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黑寶葫蘆

第一卷 第四百四十一章 富不過三代 文 / 悲痛麼名

    第四百四十一章富不過三代

    過分地溺愛孩子,不僅是對孩子的不負責,同時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因為溺愛而造成的事故,其實並不少見,甚至有些還是讓人不敢想像的人間悲劇。

    55歲阜新老教師兩天沒上班,家人才知他被害。殺害他的竟是他從小寵愛的獨子。老伴去世後,老教師與兒子生活在一起,28歲的兒子過著「啃」老的生活,因兒子再次向老爸要錢不成後,將老爸掐死在家中。

    2009年3月10日8時許,魯軍來到哥哥魯貴清家中,發現門鎖著,「當時我從窗戶向裡看時,發現哥哥躺在西屋的地上。怎麼叫門他也不開,去了幾家也沒找到他的兒子魯小龍。」魯軍說。魯軍感覺事情不好,在敲門不開又找不到侄子的情況下,魯軍大約在當日10時許向警方報案。

    經法醫鑒定,魯貴清系被扼頸後機械性窒息死亡,且魯貴清被害的時間是當年3月8日上午,足足死在家中兩天沒人發現。

    在調查中,警方發現,魯貴清之子魯小龍經常因瑣事毆打魯貴清,當親屬發現魯貴清死後,魯小龍不知去向。於是,警方將魯小龍列為犯罪嫌疑人。

    同年3月18日夜裡,在外面躲了10天的魯小龍偷偷地回到家中,一個小時後被偵查員抓獲。魯小龍到案後,對殺死父親的事實供認不諱。魯小龍交代,3月8日9時許,起床後沒事可幹的魯小龍向父親魯貴清要錢。「爸,給我點錢!」「前天不是剛給你200元嗎,怎麼還要?」正在收拾家中東西的魯貴清說。

    「管你要點錢怎麼這麼難呢?每次都說用不著的。」說著,魯小龍就對父親拳打腳踢,之後他倆從東臥室廝打到廚房,用木棒打父親的頭部,又將父親摁倒在地,用手掐父親的脖子,看到父親沒氣了,他將父親拖到西屋,用舊衣服蓋上,將門鎖上逃跑了。

    至今仍然沒有結婚的魯小龍沒啥正經事可幹,靠著老爸的工資活著。村裡人說,魯小龍有時撿點廢品,經常因為向父親要錢不成而毆打其父。兩年前,魯小龍的母親因病去世了,家中獨子的魯小龍就與父親一起生活。

    27歲得子的魯貴清對於魯小龍非常溺愛,用同村村民的話說:「那真是拿著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老魯家對孩子那真是老慣著了。」

    村民們說,魯貴清在學校上班,是個掙工資的人,平時手裡經常有現錢,魯小龍打小就比別人家的孩子零花錢多,兒子要說要啥,那魯貴清跑到城裡都去給買。可是後來,魯小龍的母親有病了,這住院可得花很多錢呀,於是給魯小龍的錢就少了,過慣了伸手要錢的魯小龍哪受得了沒錢的日子呀,到後來,魯貴清挨打是經常的了。

    經過審判,法庭經合議後認為,被告人魯小龍因瑣事,故意剝奪他人生命,致一人死亡,其行為已構成故意殺人罪。法庭認為,魯小龍系初犯,又是家庭內部矛盾引發,判魯小龍犯故意殺人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即使父輩這一代能夠賺下足夠的錢讓後一代揮霍,那樣就真的能使他們幸福嗎?看看現在的那些富二代和官二代,他們的品行又如何呢?他們又是不是真的和他們父母所想那樣的發展呢?恐怕並沒有,或者說大部分都沒有。

    在我國歷史開國皇帝中,朱元璋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出身最為卑微,階級成分至少屬於三代貧農,做過和尚,要過飯。但朱元璋的個人能力在我國歷史皇帝當中卻是數一數二的,例如軍事才能,歷史上除了李世民,恐怕很難有第二皇帝比得過朱元璋了。

    此外朱元璋治理天下的成績也是斐然,總的來說朱元璋稱得上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但感到遺憾的朱元璋的子孫確實一代不如一代,所以毛主席也說過:「《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

    富二代的名聲近來很響。在大眾,是痛恨他們的張揚,輕裘肥馬(寶馬車),十步殺一人(斑馬線上撞人)。在富一代或者富二代,則是犯愁如何接班,能不能接班。

    富二代的接班問題,是個古老的難題。自古以來,中國富商的事業,總是傳不下來,二世、三世即斬。因此,中國罕有像歐洲甚至日本那樣七八百年的企業。資本主義,總也長不起來,老是萌芽。近代以後,海外的華人企業,也面臨同樣的難題,在上個世紀70年代,海外中國學者就已經探討過。

