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幻想三國誌之龍皇霸業

小說博覽 (轉載)三國人物散論之曹操(四) 文 / 藍色煙火

    曹操據有兗州

    風雲突變,在袁紹領導下雖然誅滅了宦官,政權卻落入涼州軍事集團的董卓手中。對袁紹、曹操來說,當然是不甘心的。與董卓決裂之後,袁紹偕同許攸離開洛陽,投奔冀州。由於曹操在洛陽的聲望,董卓企圖加以拉攏(董卓拉攏過一批反宦官的著名人物),任他為驍騎校尉。與袁紹相同,曹操看出,今後的政治生涯,不是在洛陽,而是在京師以外的廣闊地區;其次則是在這個動亂時代,是否掌握強大的武裝力量,是今後政治角逐中能否取得勝利的主要條件。在「變姓名,間行東歸」之後,曹操來到陳留,因為這時擔任陳留太守的是屬於同一政治集團的張邈。在陳留,曹操得到張邈的大力支持,並通過他的關係,結識了當地的著名遊俠衛茲。《三國誌#魏志#衛臻傳》說:「衛臻字公振,陳留襄邑人也、,父(衛)茲,有大節,不應三公之辟。太祖(曹操)之初至陳留,茲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異之,數詣(衛)茲議大事。」注又引《先賢行狀》說:「董卓作亂,漢室傾蕩,太祖(曹操)到陳留,始與(衛)茲相見,遂同盟,計興武事。茲答曰:『亂生久矣,非兵無以整之。』且言『兵之興者,自今始矣。』深見廢興,首贊弘謀。」衛茲「不為激詭之行,不徇流俗之名,明慮淵深,規略宏遠」,並得到過郭泰的讚賞(《三國誌#魏志#衛臻傳》注引《先賢行狀》、《郭林宗傳》)。《三國誌#魏志#武帝紀》注引(世語》說:「陳留孝廉衛茲以家財資太祖(曹操),使起兵,眾有五千人。」因此,衛茲應該是遊俠中能「以財救人」的人物,與張邈屬於同一類型。

    在衛茲資助下,曹操拉起了一支五千人的隊伍,與張邈聯合舉兵,反對董卓。同時,衛茲自己也拉起了一支隊伍,由張邈領導。後來在張邈支持下,這支隊伍也歸屬曹操。說明在討伐董卓的戰爭中,曹操得以糾集武裝,仍是依靠以袁紹為首的這個政治集團。

    這個政治集團,其主要成員,這時分屬三地:袁紹、許攸在河北,曹操、張邈在陳留,何?(yong)、伍瓊則留在京師。《三國誌.魏志.袁紹傳》說:「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議郎何?(yong)等,皆名士也,(董)卓信之,而陰為(袁)紹。」何?(yong)、伍瓊留在京師,表面上,他們取得董卓信任,而實際則是暗中支持袁紹,以反對董卓。袁紹投奔河北後,被任為渤海太守,獲得了這一塊地盤,即是何?(yong)、伍瓊等人遊說董卓的結果。這個政治集團的矛頭所指,已經不是宦官,而是竊奪了反宦官鬥爭勝利果實的董卓。

