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幻想三國誌之龍皇霸業

小說博覽 (轉載)三國人物散論之曹操(五) 文 / 藍色煙火

    (一三)「規大河以南以待其變」

    在這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曹操以屬於「贅閹遺丑」,出身於大宦官家庭,最初並不是一個具有特殊號召力的人物。他所以能夠躋身於以袁紹為首的政治集團,並成為僅次於袁紹的重要人物;以後,在反董卓的戰爭中,又取得東郡地盤,繼而獲得兗州刺史這樣的高位,所有這些,主要都是出於袁紹的大力支持。儘管曹操與袁紹具有如此密切的關係,不可否認,他們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和鬥爭。

    在當時的傑出人物中,袁紹具有強烈的政治野心,而曹操也同樣具有強烈的政治野心。《三國誌#魏志#武帝紀》說:"(袁)紹與公(曹操)共起兵,紹問公日:『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公日:『足下意以為何如?』紹日:『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公日:『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這裡,袁紹毫不隱諱地說出了自己的意圖,即佔據河北地區,再以此為根據地,渡河而南,最後奪取天下,統一全國。袁紹不但如此策劃,也是如此行動的。當他與董卓在京師洛陽決裂後,不投其他地區,而是直奔河北。在討伐董卓的戰爭後不久,袁紹即兼併了「民人殷盛,兵糧優足」的冀州,實現了策劃的第一步。同時,曹操也拒絕董卓的羈絆,「變易姓名,間行東歸」。他不在家鄉沛國的譙縣,而是投奔兗州的陳留,在那裡「散家財,合義兵」,投入反董卓的戰爭。為什麼曹操不在沛國,而去陳留?按照當時慣例,大姓豪族總是憑借在鄉里的聲望和號召力以招集武裝力量,在此以前,曹操就曾「還沛國,募召合眾」(《三國誌#蜀志#劉備傳》注引《英雄記》),在鄉里募集過軍隊。這次一反慣例,說明曹操與袁紹相同,也有自己的野心和策劃,上引他與袁紹的對話,即是很好的證明。不過,曹操不像袁紹那樣毫不隱諱,沒有將自己的策劃宣示,僅對袁紹說了一番應付性的空話而已。「且可規大河以南,以待其變」,這是兗州豪族代表人物鮑信在反董卓戰爭中向曹操所作的建議(《三國誌#魏志#鮑勳傳》注引《魏書》)。這個建議所以得到曹操讚賞,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完全符合曹操的野心,也完全符合曹操的既定策劃。曹操不在沛國,而投奔在河南擔任陳留太守的張邈,其原因就在這裡。袁紹的策劃是,經營河北,南爭天下;與袁紹相反,曹操則是「規大河以南」,等待時機。因此,袁紹與曹操之間的和好關係,從而得以維持了一段相當長的時期。

    在陳留,曹操依靠張邈和當地豪族代表人物衛茲的助力,拉起了一支五千人的隊伍。不久,汴水一戰,被董卓部將徐榮大敗,衛茲戰死,曹操也為「流矢所中」,僅以身免。後來,曹操又帶同鄉夏侯?到揚州才募集了一支四千多人的精兵;但是,曹操只有一個袁紹給他的行奮武將軍的空頭軍銜,沒有地盤,處境十分困難。這時,曹操不得不更多地依賴袁紹的支持。

    出面大力支持曹操的正是袁紹。謝承《後漢書》說:「袁紹以曹操為東郡太守。劉公山(劉岱)為兗州,公山為黃巾所殺,乃以(曹)操為兗州刺史。」(《文選》卷四四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李善注引)袁紹不但將本屬兗州刺史劉岱的東郡給予曹操,並正式任命他為東郡太守。不久,袁紹又乘劉岱為黃巾軍所殺的有利時機,又任命曹操為兗州刺史。既取得兗州這樣的地盤,又擁有精良的軍隊,從此,曹操逐漸開展了他的「規大河以南」的既定策劃。

    東漢末年,屬於兗州的凡八個郡國:陳留、東郡、東平、任城、泰山、濟北、山陽、濟陰,包括今天山東省的西南部和河南省的東部,這是一個在軍事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大州。「昔高祖(劉邦)保關中,光武(劉秀)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將軍本以兗州首事,平山東之難,百姓無不歸心悅服。且河、濟天下之要地也,今雖殘壞,猶易以自保,是亦將軍之關中、河內也,不可以不先定。」這是曹操的主要謀士荀?策劃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他將曹操所據有的兗州,看作是漢高祖和漢光武帝的關中、河內,這是奪取天下的根據地。苟?更進一步申論了兗州的重要性,認為黃河、濟水所流經的這一地區,「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屬於「天下之要地」。荀?這個意見是符合實際的,也符合曹操的既定策劃。因此,保衛兗州,對曹操來說,成為頭等重要的大事。

