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代漢

草莽 第108 馳援太史慈(上) 文 / 傅戍己

    第108馳援太史慈(上)

    初,袁術下邳兵敗,孫策欺其虛弱,遂遣表兄徐琨率軍挺進丹陽郡,趕走袁術所置太守袁胤。

    而後,袁術移軍沛郡,與韓暹、楊奉、呂布對壘淮泗。為穩住江東孫策,袁術非但沒有責備孫策驅趕袁胤,自稱會稽太守,反而鎮之以靜,相繼遣返吳景、孫賁兩人,欲以此內亂江東三郡,消弭孫策隱患。

    案:吳景為孫堅妻弟,孫策娘舅;孫賁是孫羌之子,為孫堅親侄,孫策堂兄。吳景是老輩,孫賁年齒稍長,皆是追隨孫堅征伐天下的老將,在孫堅舊部裡威望較高,乃至袁術曾舉薦孫賁為豫州刺史,上表吳景為丹陽刺史,非是孫策小小少年可比。

    在袁術眼裡,家有長輩,幼子難稱雄。先前禁足吳景、孫賁,亦是袁術為遏制孫氏力量,避免養虎為患。奈何袁術大意,沒料到孫策雖是弱冠少年,卻能服強齊弱,完美繼承吳景、孫賁遺部,直取會稽郡。前時疏漏,後來來補,發覺孫策隱然壯志,袁術立即遣返吳景,表面是曉諭孫策,暗中卻是安插釘子,分裂孫策娘舅家勢力。之所以僅僅遣返吳景,卻亦是袁術為避免驅狼來虎,垮倒孫策,崛起他人。

    誰知,吳景、孫賁遠離江左數月,孫策已經完美征服兩人部屬,吳景雖回,卻無損孫策軍中威望。與此同時,孫策顧忌表兄徐琨兵多,有害孫氏,遂趁袁術遣返吳景一事,借力打力,高崇吳景,聘其丹陽太守,用以取代徐琨。徐琨為孫堅外甥,是孫堅屬下老將,彼時孫策雖忌諱其兵多,勝於會稽,卻也無可奈何,不可能隨意無故削弱徐琨,引起孫堅老將忌諱。恰逢吳景回返,孫策手腕一轉,以交好袁術為藉口,復任吳景為丹陽太守,改遷徐琨為督軍中郎將。

    吳景不僅是袁術所任丹陽太守,威望、齒歲又皆盛於徐琨,用吳景取代徐琨,裡外新舊部將都無話說。服眾之餘,孫策又使兩輩舅家吳氏、徐氏互相抵角,只能彼此倚靠孫氏這棵大樹,而不能鳩佔鵲巢,取代孫氏。如此,孫策手腕輕轉,連削帶打,輕鬆瓦解袁術出招。而袁術,見吳景無功,又一計不成,再生二計,遣返孫賁問訊江東:既然舅家力量不能危害孫策地位,那就祭出大殺器——孫氏舊日統帥孫賁!

    案:孫堅征伐四方,因孫策年幼,他最信賴親侄兒孫賁。孫堅是一軍主帥,孫賁則為一軍副貳,權柄極大。孫堅陣亡襄陽,部屬被袁術吞併,而孫氏力量之所以能保留至孫策崛起,全賴孫賁肩扛孫堅遺命。彼時,袁術甚至一度上表孫賁為豫州刺史,用以繼承孫堅權柄。簡單來說,孫賁在孫氏體系內的地位,遠非吳景能比。

    袁術、孫策圍繞孫賁明爭暗鬥一節,暫且不說。

    單說,孫策以吳景取代徐琨為丹陽太守。吳景新返,又因取代徐琨引起徐氏銜恨,難免無法順利接收數萬丹陽兵。困窘之間,孫策以仲裁者面目出現,以舅侄以待吳景,以堂弟以待徐琨,助吳景掌控丹陽之餘,又切割數萬丹陽兵為己有,使得孫策直轄兵力猛增一倍有餘。

    自古以來,欲攬兵權,必先釁爭。

    只需一場大捷,主將便能借助戰場指揮調度,瞬間接管軍權。凡是悖逆之徒,皆可以戰法處死,一旦將校屈服於虎符,即便或許口中尚有怨言,他們內心其實已經服從於主將權威:但凡主將軍令,不敢不從!

    立威丹陽,收攬兵權,確保吳景、徐琨為臣之戰,孫策就近選在丹陽郡。

    丹陽郡西,有太史慈、祖郎兩股勢力,聯盟自保,共禦徐琨。究其本心來說,孫策更願意討伐祖郎,一則祖郎曾經襲擊過孫策,二則是祖郎賊寇身份,征討有大義。但是,偏偏蕭言捲起歷史漩渦,結盟太史慈,使得太史慈心生僥倖,暫時固守蕪湖。蕪湖近水,扼守中江上游,不論戰爭便易程度,還是地理重要性,太史慈所據蕪湖都必須列為第一時間征討序列:祖郎為禍,猶可忍;太史慈扼守蕪湖,不可忍。

    恰逢曹操南征,聚殲袁術主力於蘄陽,也是袁術幸運,才能提前狼狽逃竄至壽春,再度借助淮河防線,抵禦曹操侵襲。袁術軍敗,豈不正是孫策攫取利益之時?由是,孫策當機立斷,立即兵分兩路,一路出牛渚渡口,直撲中江口;一部孫策自領,沿中江上溯,水陸並進,合攻蕪湖。

    此次征討太史慈旗號,孫策一則貶斥太史慈放縱山越抄襲;二則言太史慈為劉繇餘部;三則稱太史慈劫殺周瑜。如此,不論為民、為公、為私情,孫策都有剿滅太史慈的理由。

    問訊孫策來伐,太史慈憂懼之餘,又起戰心,欲與孫策一決勝負。

    然而,前軍斥候很快粗粗探明孫策來征軍伍數量——不是三千,不是五千,不是一萬,而是足足四萬人。

    聞聽孫策來攻戰兵,總數高達四萬人,饒是太史慈悍勇,也不忍不住罵娘:太史慈麾下僅有步卒四千,騎兵三百,戰力僅有孫策十分之一。太史慈又非天兵天將,哪能以一克十,擊潰孫策?

