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第二十三卷 :改革開放之第四章 :攤丁入畝(四) 文 / 長風
一日大朝,眾臣齊聚文華殿,文武分列兩班,靜候皇間剛剛好,朱影龍幾乎是踩著點施施然的而來,等到走上丹陛,隨意的在龍椅上一坐,一副懶散未睡醒的樣子,看著堂下臣子們,輕柔的揮了揮手道:「列為臣工,有什麼事,說吧,沒事的話,就退朝,朕待會兒還要去看皇兒們讀書,陪愛妃們下棋納涼。」
「啟稟皇上,自《新土地法》和『攤丁入畝以及士紳一體當差、納糧』的政策頒布以來,各地似乎民怨不斷,多有亂民造反對抗官府,亂民抓不勝抓,如今各地監獄紛紛呈報,監獄裡已經人滿為患,若朝廷不採取妥善的辦法,恐怕會有更大的動亂產生。」刑部尚書大臣楊鶴激動的道。
「哦,有這樣的事情?」朱影龍瞇著眼睛一副神遊的姿態問道,「那楊愛卿你有什麼好的辦法呢?」
楊鶴道:「按照往常,可則其青壯者發配邊疆戍邊,但是現在皇上已經下旨廢除這條,臣想可讓他們開礦或者築路等工程,這樣一來可緩解監獄人滿為患的情況,可這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老臣無能,實在想不出更好的辦法,所以才不得已奏明皇上。」
朱影龍點了點頭,朝下面掠過一眼道:「楊老愛卿所言不無道理,你們當中可有人想到更好的解決辦法?」
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廢掉兩部新法,不過卻沒有人敢站出來開這個口,這是皇帝親自擬定並且頒布的新法,誰在這個時候提出廢除新法,誰就是自己在找不自在。
大殿之中一片寂靜,要麼低著頭。要麼一臉的思索緊張,再就是武將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難道就沒有一人能替朕分憂嗎?」朱影龍瞇著的眼睛陡然睜了開來,掃視著殿中的群臣。
「微臣認為,民亂不過是一時之患,並不能長久,自古以來,新法頒布總歸不可能一帆風順,《新土地法》和『攤丁入畝以及士紳一體當差,納糧』這兩部新法都是良法,兩部新法的實施不但可以使得朝廷開墾出更多地良田。也使得更多沒有土地的流民和百姓獲得屬於自己的土地,而且還會大大的增加國庫稅收,打擊一些不法士紳強取豪奪的違法行為。」黃尊素力挺新法道。
「皇上人,士乃國之根本,紳乃國之棟樑,就是因為有這些人才撐起了我大明的天空,他們對我大明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千百年來,從未聽說過士紳要跟平頭百姓一樣當差、納糧的。」楊鶴反駁道,從一開始頒布這兩部新法。楊鶴就表示了反對,奈何政務院(內閣)之中他的力量處於劣勢,阻止不了新法地頒布,如今各地出現民亂。正是他們反對新法一派反擊的機會。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百姓才是立國之本,舊法過於偏袒士紳的權利。新法最大限度的保障了百姓的利益,士紳也不是一開始就是士紳,他們大多也是普通百姓出身。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有豈能稱之為國之根本。為了一己私利,反對新法。簡直就是國之蛀蟲!」黃尊素怒道,這些日子他的名聲可是大大的上升的不少,不過不是什麼好名聲,底下傳來的什麼「清君側,誅佞臣」這佞臣之中還是以他為首,這叫他如何不火。
楊鶴冷笑辯駁道:「若是新法正如黃大人說得這麼好,那為何各地又有那麼多亂民造反對抗官府呢?難道這些亂民都吃錯藥了不成,不知道造反是死罪嗎?」
「那是有些人不顧朝廷利益,只顧著自己的利益,暗中煽動百姓對抗朝廷,簡直就是其心可誅!」黃尊素回敬道。
「這只是黃大人地胡亂揣測之言,老臣可是知道,百姓若不是到了沒有活路的地步,是不會冒殺頭的危險造反的,如此各地亂民造反已成星星之火燎原之勢,朝廷若再不採取措施,當機立斷地話,恐怕就會天下大亂。」楊鶴反辱相譏道。
「楊大人的話怕是危言聳聽了吧,且不說區區幾個亂民,手無寸鐵能成事嗎?」周順昌這一陣子也是憋了一肚子火,雖然兩部新法與他掌管的建設部沒有多大關係,不過土地法中對建設用地這一規定還是多少與建設部有些掛鉤,因此他也被扯進『佞臣』當中去了。
農業部的宋應星也不例外,不過他因為引進並推廣玉米、土豆以及蕃薯地種植救活了不知道多少流民,因此他身上的髒水還不多。
「周大人熟讀歷史,可知道民心不可違道理,當年元廷殘暴,太祖皇帝起兵對抗暴元,由一介布衣而成天子之尊,可見得民心者天下,這個道理周大人不會不明白吧?」楊鶴理直氣壯的駁斥周順昌道。
「三位大人暫且不要爭論了,如今也就是直隸、遼東、山東、福建這四處地方未見有爆發民亂地折子,其他省份均有民亂爆發地折子,多數是因為不滿朝廷頒布地兩部新法所致
法究竟是亂法還是良法並不是一時間或者短短的數月來地,任何一部律法都必須由時間來檢驗,朝廷頒布這兩部新法可是已經在直隸。遼東、山東以及福建等四個省份進行過試點,施行這兩年來,雖然起初也有些怨言,但最後還不是都平息了,如今朝廷面向全國推行這兩部新法,卻出現了與當初試行截然不同的效果,反對的聲音如此之大,難道在山東可行的新法到了山西就不行嗎?在這以前還不都是一樣施行的是朝廷的律法嗎?」能當上內閣總理大臣可不是一間容易的事情,大家都以為徐光啟不過是因為信王潛邸的老人,雖然滿腹經論,但未必是首輔大臣的料,因此大家都一直認為徐光啟不過是皇帝的傳聲筒,卻想不到他比任何人都看的透徹,看的深遠!
