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明首輔

小說博覽 第八卷 第十六章 關外的動靜 文 / 諒言

    隆慶四年的這一場風波,若說是戶部給事張齊起的頭,未免有些牽強。因為他那份折子多只能算是點燃火藥桶的引線,真正說起事兒來,卻要落到了當月初的郭璞身上。

    郭璞身為內閣大臣,向來和高拱穿的是一條褲子,不過把責任轉到郭閣老身上,郭閣老也是冤枉,因為他什麼事情都沒做。

    但是既然事情生了出來,總得要找個由頭。這個由頭就是,郭閣老病了。

    人吃五穀雜糧,哪裡沒個三災病的,即使身為內閣大臣也不例外,操多了心,反倒是比常人容易病倒。何況,郭大人確實也年紀不小了。

    所以,郭閣老一個不小心就病了。同朝為官,表面上的交情還得要,所以蕭墨軒也去探視過了,郭閣老只床上爬起來點了下頭,就又躺了下去。按照朝廷官和郭府管家的話說,這還是去的是蕭墨軒,所以郭閣老才給了點面子,尋常人去,聽郭閣老床上哼兩聲就算是招呼了。總之,郭璞不但是病了,而且看上去病的相當嚴重,大有一病不起的趨勢。

    郭璞是什麼人,堂堂內閣大學士。本來內閣裡頭還算平衡,他這麼一病,朝廷裡立刻便就有人打起了小。到底是誰私底下算計著,反正自己也不會說出來。但是風言風語的傳出來,立刻就有人起了疑心了,這個起疑心的人,叫高拱。

    郭璞病了。對高拱來說絕對不是好消息,因為就算張居正還留了半分情面給高拱,高拱內閣裡也不得不獨自面對徐階那邊來的壓力。雖然徐階還沒有出手,但是高拱已經可以感覺到山雨欲來風滿樓地味道,誰能保證徐階不會這個時候來招,乘你病要你命。

    高拱是個聰明人。既然是聰明人,那麼自然要先下手為強。況且徐階留老家的那幾個兒子,確實有點不安生,前些年兼併了不少田地,兼併的過程總多少會有點糾葛,也算是給別人留下了把柄。於是乎,張齊就這個時候橫空出世了。

    張齊那一份奏折。既沒經通政使司,也沒過內閣,等徐階知道的時候,卻已經拿了司禮監掌印太監陳洪的手上。

    當年馮保和陳洪爭司禮監的時候。是高拱幫陳洪上地位。後來走漏了稅改的消息,落到了馮保的頭上,馮保也故意不分辨,卻找機會去了奉慈殿,便就是故意想躲開徐階。

    可若只有張齊一個,憑徐閣老多年的經歷,是如何也動不得的。壞就壞,徐閣老這個時候又收到了另一個消息。

    當日陳洪拿著奏折去給皇上看,隆慶看完之後。卻是面無表情,轉過身來只是輕輕說了句:「徐階老臣,內閣裡不多這一個,貶之又能如何。」

    徐階老臣,內閣裡不多這一個。這其實是一句非常值得玩味的話。如果只能說是不多這麼一個。那麼潛下的意思也就是,「也不少這麼一個。」

    徐閣老可是當朝地輔,居然被皇上放到了「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的」位子上,便就是徐階自個聽了,也只覺得骨子裡寒。而此時的高拱,已是坐到了內閣次輔的位子上,距離徐階只有半步之遙。

    紫禁城,內閣值房。

    約莫皇上對陳洪說地那段話。也早已經傳到了高拱的耳朵裡去。所以高閣老近也很忙,忙到經常不內閣值房裡頭不著徐階的面。而陳以勤和蕭墨軒兩個。向來喜歡留淵閣,值房裡只留下徐階和張居正師生兩個那對眼。