    很顯然,孫策此番來伐,志在必勝,高舉牛刀,屠戮小小蕪湖一縣。

    明白孫策戰略,太史慈大恨不該貪圖巢湖水軍聯盟。若是早早避入涇縣,躲入山谷,孫策縱然集結十萬兵馬,也只能零碎作戰,使得太史慈可以一一破擊,逐漸削弱孫策。而此時,蕪湖近水,又是空曠平原,一旦雙方對戰,那可真正是以一打十,絕無半點僥倖!

    怎麼辦?

    太史慈性格沒有頑固兩字。弱冠時,為完成郡府所托,太史慈便曾不惜高舉仁義大旗,詐騙州刺史府吏員,乃至徹底激怒州刺史府,不得不遠避遼東逃命。

    以一戰十,毫無勝機!

    面對必敗之戰,太史慈第一個念頭是撤退。

    撤退到哪裡呢?

    孫策兵多馬健,太史慈如欲反擊,必須選取不利於騎戰之地,必須選取不利於步卒集結之地。只有孫策兵馬分散,太史慈才有可趁之機,再演呂布四千步騎,殲潰袁術七路兵馬的奇跡。退避第一選擇,自然是太史慈相中許久的涇縣,地在三山之間,丘陵重疊,便於小股作戰,不便於萬軍衝鋒。

    尤其,涇縣之側,又有祖郎、山越可引為助力,借丘陵地形抵禦孫策四萬軍馬,並不是難事。

    只是,選擇涇縣之餘,太史慈又念起巢湖水軍:「若是簡單退避涇縣,雖一時不懼孫策,未來卻終將被孫策團團包圍,苟延殘喘而已!與其如此,不如且看看巢湖水軍戰力。孫策為破會稽,造海船、集步卒,卻因自謂江淮無敵,又霸佔歷陽渡口,輕視河船江戰。據斥候稟報,孫策麾下雖有戰卒數萬,河船卻僅僅只有樓船數十艘,蒙沖走舸數百艘。相反,巢湖蕭言摒棄步卒,專精.水戰,購船、造船不勝其數。或許三千戰船是虛誇之辭,但是集結萬艘漁船,卻甚有可能。且巢湖地形,上有施水,下有濡須河,易守難攻,若真能連勢巢湖,才能真正遏制孫策。」

    一念至此,太史慈頓時心生檢驗巢湖水軍戰力心思。

    於是,太史慈聞聽孫策集結大軍來伐,選擇不戰而走。只不過,太史慈撤退方向,不是藏在三山之間的涇縣,而是地臨長江的春谷縣,也即是濡須河與長江交匯河口下游。既然選擇遠來春谷縣,太史慈自然急派信使,飛舟馳報蕪湖,言明情勢危機,請求蕭言發兵來援。

    孫策發兵四萬,直撲蕪湖,不僅驚退太史慈,更令游弋兩湖間的巢湖水隊驚慌失措:四萬戰卒,主將還是近年聲威赫赫的孫策,誰能不懼?孫策攻滅蕪湖,會不會順勢來伐巢湖?

    就在這種驚慌情緒中,太史慈請救兵書,傳至蕭言手中。

    ======

    巢湖校尉府後山山腰。

    乍聞孫策發兵四萬猛攻蕪湖,蕭言不禁詫異瞪大眼睛:「咦?孫策今日就調遣數萬精銳,難道就不怕引起袁術忌諱?」

    蕭言口中說是引起袁術忌諱,其實卻是蕭言隱約記得,歷史上直至建安三年,孫策才剿滅太史慈。可是,蕭言卻是不知,歷史上孫策的確是建安三年剿滅太史慈,但是蕪湖一地,孫策卻早早提前攻佔——先有孫策攻佔蕪湖,才有孫策活擒太史慈於涇縣。

    也即是說,蕭言結盟太史慈一事,反使太史慈提前與孫策激烈對撞。

    蕭言詫異同時,周瑜亦是目光閃動:「巢湖雖有十萬流民,卻畢竟農夫出身,難敵孫伯符四萬精銳。我與仲達之賭約,怕是未來數十日就要兌現。」

    蕭言斜瞟周瑜一眼:「公瑾莫非又要勸我歸順孫策?」

    周瑜攤開雙手,笑道:「也可是孫伯符攻陷巢湖,入駐校尉府。」

    「孫伯符雖然喜征伐,善野戰,卻非嗜殺之人。前會稽太守王朗,逆兵浙江,屢拒孫伯符,殺傷甚重。然則,一朝孫伯符攻陷會稽,活擒王朗,卻寬待其人。仲達如欲對壘孫伯符,大可竭力抗戰,即使無我從旁護佑,孫伯符憐惜仲達高才,也不會陡生殺心。」

    「我剛才只是隨口說說,仲達欲戰只管戰,不必心有負擔。」

    「即便巢湖戰敗,孫伯符也不一定殺你。」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