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風萬里

第三卷 五大臣時代 第一百七十七章 議會成立 文 / 石頭比較多

    第一百七十七章議會成立

    葉向高的動作很快,東林黨的效率也很高,在內閣的默許和旁觀下,資政會議和評議會以最快的速度建立了起來。從此,大明就光榮的進入了偽***時代。而朱由校,也可以自豪的說一聲,「朕是個開明***的皇帝。」

    其實,在傳統的儒家思想中,一直都有著『非君』和***皇權的***。君權和相權的千年之爭,就是這股思潮在從中作祟。到了明初,朱元璋將孟子的碑位移出孔廟,並廢除了宰相制度。可轉眼間,相權便藉著內閣制度死灰復燃。

    到了明末,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更使得以東林黨為代表的『非君』思想氾濫。東林黨以『通得天下』做為自己核心的***主張,大力宣揚『吾輩合併為公』,使得君臣關係日益惡化。傳統的依附型***文化日益解體,參與型***文化影響力日益擴大。

    如今,朱由校主動設立議會,迎合了民間的主流思想,正可謂順應民心之舉。一時間,『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喧囂聲日益高漲,吹捧朱由校為聖明天子的文章更是層出不窮。皇室和士大夫階層,再次站到了一起。

    天啟三年八月初一,以葉向高為首的資政會議正式召開了第一次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三十四名各省代表,以及原有的七名乾清宮資政,還有十位新晉的勳貴代表,合計五十一位。他們將作為首任資政會資政,永遠的載入史冊。

    出於一些考慮,朱由校並沒有允許皇族代表出現在這次會議,而和軍隊過往密切的一些勳貴,如英國公張維賢等人,也被排除在外。

    次日,八月初二,一百三十四名各省議員匯聚一堂,正式召開了評議會的首次籌備會議。由於這些人都是各省的固定名額,還有其他不定名額不曾選定,朱由校便下了聖旨,讓各省加速選派議員入京,並盡快建立本省的省、府、縣三級評議會,推廣糧食配給制。

    「葉老,從明年開始,資政會就要和評議會聯合派出督導組,分赴各省各地檢查評議會和糧食配給制的執行情況,以防止出現紕漏。」朱由校一身便裝,高高的站在軍校校場的點將台上,望著***場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對著葉向高囑托道。

    今天是評議會開會的日子,朱由校便帶了葉向高等朝廷大臣在會場外聽信。而會場之內,則分派了內閣首輔方從哲,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孫如游到場主持。

    「這資政會和評議會到底是萬世之基,還是禍亂之源,就要看葉老的督察結果了。」朱由校如是說。

    「陛下說的是,臣等一定盡心竭力,助陛下完成此千古宏業。」葉向高心中一凜,卻知道皇帝所言屬實。這議會若有個閃失,必定會讓各地割據成風,到那時中原大地刀兵四起,大明王朝也會傾翻倒地。

    「葉老錯了,這可不是助朕完成千古宏業。」朱由校卻不肯認賬,他輕輕的掃了眾人一眼,微微笑道:「朕建立這兩個會議,可是讀了顧憲成和錢一本等人的著作,才起的念頭……」

    葉向高的臉頓時便白了。

    顧憲成主張「散權」,實質是削弱君權;錢一本主張「公天下以選舉」輔臣,更是在挖皇帝的牆角。皇上拿這兩人的理論作為資政會和評議會的成立根據,倒也恰當。可問題是,這兩人都是東林大佬,顧憲成更是東林黨的創始人,和**星、鄒元標合稱『東林三君』。

    「皇上這是把東林黨放火上烤啊。」葉向高心中歎息。

    其實,君臣二人都心知肚明,這建立資政會和評議會,對皇帝、對東林黨都是一次不允許失敗的嘗試。這改革要是成了,大明自然可以江山永固,朱由校也將成為曠世明君,東林黨眾人自可青史留名。可要是失敗了,朱由校身死國滅,東林黨也將成為奸邪小人。更重要的是,東林黨身後所代表的勢力,也將會被新王朝徹底粉碎。

