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初入仕途 第八十六章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文 / 深悟不空
第八十六章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大哥,前些日我在部裡看到雍州今年推薦上來的貢士名單,不知這幾位才學如何?」見兄長情緒上佳,楊師道主動把話題引到今天的正事上。畢竟是自家大哥,所以說話沒那麼多忌諱,不然這等極易引起歧義的問話絕不會出自堂堂吏部侍郎之口。
「都還不錯,這三人我親自考校過的!」楊恭仁點點頭道。
「不知這三位比之歸唐如何?」楊師道又笑問道。
聞言,楊恭仁看了五弟一會,又轉頭看向軍爺,身體緩緩後傾,瞇著眼靠在椅背上,並未急著答話。
軍爺一笑,開門見山道:「實不相瞞,今夜來訪,冉某想為歸唐求得觀公一個推薦!」
只聽楊恭仁點頭輕「嗯」了一聲便沒下文,胡戈抬頭想從他臉上尋出一些端倪來,卻毫無收穫,反倒引得這位不怒自威地雍州牧朝自己望了過來,小蟲子週身亂爬的滋味竟又出現,不過這次還好,楊恭仁只看了胡戈片刻,便出言問道:「你既有獻策大功,又蒙克明、永思這般看重,為何也要學那孫伏伽?可是因為自身未加散官之故?歸唐,不必著急,陛下和諸位大人自有考量的!」
自打在劉詩薇那裡得知孫伏伽的事跡後,胡戈很感興趣,又專門向軍爺打聽過此人。原來這孫伏伽前隋的時候便在京城官場上打拼,卻因其出身低微且朝中無人提攜,雖說中過進士,但直到隋朝滅亡時才不過「官」居萬年縣法曹(說是官,其實此職位不過縣衙六曹之一,乃無品級之小吏,歸萬年縣裡那位從八品下的縣尉管轄)。
等到了唐朝,孫伏伽的仕途這才通暢起來,他在武德初給李淵上了一道疏,很得這位新皇帝的賞識,將他超拔到了治書侍御史的高位之上(唐時秩正四品下。此職務又叫御史中丞,即原來御史台的二把手。隋朝忌諱「忠」字,「忠」「中」同音,便改稱治書侍御史,唐高宗的時候又因忌諱「治」又重新給改了回來。題外話一句,提拔一無品之縣法曹擔任正四品下的職事官,可見李淵也是個極有魄力的人物)。
不過此時孫伏伽雖因皇帝的賞識而身居高位,卻在朝中毫無根基(萬年縣一書吏的關係網拿到中央層次來說不提也罷,況且火箭式陞官歷來最為官場所嫉),這些客觀因素讓孫伏伽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選擇了再一次參加科舉考試。最終他在武德五年又高中了進士並且名列第一,從而成為中華歷史上有明文記載的第一位文狀元。或許這位後人眼中的開山祖師此時並未意識到,他的這一舉動拉開了官員文憑化的序幕,成為了引領華夏官場千年風尚的先鋒人物。待到數十年後,當朝執宰若非進士出身,見人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晚輩不知道孫大人因何事參考,不過肯定和晚輩不一樣,實不敢對觀公有所隱瞞,事因晚輩昨日上門提親,女方家長給晚輩提出的要求,如果下官能考得任何一科的頭名,才會成全在下的提親!」胡戈從頭到尾全盤托出,他深知求人幫忙,最忌遮遮掩掩,何況這等事實在是難以保密,倒不如光棍一些。
楊恭仁一聽,啞然失笑,自己算天算地,卻沒料到竟是這個原因,不免有些好奇,笑問道:「卻是哪家閨女?」
「便我大哥家那丫頭!」這時軍爺笑言道。
「這可不是弘基的風格啊!」楊恭仁搖頭道,他久歷人事,聞頭知尾,片刻便把事情原委猜得**不離十,當下也不說破。
「呵呵,誰不知劉大人那剛絕果斷的作風!對了大哥,雍州的名額已滿,再加上今年各州縣的考試時間已過,您看能不能破個例,在本州貢士名單上再添歸唐一人。」楊師道插言道。
楊恭仁微微點頭,略作思考,便對胡戈道:「觀你所為,身具才學不假,既然有意科舉,此乃我轄下之事,老夫自然要為國薦才,不能耽誤你們年輕人的前程!」
見楊恭仁一口應允,胡戈實沒想到會這麼順利,忙躬身行禮,道:「多謝觀公舉薦大恩,晚輩沒齒難忘!」
「嗯,你且座,我問你,你準備申報哪科?」楊恭仁道。
「晚輩準備應考秀才科!」胡戈恭敬答道。
楊恭仁聽完不動聲色,只是扶髯微笑,道:「呵呵,說來慚愧啊,這次雍州的三位貢士都是應考進士科的,今年還沒人報考秀才。歸唐,你可知道我大唐立國至此,在你之前雖累計有數千學子參加科考,但在這秀才一科前,卻不知有多少才子畏難而退啊!」
「晚輩來之前已經想好了,多謝觀公提醒!」胡戈恭敬的語氣中帶著十分的堅定。
楊恭仁點點頭,沒有再問話,只是對軍爺道,「永思,土窯之事不說了,他那『巨室論』我也有所耳聞,說來老夫似他這般年紀之時,卻還在懵懂之間,呵呵,人才難得啊,今番對歸唐老夫就不再單獨做考校了,明日我便向吏部遞文書,陛下那裡,我去說!」
「舉薦之恩大於天,觀公,您要是不棄的話,今後就讓歸唐以師禮事君,還請您千萬不要推辭啊!」軍爺先前一直隱藏在心中的那個想法,終於在此時順理成章的拋將出來。
此言一出,倒叫陪坐的楊師道吃了一驚。方才胡戈和軍爺去駙馬府的時候,並未曾說及拜師一事,不過他臉上驚詫的表情一閃而逝,片刻便恢復如常,此時再糾纏這些已經無關緊要,重要的是想明白這其中的關竅。
想這冉永思當年在太原隨李家起事,一路上功勳卓著君臣和睦,可謂鐵桿的從龍之臣。平日和自己這些前朝舊臣關係雖然融洽,但說到底在政治取向上還是有所區別的。他這時突然在自己兄長面前提出讓胡戈拜其為師,這到底是何意呢?
