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代漢

小說博覽 第261 向西!向西!再向西!(五) 文 / 傅戍己

    第261向西!向西!再向西!(五)秋風掃落葉

    得知孫策斷然拒絕援兵廬江,劉勳頓時腿軟倒地,恨聲大罵:「孫賊誤我!」

    繼孫策之後,陳簡、華歆等勢力態度也漸次傳來——/——

    陳簡本是袁術舊部,劉勳兄長豫州刺史府又無兵可遣,陳簡選擇龜縮大別山山麓也在情理之中。說句實話,陳簡能不改投巢湖,從攻皖縣,已是廬江郡不幸中萬幸。

    關鍵是豫章太守華歆。豫章郡與廬江郡之間,有大湖彭蠡澤,也即是後世潘陽湖原型,可謂長江水軍決戰要地。劉勳最初設想,廬江郡水軍、豫章郡水軍、荊州水軍,三股水軍匯合彭蠡澤,居高臨下,制霸長江下游,繼而配合吳郡水軍剿殺巢湖。哪想前途光明不敵道路曲折,先是孫策遣使巢湖,後是華歆委婉拒絕——是,華歆是支持廬江郡,但華歆的支持全是口頭支持,什麼前往豫章郡招募,還要劉勳兵械、軍糧自籌,這種口信有半點可行性嗎?華歆真實態度其實與陳簡一般無二,只是華歆的手段更加高明,令劉勳鬱悶滿懷卻又無法責怪他一句。

    劉勳最初設想組建江淮大聯盟,齊力共討巢湖,誰料孫策率先退出,華歆、陳簡而後游離事外,致使危若累卵的廬江郡,寧無一名援兵。恨啊,劉勳心底那個恨:此番廬江郡之爭,本以為是巢湖惹起眾怒,江淮不容,群起而攻之,誰想事實卻是他劉勳四面楚歌,不得不孤兵作戰。

    廬江郡未來孤軍奮戰消息傳至各縣,廬江郡各縣的恐慌情緒瞬間增強十倍。話說,劉勳前時部署軍隊,廬江兵一分為二,一部集中皖縣,一部集中居巢縣,與巢湖相鄰的臨湖縣等同戰略放棄。臨湖縣本無重兵駐守,此時又聽到孫策、華歆拒絕援兵廬江郡,臨湖縣人登時臉都黑了。建安四年八月十七日,臨湖縣未等兩軍正式開戰,率先遣使請降巢湖。

    臨湖縣請降事件,揭開巢湖進軍廬江序幕。

    建安四年八月十八日,蕭言遣派一營尉五百人接收臨湖縣同時,正式簽發軍令,勒令仲氏第四軍第四ま一校號稱三萬大軍,筆直一路殺向居巢縣。或許廬江郡焦慮絕望已久,仲氏第四軍進軍途中所向無敵,無論鄉里亭長還是當地士族,皆是望風而降,甚至搖身一變成為久盼王師的帶.路黨.

    遙聞三萬巢湖兵筆直攻來,居巢縣劉偕部未戰先亂——劉偕帳下只有七千兵,其中大半還是老弱新丁,年初他們連八百巢湖兵都鬥不贏,何況是今日殺氣騰騰的三萬大軍?前軍尚未望見巢湖兵身影,已有將校向劉偕委婉諫言:「我軍人數雖有七千,然能戰者最多兩千人,不足巢湖兵十五分之一。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戰之,少則逃之,不若則避之。』巢湖賊兵是我十倍,想圍則圍,想攻則攻,想分則分,我軍連守城希望都沒有啊!郡守使我部堅守居巢縣,本意是為配合孫策、華歆、劉表三路援兵,如今援兵無望,我等豈不是羊入虎口?不如回軍皖縣,再現昔日孫策苦攻廬江三年方克之局。」

    「誠如兵法所言『少則逃之,不若則避之』,孫策、華歆援兵不來,我軍死守居巢縣已失去意義。」劉偕歎口氣,繼而又望向東南:「避是要避,但是不能回軍皖縣。堂兄使我與巢湖賊兵對耗,我若不戰而歸,別人將會如何說我?貪生怕死,不堪重用?退是要退,但是不能退往皖縣,而是要遵循郡守前時囑咐,退往樅陽,依山傍水,借助地勢與他巢湖賊兵對耗。」

    將校又勸:「巢湖賊兵以水軍起家,不可不防,其若封鎖長江,樅陽等同死地,請都尉三思啊!」

    劉偕不為所動:「孫策、華歆雖叛,尚有荊州可待。廬江信使先去荊州後去吳郡,荊州如果拒絕援兵廬江郡則廬江信使早已失望而歸,荊州至今尚無消息傳來,定是郡守與荊州詳細商議如何援兵最佳。有荊州水軍相助,我廬江郡何懼巢湖水軍,樅陽縣無憂。」

    於是,建安四年八月十九日,劉偕放棄堅守居巢縣,移軍樅陽城。

    樅陽城距居巢縣僅有七十漢裡,且漢世尚無菜子湖、嬉子湖、代賽湖、芝麻湖、三鴉寺湖等等湖泊,兩地之間,地形地勢近乎一馬平川。劉偕十九日啟程,二十日午後已經遙遙望見樅陽城。只是……

