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明首輔

小說博覽 第十二章 奉安大典 文 / 諒言

    第十二章奉安大典

    太上皇駕崩了?這可是國喪吶。可這肅州城內外的幾萬人馬該如何辦?

    不但是李成梁和線補袞,整個肅州城裡的上上下下,頓時都陷入了一片彷徨。

    好這些年來,太上皇民間的名頭也是不錯,倒不至於有人背後罵,死的不是時候。可是心裡翻翻鼓,也是難免的。

    一整營的兵馬和肅州府的衙役都已經放了出去,倒是沒有人敢藉機起哄,可難擺平的卻是那些從四面八方趕來的隨軍商戶。

    這些糧草和輜重,都要賣給出關的軍隊,才能換成銀錢,若是大軍不出關,便是分也拿不到,這貨物來回的費用以及工錢,都得自個擔了虧空,對於本來稍微小些的商戶來說,也是頂不住的漏洞。別說有的商戶甚至是賒帳轉的貨物,這一來一回,只怕是要血本無歸。

    商戶這裡是一邊,朝廷那裡也不好交代。這一回的糧草供應,是蕭大學士第一次嘗試以商供軍,大部分商戶甚至是聽說「惠豐行」也隨軍的隊伍裡,才橫下心來做這一回。若是這一次捅了漏子,以後再有一回,大明的商戶們還有沒有這麼熱的心腸也未可知。

    李成梁和肅州知府梁知遠也都沒窩公房裡,整個上午都肅州城裡跑來跑去,安撫肅州城內外的人馬和商戶。

    不過出不出兵,李成梁和梁知行說了可不算,得京城裡頭的那幾位爺拿主意。所以李成梁和梁知遠雖是力安撫,收效卻不大。

    到了午,已經有肅州本地的大戶走了出來,想要低價收買那些囤積城內外的糧草和輜重。那些外地來的商戶,雖還沒有真把貨物賣了的,可是心裡鬆動的也不少數。

    好惠豐行這回帶著商隊來肅州的是蕭三,蕭三有少爺的信任,敢是拍板,不等李成梁和梁知遠上門去,就放出了話來。惠豐行這一回是做定了這單,若是誰想回轉,留下的貨物按照本錢加路費,惠豐行全吃下來。

    這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惠豐行其實大半是蕭家的產業,惠豐行這麼有底氣,肅州的掌櫃又拍了板。肅州那些本地的大戶,論財力是遠遠攀不著惠豐行的邊,聲音頓時就小了下去。

    直到等過了未時,終於有兵部的信使過來頒下公,只是把出關的日子後延了一天。

    鬧騰了半日的肅州城,才算是安定了下來。

    相比鬧哄哄的肅州城,二十日的京城卻顯得格外安靜。

    酒樓茶館什麼的早就是歇了業,從承天門到德勝門沿路的民居和商舖,大多自打早上開始就沒開過門,一個個只是從鏤空的窗格和門縫裡朝外看著。

    卯時一刻,梓宮由萬壽宮起駕,移於皇極殿前。

    從午門,端門,承天門,大明門,德勝門,並橋,清河橋,沙河一直到天壽山等沿途各處的神祠,早就有禮部和鴻臚寺,太常寺備下酒果香燭以祭神靈。金水橋並無神祠,已著禮部官員,前一日祭祀。

    隆慶帝,陳皇后,李貴妃,皇太子朱翊鈞,潞王朱翊鏐,以及後宮諸妃,皆著玄色哀服,隨於梓宮之後。

    從午門外到大明門外,已是乘夜設下啟奠,另有司禮監備下香燭酒果,沿途祭祀。

    卯時三刻,皇極殿梓宮前,自皇帝以下,行四拜跪送禮,焚幣帛祝。

    辰時整,禮部請隆慶帝換祭服,移駕太廟,祭獻酒食。

    「請肅皇帝神主附享太廟。」太常卿徐陟,乃內閣輔徐階之弟,此時卻也絲毫不敢怠慢,只等獻祭過後,連忙肅顏宣道。

    「請太祖皇帝,皇帝神主還位。」「請肅皇帝神主登御輦。」

    隆慶帝親奉嘉靖帝神主牌位,由太廟左門而出,安奉御輦之上。

    隨後御輦由思善門入宮,移嘉靖帝神主於梓宮座上。又請隆慶帝易哀服。

    這一套禮儀,雖是有現成的規矩,可一套套做來,極是繁瑣。

    「請肅皇帝靈駕升輿……進……」

    直到巳時,隨著禮部尚書高拱的一聲吆喝,隆慶帝攜諸子官拜於梓宮前跪奏之後,沉重的靈駕才徐徐駛動起來。

    鐵箍的車輪「金磚」鋪就的大道上轟轟的碾過,出一陣陣沉悶的聲音,向著午門外行去。

    而這一回率領宗親及官相送的,卻是皇太子朱翊鈞。隆慶帝並不隨駕前往天壽山,而是之前由司禮監掌印太監陳洪跪奏,請皇上還宮。有明一代,向來有這般規矩,想來也是告誡子孫,凡事以國事為重。