楊師道清品著杯中茶水,頭腦中飛速運轉,卻聽這時楊恭仁歎道:「老夫如今已是花甲之年,聖人言七十古來稀,都已是一隻腳踏進棺材的人了,如今美玉在前,恐無心力雕琢,反誤了他的前程啊!」
軍爺見觀國公只是謙虛,話語中竟似有應允之意,心中有了底,道:「觀公,此言差矣呀!聖人雖有七十古來稀之言,但其又曾言『知者樂,仁者壽!』誰不謂當今仁德之士,當首推足下?以君之仁德,何患不能長壽?況公幼時習武,身體向來強健,君已忘當年身先士卒,親冒矢雨之往事乎?」
軍爺說道這裡,頓了頓,誠懇道:「我與歸唐一見如故,知他心中志向,只恨自己才學淺薄,也沒有什麼可以教他,想他自幼流落江湖,後又與恩師失散,我聞其師分別前留信說,『今生恐難有再聚之日,此後你我再無瓜葛!』,想那高人真是去意堅決。俗語云『國不可一日無君,人不可一日無師』,現如今歸唐刁然一身,無親無師,無依無靠,幸而今日得遇明公保舉,卻不是天大的機緣?還望公能體察歸唐的赤子之心,成全在下的兄弟之義!」說完,軍爺起身,竟一躬到底。
軍爺的這一舉動叫胡戈很是意外,拜師的事情自己事先未曾聽說,但此刻他心中卻是溫暖異常,差點就忍不住眼中的澀水,心中感念軍爺好意,想也沒想,便跟著軍爺起身,行大禮與觀國公身前,叩首道:「晚輩求拜明公為師,情願終身侍奉吾師!」
有道是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這時楊師道也起身勸道,「此乃美事啊大哥,看歸唐心誠意切,您老就收個關門弟子吧!」他思索了半晌,剛剛理清頭緒,不管怎麼說,收了這個前途無量的年輕人,對楊家來說總不會吃虧罷。
見三人如此,楊恭仁沉吟片刻,便起身離座,先把軍爺扶起,道:「永思,對國忠,對友義,難得啊!你的意思老夫都明白……都明白,承蒙你高看,那我這把老骨頭就不自量力一回,應允你了!」
軍爺大喜,轉身對胡戈道:「歸唐,快叩首拜謝師父,你須謹記: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今後一定要多聽明公教誨,事明公如敬父母!」
胡戈聞言,再次倒身下拜,他不知這時拜師情形,便欲拜足九拜,直拜到楊師道在一旁呵呵笑道足矣時,胡戈才停住身子。
只聽這時楊恭仁說道:「歸唐,你原受高人親傳,我本不欲奪人之美,但永思所言情重意切,實令老夫感觸頗深,今日雖承你喊我一聲師父,可文韜武略上老夫看來是教不了你許多了,你只記著一條,今後你就把這兒當成是你的家吧!」
楊恭仁的一番話終於讓胡戈徹底明白了軍爺的良苦用心,在這門閥時代,他這個孑然一身的草野之人,竟也有一個聲名顯赫的家了。
胡戈眼眶濕潤,想兩人相遇不過數月,軍爺卻處處關照自己,實在叫他感動不已,今次還特地為自己尋了這樣一位望重位尊的師父,胡戈只覺心中有種無以言說的情感需要宣洩。
難道這就是中華文化中所獨有的「義」嗎?怪不得它能夠讓泱泱華夏為之感動千年而不衰,無論人們身在政治清明還是禮樂崩壞的時代,這個融入中國人骨髓中的「義」字所散發出的光芒,都足矣讓信仰、追求它的人們感佩終身。
正在遐想時,胡戈被此生二十四年裡頭一次鄭重其事拜下的師父扶起,此時楊恭仁的眼神依舊如初見時那般目光灼灼,不過胡戈好像從中還發現一些隱含的東西,他說不出它們的名字,或許是欣賞,又或許是慈愛,總之讓人很溫暖,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