除群穢,匡輔漢室」(《三國誌*魏志*孫策傳》注引《吳歷》),儘管不像毛?或沮授那樣露骨,實際與「奉天子以令不臣」或「挾天子而令諸侯」相同,還是將漢獻帝掌握在手,以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削平其他割據者而已。

    由於主觀或客觀原因,有的如董卓,雖曾「挾天子」,但終於失敗。有的如袁紹,僅有建議而未能實現。其中成功者只有曹操一人,這不能不歸結於曹操所具有的卓越政治才能。探索曹操如何運用其政治才能,將漢獻帝奪取過來,有必要首先說明這時漢獻帝掌握在誰手裡,其力量如何,即曹操當時所面臨的形勢。

    東漢的末代皇帝?漢獻帝;本來是董卓廢掉原來的小皇帝所立的,並將他從洛陽遷到長安,是董卓手中的傀儡。當董卓被殺之後,其大將李?、郭汜等人攻進長安,「擅朝政」,漢獻帝又落到他們手中,東漢政權繼續為涼州軍事集團所控制。曹操早在取得兗州之初,就曾與李?、郭汜控制下的長安政府通使。《三國誌*魏志*鍾繇傳》說:「是時,漢帝在西京,李?、郭汜等亂長安中,與關東斷絕。太祖(曹操)領兗州牧,始遣使上書,?、汜等以為關東欲自立天子,今曹操雖有使命,非其至實,議留太祖使,拒絕其意。(黃門侍郎鍾)繇說?、汜等曰:『方今英雄並起,各矯命**,唯曹兗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將來之望也。』(李)?、(郭)汜等用繇言,厚加答報,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這次遣使是曹操在袁紹支持下取得兗州刺史職位,並以武力驅逐東漢政府所任命的刺史金尚之後,十分明顯,這一行動表明曹操不承認李?、郭汜所控制的東漢政府。在這種情況下,曹操為什麼遣使到長安?首先,曹操企圖與李?等人和解,目的在於他的兗州刺史一職需要得到正式承認,以便進一步躋身於東漢政府;其次則是,聯絡東漢政府的大臣,尤其是鍾繇,當然還有老友丁沖在內,藉以探聽長安虛實,以及如何對付李?等人的辦法。曹操派遣的使者是他的心腹王必(《三國誌*魏志*鍾繇傳》注引《世語》))。據《三國誌*魏志*武帝紀》注引《魏武故事》所載曹操的「令」說:「領長史王必是吾披荊棘時吏也,忠能勤事,心如鐵石,國之良吏也。」由此可見,曹操派遣王必出使長安,不但表明他重視與李?等人的和解,而且很可能還交付王必以別的重大秘密使命。

    曹操為什麼重視對鍾繇的聯絡?鍾繇是穎川人,與曹操的主要謀士荀?同鄉,都是當地名士,並同時得到穎川太守陰修的重視,鍾惑被任為功曹,荀?任主簿,說明他們之間的交誼非同一般。在曹操面前,荀?更多次稱譽過鍾琳。儘管史料上沒有王必聯絡鍾繇的明確記載,但是,從鍾繇與荀?的密切關係,以及在李?面前為曹操遊說看來,這個推斷是完全可能的。曹操的老友丁沖,當然更是聯絡的主要對象。關於丁沖,《三國誌*魏志*曹植傳》注引《魏略》說:「丁儀字正禮,沛郡人也。父(丁)沖,宿與太祖(曹操)親善,時隨乘輿。見國家未定,乃與太祖書曰:『足下平生常唱然有匡佐之志,今其時矣。』是時張楊適還河內,太祖得其書,乃引軍迎天子東詣許,以沖為司隸校尉。……太祖以(丁)衝前見開導,常德之。」曹操是沛國譙縣人,與丁沖同郡,丁沖「宿與太祖親善」,說明長期以來他們之間建立了親密友誼。關於丁沖的史料實在太少,《三國誌》中甚至沒有提到他的姓名,這是有特殊原因的,將在後面予以論述。

    《後漢紀》卷二八說:「侍中楊琦,黃門侍郎丁沖、鍾繇,尚書左丞魯充,尚書郎韓斌與(李)?將楊奉、軍吏楊帛,謀共殺?。會?以他事誅帛,(楊)奉將所領歸(郭)汜。」《三國誌*魏志*董卓傳》說:"(李)?將楊奉與?軍吏宋果等謀殺催,事洩,遂將兵叛?。(李)?眾叛,稍衰弱。」兩條史料所述是同一件事,除「楊帛」作「宋果」外,顯然前條較後條為詳。謀殺李?,應該是震動京都長安的大事。《後漢紀》系此於興平二年,正是在曹操擊敗呂布、張邈,取得兗州的絕對統治之後。發動者中有兩人值得注意,即黃門侍郎丁沖和鍾繇。如前所說,丁沖是曹操的老友,鍾繇則是新近由荀?牽引投靠曹操的。這是不是由曹操、荀?所策劃,作為王必所負的秘密使命。轉達給丁沖、鍾繇,並決定在兗州安定的有利時機發動的呢?從當時形勢來看,曹操企圖控制東漢政權,其最大阻力即是以李?為首的涼州軍事集團。表面上,曹操對李?和解,最後目的則是準備伺機將李?除掉,利用李?軍內的矛盾,是最現實也是最好的辦法。其實,這並不新鮮,前此王允利用呂布以除掉董卓即是如此。因此,這個策劃出自曹操、荀?,由丁沖、鍾繇所策動,這是完全可能的。

    為什麼這個策劃是假手楊奉以謀殺李??這裡需對楊奉其人,以及楊奉與李?之間的矛盾進行必要探索。《後漢書*董卓傳》說:"(李)?將楊奉本白波賊帥。」《三國誌*魏志*董卓傳》注引《獻帝起居注》也說:「楊奉,白波帥耳,猶知將軍(李?)所為非是,將軍雖拜寵之,猶不肯盡力也。」可以看出,楊奉本來是「白波賊帥」或「白波帥」,後來成為李?的將領。對楊奉,李?十分重視;但是,以「所為非是」,楊奉卻對李?表示不滿,不願為之「盡力」,說明兩人之間存在著相當尖銳的矛盾。除此之外,曹操之所以選中楊奉,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是在當時長安,楊奉手中擁有一支并州勁旅,而其人又「勇而寡慮」。因此,這次行動是王允利用呂布以殺死董卓故伎的重演,楊奉所扮演的正是呂布這一角色。呂布其人也「勇而無謀」。不同的是,李?並未被殺,但是,楊奉由此脫離李?,削弱了李?的軍事力量。

    此後,涼州軍事集團逐漸無力繼續控制東漢政權,漢獻帝開始落到了以楊奉為首的「白波賊」手中。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