    皇太子朱翊鈞手執神帛,潞王朱翊鏐,以及諸侯官的簇擁下,隨著靈駕而行。只是車駕卻不直接向西,而是先向東經過太廟,奏請世宗肅皇帝朝祖之後,方才轉由承天門和大明門門而出,向德勝門而出。

    蕭墨軒是內閣大臣,又兼著皇太子朱翊鈞的講師,是有一層隱晦的皇舅的身份裡頭。出宮之前,隆慶帝是格外關照過,所以一路都是由蕭墨軒陪著皇太子朱翊鈞。

    太子年幼,尚未移居東宮。慈寧宮的總管太監馮保,也是隨行一路伺候太子。

    皇上重提拔馮保為司禮監席秉筆太監的事兒,雖然暫且擱了下來,可宮裡宮外已是無人不知,所以無論是諸侯官還是內侍的面皮上也都格外謹慎。

    這幾年來,蕭墨軒和馮保雖是明面上見得少了許多,可蕭墨軒若得閒暇,會華殿為太子朱翊鈞授書,馮保也會華殿伺候太子爺,所以蕭墨軒見著馮保的機會也不少。

    況且世上本就沒有不透風的牆,蕭墨軒雖是不說,可馮保心裡頭又如何會不明白自己這位兄弟底下出的力。

    未出德勝門前,諸侯官都是步行相送,甚至就連平時頗有些調皮的皇太子朱翊鈞,也是完全收斂,其他諸人,是個個都是連大氣都不敢出,惟恐落下個不敬的過錯。

    等出了德勝門,還未到並橋邊,就看見武德營的兩隊騎兵,人馬皆著縞素,約有近千人,已是遠遠的隔河站開。

    看著靈駕從並橋邊走來,沒有一個人出指令,近千騎士齊身下馬來,形成一個月牙形半跪於地上。

    靈駕沒有絲毫遲緩,走過並橋,向著萬壽山行去。只等靈駕一過,半跪地上的騎兵也立刻躍身上馬,隨從相送。

    從德勝門雖都是步行,可等過了並橋,卻又備下了車馬,步行的諸侯官紛紛換乘。

    蕭墨軒也當先接過一匹純黑的烏雎馬的韁繩,先馮保的護持下,把手執神帛的太子朱翊鈞抱上馬去,然後也跟著躍上馬身,馳馬趕上靈駕跟隨其後。等太子上馬之後,其他諸侯官才敢上得車馬去。

    一行數千人一路逶迤而行,等過了清河橋,快到了沙河,已是下午的申時末。

    沒了日頭,靈駕是斷不能再行走。之前已是由司禮監秉筆孟沖領著錦衣衛和內侍,不到沙河的地方設下席殿和營帳。

    先請太上皇靈駕入席殿暫歇,自然也免不了哭奠一場。

    等哭奠過了,內侍已是做好了素齋,眾人也是餓了半日,卻又不便太上皇靈駕前相爭,只得耐著性子等分完了營帳才敢分用。

    太子朱翊鈞年幼,夜間難免有些膽怯,仍是由蕭墨軒和馮保相伴,興許也是困極了,用完了素齋,不一會就趴蕭墨軒的膝上睡去。

    蕭墨軒和馮保雖是有話說,可也都是忙了一日,都是倦了,便由蕭墨軒將太子交由內侍服伺,各自分頭去歇息。

    第二日,日出,又是哭奠之後,靈駕才繼續進。又經過沙河,直走到天壽山的紅門邊停下。

    禮部,太常寺的神官和工部的工匠也是早就紅門邊等著。

    太上皇所葬的永陵,是嘉靖十八年完工的,之前已有陳太后和方太后下葬。隆慶元年,又追封隆慶帝親母杜康妃為孝恪杜太后,移葬永陵。

    所以永陵的金剛牆雖是未堵上,可入口卻是封住的,須得重挖開。

    大明朝開國兩年,如果撇去曾經被瓦剌人俘虜過的英宗皇帝不算,真正的太上皇其實也只有嘉靖帝一位。

    而駕崩數日之後即行奉安,比起明太祖七日下葬還快了三日,也確實算是速葬了。

    隆慶的本意,本想是等五月再行奉安。可內閣以西北尚有戰事,太上皇又向來性喜清淨還請早日奉安。

    諸地的藩王和三司都只本地遙祭,蕭墨軒和黃錦,也對奉安的日頭也沒有異議,隆慶倒也遂了眾意。

    只是這麼一來,留給工部和山陵那裡的日頭就少了許多。半夜又不能挖掘,只能等白天才能動工。

    內閣大臣,工部上述張居正,親自兩多工匠,連日的趕,才趕靈駕抵達天壽山大紅門之前打開了地宮的大門。

    只是工期匆忙,地面清理的也不是那麼整齊,好無傷大雅。

    靈駕入大紅門,經神道又經門入獻殿,獻祭過後才請赴玄宮。

    直到這時,蕭墨軒才敢稍微鬆了口氣,眼看著神官和內侍官們扶持靈駕向地宮而進。

    「高了,高的擋住了。」只是未及轉身,就聽見玄宮入口處幾聲輕呼,緊跟著「砰」的一聲輕響,像是什麼東西撞到了牆上。

    蕭墨軒頓時心裡一驚,猛得轉過身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