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第三卷 第二十八章 長城西隘 文 / 諒言
俺達,我們要不要迴避一下?」俺答的弟弟老把都,,對俺達問道。
「圖門也是一隻覓食的餓鷹。」俺答並不直接回答老都把的話,兩道目光仍然只死死的盯著南邊,「現他們東邊草原的情形,也比我們這裡好不了多少。」
「既然我們已經現了他們,想來他們很快也會知道我們這裡。」俺達的兒子辛愛,卻有些鄙夷的望了望東方,「只是他們也來這裡,那是該讓他們跟我們後面,還是讓我們跟他們後面。讓他們跟我們後面,豈不是讓他們佔了便宜;跟他們後面,卻是土默特勇士的恥辱。」
「上哪不是打兔子,我把都兒,絕不和他們一起。」老把都也咕嚕咕嚕的說著,「前些時候西邊的寧夏地震,聽說震倒了不少城台,壓死了不少明軍,去那裡也許好些。」
「他們這回前來,靠著咱們的板升也太近了。」俺答有些疑慮的低下頭來,「該不會是想打咱們的主意。」
「他們若是敢打咱們的主意,也得先問問我把都兒手裡這把刀答不答應。」老把都聽俺答說到這裡,立時冷哼一聲,右手握起彎刀,重重的拍了胸前。
「黃台吉。」俺答又把目光轉向另一個兒子,「你覺得圖門這回打的是哪裡的主意?」
「回俺答的話。」黃台吉馬上彎了一下腰,「兒子覺得圖門這回想的是宣府,這裡聚集,只是為了麻痺明軍罷了。」
「嗯,你說的也有些道理。」俺答點了點頭,「但有這麼一隻餓鷹身邊,我們也不得不當心點,寧夏那裡路途稍遠,且是先去不得。若是他們果真入宣府,我們便入大同。分開走,便也算不得誰跟誰了。」
「是。」身邊諸將齊聲應道。
此時,寧夏府,蒙古人眼的兔子們,正聚一起。
「把禿猛可,就是蒙古人口的達延汗,倒也是個英雄。」孫朝正給蕭墨軒和王崇古詳細講著蒙古人的事兒。
「可惜他死後,他的孫子俺答便帶著鄂爾多斯、土默特、永謝布這右翼三萬戶與蒙古小王子分裂。現今的蒙古小王子,圖門,則掌著察哈爾、喀爾喀、烏梁海三部。兩方之間也常有攻伐,不過規模都不甚大。」孫朝指著地圖說道,「眼下俺答已自稱司徒汗,他的汗庭便板升和雲川一帶。小王子的汗庭,則向東遷徙到了義州邊外一帶。」
「照這麼說,蒙古人內部倒也並不算太平。」蕭墨軒托著下巴,若有所思,「可又聽你所講,韃靼人全加一起也才萬戶,怎生便能攪得我大明邊關無一日寧。」
「蒙古人無謂兵民,上馬即兵,下馬即民,其實便是舉國皆兵。」孫朝解釋道,「這萬戶,便等是萬軍戶。」
「蒙古人也不是金剛不壞之身,他們要打戰,也要死人,難道他們自己就真的一點不怕?」蕭墨軒抬頭看了孫朝一眼。
「怕,怎麼不怕。」孫朝呵呵一笑,「被我軍擒住的蒙古俘虜,也是一樣磕頭求饒。眼下正修著長城的,便就有俘虜裡頭,見了鞭子一樣嚇得滿地爬。」
「那他們為什麼還打?」蕭墨軒又問。
「這……他們那裡產糧甚少,也不產瓷器,絲綢,茶葉;農具,針剪這些東西是奇缺。」孫朝似乎也沒對這個問題仔細研究過,「他們若是不入邊劫掠,只怕是過不下去。」
一邊的王崇古,原本一直低頭聽。見蕭墨軒和孫朝說到這裡,突然抬起頭來,向蕭墨軒看了一眼。
「他們那裡的馬匹,皮毛,藥材,不也是我們需要的嗎?」蕭墨軒有些疑惑的搖了搖頭,「為何不大開邊貿,互為通市?」
「這就不是末將所能想到的了。」孫朝謙謙的笑了一下,搖了搖頭。
「其實蕭大人說的,未必不也是個解決邊患的辦法。」王崇古忽得接過話來,「可說到為何不大開邊貿,下做過河南的布政使,倒也是知道一二。」
「哦,王大人請說。」蕭墨軒立刻對王崇古拱了拱手。
「主要便是兩點。其一,蒙古曾經佔我原數十年,幸賴太祖皇帝雄起南方,才光復我漢家江山。可自我大明立朝以後,和蒙古各部仍舊互相攻伐,也從未停息。若是開了邊貿,只怕會成了以肉飼狼,養大蒙古各部,倒成了大的邊患。所以這便是朝廷不開邊貿的其一。」王崇古喝一口茶,潤了潤嗓子。
