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星塵武裝

第一卷 凜霜覺醒 第71章 演說1 文 / 中土

    跟墨顏的『站位』已經很高而刻意隱藏一些能力不同,季良自認為現在他需要的是認可以及人氣。越多的人知道他、關注他,從而哪怕形成的影響力是一種被動式的,也可以讓他受益匪淺,讓那些像拿他當餌的人鬱悶非常、抓耳撓腮。所以,季良不會錯過這個至自己於『聚光燈』下的機會。

    為什麼北安明明實力不及異族,卻要頻頻挑釁,表現出一副主動進擊的態勢呢?就這個問題,季良一上手,就給出了一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概論性答案:「不是不想停,而是確實不能停!一但停止,就會有大危險!」

    毫無疑問,這樣的說法的確起到了吸引眼球的效果。不過也有不少人覺得這樣的說法有些言過其實、甚至危言聳聽。

    「這算是『噱頭』?」連許山、蒙饒都忍不住這樣想。

    這時,因為人越聚越多,已經形成了戰廊的堵塞,很尋常的一件事,演變成季良的一次即興演說,這是包括季良在內的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這戰廊不比地面下的各生活及軍事場所,除了無風,溫度與荒野一般無二,不過學生們瞭解來龍去脈以後,都比較有興趣,其中不少人還為錯過了之前的嘴炮而略覺遺憾。

    歸根到底,由校方暗中牽頭的對立,使得高校的學生跟兵備、以及北軍附的學生形成了各個方面的明爭暗鬥。而在鬥嘴一項上,高校的學生很少在以理論見長的北軍附學生那裡討到便宜,今次有人當眾駁斥比北軍附更高一級的北軍大畢業生,這樣的樂子自然是要看的。

    季良也是有意賣弄,特意站到附近的一個箱子上,沒有直接解釋所謂的『放棄主動攻擊態勢會有大危險』,而是分析當下北安的戰術路線。

    他抑揚頓挫的道:「冷槍冷炮,游擊戰、運動中殲敵。這個戰略戰術是有前提的,1,根據地,根據地意味著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可以在很多地方獲得基礎的物資補給,比如吃食,比如傷員救治,比如信息,尤其是最後一點,掌握確切的信息才能爭取主動。才能找其薄弱,避其鋒芒。根據地還意味著我們是地理通,就像在這雪堡中一般,我們熟門熟路,一條小道,往往就能節省一小時的行進時間,而且哪裡適合設伏、哪裡適合隱藏,都心中有底,如此一來,進,行動更迅速,退,比敵人更輕鬆。」

    學生們聽的點頭,都認同季良的根據地之說。那尉官也是認同的,畢竟這雖不能算常識,卻也不是什麼艱深的道理。

    這時,就聽季良繼續道:「2,支撐游擊戰還需要小傷亡、大繳獲,也就是以戰養戰。它是游擊戰的特點,也是必要達成的要素。」

    這個說法,眾人也是認同的,如果情況相反,那就是得不償失,自我消耗,游擊戰打成那樣,無異於自取滅亡。

    話風一變,季良道:「那麼,大家想想,如果從這這兩個先決條件去看,我們北安,和周邊的異族比起來,誰更有事實游擊戰的條件?」

    眾人一盤算,結論貌似很讓人鬱悶,一個學生道:「似乎異族更適合實施游擊戰,它們佔有更廣闊的區域,對於浩劫後的世界,它們也比我們更熟悉,巢穴、魔窟、遺跡城市,簡直就是他們的根據地。」

    季良指了下發言的那學生,「我覺得這位同學說的很好,從地利條件來看,異族確實更適合使用游擊戰。或者說,進行一種機動式的全面封鎖,以精英小組的模式,對城鎮之間的運輸線路,進行騷擾攔截,對炮樓據點般的雪堡,進行毀滅性的打擊。」

    「幸虧它們夠蠢,沒那麼幹!」

    季良道:「這位同學的話我只同意半句,幸虧異族沒那麼幹,但這並不是因為蠢,而是其他緣由,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整個6城17鎮發動的主動攻勢。」

    「好了,我們將話題轉回到敵我雙方目前的情況上。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家底沒有異族豐厚,異族有數量優勢,異族全民皆兵,論平均戰力人類差異族很多。再具體一點,假若我們6城17鎮共同出兵,可以做到所過之處、望風披靡嗎?可以光復石陷區這樣戰略級別的失地嗎?諸位都是有上軍史課的,就算沒上過,前幾年的幾次聯軍大戰,過程、結果想必也都知道一二,事實是,我們敢出大軍,異族就敢在陣地戰、野戰中與我們大打出手。」

    一個學生大聲道:「上次我們輸了,但並不表示下一次還會輸,這些年,我們的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相當快,從武器裝備到食物給養,再到專業戰力,現在我們可遠不是5年前可比的,甚至說倍數與5年前也不為過。」

    季良接過話題,道:「我個人認為這位同學的說詞還是比較客觀中肯的,雖然沒能拿出詳細的數據來論證,但相信偏差不大。但是……」

    季良特意停頓了一下,目光掃過全場,然後才道:「但是,異族之所以能成為人類的大敵,不是因為它們數量多。在盛世時,家禽的數量很多,但它們只能任人類宰割。在如今,野怪的數量也不少,但我們都知道,沒多少人會覺得野怪可以成氣候,至少從戰略角度看,那些依靠本能行事的生物,那不夠格成為我們的敵人,有誰能說說這是為什麼?」