    在討伐董卓的戰爭中,袁紹既是渤海太守,又是盟主,而且「豪俠多附(袁)紹,皆思為之報,州郡蜂起,莫不假其名」(《三國誌#魏志#袁紹傳》),具有較高的政治地位和強大的號召力。至於曹操,這時寄居於張邈佔據的陳留,沒有自己的地盤,地位也是一個行奮武將軍的空頭軍銜(這還是袁紹所任命的)。因此,對曹操來說,擴大武裝,再以此為憑借取得立腳之地,這是亟(ji)待解決的重大問題。以軍隊來說,最初曹操僅有在衛茲資助下拉起來的一支五千人的隊伍,此後衛茲所部雖然前來歸屬,但是,滎陽一戰,就為董卓部將徐榮所大敗,「士卒死傷甚多」,衛茲戰死,曹操本人也被「流矢所中」,僅以身免。不久,曹操帶同夏侯?等人到揚州募兵,刺史陳溫、丹陽太守周周昕(xin)給予四千多人。出來大力支持曹操的,仍是袁紹。《三國誌#魏志#武帝紀》說:「黑山賊於毒、白繞、睦固等十餘萬眾略魏郡、東郡,王肱不能御,太祖(曹操)引兵入東郡,擊白繞於濮陽,破之。袁紹因表太祖(曹操)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當時,「黑山」的活動地區在河北,十餘萬眾的於毒等部所進攻的是魏郡,進入東郡的是白繞一部分。由於王肱不能抵禦,在袁紹支持下,曹操被任為太守,從而取得了東郡地盤。東郡與陳留鄰接,同屬兗州,曹操依賴袁紹,聯合張邈,從此開始穩定和發展。

    反董卓戰爭處於停滯狀態,關東的反董卓軍則劍拔弩張,準備相互火並。由於矛盾的逐漸轉化,以袁紹為首的這個政治集團也出現了裂痕。《三國誌#魏志#張邈傳》說:「袁紹既為盟主,有驕矜色,(張)邈正議責(袁)紹。紹使太祖(曹操)殺邈,太祖不聽,責紹曰:『孟卓,親友也,是非當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遂知之,益德太祖。」說明裂痕是從袁紹、張邈這兩個「奔走之友」開始的。處於袁紹、張邈之間的曹操,為了這個政治集團的利益,更重要的,為了自身的利益,只能以調停者的身份,使袁、張之間矛盾不致趨於激化。首先,曹操強調了彼此在洛陽時的友誼,對「親友」應該採取寬容態度;其次,曹操強調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在「天下未定」,即這個政治集團還沒有基本控制關東時,「不宜自相危」,導致內訌和火並。曹操這個看法是富有遠見的。

    當時的形勢很明顯,在河北,袁紹雖然佔有韓馥的冀州,公孫瓚這支強大的軍事力量是不能輕視的;在河南,曹操、張邈聯合起來,力量仍十分單薄,敵對者環伺於四周,也決不能掉以輕心。同時,「黑山」與「黃巾」,對袁紹和曹操更是嚴重的威脅。曹操的意圖是,依靠袁紹的軍事力量,再依靠張邈對兗州地方勢力的關係,最後奪取兗州,再以此為根據地統一河南。曹操不希望這個政治集團破裂,原因就在這裡。

    袁紹雖以河北為根據地,但也插手河南,聯絡兗州刺史劉岱。《三國誌#魏志#程昱傳》說:「是時,(劉)岱與袁紹、公孫瓚和親,(袁)紹令妻子居岱所,(公孫)瓚亦遣從事范方將騎助(劉)岱。後紹與瓚有隙。(公孫)瓚擊破(袁)紹軍,乃遣使語(劉)岱,令遣紹妻子,使與紹絕。別敕范方:『若岱不遣紹家,將騎還。吾定紹,將加兵於岱。』岱議連日不決。」,「(劉岱從程昱議與公孫瓚絕)范方將其騎歸,未至,瓚大為紹所破。」劉岱也是一個表面上受董卓拉攏的「幽滯」之士,以侍中出任兗州刺史,後參加討伐董卓的戰爭。袁紹不惜以「妻子」為質,取得劉岱的信任,一方面,是大力支持曹操在兗州站定腳跟;一方面則是借此排除公孫瓚在兗州的勢力。《後漢書#趙岐傳》說:「是時,袁紹、曹操與公孫瓚爭冀州,紹及操聞(趙)岐至,皆自將兵數百里奉迎。」說明當公孫瓚的軍事力量被迫從兗州撤退,袁、曹即合力對付公孫瓚,不但穩固冀州,並企圖達到進一步奪取兗州的目的。

