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幻想三國誌之龍皇霸業

小說博覽 (轉載)深謀遠慮的渭南之戰(一) 文 / 藍色煙火

    煙火曰:

    不好意思啊,這些天煙火實在沒有時間碼字,所以只能把一些煙火覺得不錯的文章先拿來給朋友們分享了。從明天開始,煙火會繼續正常更新。多謝各位朋友在新年裡的支持,再祝大家新年快樂!

    ----------------------------------

    東漢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秋,九月,在八百里秦川的渭水南岸華陰,天寒地凍。就在這寒風凜冽、冷風刺骨的關中大地上,即將爆發一場三國歷史上,規模空前絕後的大會戰。雙方參戰人數達數十萬,數十萬人,全部在一場戰鬥中投入廝殺,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這便是曹操為平定關中,與馬超等關中聯軍的最後決戰,史稱渭南之戰。這場戰役,雖然不是三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戰役,其對三國形勢的影響也不及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戰役,但其謀運之深遠,則遠非三大戰役可比。為什麼這樣說,我們不妨從頭講起。

    關中鎖鑰

    八百里秦川,古時又稱關中,潼關則是進入關中的大門。為此,我們有必要先介紹一下潼關附近的地理。

    黃河(三國時稱「河」,無「黃」字,可能那時植被尚未遭到破壞,沒有水土流失,黃河不黃。)經黃土高原南下,至潼關附近遇東西走向的華山山脈,遂拐90°直角掉頭東去,由南北走向變為東西走向的河流。潼關就位於剛剛拐彎的黃河南岸,北靠陡峭的黃河河岸,南為華山山脈,是沿黃河南岸西進關中平原的唯一路口。潼關東面有一渡口,如果想繞過潼關進入關中,須經此渡口北渡黃河。如果沿黃河北岸直接西行,將很快到達黃河拐角處的河東岸,岸西即是關中平原,但由於此處河岸陡峭,無法西渡,須繼續沿黃河東岸北行,尋找渡口。越過黃河北岸東西走向的中條山山脈西端,進入河東平原,方是可以西渡黃河的蒲阪津渡口。(當然,實際上到達蒲阪津渡口的道路,並不一定是沿河而行的,上面的敘述只是為了便於讀者理解地形。)總之,從潼關北渡黃河後,須北越中條山山脈,行百餘里險峻山路,進入河東平原,方能到達蒲阪津渡口東岸。

    但是,如果河西岸只要有敵方數千守軍,河東岸縱有十萬大軍,也無法強度黃河。也就是說,此處黃河之險甚於潼關之險。黃河不同於長江中下游,長江中下游水量大,江面寬闊,千里岸線皆可過渡。兩岸多支流大湖,可屯集數量龐大的大型戰艦,數萬大軍可乘船蜂擁登岸。黃河渡口只有少量渡船,一次最多只能渡過數百人,對岸若有敵方數千守軍,這渡過去的數百人瞬間就會被守軍屠戮殆盡。歷史上,曹操派徐晃、朱靈率四千人偷渡蒲阪津,唯一目的和作用,就是乘馬超等關中叛軍還沒在蒲阪津西岸設防時,渡過黃河,能在西岸有足夠的兵力迎擊前來阻止渡河的敵軍,保衛渡口西岸,使隨後到來的曹操大軍順利渡河。曹操大軍一旦由此進入河西,就是踏上了關中大地,易守難攻的潼關對曹操就已不再有用了。

    流經關中平原、東西走向的渭河,在潼關附近的黃河轉彎處,匯入黃河東去。渭河又與黃河不同,黃河流急,兩岸多是峭壁,只有少數渡口可以過渡;渭河流緩,兩岸平坦,處處皆可架設浮橋。曹軍進入河西,南下已無險阻;渡過渭河,東去直叩潼關背後,西去則直取長安。

    三國演義中,對此戰的敘述有些不太合理的地方,其實並不奇怪。在這裡,一會河南、河北,一會又河東、河西,還有什麼渭南、渭北,對不瞭解潼關地理的羅貫中來說,難免有莫名其妙之感。