    劉偕部前軍斥候,縱馬奔馳,正欲通報樅陽官吏迎接,忽然覺得樅陽城外有些奇怪:「咦,樅陽城外怎麼那麼多人?」

    斥候拍馬衝向某山坡,居高臨下俯視樅陽,未幾臉色大變:「是巢湖兵!巢湖兵佔了樅陽城,正在驅使樅陽百姓搭設纜索路障,巢湖兵怎那麼快?是了,巢湖水軍。巢湖兼併袁術後最少有十萬兵馬,陸地進軍居巢縣有三萬人,還剩下七萬人。巢湖此番進軍廬江,是水路並進,廬江水軍全部集中彭蠡澤,巢湖水軍自然能夠悄無聲息佔了樅陽城。」

    斥候不敢怠慢,即時縱馬回報劉偕。聞聽巢湖已經佔了樅陽城,劉偕頓時驚慌不已,再也顧不得什麼與巢湖對耗,連試探進攻樅陽心思都沒有,迅速下達軍令:「調頭,調頭。急行軍,回皖縣。」

    ======

    視角轉向廬江郡皖縣。

    建安四年八月二十二日,皖縣廬江太守治所傳來進來少有的歡笑聲。

    廬江郡即將崩潰之刻,荊州終於傳來好消息:劉表決定全力援助劉勳。荊州信使前往皖縣拜謁劉勳時,劉表業已召集精銳戰兵,趕赴廬江。第一期援兵由兩部分組成,一部是江夏太守黃祖所轄,共有五千戰兵,統帥是黃祖之子黃射;一部是荊州牧劉表直轄,亦有五千戰兵,統帥是劉表從子劉虎。兩部一萬戰兵,只是荊州第一期援兵,待荊州兵械、軍糧運籌完畢,劉表將會再向廬江派遣兩萬戰兵。更加令人歡喜的是,劉表已經頒布命令聚集長江兩岸所有戰船,與廬江水軍匯合彭蠡澤,此後劉勳、劉表兩劉聯軍將會擁有一支戰船數目高達一萬艘的無敵水軍。

    荊州信使半舉酒盅,侃侃而談:「荊揚兩州水軍,麾下戰船一萬,足以橫掃長江,擊潰巢湖賊兵易如反掌。西廬江郡多丘陵,糧道唯憑長江,只要我軍擊潰其水軍,巢湖兵哪怕攻至皖縣城下,也得乖乖滾回巢湖。荊州連年和平,谷糧滿倉,他巢湖賊兵能比得起?巢湖區區一郡,十萬兵能養一時不能養一世,此番擊潰巢湖,蕭言就是下一個袁術。」

    劉勳一邊歡喜不已,一邊喟然長歎:「疾風知勁草,今日方知誰是我劉勳真友。昔日我以為孫策是位英雄,誰想他兩面三刀,卑劣甚於蕭言賊子,若非蕭言看透他本性,此番進攻廬江怕也少不了他孫策。還有華歆,也不是可信之人……」

    荊州信使說道:「前有董卓,後有曹操,漢家何其艱難也。適逢衰世,異心之輩不知凡幾,劉姓能信者唯有劉姓而已。」

    「是啊,廬江能信者唯有劉荊州。」劉勳感慨說道:「無論如何,劉某記得劉荊州這份應急之情。」

    荊州信使淡笑說道:「漢賊不兩立,逆賊共討之,州牧遣軍來助廬江,乃是本份之事。此戰之後,廬江反推巢湖,郡守攜大勝之威,必能名震天下,屆時州牧再順勢舉薦郡守守牧揚州,與我荊州聯盟共居南中國,驚懼北方野心賊子。如此,泉下覲見高祖皇帝、光武皇帝時,也能抬起胸膛,無愧劉氏兒郎。」

    「是極,是極。漢賊不兩立,劉氏不容欺,荊、揚兩州自當聯盟一體,共討異心賊子。」劉勳臉頰熏紅,一時志高意滿。掌權揚州本是劉勳多年夙願,今時聽到劉表有相助之意,他能不高興嗎?

    荊州信使與劉勳相互恭維起來,你說我是劉氏脊樑,我說你是漢家俊才。兩人慷慨言論,令廬江郡郡吏漸漸忘卻東方正向皖縣攻來的巢湖三萬大軍……

    然而,就在酒宴**時分,忽有一人慌裡忙張疾步奔來:「郡守,大事不妙,巢湖兵攻來了!」

    劉勳猛的一驚,手中酒杯差點落地,繼而又想起什麼,皺眉不悅斥責其人:「慌什麼慌,巢湖兵不是早就攻來了?又不是巢湖兵攻陷了居巢縣……」

    「郡守,卑職說的就是居巢縣啊!」來人哭笑不得,只能急促說出軍情:「八月二十一日上午,巢湖兵攻陷居巢縣。聽說是劉都尉(劉偕)覺得敵軍勢大,果斷移軍樅陽城,巢湖兵前部探得我軍軍情,即時急軍突進,佔了居巢縣。」

    「啪!」

    劉勳將酒盅重重按在酒桌,既恨劉偕無能,又覺得無可奈何。黯然沉默許久後,劉勳扭頭轉向荊州信使:「居巢縣縣城距離皖縣僅有一百里路,雖然沿途多丘陵,但也就是三四日路程。巢湖兵兵臨城下即在眉睫,請恕本郡不能好好招待……」

    「一切以國事為重。」荊州信使拱手說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