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耕唐

第一卷 初來乍到 第十章 想寫一本書 文 / 深悟不空

    第十章想寫一本書()

    在經歷了小芝姐弟一事後,胡戈再也沒有心情在這繁華的西市瞎逛,在街上胡亂採購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後,他就回到了客棧,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閉門不出。

    正所謂有事話長,無事話短。

    這時已是子夜時分,明日就是他和軍爺約在開遠門外會合的日子了。

    一盞青瓷油燈在黑暗的環繞中忽明忽暗,只見燈前坐著一個古裝男子,藉著微弱的燈火聚精會神的觀看著手中的卷軸書,此人正是胡戈。

    桌上這盞仿照長信宮燈而製成的青瓷燈散發著很重的氣味,據老闆說這種新型燈油是用柏子搾出,用來點燈比其他植物油亮度要高,所以胡戈便一氣買了數十斤備用,以便他來日晚上用來打發寂寞。

    先前住在王老實家的那幾日,就根本沒見過他家點過燈。或許在這個時代的農村都是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生態生活。自己前幾日生著病倒沒在意,但要是往後的生活都是在每晚7點前便要上床睡覺的話,那胡戈一定會瘋掉。

    想當年在學校寢室時,規定是晚上十一點半熄燈,但在熄燈前,絕沒有一個同學會主動上床乖乖睡覺的,大家的習慣常常是等熄燈以後,才開著應急燈,有條不紊的進行洗漱。

    但胡戈的習慣是洗漱完上床後,仍點著他那盞八瓦的小燈,繼續看會書。

    打小起胡戈就喜歡看書,小學時候就把半文言半白話的四大名著讀完,上了中學後又開始看文言文寫就的《三國誌》,所以閱讀古書對他來說,難度不大。

    此時他手上拿著的書名叫《汜勝之十八篇》,據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農書,成書於西漢年間。後來在中國農學史上久負盛名的,成書於北魏時期的《齊民要術》一書中,作者賈思勰就曾大量複製粘貼《汜勝之十八篇》的內容。

    到了胡戈出生的那個時代,此書已經失傳,所以昨天胡戈在書市上看到這本古籍後,立刻買下。

    《汜勝之十八篇》這本農書在後來又被稱作《汜勝之書》,它和北魏時期的《齊民要術》、元時《王禎農書》等我國古代大多數農書一樣,都有一個相同點,它們均是由在政府任職的官員編纂,作者中有人少時務過農,也有人是集治下老農的經驗而成書,此類書多是文辭優美,立意寬宏,成書之後,作為天下大治歌舞昇平的一個佐證,也向來為統治者所重視。

    史書在記載此類事跡時一般到此都會畫上圓滿的句號,然後諸君們彈冠相慶大功告成,可最最關鍵的一點史家們大多會忽略,那就是作為此類讀物的最大受眾——農民、千千萬萬的農民們能從這些農書中學到什麼?

    答案是無力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看得懂這類書的人大多不務農,而務農的大眾多又看不懂此書。

    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個怪圈,看得懂這類書人的恥於農藝,而看不懂這類書的人覺得這些東西高高在上,難以接近,從而造成上下脫節這種極壞的狀況存在。也許曾有那愛民勸農的地方官員盡力彌補著這份被漸漸拉大的間隙,可在這浩瀚千年的時空中,此等人又有幾許?能佔主流否?

    所以古時農人的耕作經驗只能從自己的父輩身上學到,而經驗是需要用交流來提高的,作為一個農民,他一生的活動半徑不過一鄉之地,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自己土坯房與田垅間的兩點一線中度過,即使是發生經驗的交流,最多也只是在同村之間。

    所以理論上說,一個農民成年後能習得的農技不過一村之雄,這與現代這種跨鄉、跨縣、跨省的交流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我國古代農作物單畝產量總是上不去跟上述這些原因有著很大的關係,我們不能一味的將責任推到種子不夠優良上,其實種子的培育水平同樣也反映了一個時代農技的高低。

    古代統治者們嘴裡所說的大力開發農業,其實就是多開荒,靠擴大播種面積來換得總產量的提高,極少有在精耕細作上動腦筋的。

    在越來越深入的研讀當中,胡戈發現《汜勝之書》中有很多觀念放在現代農業中也是相當先進的,不過這部數萬字的農書讀下來,胡戈並沒有感覺到有什麼疑難不懂的地方,畢竟他作為一名現代農業大學的研究生,又有從小務農的實際操作經驗,所以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胡戈身上的東西都要超出這個時代甚多。

    這和我國中醫不同,中醫的理論博大精深,在歷史的進程中很多中醫裡的高超技藝因作為載體的名醫去世而漸漸失傳,而今人因無法完全參透其中的奧秘就以為中醫無用,並用西醫的所謂標準來對中醫橫加指責。

    和中醫頗具起伏的發展歷程不同,我國農業的發展則是一路向上相對平穩,所以現代農業的技術與古代相比已然不可同日而語。

    胡戈自來到這個時代後,一直就有種想法,他想把自己在學校學到的農業知識用白話寫出來,讓每一個人都可以聽得懂其中的內容,把自己身上這些從農人中總結出的經驗重新反饋給農人。

    他很不理解這數千年以來,為什麼那麼多學富五車之人反對將文言文白話、將繁體字簡化,讓普通人能夠無門檻地接觸到被他們視作禁胬的文化。

    他想打破這種對知識的壟斷,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儘管從內心來講,他不反對文言文作為一種雅文化存在,而且他也十分喜愛文言文辭藻華麗,意蘊悠長,但對於廣大的老百姓來說,這些無疑天書。

    就是這樣一道人為設置的門檻,數千年時間裡一直將大多數人都擋在了門外。

    所以他想寫一部書,一部能夠用來指導農耕的工具書,而不是一本給貞觀盛世錦上添花的道具。

    夜,

    很深了,

    昏暗的油燈旁,

    一個漸漸模糊的身影正握著一支鵝毛奮筆疾書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