    解釋完潼關地理,再敘述渭南之戰的全過程,讀者就很容易理解了。

    關中叛亂

    關中自歷董卓、?汜之亂,早已不復往日之繁盛,各地軍閥林立,馬騰、韓遂等便是其中的兩部。他們雖然各有武裝,割據地方,但他們形式上還是遵奉朝廷的。遠在官渡之戰時,馬騰就曾協助曹操抵禦袁紹從西部對河東的進攻。到赤壁之戰前,馬騰已攜家入京為官,馬超則留在關中接管了馬騰的部曲。

    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三月,曹操傳令,讓鎮守長安的鍾繇討伐張魯,並派夏侯淵出河東會合鍾繇。(此時,夏侯淵和徐晃剛剛平定太原商曜的叛亂,軍隊可以沿汾河出河東。討伐張魯,將有可能經過關中諸將馬超等人的防地。)高柔為此提醒曹操,此舉有假途滅虢的嫌疑,關中各部可能因此反叛,曹操未予理睬。結果,馬超等十部皆反,其眾十萬,進軍屯據潼關。曹操令曹仁統軍拒敵,並令其堅壁勿戰。

    秋七月,曹操親統大軍西征。

    深謀遠慮

    初看起來,關中這場叛亂,是曹操沒有聽高柔的勸諫而導致的,是由曹操疏忽大意的錯誤所致。但是,後人多認為,曹操就是要逼反那些表面上遵奉朝廷,實際上是各行其政的關中諸將,為名正言順地剿滅他們製造借口。可以說,從一開始,曹操就是有預謀的。

    《孫子兵法》第一篇、始計篇,開篇就有:「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第一件需要做好的事情就是「道」,先使自己在道義上處於優勢。

    曹操在三月就逼反了關中諸將,拖到七月才親統大軍西征,留給馬超等關中聯軍那麼長的防備時間,而不是乘其叛亂初起,萬事倉促時立即進軍剿滅?就像司馬懿平定孟達那樣,給對方來個措手不及。關於這個問題,顯然不是曹操到七月時才能完成西征的準備,如果真是那樣,曹操完全可以晚些時間逼反關中諸將。

    通常叛亂初起時,人心最不穩定。首倡叛亂的畢竟是少數,多數人通常迫於形勢而首鼠兩端。如果及時鎮壓,多數人捲入不深,尚能摘清自己,會立即與叛亂者劃清界限。如果給叛亂者以足夠的時間,多數人迫於目前之危,不得不公開表態支持叛亂,甚至幹盡壞事。這時再來鎮壓,由於他們涉入已深,擔心既使歸順,將來也可能會貽患無窮,因此不得不叛亂到底。

    這麼簡單的道理,曹操不懂嗎?曹操當然懂!那麼,曹操為什麼不立即鎮壓?其實細想起來,這樣問本身就有點怪怪的感覺。關中原本沒叛亂,是曹操故意把它弄叛亂了,現在再去立即把它鎮壓下去,曹操這不是吃飽了撐的嗎?如果曹操立即平叛,關中各部中的多數可能會立即站到朝廷一邊,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多數人犯不著嗎,誰強誰弱不是明擺著嗎。曹操怎麼辦?只能賞順爵降,這是規矩嗎,否則無以勸來者。叛亂平定後,那些站到朝廷一邊的關中各部,曹操還是沒有理由去觸動他們的利益,他們依然是獨立王國。他們賴以生存的,只忠於他們個人的武裝力量,毫髮無損。朝廷在關中之所以政令不暢,就是因為有這些地方軍閥。曹(此處被屏蔽)反他們,就是想摧毀他們的武裝力量,所以,在他們還沒成光桿司令前,曹操是不希望他們歸順的。

    這個問題說到底,還是「道」的問題,曹操既要徹底解決關中諸將的武裝力量,又不能給人以蠻橫霸道的感覺。

    《孫子兵法》中的第三事「地」:「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前面我們說過,潼關是關中鎖鑰。那麼,曹操既然是有預謀地逼反關中諸將,那麼,曹操完全可以事先準備好一支軍馬,在關中諸將反叛後,搶先關中叛軍一步,佔領潼關,將進入關中的大門控制在自己手中,從而可以免去後來為從浦阪津進入關中,所帶來的一系列麻煩。那麼,曹操為什麼不這樣做?