    「我徐某雖也常使些心計,可也算是一生坦蕩。」徐階耷拉著腦袋,苦笑一聲,「就算向皇上進言,不也是為了我大明朝的好。」

    明擺著的事實放眼前,高拱,徐階倒不甚擔心。只是眼下聖眷已失,徐階卻也已是心灰意冷。

    這幾年來,朝廷的日頭雖是越過越好,可徐閣老是從苦日子裡熬過來的,心裡頭自然有另外一番計較,見宮裡日多的時候,也未免多說幾句,總是惹得隆慶不樂。

    「老師竟是捨得我們這些學子學孫?」張居正似是想歎一口氣,卻又收了回來,「皇上也是正值青壯,脾氣裡未免帶些性子,若老師不,又有誰去規勸。」

    「老夫嘴碎,便是莊稼漢多收了幾鬥,也想要翻三間房,何況皇上。」徐階苦笑道。

    「閣老,可三公子那邊……」張居正提醒徐階,「聽李公公說,高拱昨個去見過黃光升,不知道議的是啥題。」

    「嗯?」徐階聽了張居正地話,禁不住皺了下眉頭。黃光升是刑部尚書,高拱這時候去找他,卻不知道揣著什麼心思。

    「李公公又如何說的?」徐階問道。

    「李公公又說,凡事不都有皇上看著,秉公斷便是了。」張居正不敢隱瞞,「眼下南直隸的巡查御史,是寧波海關的海瑞兼著,讓海瑞過去查斷就是好了。」

    「海瑞?」徐階聽了這個名字,禁不住挑了一下眉毛。

    「海瑞此人可是水潑不進,針扎不進,閣老須得早做準備才是。」張居正又湊近了些,小聲說道。

    「嘶……」徐階聽了張居正的話,頓時也是禁不住吸了口冷氣。海瑞做地官雖然不大,可他的名頭著實不小。當年他連嘉靖老人家都敢罵,何況一個徐閣老呢。

    雖說就算查出些問題來,也未必會直接落到徐階身上。但是人年紀大了,總得為兒女想著些,徐階當年雖是捨得自己的孫女,可是卻捨不得那幾個兒子。

    「閣老,若是想要叫那海瑞小心從事,只怕普天之下,只有一人可以。」張居正壓低聲說道。

    「你是說他?」徐階沉思片刻,朝著東邊看了一眼,抬頭問道。

    「哦,真論起來,子謙他也是老師的學孫,又是同朝為官。事關老師的清譽,他也不會不幫。」張居正見左右無人,聲音才大了一些。

    「只是,諸位公子那裡。」張居正仍像是擔心著什麼,「只要閣老還任上,他們便就多幾分膽氣,閣老須得心關照才是。」

    徐階又沉思良久,才默默的點了點頭。

    紫禁城,淵閣。

    蕭墨軒手上拿著的,並不是什麼衙門的書或者折子,而是一份各地朝莊的財報,那看得格外地用心,就連陳以勤站到自個身邊都不知道。

    那陳以勤進了內閣以後,也是和蕭墨軒一樣,只喜源閣呆著。這一老一少兩個,又都好丹青,居然是聊得極為投機。平日裡淵閣來打擾地人也少,樂得清淨。

    「子謙,子謙。」陳以勤當下也是無聊,繞到蕭墨軒身邊,猛得一拍肩膀,把蕭墨軒驚了一下。

    「陳師傅,見怪,見怪。」蕭墨軒站起身來,才看見是陳以勤拍自己。

    「老夫前幾日剛得了一幅北宋崔白的真跡,想邀子謙去鑒賞,卻不知子謙看甚,竟如此入神。」陳以勤哈哈笑道。

    「崔白地真跡?」聽說有上等的丹青名作,蕭墨軒頓時也來了精神,又見陳以勤看著自己面前的桌上,又接著說道:「這幾月來,山西,陝西兩地的各大錢莊,所出貸銀極大,學生正想以內閣的名義去問。」

    「哦,難不成是那些晉商又搗鼓什麼玩意兒?」陳以勤畢竟是內閣大臣,有些事情還是得關心的。

    「這倒不是,其大部分的錢銀,卻是只用採買上邊。」蕭墨軒皺著眉頭,又仔細看了一遍,「這採買的物資,竟多有糧食和生鐵,生硝等物。總數竟達數十萬兩之多。」

    「哦,卻是運往哪裡?」陳以勤聽到這裡,頓時也是嚇了一跳。

    生鐵和硝石這些東西,若要真說起來,已經可以算是大明朝的戰略物資了。

    歸化城是韃靼俺答部的地盤,雖說去年的時候,朝廷試著下旨,讓俺答部調一支騎兵和遼東軍互換駐守,俺答竟是准了。

    而且眼下歸化城附近,足足有五萬明軍那裡軍屯。俺答部若有異動,也斷不會如此毫無顧忌。

    可是俺答部突然關內如此大量採買戰略物資,甚至不惜向錢莊借貸,其動機如何,確實有些令人費解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