    劉岱統治兗州,主要依靠的,是濟北相鮑信。《三國誌#魏志#鮑勳傳》說:「鮑勳字叔業,泰山平陽人也。」「勳父(鮑)信,靈帝時為騎都尉,大將軍何進遣東募兵。後為濟北相,協規太祖(曹操),身以遇害。」泰山是兗州的屬郡之一,濟北又是兗州的屬國,說明鮑信在兗州具有特殊勢力。鮑信「少有大節,寬厚愛人,沈毅有謀」,在洛陽曾參加何進誅滅宦官的策劃。當他回泰山募兵,率領千餘人回到成皋時,何進已為宦官所殺。他又率軍返回泰山,「收徒眾二萬,騎七百,輜重五千餘乘」,擁有一支較為強大的隊伍。不久,鮑信即以濟北相名義參加討伐董卓的戰爭。鮑信既是劉岱的朋友,又是曹操和袁紹的朋友,他們之間的結識,應當追溯到在洛陽從事反宦官鬥爭之時。「時(袁)紹眾最盛,豪傑多向之」,鮑信所傾服的卻是曹操。「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雖強必斃。君殆天之所啟!"(《三國誌#魏志#鮑勳傳》注引《魏書》)這是鮑信對曹操所作的評語。這時,曹操不但有袁紹的支持,張邈的配合,還得到鮑信的擁護,而且公孫瓚的勢力退卻,兗州已處於袁紹、曹操的控制之下。因此,曹操據有兗州僅是時間上的問題。

    《三國誌#魏志#武帝紀》注引《世語》說:"(劉)岱既死,陳宮謂太祖(曹操)曰:『州今無主,而王命斷絕,宮請說州中,明府尋往牧之,資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業也。』(陳)宮說別駕、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無主,曹東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寧生民。』鮑信等亦謂之然。」這裡有必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即曹操取得兗州,主要由於地方勢力的擁戴,還是由於袁紹的支持?看來,後者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文選》卷四四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指出,這時袁紹大力支持曹操,不但表為行東郡太守,又任為領兗州刺史。李善注引謝承《後漢書》說:「袁紹以曹操為東郡太守。劉公山(劉岱)為兗州,公山為黃巾所殺,乃以(曹)操為兗州刺史。」這表明,曹操乘劉岱戰死之機取得兗州,是出於袁紹的大力支持,兗州刺史一職也是出於袁紹的任命。當然,兗州地方勢力也有真正擁戴曹操的,首先就是在兗州具有特殊勢力的鮑信,其次則是陳宮。鮑信其人已如上所說,至於陳宮,《三國誌#魏志#呂布傳》注引魚豢《典略》說:「陳宮字公台,東郡人也,剛直壯烈,少與海內知名之士皆相連結。」說明陳宮是一位著名人士。曹操是東郡太守,陳宮是東郡人,從陳宮對曹操的說詞看來,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密切的;同時,袁紹是「海內知名之士」,陳宮和袁紹當然也有「連結」。作為「剛直壯烈」之士的陳宮與袁紹、曹操是屬於同一類型的人物。因此,曹操取得兗州,一方面(這是主要的一面)是兗州地方勢力屈從於袁紹強大的軍事壓力,另一方面則是一部分地方勢力如鮑信、陳宮等人的擁戴。從上引《世語》看來,出面遊說的是陳宮,兗州地方勢力擁護的主要是鮑信,但在《世語》中沒有表達,卻是潛藏在文字之外的有力人物,這就是袁紹。袁紹的大力支持是曹操取得兗州的根本因素。

    曹操的主要謀士荀?曾經將兗州比作當年劉邦的關中和劉秀的河內,認為「昔高祖(劉邦)保關中,光武(劉秀)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三國誌#魏志#荀?傳》)。可以看出,兗州對曹操得以統一北方的重要性,歷史的發展也正是如此。以袁紹、曹操為代表的這個政治集團,是曹操起家的支柱,應該說,這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