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幻想三國誌之龍皇霸業

小說博覽 (轉載)再說正平兄 文 / 藍色煙火

    我很少說正兒八經的事,所以說之前我得假惺惺的謙虛,並不是我人品問題,是謙虛這個詞本身就是假惺惺的。玩笑。

    三國人物好記,原因是有二點,重名少,第二是大多單字名。如果偶有雷同還有他們的字可以區別。一般來說,小說三國演義裡在稱自己用名,稱呼別人用字。所以曹操一般和人打招呼的時候,不會用:「操,怎樣怎樣的說法」,這樣大家就會覺得這個人粗。所以我們看三國演義電視劇裡一般都是這樣一個規則。比如諸葛亮會常說,亮將如何如何,劉備則是,備感動的扔孩子之類,但是劉備喊諸葛亮就是叫孔明,曹操叫劉備也是玄德這樣子。所以這次準備討論下禰衡,那麼如果我們在他那個時代,就叫他一聲,正平兄吧。

    禰衡的史料比較少,演義裡第二十三回裡說到了曹操招賢這個事情,引發了孔融推薦禰衡的故事。三國演義的框架歷史基礎是三國誌,但是三國誌裡正文裡只有吳書提到。但是還不足以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那麼他的故事出處主要是哪裡呢。禰衡的故事的歷史史料是有的,在後漢書裡的文苑列傳裡。比較精幹的介紹了禰衡,這也就是三國演義裡的禰衡這個人物的形象定位基礎。先說說,周澤雄在三國論文裡是怎麼評價禰衡的。標題很名顯題目是《兩張臭嘴》,一個是禰衡,一個是他的忘年交孔融。所以孔融推薦禰衡是很合理也很必然,難兄難弟。孔融自己本身就很放蕩,最後死在自己的嘴上。酒喝多了胡說八道。都說孔融是孔子的後人,聖人一生的理想是恢復周禮,所以老先生最初的研究是禮學的,大概就是沒按規格的車不做,沒按品級的肉不吃,就這麼個搞行為規範的專家。那麼他的後人孔融,是怎麼樣的呢,不但沒有繼承祖先的優良傳統,違反中央的禁酒令,喝酒不怕,就怕說胡話。被人抓住尾巴了,斬之。打個岔,同志們啊,喝酒的時候要當心啊,千萬要注意場合啊,酒話亂說很危險地。毛本三國演義裡,的這一節的批語一直是看熱鬧,唯恐天下不亂,一會說禰衡罵的好,一會說禰衡罵的爽。最後還要給個結論,是曹操害死了一個大好青年。毛批在三國演義諸家的批注裡的地位是很高的,他一個勁的叫好,無非是說老羅他寫的好。但這個人究竟如何呢?

    後漢書是怎麼評論禰衡的?既然史料出自這裡,那麼史料的記載是最有力的評價。後漢書文苑傳第十七下裡栽:禰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辯,而尚氣剛傲,好矯時慢物。般人,不是指他是一般人,一般人是不會記錄在史書的哦,般是個地名。這是後漢書給禰衡的一個總結性的評價。史書的寫法有一個特點,往往對被列傳的人,第一句就是一個結論性的評述。好那麼把這幾個字再分析下。正平兄是有才的,善於辯論。辯論的水平在當時的所謂的名流名士之間是一種技能,如果不能辯論,那就不好如流的。類似大家熟識的一個故事,舌戰群儒,大概就是這樣的。我們有文化的人坐下來要探討要辯論。尚氣剛傲,這個明顯是對他的品行的或者說做人態度的肯定。那麼最後一句,好矯時慢物則是他的缺點。人都有缺點。牛逼哄哄的曹植也有缺點,叱詫風雲的曹操也一樣,是人都有。

    再看看事跡。是時,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或問衡曰:「盍從陳長文、司馬伯達乎?」對曰:「吾焉能從屠沽兒耶!」又問:「荀文若、趙稚長雲何?」衡曰:「文若可借面弔喪,稚長可使監廚請客。」唯善魯國孔融及弘農楊修。常稱曰:「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融亦深愛其才。從這一段大家可以看到三國演義裡,所描述,禰衡把曹操手下的能人愛將統統數落一番是一個藝術加工。老羅在這裡給我們更豐富了一些。這裡有一個人要提及一下,司馬伯達。司馬家最牛的是司馬懿。司馬家弟兄八個都很牛,號稱八達。這個伯達是老大,叫司馬朗,是司馬懿的大哥。這個陳長文是陳群,演義裡罵曹操,把曹操的頭疼病都罵好了的人,他官做到了鎮軍大將軍,司空,司馬朗是司徒。都是中央高幹。可以說都是響噹噹的人物。那麼禰衡藐視這些人。很明顯有種自戀自大的感覺。至於很關鍵的一句「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怎麼樣去理解,你要硬是說成大兒子小兒子。我也沒辦法。那麼有一種說法,就是兒這個字在古漢語裡的用法。凡比自己小的都可以稱兒,司空見慣的一個用法就是自謙說自己是個小老兒。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當代男兒的意思,意識說當今只有這兩個人我才看得起。如果按前一種說法,是不是因為禰衡覺得和孔融關係很近,所以戲稱他是大兒。我的看法是這個兒字,一定不是我們今天理解的兒子的意思。大家可參閱柳亞子老先生的一句話:「大兒斯大林,小兒毛澤東」參考理解,不掐脖子。

