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明首輔

小說博覽 第九卷 第十一章 外相內相 文 / 諒言

    遺詔雖是承天門宣讀,可要入宮哭祭,卻是要經西華門而入。

    太廟冊籍未改。萬壽宮裡的大行皇帝靈前,只是舉哀設靈。

    嘉靖帝的陵寢,永陵,早嘉靖七年就已經選定,嘉靖十八年已是完工,此後一直有的守護修絡,倒是不勞費神。

    眼下的工部尚書張居正,也是個精細人,二十二日的下午就親自帶人去陽翠嶺的陵寢查探過,直到確定無礙才折了回來。

    隆慶帝昨個晚上萬壽宮守了一夜,上午也是米水未進。

    宮尚和宮人。以及內官雖是昨個就已經設過祭壇。可今天公侯武,三品以上命婦又要輪流進西苑拜祭。從承天門回來之後,等行過祭奠禮已走到了午。又是坐靈櫃旁,嘴裡默默的嘀咕著什

    黃錦也是哭了一夜。走路也要小小內侍扶著,卻又擔心著皇上的身子,讓進了一些蜜汁,卻又不肯喝。

    「眼下太上皇歸天。皇上的身子骨是重要,怕是只有蕭閣台才能勸得動皇上。」黃錦和陳洪商議。

    陳洪雖是有些不樂意,卻也別無他法,他站到皇上面前。皇上根本連面前不肯抬一下。只能又差人把測行過祭拜禮,準備回府休息的蕭大學士又請了回來。

    其實蕭墨軒也是放心不下隆慶,只是依著宮的規矩,這時候卻不好到,可巧是陳洪派人來請,便就跟著過來。

    只走到了萬壽宮。看見隆慶黯然的坐靈櫃邊,頓時也是禁不住眼圈一紅。

    倒是隆慶見蕭墨軒走了進來,難得的抬起眼來木然的望了一眼,臉上淒然的一笑。

    「舶心裡悶得慌,可又不能喝酒,子謙你來了,正好陪著聯坐上一些時候。」

    「臣有些事兒。要向皇上稟報,不知眼下可適當否?」蕭墨軒進祭殿前,找黃錦讓人打了盆水,洗了把臉,看起來精神了許多。

    隆慶帝沒有說話,只是微微的點了點頭,目光仍然留嘉靖帝的靈櫃上。

    「肅州那邊,線補衰所帶的先鋒營,原定的是定二十日誓師出關,可太上皇的奉安大典,也是二十日。」蕭墨軒抿了下嘴唇,停下了話頭。

    「聯眼下哪裡還有心思去肅州。」隆慶的話頭,和蕭墨軒想說的似乎有些不對不上號。

    且不說奉安大典的要皇上親自主持,就算沒有太上皇駕崩這件事兒,想要二十日線補襄出關前趕到肅州也是難事兒,不過李成梁的大軍開拔。倒是能趕上的。

    「陛下,微臣只是想問,軍營開拔,可飲酒否?」蕭墨軒小聲問道。

    「飲酒?」隆慶當下也是一愣,竟不知如何碎答好。

    四月二十,是太上皇的奉安大典,按照規矩上來說該是不能飲酒才是。可即便是大明會典裡頭,也只說了官,民,宗室子弟該是如何,偏偏沒有對蕭墨軒問的這個有過說明。

    「二十日,既然是先皇奉安大典,不如讓線補衷晚一日出關如何?」隆慶帝略微皺了下眉頭,有氣無力的說道,「無論是關內關外,讓他們享一享先皇的恩惠也是好。」

    「晚上一日,到無大妨礙,微臣稍後便派人送出信去,用八里快騎,想是二十日早上也能把公送到肅州。」蕭墨軒點了點頭,又繼續問道」那定了二十七日出關,可還有什麼禁忌?」

    「將士辛苦,便請子謙和幾位閣老商議一回,就仿照民間的規矩辦。

    隆慶略一思回道。

    「微臣遵旨。」蕭墨軒略一行禮,卻又並未去交代辦事,而是仍站祭殿裡頭,「若不是皇上,微臣正不如該如何去回。」

    「你們內閣也該是可以擬訂。」隆慶淡然一笑,卻又似乎心不焉「這些事兒,不走向交由內閣。」

    「內閣雖是可以擬訂。可仍是是要皇上決斷不是。」蕭墨軒接過話頭,「否則票擬到了司禮監,也是得批紅,總不能空轉回去罷。」

    不管是內閣還是通政使司,送上來的票擬奏折當然不可能是空轉過去。可若是皇上不決斷,那便只能由司禮監的掌印太監來批紅,眼下的司禮監掌印太監,便就是陳洪。

    司禮監的批紅權。雖然只能斷而不能謀,可卻也絲毫不可輕視。正德年間,大太監劉謹正是因為手握批紅的權,才一時間權傾朝野。所以終嘉靖一朝,嘉靖帝向來管束極嚴,司禮監裡的諸位太監都不敢胡作非為。隆慶後,隆慶帝也秉承父皇之風,凡大事必要親自過問,甚至會把朝臣召入宮來當面詢問,司禮監雖有「內相」之名,卻只剩下一個空