    「還能是為什麼,傻唄!」一個學生大聲回答。

    眾人笑。

    「很風趣,但我不得不說,回答錯誤。論智慧,早在盛世時,很多動物就不遜色於人類,海豚、猩猩、猿猴、甚至老鼠、狗、豬,它們的腦瓜也是好使的,即便是不經過訓練開發,其智商也有不少可以達到人類5歲兒童的水準。至於在現代,研究表明,很多野怪的智商極高,甚至超過了人類。這個誰不信,可以回頭去翻翻相關資料,保管讓你大吃一驚。」

    「真的嗎?誇誇其談了吧?豬有麼聰明嗎?豬腦子不是形容人笨的嗎?」

    「好像有這麼回事。」……

    季良伸手,示意大家安靜後,道:「野怪之所以沒資格成為我們的敵人,是因為它們的思考和判斷的深度及厚度遠不及人類。我再說一遍,是因為思考和判斷的深度及厚度的不同,導致了差別。可以說,人類之所以強大,其由來就在這裡。」

    「有些人可能說,人類強大不是因為會利用工具嗎?那麼我問一句,為什麼人類懂得利用工具?也許有人會回答,因為傳承了知識啊。沒錯,是傳承,知識的傳承!正是這種傳承,使得人類能更深入的思考,能全面的判斷!而野怪們呢?它們一代代所能傳承的,就是如何撲咬,即便如此,還是基本動作,其他的都是自行摸索,所以再聰慧,厚度和深度也不足。」

    季良的說詞,引發了學生們的思考,琢磨一下,似乎確實是這麼回事,而且這個論點還挺有嚼頭。

    這時,季良將話題引回正題。他道:「我們論述野怪和人類的不同,為的是更好的發現異族跟我們的相同之處,相貌是外在的,我們覺得異族個個畸形,或許以它們的審美觀看,我們才是醜八怪。」

    學生們笑,有人半開玩笑的道:「我們寧願當這種醜八怪。」

    「然而!」季良豎起一根指頭晃了晃,以示重要。「異族的思維模式和我們很相近,浩劫之初,它們失憶、它們發瘋、它們因為身體的巨變而成了神經病,但它們不傻,至少其中的一部分不傻。它們的心態或者扭曲了,但考慮問題的方法和習慣,卻得以保留。我想,這一點不需要我過多贅述,高校圖書館以及北安圖書館裡都有大量的事實例證,來說明異族中有那麼一群是智慧的,它們懂得佈置和利用陷阱,懂得武裝自己以及麾下,甚至懂得運用戰術。」

    季良所說的確實是事實,普通人或者有不少將異族純粹的妖魔化了,而他們這些系統的學習過相關知識的,確實是都清楚這些,畢竟瞭解敵人,是一項重要的課程,被反覆強調的東西,想忘也不容易。

    「說這麼多,歸根到底其實就一句話:大家別總盯著我們自己,也要想想我們的對手。在我們大發展的同時,它們都幹了些什麼?」

    頓了頓,季良繼續道:「我們缺乏相關資訊,我們沒有能力深入城市遺跡的魔巢去探知情報,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徵兆,來進行一些推測和判斷。」

    「5年前,異族攻城時,是以怎樣的一種模式進行的?幾個月前,異族進攻4號鎮時,又是以怎樣的模式進行的?」

    「5年前,城市遺跡中,異族是以什麼模式出現的,如今,我們的冒險者在城市遺跡中遭遇異族時,對方的情況又是怎樣的?」

    「這些問題,我不想在這裡回答,一家之言,太過武斷,有興趣的同學,不妨回去後做個相關調查,走訪一下那些傭兵、冒險者,聽聽他們的描述,然後再比較一番。我相信,結果同樣會令大家驚訝。」

    「哎呀,你就別買關子了。說結果,直接說結果!」有學生忍耐不住,心急火燎的提出要求。

    這個提議得到了很多人的附和,大家不知不覺都被季良條理清晰的言論所吸引了,而且季良這種擺道理時,輔以事實論據的風格,無形中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和肯定,覺得可信度還是較高的。

    季良道:「我要說的是:我們在發展,異族也在進步。當然,不是一個體系、也不是一個發展方向。我個人總結了一下,異族的發展體現在兩大特點上。」

    「第一,組織化、等級化。層層統治,更有凝聚力、更有效率。」

    「第二,能量化、地域化。它們本就比我們更適應浩劫後的世界,人類獲得的是能量基因的開發與運用,而它們在技術方面雖然不及人類,但起點高、身體更適合,而且高適應性使得它們根據當地的地域環境而發生了適應性改變,像我們北安及周邊地區的異族,高抗寒、高耐力、體型龐大、可以儲備能多的能量、冰寒能量的類法術能力的掌握者居多等等,這都是受地域影響的特徵。」

    一個學生舉手發言道:「就算異族也在發展,但它們的速度肯定不能跟我們比。」

    季良笑:「那我請問這位同學,以北安一域為例,人口基數,異族多還是人類多?」

    「異族。」

    「所佔有的區域,異族多還是人類多?」

    「異族。」

    「培養一名合格的基礎戰力,異族快還是人類快?」

    「異族。那些傢伙,十歲就跟成年怪的體型一般無二,戰力也相差不多,欠缺的只是經驗和對能量的駕馭。」

    「基數龐大,資源豐富,生產週期短,對壞境的適應性較強。就算平均單位價值不及我們人類,可人家是大工廠,我們是小作坊,你覺得在以對耗為競爭模式的前提下,誰贏面更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