    畢竟,除了朱由校這個傻瓜,沒有任何君王會同意東林黨這樣的禍亂之源存在。

    「陛下,這議會如何才能成事,還請陛下指點一二。」葉向高放下了身段,向年齡足可以做自己孫子的朱由校認真請教。

    「四個字,以和為貴。」朱由校淡淡一笑,卻沒有推托之意,「各省議員在為自己考慮的時候,要多想想別人的感受。不要光想著自己多吃多佔,卻把別人的飯食搶了個乾淨。」

    「其次,把糧食配給制推廣好,多給老百姓辦些好事。只有把老百姓安撫住了,這評議會才不會被有心人利用,變成亂民攻擊的對象。」

    「如此說來,這糧行便是重中之重了。」葉向高問。

    「那是自然,」朱由校粲然一笑,「地方上的各級議會,主要任務便是監督糧行,確保糧食配給制的推行。若是連這點都做不好,」朱由校的聲音轉厲,「那要這個議會何用?」

    在朱由校看來,只有讓老百姓吃飽了飯,才不會被有心人煽動起來對抗朝廷,朝廷的各項改革,才能順利進行下去。

    葉向高點點頭,卻又問道:「若是地方議會違規,議員名額被少數人把持怎麼辦?」

    按照目前制度,有選舉資格的是擁有當地戶籍的成年男丁;而有被選舉資格的,則是具有秀才以上功名的士子,擁有勳爵以上功名的貴族。皇室宗藩,尚沒有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利。

    而受限於交通、通訊,除了縣一級議會是直選外,其他的都是間接選舉。相應的,縣一級議會就很容易受到地方宗族勢力的控制。為此,朝廷明確規定,每家每姓只能在同一議會中同時擁有一個議員名額,以此來防止某一家族做大。

    「那就減少他們在上一級評議會中名額,減少他們科舉的名額。」朱由校淡然一笑,「如果當地官員和他們同流合污,那就懲罰該官員的家鄉,減少其科舉名額。而有舉報他人違規,並得到證實者,可加其議會、科舉名額。」

    葉向高默然。

    其實,東林黨內也有人提出,要把監督地方官員施政納入地方評議會的工作範疇。可葉向高和幾位東林大佬商議後,卻給予了否決。畢竟,硬生生的給地方官員頭上戴個箍子,只會讓評議會樹敵不說,還有和朝廷爭權之嫌。

    而如今,卻成了地方官監督議事會……

    遠處,評議會已經開完了會,人群正在四散而去。

    朱由校側過身來,對隨侍在旁的工部尚書王佐吩咐道:「這評議會擠在軍校的***場上開會,也不是個辦法。愛卿就多費點心,幫著建個議會會場吧。」

    其實,讓資政會和評議會的首次會議來軍校的校場上開,並不是找不到合適的房子,而是朱由校想表明自己的一種態度。這議會只是皇權下的產物,和軍隊一樣,是維持統治的工具。在朱由校的內心裡,也未嘗沒有一股宣揚武力、敲打議員的***。

    「臣遵旨。」王佐急忙上前應道,卻又有點遲疑,「這議會會場,應當按照何等規制修建?」

    按照禮法制度,明朝修房子是有制度的。房子有幾進,台階有多高,都要符合房子主人的身份。可這議會是新興事物,自然沒有相應規範,王佐一時為了難。

    「規制嘛,」朱由校遲疑了一下,卻立即有了主意,「王愛卿不必為難,這修會場是議會的事,自然要交給議會來辦。你只要找好足夠大的空地,就可以交給議會,讓各省議員自己去修。修完之後,就用各省的名稱來命名。比如說,山東修的會場,就叫山東廳……」

    「陛下想修建十七個會場嗎?那修建的費用怎麼辦?」剛剛主持完會議歸來的方從哲皺了皺眉毛,問道。

    「那是自然,一省一個,也好方便他們議事。」朱由校點了點頭。

    「如果不讓戶部掏錢,臣就沒有異議。」考慮到乾乾淨淨的戶部國庫,方從哲也就有些氣短。

    不過,和方從哲一起回來的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孫如游卻有不同的看法,「陛下,各省分開修自然可以,到時各省可分別在本省的議事廳議事。只不過,朝廷也應該修建個主會場,作為資政會和評議會集體開會的場所。至於規格,不如仿六部衙門規制製造。其他各省的議事廳,則降一等製造。」

    「可國庫沒有多餘的錢啊。」方從哲直接反對。

    「無妨,可以用內廷在各省糧行的股息做抵押,向各省商人借款修建。」朱由校心想,既然逃不過要修,那不如做的漂亮的,免得聽大臣鼓噪。

    方從哲和孫如游對視一眼,忙不迭的應承下來。

    「陛下,」見事情已經談完,方從哲便請示道:「評議會的議員想在酒樓設宴,以示慶祝,陛下的意思呢?」

    「設宴慶祝?」朱由校一時迷糊,還以為是那些議員想邀請自己出席,便應承了下來,「等朕去看望完軍校學生,就去參加。」

    自設立了議會,朱由校益發的看重軍權。如今身在軍校之內,更是要和軍校師生談談心,以示恩寵。至於議會,朱由校心裡清楚,議會和皇帝永遠也不會一條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