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風萬里

第二卷 年號天啟 第九十章 號外 文 / 石頭比較多

    第九十章號外

    朱由校的解釋並沒有讓方從哲感到心服,作為一個傳統的士大夫,他本能的反對那些所謂的『清流』評點朝政。可皇上如今的做法卻偏偏要太阿倒持、授人以柄,這讓他怎麼也想不通。

    方從哲的眼睛都有點紅了,他踏前兩步,急切的奏道:「陛下,君不密,則失臣。這朝廷大事,豈能讓那些草莽之人做主?還請陛下收回成命。」說罷,便長揖不起。

    沈飀雖然投皇上之好開辦了報房,可對東林黨動輒聚眾評議朝政也是一向不滿。如今,見皇上突然提起東林黨的著名口號,要讓那些在野之人關心『國事、天下事』,心中不由得擔心起來,皇上是不是想改弦易轍,重用東林黨人?

    雖心中驚疑不定,可沈飀也知道,此時決不能後退,忙踏前一步,和方從哲並肩站了,高聲喊道,「權柄操與上,此乃千古明訓。還請陛下收回成命。」

    見兩位大臣反應如此強烈,朱由校愣了,忙把探究的目光轉向王安。

    王安素與東林交好,其門客汪文言便是東林之人。對東林尊崇道德、恢復理學的作為更是敬佩不已,可他畢竟是內臣,一身榮辱皆在皇帝身上……

    見皇上目光轉向自己,王安連忙起身奏道:「陛下,東林黨初起之時,便立下會約,禁談朝政,只想著研讀四書,恢復理學。只是後來人數漸眾,良莠不齊,才引起偌大爭論,還請皇上明見。」

    『恢復理學』?朱由校一愣,你王安為東林張目,朕不管。可你也要看看場合啊?朕問的是東林講什麼課嗎?……便問道:「大伴,你就講講朕廣泛徵求民意,對不對?」卻又轉換概念,把登報紙說成了徵求民意。

    「啟奏陛下,當初,顧憲成創辦東林學院時,並無以在野身份挾制朝政之意。只是有部分部分官僚上書言事,和執政不和,其又多在東林讀書、講學,方被稱為東林黨。還請皇上明見。」王安卻知道,如果不和皇上講清楚,東林必將面臨一場滅頂之災……

    「好,好,朕明白了。」朱由校腹誹不已,政治是看當初的理想的嗎?不,是看造成的後果的。北宋的王安石變法,不就成了害民之舉嘛。再說,後世早有公論,東林黨是江南士紳,和東南的大商人、大手工場主,和地方實力派的結合體。而現在,東林黨反對收商稅,那就是我的敵人……

    見皇上敷衍了事,王安雖心頭焦急,卻也不便再說,只得奏道:「陛下如有徵求民意之心,可便召朝廷官員,詢問其意見。亦可召開大朝會,令百官討論。只是這,」王安抬起頭,對著皇帝正色道:「登報紙,令民間清議,此恆古未有之事。還請陛下慎重。」

    好嘛,仨人齊聲反對。朱由校嘴角噙著微笑,轉眼看了看曹化淳,見曹化淳正躍躍試試,卻不想再培養一個權閹,便華麗的無視過去……

    「……朕只想問一句,」朱由校不想和這仨人講什麼大道理,也不想和他們舉什麼例子,而是直接把問題擺在仨人面前,「朕一旦令百官討論此事,民間清議又該如何?會不會群情紛議?」

    「會,」方從哲有心說不,但也無法否認,只好承認。卻又道:「此時秋闈剛過,,直隸士子雲集京城,仍未散去。陛下可令士子上書,討論此事。但萬萬不可在報紙上刊登,以免造成混亂。」

    見方從哲態度有所退讓,朱由校卻尚未滿足,便又緊逼道:「無論登不登報紙,京城士子都會討論,對嗎?」

    「對。」方從哲一愣,卻知道自己掉井裡面了,只好撩起祖制,「直接在報紙上刊登朝廷信息,令臣民討論,並無前例……」

    「按規定,臣民所上奏章,不都要刊登在地報上嗎?」朱由校卻不以為然,「令通政司抽派人手,專司此事。將相關奏章一一摘錄後,抄於報紙上,朕直接看報紙,不就成了。」

    「可皇上御覽奏疏前,通政司並無察看之權。」方從哲抓住皇上的漏洞,連忙反駁道。

    「那內閣就派人去監督。」朱由校連忙彌補道。

    方從哲、沈飀面面相覷,最後不得不提出最後底線。「……只有內閣商議,請旨令臣民進言後,報紙方能刊登。」

    「准。」朱由校目的達到,便給了兩人一個面子。

    雖然心中不情願,可方從哲身為首輔,卻不得不考慮,此詔書頒布後的各方反應。他斟酌再三,才開口言道:「陛下,在遼東設立糧行,施行糧食配給,雖是善政,可畢竟有損遼東軍將利益,不得不防啊。」