    潼關對曹操重要,對於叛軍同樣重要。佔領潼關,會給叛軍以信心和鼓舞,會讓關中諸將更深地捲入叛亂之中,前面我們講過,這正是曹操所希望的。這是曹操讓「地」取「道」。

    潼關雖險,讓給關中叛軍,卻可以使馬超等關中聯軍遠離巢穴。由於潼關重要,他們才肯用大軍據守。曹操在潼關附近解決他們,和深入邊遠去逐一解決他們比起來便是「近」。曹操欲擒先縱,以「險」易「近」。這樣看,曹操連讓「地」都是虛讓。

    所以,馬超等關中聯軍搶佔潼關,看似撿了個大便宜,實際上那卻是曹操給他們預設的大陷阱。

    曹操為什麼又恰在七月時出征?既不早些,也不晚些?

    《孫子兵法》中,第二件需要計算好的事情就是「天」:「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曹操想利用天時,具體說就是利用時間和寒冷的冬季,造成馬超等關中聯軍的補給困難。當年有閏八月,否則,曹操可能再稍早些出兵。隨著時間的推移,戰局的發展,當曹操逐步完成所有進攻準備時,也正好是馬超等關中聯軍再也無法支撐,急於撤兵之時,說明曹操出征的時間拿捏得剛剛好。

    為什麼這個「天時」會給關中聯軍造成補給困難?這就要聯繫到《孫子兵法》中提及到的第五件事「法」:「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關中各部,互不統屬,各自治理自己的領地。經過董卓、?汜之亂,關中十分凋零,各部的治理水平又很差,所以他們的物資儲備水平很低。他們的軍隊極不正規,平時為民,戰時集合而為兵,裝備補給非由政府統一配發,而是由士兵自己解決。由於他們僅是地方勢力,沒有大規模遠征的行動,以他們的統治水平,從沒建立起,也無法建立起完備的後勤保障系統。這樣的軍隊,一旦長期征戰在外,補給不濟是一定的,尤其是冬天的御寒裝備,就更是困難。古代不同於現代,現代人口稠密,軍隊無論走到那裡,都有民房可居。古代人煙稀少,三國時的人口不及今天的百分之一,大軍出征在外,只能搭設帳篷野營,如果沒有良好的御寒裝備,則只有收兵一途。而關中各部顯然裝備不起可以冬季作戰的軍隊。

    反觀曹方,其治理水平,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軍隊的正規化,完善的後勤保障系統,一定遠非關中聯軍可比,其冬季堅持野戰的能力自然遠強於關中聯軍。

    另外,當時的軍隊在非戰時,都要從事生產活動,否則,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不足以供養足夠規模的軍隊。曹操三月份就張羅要討伐張魯,結果關中諸將馬上就集結了十萬大軍去搶佔潼關,此時正是農業生產最關鍵的時期,曹操更壞的是,還派曹仁把他們牢牢地拴在潼關,當年關中各部的農業生產基本上就廢了。而曹操自己卻等到七月秋季才起兵,整個兒什麼都不耽誤。

    其結果必然是,秋季過後,關中各部將無糧可證;冬季來臨,關中聯軍又將無野營裝備。所有這些,都是他們貪圖潼關之利帶來的併發症。曹操方面,後方及保障系統遠優於關中各部,再加上大軍秋季才出動,絲毫沒有影響當年的糧食生產,其作戰持續能力無疑將遠勝過關中聯軍。

    《孫子兵法》第一篇、始計篇,在結束時有:「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曹操還沒與關中叛軍接戰,其深謀遠慮便早已使戰爭的天平倒向了自己。接下來擺在曹操面前的問題便是,潼關已經讓給了叛軍,曹軍將如何打開關中的大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