「其二,我大明每年所產糧食,除去姓所用之外,節餘並不甚余的大多還得存著防備
|i食,兩邊相抵,是要少。不但是邊貿如此,我大明重農抑商,也是因此。」王崇古一口氣把話說完。
「原來如此。」到這時候,才算是得到了一個比較詳確的回答。
「若按這般說,豈不總也沒個頭。」道。
「當年成祖皇帝位時,曾五次越長城北伐,追擊蒙古殘部。此後至宣宗皇帝的數十年間,蒙古不敢南下。」王崇古說起明成祖,也是一臉的尊崇。
「決戰境外。」蕭墨軒嘴裡四個字脫口而出。
「不錯,正是蕭大人所說的這樣。」王崇古聽見這四個字,雖然覺得鮮,但是也覺得就是這麼個意思,「可自從成祖皇帝之後,便沒了那樣大舉的北伐,蒙古各部也漸漸養回了元氣。至王振亂政,又生土木堡之敗,蒙古各部便大輕我朝,於是邊患日盛。」
「那仁宗和宣宗兩位先皇,為何不繼續北伐,卻要給蒙古養成氣候?」蕭墨軒有些好奇。
「越界北伐,幾次倒是可以。連連如此,談何容易。」王崇古苦笑著搖了搖頭,「除了要有良將外,軍士馬匹,輜重糧草,缺一不可。下適才且已經說過,我大明所產的糧食,固守尚顯不足,何談再對外用兵。況且對外用兵,又少了許多耕種的勞力。」
「看來這糧食,倒果真是個大問題。」,蕭墨軒微歎一口氣,「若是畝產能增加,不但可商賈行於天下,可縱兵塞外,固我大明疆域。」
「這些東西,哪裡強求得了。」王崇古又苦笑一聲,「只說這幾年,年年旱災,水災的鬧個不停,求個風調雨順已是極難。下官河南做布政使這幾年,年年有地方鬧饑荒,也是忙得焦頭爛額。姓沒了吃食,便會怪到官府頭上。」
「糧食……」蕭墨軒口唸唸有辭,「那畝產是如何增加的呢?又沒有雜交稻。」
「雜交稻?」王崇古疑惑的看著蕭墨軒,「那卻是什麼穀物?」
「哦……谷種,谷種。」蕭墨軒見一時說漏了嘴,連忙掩蓋,「西洋人那裡的一種東西。」
「西洋人?」王崇古也欽佩的看了蕭墨軒一眼,「蕭大人學識果然淵博,下卻是從未聽說過。」
「呵呵。」下頭來,腦海裡突然蹦出一個念頭,「西洋人,玉米……蕃薯。」
蕃薯和馬鈴薯這些東西,不畏旱澇,且一年可以收成好幾次。無法種植水稻和蕎麥的貧瘠土地上也能生長。後代的清朝,正是靠這些東西使人口大量增加,所以到了現代的時候,有人把康熙之後的一年戲稱為「蕃薯盛世」。
雖然這些東西營養價值並不高,一直吃這些也會導致人的營養不良,「面如菜色」,身體素質大幅下降,影響人的正常智力育。可如果作為一時的救急尚可,也不失是一種辦法。
蕭墨軒曾經裕王府見到過玉米,既然玉米有了,那麼蕃薯和馬鈴薯應該也已經有了,只是還沒有大面積推廣開來。
「對,對,對。」蕭墨軒站起身來,大廳裡連著走了幾個來回,口裡不住的念著。
大同,右玉林衛,又稱定邊衛。
巍峨的城牆,倚靠著陡峭的山勢,深秋的天空下,顯得有幾分蒼勁。幾隻雄鷹,遠處的草場上空不斷的盤旋著,尋找著殺機。
守邊的將士們都知道,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是韃靼南下的密集期。所以各處崗哨,已是戒備森嚴。從右玉林衛到大同沿途的夾道墩台上,也都派了士兵把守。
其實所謂的萬里長城,也不是全部相連。也有一部分,因為河流,山崖或者其他一些原因,留有些一些隘口。其右玉林衛和平虜衛之間,就有這麼一個隘口,叫做「殺胡口」。
殺胡口地形險要,東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兩山之間形成一條3300米的狹長走廊,構成天然關口,蒼十三年,翁萬達任宣大總督的時候,採用「竇」的建築方法,蒼頭河上築了一座長城水門——龍洞,以扼守殺胡口。但是無論從哪個角看,殺胡口仍然是長城防禦線上的一個致命的弱點。
眼下俺答領著數萬韃靼鐵騎,正是直奔殺胡口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