    「方大人說的對,」沈飀也進言道:「遼東軍將孤懸關外,二百年下來,早已是盤根錯節,混然一體。其爭相盤剝小民,更是已成慣例。陛下如今加恩與遼東小民,卻也有損其利益。如果建虜奸細再一挑撥,只怕會激起兵變啊。」

    見兩位重臣都能看到其中情弊,朱由校也不再遮掩,便開誠佈公的說道:「這點,朕也有所預料。起初,朕是想和三位愛卿商議後,便派人趕赴遼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通過此事……」

    「此議不妥。」方從哲、沈飀驚道。

    「朕也知道不妥,只怕那些軍將必會事後搗亂。」朱由校點點頭,心中卻誹謗道,『朕連一個人都派不出去,還談什麼設糧行?推行新制度?……』

    話鋒一轉,朱由校卻又道:「無論朝野議論如何,這糧食配給制,朕是一定要在遼東實施的。因此,一些前期工作要做起來……」

    「待會兒,方愛卿可以召集閣臣開會,務必要讓內閣通過,分派統計署精幹人員去遼東統計人數、製造花名冊,以作後期所用。」朱由校想了想,決定加點私貨,便道:「乾脆就在遼東巡撫屬下,設一個統計廳吧,專司統計數據之用。」

    事先派人打前站,做好準備,這本是應有之意,方從哲便答應下來。可沈飀卻對皇帝所說的統計廳起了好奇之心,他稍作思考,便道:「陛下,遼東地域廣闊,共有二十五衛之多,是不是在統計廳下,分設二十五個統計局,以作統計之用?」

    方從哲聽得一愣,這不是讓統計署在遼東設置分支機構嘛,難道要成為定制不成?正猶豫著,便聽見皇上應允道:「准,具體可令袁應泰酌情設置。」

    沈飀頓時便明白了,皇上分拆戶部,是想分地方官員之權啊。轉念一想,自己又不是地方官,操那心幹嘛?便安定主意,日後要藉機進言,幫皇上完成宏願……

    朱由校卻不知道有人看破了自己的用心,而是吩咐道:「……令熊廷弼、楊漣、袁應泰、駱養性小心防備,穩定遼東軍心。」想了想,朱由校又做出了最壞打算,「如果遼東糜爛,准許四人撤離遼東。」

    「陛下……」大殿內的人都驚呆了,卻都沒有想到,皇上會出此不吉之言。可轉念一想,卻都明白了皇上的為難之處,遼東原有軍將,都參與囤積糧食頗深,這一下子端掉了他們的飯碗,這不是逼人造反嗎?

    見眾人驚駭,朱由校不得不安慰道:「大家也不必擔心,遼東畢竟還有其他地方調撥去的客軍呢。況且,熊廷弼等人具有大才,必能不失朕望。」

    方從哲等人這才稍稍寬心,可又聽到皇上說道:「令寧遠、廣寧各衛嚴守關口,禁止遼東潰兵入境;選派大臣赴山海關整飭防務;薊州、京師兵馬做好赴山海關準備。」

    方從哲的臉色變得極為難看,過了半晌,才勉強說道:「陛下不必太多擔憂,熊廷弼等人俱為大才之人。更何況,此乃加恩於兵卒之舉,縱有小亂,也不傷大雅。」

    朱由校點點頭,也覺得自己有些小題大做,卻道:「……還是小心為上。」

    「陛下,」一旁的曹化淳憋不住了,他插話道:「要不,這糧食配給制還是以後再說吧……」

    「不行,」朱由校斷然拒絕,「遼東軍進攻乏力,遼事必然歷日曠久,如不解決遼東糧食問題,朝廷國庫必定會被其拖垮……」

    眾人雖一直認為,建虜已經被擋在撫順關外,遼事已有好轉,可也無法違背聖意,只好點頭稱是……

    隨後,方從哲出面召集內閣閣臣會議,草草商議後,便以博采眾議為由,行文各地各衙門,徵求對『糧食配給制』和開設糧行的意見。

    次日,《真理報》和《京華日報》同時發行『號外』,將皇上準備在遼東施行『糧食配給制』的計劃公佈於眾。更設置專欄,廣邀名家點評其中利弊。同時,還設置讀者來信欄目,將民間士子的各種建議羅列其上,供世人閱讀。

    為方便世人明白何為『糧食配給制』,朱由校還親自撰文,刊登於報刊之上,令遍及京城的報博士,對平民進行宣講,以正視聽。

    此後,京中其他報房也隨之參與進來,模仿《真理報》和《京華日報》方式,進行宣揚。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參政議政機會,在京城秋闈後,尚未離去的士子熱情高漲。一時間,『糧食配給制』和如何開設糧行便成了京中熱議話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