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風萬里

第三卷 五大臣時代 第一百八十四章 準備 文 / 石頭比較多

    第一百八十四章準備

    「你,」葉向高氣的臉色鐵青,卻無言以對。

    畢竟,對外強硬才是大明的基本國策,禁海以避免滋事,實在有點太過軟弱。

    沈飀輕輕鬆鬆的勝了一局,卻並沒有就此罷手。他衝著皇帝躬身施禮道:「陛下,沿海子民也是陛下子民,其靠海吃海已成習性。若依了葉老之意,嚴禁大小船隻下海,沿海漁民將難以維生。可若放任不理,又會遭受夷人凌辱。臣請陛***恤民情,加派船隻巡邏,以護得百姓安危。」

    「言之有理。」朱由校微微頷首,「我大明的軍隊,自然要護佑我大明的子民。這樣吧,」朱由校看向兵部尚書黃嘉善,「兵部要排查一下,看看我大明子民平時打漁的漁場都在那裡,然後派出戰艦巡邏,並在漁場相關的島嶼勒石為記。」

    「臣遵旨。」黃嘉善急忙應諾。

    「對了,」朱由校似乎又想起了什麼,「評議會不是要討論是否出海墾荒嗎?葉老,討論的怎麼樣了?要不要兵部派戰艦保護?」

    葉向高一怔,「各省的議員尚未到齊,評議會實在不便太早召開。」

    「是嗎?」朱由校似笑非笑的看了葉向高一眼,對葉向高的小心思看的一清二楚。

    葉向高有些赧然,卻還是堅持的看著皇帝。

    朱由校用手敲了敲桌子,淡然笑道:「葉老,出海墾荒之事,評議會一定要在萬壽節前完成。」

    「這樣做,是不是太倉促了些?」葉向高有些為難,「南方各省的議員,都來不及進京。」

    「每省八個人,不少了。」朱由校下了最後結論,「要不,不成了大省欺負小省了?」

    「臣遵旨。」葉向高心中一陣苦笑。

    會議結束後,諸位大臣各自回衙門辦差,司禮監的幾個秉筆太監也要去忙自己的一攤子事,能跟在朱由校身邊伺候的,除了司禮監秉筆太監兼乾清宮總管曹化淳外,便剩下了來去***的司禮監掌印王安。

    不過,今天跟隨朱由校回到弘德殿的,還有東廠廠公魏忠賢。

    一回到御書房,朱由校便變了臉色,「說說吧,俞咨皋的那道奏章是怎麼回事兒?」朱由校冷冷的看著魏忠賢。

    魏忠賢一怔,隨即明白過來,當時臉就變了顏色,「萬歲爺,奴才冤枉啊,奴才收到奏章後,根本就沒有打開啊。」說罷,更是跪下連連叩頭。

    「是嗎?」朱由校陰森森的笑道,「難道這個俞咨皋就這麼好心,甘願一死來幫朕的忙?」

    見皇帝還是對自己生疑,魏忠賢更是覺得冤屈,「萬歲,奴才一向小心辦差,從不敢欺瞞聖上。這俞咨皋為何要上這封奏章,奴才著實不知道。不過,俞咨皋的孫子俞再興一直在護航艦隊當差,要是他們爺孫揣摩透了聖意,也是有的。」

    俞再興?朱由校怔了怔,便想起來了。

    當初組建護航艦隊,兵部就***了俞再興入主。而且,自己好像還給俞再興和護航艦隊派過去了一個叫張秀成的新軍軍官,讓他在護航艦隊學習軍事……

    想到這裡,朱由校便踢了魏忠賢一腳,「起來吧,這次冤枉你了。」

    作為萬乘之君,朱由校自然不需要擔心底下人的小心思。他只要做好獎罰用人,便可以掌控天下。只不過是處於小心,不願跟前人弄權,蒙蔽自己,才蓄意敲打了魏忠賢兩句。

    如今,見魏忠賢確實和此事無關,便放下了心思。至於俞咨皋的想法,反正人已經死了,就是加恩其後裔又如何。

    「萬歲爺聖明。」魏忠賢咧著大嘴笑了笑,慌忙從地上爬起來站好。

    見皇帝處理完瑣事,王安才笑著道:「萬歲爺的生日也快到了,卻不知道今年如何安置?」

    自泰昌元年登基,朱由校也做了三年多皇帝,期間已經過了三個生日,今年的十一月十七,將會是第四個萬壽節。可遺憾的是,朱由校為了向世人表示自己的孝道,泰昌元年、天啟元年、二年的三個生日,都是在接受大臣朝拜後便回宮休息,從未做過任何慶祝活動。

    不過,時至今日,朱由校的三年守孝期已滿,又加上國庫多了些積蓄,一些人就坐不住了。

    「大伴是替別人問的吧?」朱由校淡然笑道。

    「雖是幾個奴才提議,可老奴也覺得,萬歲爺也該好好慶祝下萬壽節了,這畢竟也是與民同樂嘛。」王安笑道。

    「現在宮裡的錢多了,花不完了是不是?」朱由校有點不滿,給王安一個極大的沒趣。

    「老奴知罪。」王安神情一黯,頹然說道。

    雖然朱由校不允許萬壽節大***大辦,卻也不是不通情理之人。

    到了十一月初一,朱由校便下了旨意,萬壽節那天,百官進宮朝賀後,可閉衙休沐一天,以示慶祝。

    這是官面上的慶祝,可實際上,民間卻有民間的慶祝方法。

    由於當今即位數年來,平定了外患,又勤修內政,百姓生活有了很大提高,百姓們也願意在萬壽節這天,通過各式各樣的活動來表達心中的敬意。

    而在世人眼中,向皇帝表達敬意的最好方式就是去神靈前燒上一柱香,然後順便逛逛廟會。

    於是,進了十一月後,京中各大寺廟的香火便突然好了起來。

    如此太平景象,自然會有大臣上奏,借此來奉承當今為堯舜再世。朱由校也不矯情,反正是圖個樂,便一一笑納。可轉過臉來,就派人去叮囑順天府尹,還有五城兵馬司,讓他們在人群密集之地做好防範,免得好事變成了壞事,觸了自己的霉頭。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著,可朱由校心中明白,朝野上下此時關注的焦點,並不在自己的萬壽節上,而是在萬壽節前三天,定於十一月十四日地評議會會議上。

    在這一天,將要決出大明未來一段時期的政策走向,是開海,還是禁海。

    甚至,就連大明傳統的***勢力分野,以及遊戲規則,也將會因此而發生改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