    再看看曹操對孔融舉薦禰衡後的態度。融既愛衡才,數稱述於曹操。操欲見之,而衡素相輕疾,自稱狂病,不肯往,而數有恣言。操懷忿,而以其才名,不欲殺之。這個恣是什麼情況。說文對恣的解釋就很簡單,縱也。按今天的意思就是,沒規矩,很放縱。那麼後面禰衡脫衣服敲鼓的故事大家都比較熟悉了。赤裸裸的行為藝術。當時我估計,禰衡琢磨著,選秀麼,就得脫啊,一脫就成名了啊。果然跌翻了大家的眼鏡。但是他的架子鼓打的的確是技藝精湛,大家看的直流口水。那麼禰衡到了劉表的地方又如何呢,的確是老老實實做事了。而且劉表很滿意。是這樣記載的:劉表及荊州士大夫,先服其才名,甚賓禮之,文章言議,非衡不定。表嘗與諸文人共草章奏,並極其才思。時衡出,還見之,開省未周,因毀以抵地。表憮然為駭。衡乃從求筆札,須臾立成,辭義可觀。表大悅,益重之。就是大家討論寫奏章,大家一起冥思苦想的想不到好句子,這個時候禰衡來了,看了一會,直接把他們之前寫的東西扔到了地上,還狠狠的踩了幾腳在轉一下,把劉表嚇了一跳。禰衡冷笑之後,重新要了紙筆,一會就寫成了,劉表高興的跳起來了,就像唐伯虎點秋香裡的老太師抱拍華安的感覺一樣,差點抱頭痛哭的感覺。所以之後劉表非常的器重禰衡了。但是好景不長,後復侮慢於表,表恥,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黃祖性急,故送衡與之,祖亦善待焉。劉表終於歎了一口氣:老子哎,你走吧,我吃不消你了,你再繼續在我這干,我非給你搞成中風不可。在校生都知道,離開學校的道路有兩條,一是畢業,二是開除。其實還有一條陰暗的小路,一般人不會在意,就是--勸退。

    最後我們的正平兄就走到了他人生的最後一站。一個悅耳的聲音響起「江夏站到了,請下車。」

    大家都知道正平兄弟是和江廈的黃祖喝酒划拳的時候被黃祖殺了的。這是演義裡對這個故事的劇情安排。人報黃祖斬了禰衡。表問其故,對曰:「黃祖與禰衡共飲,皆醉。毛夾批:此事不用實敘,只在使者口中虛寫,省筆。為什麼要省筆呢,到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劉表問了,但是回答的太簡單。後漢書確記載的是另一個說法:後黃祖在蒙沖船上,大會賓客,而衡言不遜順,祖慚,乃呵之。衡更熟視曰:「死公!雲等道?」祖大怒,令五百將出,欲加b258。衡方大罵,祖恚,遂令殺之。祖主簿素疾衡,即時殺焉。射徒跣來救,不及。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斂。衡時年二十六,其文章多亡雲。古這段話表達的幾個問題。第一,是場合,不是小包間對飲,是大包間,有很多賓客在場。第二,禰衡這張嘴不討喜,?,大概是無語吧。其實就是黃祖在生悶氣呢。就勸他多喝酒少說話,誰知道禰衡大袖子一甩:個老東西云云,還在喋喋不休。老黃也憋不住了,終於發飆砍人了。第三,落井下石。主簿是個官職,說主簿這個人很恨禰衡,如果這個人勸一下,哪怕是留半刻,禰衡也死不了,但是他逮到機會了,主子說斬,他上去就是一刀,砍了。朋友們啊,什麼叫群眾關係,體現出來了啊。關鍵時刻你被仇人撞上了,別飲酒了,飲恨去吧。第四,黃祖的反省。這個反省不見得是真,或許是做給大家看的。或許回家偷偷跟老婆報喜呢,那個烏鴉嘴,終於閉嘴了。至於三國演義的最後的蓋棺定論不無道理:卻說曹操知禰衡受害,笑曰:「腐儒舌劍,反『自殺』矣!」大概也是老羅借了曹操的嘴表明了態度吧。

    正平兄的一生,總體來看,是屬於有好日子不會過,有班不好好上,有事不堅持認真做。妄評時事,最重要的是不給領導留面子,這麼幾個缺點,但是這幾個缺點就是他的死穴,你有天大的本事,被人點了死穴,即便是鷹爪鐵布衫也會被人破之。有人說他是憤青,這個我也勉強同意。我的猜測是禰衡的心中一直是有一中憤憤不平的感覺。在人情味稍微厚一點的三國演義裡的人物相比較來看也有很多人是懷才傲慢的,比如龐統、張松都牛皮哄哄的。當然,這些人最後都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位置。我個人看禰衡,你要說沒兩下子肯定不對,你有說有兩下子,但也不見得能達到一個多深的高度。因為高人不會犯他那樣的低級錯誤,拿著工資抽老闆,這種事說不大過去。另外一個方面,禰衡的心裡價位一直沒擺正。其實從整體來看,他是一路在跌價,最後到被摘牌了他還以為自己是潛力股,嚴重的錯位思想。我們的祖先和我們現在人對人生態度和工作態度的要求其實是一樣的,當時的制度造成了傳統思想,破壞遊戲規則的結果就是out。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