    雖然宮裡的太監和內侍,都算是皇帝的半個家裡人,可只要是個。人,總歸會有」引只和**,就算是太些也不例是浩反,興許不心,「童內臣的富貴全繫於皇帝一人之身。若是他們的主子到了,他們的日子也不好過;可是與朝廷眾臣爭一爭權勢。那還是有些興趣的。

    「哼」他們豈敢。」果不出蕭墨軒預料的一般,聽他說到批紅,隆慶頓時禁不住冷哼一聲。

    「敢與不敢,皇上一念之間蕭墨軒回道,「我大明眼下雖富有四海,可等著皇上要決斷的事兒,也是數不勝數。

    微臣斗膽,還敢來太上皇靈前和皇上說,可其他大臣和姓的事兒,卻不知道又有多少件被擱了司禮監

    「皇上不愛惜龍體,說起來也是自個的事兒,可太上皇既然把我大明萬萬子民交給皇上,若是皇上都不愛惜,皇上既然是孝子,也該是明白太上皇的心意。」

    隆慶一言不,只聽著蕭妾軒一口氣說完,才緩緩抬起頭來。

    「子謙說的是大道理,聯也是明白,可聯這心裡頭」說著話,隆慶禁不住又是眼圈一紅。

    「微臣別無他意」小只盼皇上還記得,太上皇是笑著歸天的。」蕭墨軒的喉嚨裡出一陣嗚咽。

    「笑著歸天」隆慶的身體。頓時彷彿被電流擊過一般的一震,眼睛又不由自主的落到了靈樞上邊。

    笑著歸天,是含笑泉嗎?究竟是什麼,才能讓太上皇足以含笑泉?

    「臣請皇上進素膳。」蕭墨軒乘勢微微欠身道,「然後回乾清宮暫且歇息

    四月二十日,肅州。

    線補窕所率的兩營先鋒軍,已幾日前就完成了彙編。

    兵部先頭派出關去的探子,也和幾個瓦刺部的頭人私下做成了買賣。

    只是多的瓦刺和畏兀兒的頭人,卻是選擇了觀望。

    雖然西北面來的西洋毛鬼子。早就打破了同是屬於大蒙古的咯山汗國和西伯利亞汗國,現又把觸角伸到了瓦刺部的地盤裡。

    可是東南邊的漢人,也同樣摧毀了曾經的豐州灘和現的全寧城,並且將黃金家族的繼承者囚禁他們的都城。

    被夾間的瓦刺人,似乎樂意看到兩位巨人之間的爭鬥,以期可以從獲得大的利益,甚至藉機恢復瓦刺部隊昔日的榮光。

    本就是潛流暗湧的西部草原上。一時間波詭雲拜肅州城裡,整日人來人往,許多人的面孔看上去便就明顯不是漢人。

    肅州衛的衛所,眼下已是暫且做了李成梁的行營大帳。

    今個一早,就有京城來的快馬傳書,隨後便看見李總兵把線補衷等戶以上的將官召進帳去,還有肅州知府梁知遠,雖不是軍職,卻擔當著輔助軍給的重責,也是被請了進去。

    群人進了衛所,足足有小半個時辰沒見人出來。

    二十日,本是線補襄所率先鋒營出關的日子,昨個肅州衛的校場邊就整好了儀仗。今天天還沒亮的時候,就有肅州城的姓從四野八鄉趕過來,想看個熱鬧。

    算起來,自打嘉靖七年,哈密衛退守嘉峪關起,近四十年,就沒見怎麼見過大明的軍隊開出過嘉峪關。這回聽說咱朝廷大軍要出關打西洋鬼子1個個都覺得鮮。

    可眼看著日頭就要升到了卯時,衛所裡卻還沒見人出來。肅州城裡的軍民,從上到下,心裡頭未免都打起了邊鼓。

    而衛所裡,此時卻是人人面面相覷,正不知如何是好。

    「那這仗是打還不打了?」線補襄眉頭緊鎖,一雙大手攤大腿上邊。

    「等。」李成粱緊緊的捏了把拳頭,心底間也是沉甸甸的。

    太上皇駕崩,這是國喪,不管是李成梁還是線補衰也都是知道。可眼下幾萬人馬聚集肅州城,別的不說,光是吃用,每天就得耗費萬把兩銀子。

    別提還有聚集肅州的隨軍商戶,也有不下萬人之數。這麼多人聚集肅州,若是等得時間長了。只怕是難免會生出事來。

    緊要的是,幾萬人馬本是憋足了氣想要出關大戰一場,眼下如果說暫且停了下來,有太上皇駕崩的信兒,只怕是難免要傷了士氣。

    「皇上和蕭大人,絕不會忘了肅州,忘了這裡的幾萬大軍。」李成梁長歎一聲,「咱們眼下能做的,只能是穩住肅州,穩住這裡的幾萬人馬。小,

    卯時一刻,肅州衛的營門終於打開。

    望著從走出的諸位將官和大人小都已是換上了素袍,帽耳上也纏上了黑角帶,無論是正靜靜等候的士兵,還是圍觀的人群都猛得屏住了呼吸。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