徐光啟地話中已經在直指新法頒布後。各地爆發的亂民造反是有有心人在背後推動者,而新法試行的四個地區省份百姓早已得到新法帶來的實惠和利益,而且新法比他們試點的還要全面和好,因此想要煽動幾個地方的百姓對抗官府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有了除了這四個地區,其他身份一個不落空的現象,聰明的官員一聽徐光啟這一分析,馬上都明白這裡面絕對不是反對新法,煽動民亂這麼簡單,明哲保身的早已準備下朝之後回去提醒親友不要摻和這場政治風暴中來。否則可能就會死無葬身之地。
徐光啟地話也變相的支持了黃尊素的猜測,這也是一個信號,一個強而有力的信號,那就是自新法頒布後一直沒有表過態的文官之首的總理大臣已經站在了黃尊素這一邊,而通常徐光啟又有皇帝的傳聲筒的美譽,這裡面就更加耐人尋味了,大家都知道皇帝推行改革之心是不會改變,也許會在某一個時候妥協或者放緩腳步,但倒退是不可能的。
楊鶴也不是政治上的菜鳥,但他卻是身不由己。因為他佔了保守派首領地位置,如果他不站出來反對新法,那麼就會由別的人站出來反對,到時候他不僅僅失去的是政治上的地位。還要失去既得地權位,他已經到了欲罷不能的地步。
就算沒有楊鶴,朱影龍自己也會培植出一個保守的反對派出來,原因不僅僅是制衡朝廷的實力。更重要地是有一個反對的聲音可以時時的警醒自己,這樣避免自己步子邁地太快太大,以至於釀成巨大地災難。
所以只要楊鶴一直反對下去。或者說他總能找到一些理由反對下去。但又不會對改革造成阻擾。那麼他地位置是不會輕易去動的,楊鶴雖然比不上魏征。但起碼還算地上是一個正值的人,這一點就足夠了。
「楊愛卿,聽說今年等候秋決的人有上萬人,可有此事?」除非是造反謀逆的大罪,一般罪犯死罪都要是在秋後處決,這已經成了歷代王朝雷打不動的鐵律,朱影龍也沒有刻意的去改變,相反他覺得這條很好,起碼有的時候囚犯還有人陪同上路,不至於在黃泉路上太孤單,挺人性化的。
「是的。」楊鶴一愣,不明白朱影龍為何突然問起這個秋決來,今年秋決的名單雖說還沒有完全定下,但若各地再無請求秋決的死刑犯上報,凡是過了秋決日的死刑犯就要得到來年秋決日再行刑,這也是自古以來的成法。
「你把那些不是窮凶極惡之輩的案件卷宗挑選出來,每個給朕寫一個案情簡述,呈送給朕。」朱影龍也不管楊鶴那有些發呆的神情,輕鬆自然的吩咐道。
「敢問皇上可是要特赦一些犯人?」楊鶴左思右想,覺得皇帝這個舉動除了這個目的,其他還沒有別的了。
「不要多問,到時候你就知道了,照辦就是。」雖然楊鶴年紀可以做朱影龍的爺爺了,但是他是君,楊鶴是臣,君臣之間永遠都不可能是平等的。
楊鶴不敢再問,只得悻然退下,要知道這個任務雖然皇帝是輕描淡寫幾句話的,可接下來刑部非要忙個雞飛狗跳不行,這真是皇帝兩片嘴,大臣跑斷腿!
「朕有事,退朝吧!」也不管朝臣個個呆木的眼神,朱影龍逕自走下丹陛,帶著太監宮女就這麼走了。
「老大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皇上怎麼最近怎麼像換了個人似的?」有大臣跑到徐光啟面前抱怨道。
「哎,皇上這些天天天躲在後宮,那裡可不是我們隨意進去的地方,就算我這個內閣總理大臣見皇上一面也難。」徐光啟搖頭歎息道。
「皇上不會迷戀上什麼東西吧?」有朝臣猜測道。
「不得胡說,皇上是真龍天子,一項嚴於律己,又怎麼會迷戀塵世的俗物!」黃尊素一旁聽見了,當即將那個隨意揣測的朝臣訓斥了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