    (一四)曹操保衛兗州的戰爭

    在軍事上,兗州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曹操既然能覺察到,其他的割據者有的也是覺察到的。這時,袁紹以河北的冀州為根據地,其主要對手公孫瓚則以幽州為根據地,彼此爭奪河北地區,此外,他們也插手河南。早在曹操據有兗州之前,袁紹、公孫瓚兩人就各自企圖奪取兗州。《三國誌#魏志#程昱傳》說:「是時(初平中),(兗州刺史劉)岱與袁紹、公孫瓚和親,紹令妻子居岱所,瓚亦遣從事范方將騎助岱。後紹與瓚有隙,瓚擊破紹軍,乃遣使語(劉)岱,令遣紹妻子,使與紹絕。別敕范方:『若岱不遣紹家,將騎還。吾定紹,將加兵於岱。」』"(劉岱從程昱計與公孫瓚絕)范方將其騎歸,未至,瓚大為紹所破。」這裡所說的公孫瓚大為袁紹所破.指的是界橋之戰,說明公孫瓚很早就曾派遣幽州騎兵駐紮兗州,企圖伺機佔據其地。袁紹不惜以妻子為人質,以支持曹操,目的也是企圖控制兗州。《後漢書#公孫瓚傳》說:"(公孫)瓚乃自署其將帥為青、冀、兗三州刺史,又悉置郡縣守令,與(袁)紹大戰於界橋。」《三國誌#;魏志#公孫瓚傳》也說:"(公孫瓚)進軍界橋,以嚴綱為冀州,田楷為青州,單經為兗州,置諸郡縣。」這也說明,界橋之戰時,公孫瓚不僅企圖消滅袁紹,佔據冀、青兩州,而且企圖加兵劉岱,同時奪取兗州。因此,公孫瓚所任命的刺史,除冀、青兩州,兗州刺史單經就是準備取代劉岱的。

    除公孫瓚外,南陽的割據者袁術也在窺伺兗州。袁術是袁紹的從弟,長期以來,兩人處於敵對的地位。《三國誌#魏志#呂布傳》注引《英雄記》說:"(呂)布初入徐州,書與袁術,術報書曰:『……昔將金元休向兗州,甫詣封丘,為曹操逆所拒破,流離迸走,幾至滅亡。將軍破兗州,(袁)術復明目於遐邇,其功二也。」』同傳注又引《典略》說:"(金)元休名尚,京兆人也。尚與同郡韋休甫、第五文休俱著名,號為『三休』。尚,獻帝初為兗州刺史,東之郡,而太祖(曹操)已臨兗州,(金)尚南依袁術。」這裡,涉及了三個間題:第一,金尚為兗州刺史,是出於東漢政府的任命,還是袁術所派遣?第二,袁術為什麼要「將(率領)金元休向兗州」,目的何在?第三,袁術「甫詣封丘,為曹操逆所拒破,流離進走,幾至滅亡」,是指的哪一次戰爭?這裡需要作某些必要的探討。對第一個問題,討伐董卓的戰爭開始後,參加這次戰爭的關東州牧郡守,當然不再承認在涼州軍事集團控制下的東漢政府(包括董卓所立的漢獻帝在內);同樣,涼州軍事集團也不再承認這些牧守的合法職位。兗州刺史劉岱是參加反董卓戰爭的牧守之一,金尚在東漢政府任命下前赴兗州,代替劉岱為刺史,這是符合邏輯的。見於記載的,東漢政府還任命過壺壽為冀州牧。《三國誌#魏志#袁紹傳》注引《英雄記》說:"(袁紹)斬(於)毒及長安所署冀州牧壺壽。」因此,金尚只是在前赴兗州途中,為袁術所控制,而不是出於袁術的任命。如果說,這個問題可以如此理解,那末第二個間題就容易解決了。袁術得到金尚這張牌,當然要立即加以運用。這時,曹操已在袁紹支持下佔據兗州,袁術「將金元休向兗州」,是企圖以武力支持金尚接任,打擊袁紹、曹操,並藉以擴大自己的地盤。至於第三個問題,這裡有必要多加說明。對東漢政府所任命的兗州刺史,曹操當然不會承認,當袁術率軍抵達陳留郡的封丘縣時,即遭到迎頭痛擊,以致「流離進走,幾至滅亡」。袁術在答呂布信中,回憶這次戰爭時,還心有餘悸或心有餘痛,可以看出失敗的慘重。這次袁術、曹操爭奪兗州的封丘之戰,是否還見於其他記載呢?應該說這是有的,只是後來為《三國誌》作注者沒有注意而已。記載這次封丘之戰較為詳細的,是《三國誌#魏志#武帝紀》:"(初平四年),(袁)術引軍入陳留,屯封丘,黑山餘賊及轉夫羅等佐之。(袁)術使將劉詳屯匡亭。太祖(曹操)擊詳,術救之,與戰,大破之。(袁)術退保封丘,遂圍之,未合,術走襄邑,追到太壽,決渠水灌城。走寧陵,又追之,走九江。」其次是《袁術傳》:"(袁術)引軍入陳留,太祖(曹操)與(袁)紹合擊,大破術軍,術以餘眾奔九江。」這兩條記載所敘述的是同一次戰爭。前條對戰爭的描述特別詳細,突出袁術節節敗退,逃奔到九江的狼狽情況;後條雖然較前條簡略,但有一點卻是前條所沒有的,即這次戰爭所以取得勝利,是出於「太祖(曹操)與(袁)紹合擊」。由於前條系《武帝紀》,當時史官們為了突出曹操的戰績,從而有意識的將袁紹「合擊」這一事實加以隱諱,《三國誌》所據的史源中,這種事例是較多的。如果以《英雄記》所載的袁術答呂布書,與《武帝紀》、《袁術傳》對比,不難看出,所敘述的顯然是同一次戰爭。從此,東漢政府所任命的那個兗州刺史金尚,也就依附袁術,最後為袁術所害。

