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明風萬里

第二卷 年號天啟 第四十五章 明朝軍隊 文 / 石頭比較多

    第四十五章明朝軍隊

    朱由校的遼東攻略,目前總結起來只有兩句話。

    一是以守為攻,通過不斷地襲擾,聯合各方勢力共同絞殺建虜;二是抽調精幹官員,充實遼東經略府。既可鍛煉官員,也可防止熊廷弼做大。對此,官員們都心知肚明,也就不再糾纏。

    至於顧造,馮三元等人,雖重重得罪了熊廷弼,難免有些擔心。但見皇帝對熊廷弼雖信任之餘,卻多了幾重防範之心。便暗道了聲,「來日方長」,也偃旗息鼓了事。

    可武將勳貴們當中,卻因皇帝的一道聖旨,掀起了一陣波瀾。一時間,京城內外、大江南北的衛所軍將都議論紛紛,相互聯絡的信使往來不絕。

    天啟元年,正月二十一日,皇帝詔令全國,武將承襲父輩職爵,俱當先在遼東歷練三年。違者,革除世職。

    這下可熱鬧了,二百多年來,各地衛所軍將因循守舊,以多方聯姻來保全職位,早已沒了祖輩沙場征戰的驕勇。如今的這些軍將子弟,雖有不少渴望沙場立功、換取前程的。可貪生怕死,試圖混個太平日子更佔多數。更何況,遼東苦寒,前些時又連遭敗仗,被稱為九死一生之地,那些高品的武將怎捨得讓自己孩子前去受苦。於是,種種遊說的清客踏遍了朝中大員的門檻。

    到了二月三日,兵部終於頂不住壓力,上疏奏道:「遼東雖大,卻容不下全國之將。還請陛下收回成命,令有志於遼東者自行報名,擇優錄取……」

    內閣票擬道:「(令有志者自行報名)如此可安定軍心,鼓舞士氣。也可避免貪生怕死者混入,影響軍心。請皇帝准允。」

    二月四日,皇帝下旨,詔英國公張維賢乾清宮覲見。

    大明的勳貴主要分兩拔,一拔是隨太祖皇帝打江山的開國功臣,稱開國輔運推誠,居住在南京;一拔是隨成祖皇帝爭奪天下的靖難功臣,稱奉天靖難推誠,居住在北京。而英國公一系,便起源於靖難之役。當年,成祖皇帝麾下大將張玉戰死沙場,被追封為榮國公、河間王,譽為靖難功臣第一人。其子張輔後來戰功卓著,被封為英國公,成了大明勳貴之首,倍受皇室恩寵。

    張維賢,第七代英國公,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襲封,深受萬曆,泰昌兩代帝王信任,臨終都委以顧命重任,使張維賢成為朝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二月四日巳時(九點整),弘德殿內

    朱由校剛一見到張維賢,便質問道:「英國公也要勸朕收回成命嗎?」

    見皇帝語氣不善,張維賢委婉的勸道:「臣不敢,只是軍中首重士氣,陛下聖諭頒布,必有貪生怕死之輩混進軍中,臣只怕……」正說著,張維賢卻做出一幅為難的樣子,住口不言。

    朱由校更覺氣惱,便『啪』的一拍桌子,冷冷笑道:「怕什麼?可是怕大軍出征之日,便是士氣瓦解,軍卒潰散之時嗎?」

    張維賢低頭不言,擺出一副『皇上你說的對,臣不敢反駁的樣子』。氣的朱由校更是火冒三丈。

    「國家設軍戶,養將二百年,難道只出些貪生怕死,虛耗糧餉之人嗎?」朱由校氣急而笑,再也顧不得維護大臣體面,直刺刺的罵道:「難道只許你們這些混帳東西,喝兵血,卻不能派你們上陣殺敵嗎?真是豈有此理,你們祖輩的驕勇都到那裡去了?」

    這番話直罵的張維賢臉色通紅,最終實在忍耐不住了,才開口辯解道:「國家承平已久,軍紀馳廢。(武將)更是被文臣視為奴僕,縱有幾分驕勇之心,也盡被磨滅。如今見皇上興兵,臣等也深受鼓舞,欲粉身碎骨以報陛下。只是,」張維賢抬起頭來,直盯著皇帝道:「龍生九子,秉性各異,這貪生怕死也是人之常情。臣世受國恩,不敢因一時輕忽,而讓那些貪生怕死之人混入軍中,反而壞了聖上大事。微臣之心皎如明月,還請聖上明察。」說罷,更是連連叩頭。

    聽了這番話,朱由校臉色稍緩,卻用淡淡的口氣問道:「這麼說,朕派你去遼東,你也去?」

    「陛下,」張維賢向前跪行兩步,言道:「能為君父分憂,得以遼東效力,臣萬死不辭。」

    「這樣就好,」朱由校終於轉怒為喜,笑道:「朕還以為,堂堂英國公也貪生怕死,畏難不前了呢?」

    張維賢連道不敢。

    朱由校命張維賢起身,卻話鋒一轉,問起遼東局勢和軍中情弊來。

    張維賢鬆了口氣,心中暗道:『如果我去了,想必不會讓我的兒子去了吧。』一念至此,心頭大定,回起話來,更是思路清晰。

    張維賢畢竟是國朝勳貴第一人,更是武將之首。二百年來相互聯姻,可謂根深枝茂,對大明的軍中情弊更是瞭如指掌。朱由校原來對大明軍隊瞭解都來源於文字,或後世研究資料,或最近所讀宮中密檔。其中多含糊其詞,掩蓋,誇大,無奇不有。如今聽了張維賢講述,又和腦中記憶一一對照,這才豁然大悟,明白了軍隊的種種現狀……

    原來,太祖皇帝朱元璋創建的軍戶制度現在已逐步破壞,大明正在向兵歸將有的軍閥化轉變。

    起初,衛所的軍餉都來自於屯田,太祖曾言:「(朕)養兵百萬,不耗國國帑一文」。那時,正是建國之初,武將的地位還比較高,空閒土地也比較多,屯田制還能貫徹執行。而國家為了給北方邊境提供糧草,更採取了開中法,用國家專營的鹽來換取商人向邊地運糧。

    但隨著時間遷移,國家進入和平建設時期,武將地位下降,軍紀逐漸鬆馳,軍民爭地時有發生,大量衛所土地被將領、劣紳吞沒。在九邊,施行多年的開中法更是取消了,改成了直接向戶部輸銀。這一時期,衛所土地銳減,大量軍戶破產,原本的屯田制度被嚴重破壞,各地軍隊只能靠中央財政供給。但這又加重了朝廷的開支,造成了國用不足。國用不足又造成了衛所兵餉不能按時按例發放,軍隊鬧餉時有發生。

    後來,一些軍將為了保證手中有支強兵,便剋扣糧餉,養起家丁。嘉靖時,『家丁』被朝廷認可,寫入了兵部呈文。如遼東李成梁便養了家丁萬餘,才保證了其數十年不敗之名……

    說道最後,張維賢語氣沉重的奏道:「陛下的遼東策,臣已仔細考慮過,確為良策。但練兵不但要選將,還要選兵,更要籌餉。這新編軍隊的糧餉更是重中之重,還請陛下三思。」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