    同時,兗州還遭到從北面來的公孫瓚的進攻。與袁紹、曹操敵對的公孫瓚,界橋之戰失敗後,仍繼續在窺伺兗州,並與袁術建立了聯盟。因此,當袁術「將金元休向兗州」時,公孫瓚也派兵前來配合。《三國誌#魏志#武帝紀》說:「袁術與(袁)紹有隙,術求援於公孫瓚。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乾,以逼(袁)紹。太祖(曹操)與紹會擊,皆破之。」緊接這條記載之後,即前引「(袁)術引軍入陳留」一節,可見公孫瓚派兵前來,是與袁術進軍陳留密切配合的。公孫瓚、袁術雖然相互配合,但也有各自的打算,即他們兩人都企圖佔據兗州。袁術挾與俱來的,是東漢政府所任命的兗州刺史金尚,而公孫瓚所派遣的單經,則是他所任命的兗州刺史,就可以說明這一點。

    此外,還有兩個問題,公孫瓚的根據地在河北幽州,為什麼能夠前來奪取兗州?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陶謙是當時的徐州牧,為什麼能夠接受公孫瓚的命令,率軍前來?首先,據上引《武帝紀》,劉備部隊屯駐在高唐,單經在平原,高唐、平原兩地都是青州平原郡的屬縣。《三國誌#蜀志#劉備傳》說:"(公孫)瓚表(劉備)為別部司馬,使與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紹。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說明青州平原一帶是在公孫瓚的勢力範圍之內。袁紹在青州所能控制的僅是,「其土自河而西,蓋不過平原而已」(《三國誌,魏志#袁紹傳》注引《九州春秋》)。劉備本來屯駐高唐,單經則從幽州率軍前來平原,因此,袁紹與公孫瓚的這次戰爭是在青州境內展開的。其次,陶謙是徐州牧,他的軍隊所屯駐的發乾,是兗州東郡的屬縣,應該是從東面進入兗州的,攻擊的對象是曹操。至於陶謙為什麼與公孫瓚聯合,甚至接受公孫瓚的命令,這需要從兩方面加以考察。《三國誌#魏志#陶謙傳》說:「陶謙字恭祖,丹陽人。少好學,為諸生,仕州郡,舉茂才,除盧令,遷幽州刺史,征拜議郎,參車騎將軍張溫軍事,西討韓遂。會徐州黃巾起,以謙為徐州刺史,擊黃巾,破走之。董卓之亂,州郡起兵,天子都長安,四方斷絕,謙遣使間行致貢獻,遷安東將軍、徐州牧,封僳陽侯。」在陶謙的經歷中,有一點值得注意,即是曾任過幽州刺史。公孫瓚是遼西令支人,遼西郡屬於幽州;同時,公孫瓚從任遼西的門下書佐開始,一直到遼東屬國長史,活動地區也都在幽州。這說明,他們之間,早在陶謙任幽州刺史時就建立了一定關係,可能還是較為密切的關係。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陶謙的根據地徐州在今長江以北和山東東南部,與兗州、青州接壤,處於曹操、袁紹的威脅之下,而徐州又是當時的富庶地區,「百姓殷盛,谷米豐贍」(《三國誌#魏志#陶謙傳》),更一直為曹操所覬(ji)覷。為了自保,屬於曹操、袁紹敵對勢力的公孫瓚,從而成為陶謙所尋求的支援力量,這是很自然的。

    通過這次保衛兗州的戰爭,曹操、袁紹擊退了來自外部的袁術、公孫瓚、陶謙的進攻。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曹操、袁紹之間的矛盾是次要的,所顯示的是,為了抗擊共同敵人,關係十分和好。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