    從晚清到民國成長起來受過良好西式教育的一代企業家,他們中有些人已經開始探索一條不同於傳統的企業傳承之路,但是隨著他們1956年因政治原因退出歷史舞台,這一代人基本上被格式化了。因此,改革開放後先富起來的一代,依然要再一次面對傳承的難題,而且沒有任何前人的經驗可以汲取。

    同時,先富一代人出身參差不齊,很多人是出身草根,沒有受過多少教育,而且忙於打拼,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因此,富二代的教育狀況,有相當比例的人情況堪憂。惹人痛恨的飆車一族,也許還不算最糟的,吸毒嗑藥者,也不在少數。很多富一代,對於子女沒有什麼要求,只希望下一代不再像他們那樣吃苦奮鬥,能享福就享福,自以為已經掙夠了可以讓後代享福一輩子的錢。至於事業的傳遞,並不在他們的考慮之中。

    所以,富二代之中,有相當比例的人,似乎注定要成為敗家子,重演多少父輩創業、子代敗家、崽賣爺田的悲劇。對於這樣的富二代,即使有關部門或者某些社會團體急來抱佛腳似的強化培訓,估計效果也不大。

    當然,富二代中,也有比較出息的。受過良好的教育,出國讀名牌大學。而且有些人也有志接班,把父輩事業發揚光大。但是,他們又碰到另外的難題。有些人雖然受的教育不錯,但志向卻不在企業經營,也許熱愛藝術或者別的什麼。有些有志於家族事業的,由於受過新式企業管理,對於父輩老一套的經營方式不以為然,但回國後卻水土不服,完全不能適應中國的社會和政治法律環境,不知道如何施展拳腳。

    同時,目前中國的生育制度,獨生子女的條件,給富一代的傳承問題,提出了更加嚴峻的課題,使得他們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面臨更大的難局。

    同樣地,代表身份地位固化的群體,最明顯的是被稱為權二代的官員子弟。**借助父輩勢力經商的故事,還在延續,但另一種官宦世襲的苗頭卻已經出現。在很多地方,一定級別的官員子女,無論所上的大學優劣,甚至在國內上不了大學,花錢送出國,拿了不知什麼來頭的國外文憑,回國之後,進入仕途,在父輩的蔭庇下,就會官運亨通。

    在歷史上,官僚世襲,或者變相世襲,是歷史最糟的一種制度。比貴族封建制還要糟。貴族世襲制,至少貴族還會對自己所有的土地和人民負有責任。而世襲官僚制,土地和人民是國家的,官職和特權是自己的。就像托克維爾所說的大革命前的法國貴族那樣,既享有特權,又不負責任。顯然,這樣的權二代,最為人們所痛恨。

    都說富不過三代,沒有永遠的朝代,即使今天賺到再多的錢財,若是子女兒孫不爭氣的話,那也會有揮霍一空的地步。到了那個時候,恐怕就是由於上一輩人的寵愛,弄得後輩們都驕縱桀驁,又沒有多大本事,豈不是讓他們坐吃山空,然後就毫無保障了嗎?

    即使如今擁有再大的權勢,今天大樹底下好乘涼,但是人總有老去的一天,畢竟樹倒猢猻散,人走茶涼,一旦大靠山倒下了,沒有了大樹的庇護,子孫們還能如同以前那般囂張嗎?而平日裡就一向囂張慣了的他們,又能忍受別人的冷淡和差別對待嗎?

    古今中外大量家族興衰史表明,無論某一家族通過什麼途徑發家致富,保持富裕狀態的時間,很少有超過三代的,故被世人總結出一條定律,叫「富不過三代」。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企業家已經超過了300萬,調查顯示,由於找不到合格的接班人,95%以上的中國民營企業家無法擺脫「富不過三代」宿命。有研究表明,目前國內富人家族的孩子中,只有約10%的子女繼承了父母的優良品質,成為積極向上、勤奮好學的人。對不少富有家族及企業來說,不是富過三代的問題,而是能否富過兩代的問題。

    清末名臣曾國藩的外孫聶雲台有感於社會風氣奢靡不正,曾寫了《保富法》一書。他說,四五十年前的有錢人,家業沒有全敗的,子孫能讀書、務正業、上進的,百家之中,僅有一兩家。寫《曾國藩》小說的歷史學者唐浩明說,與曾國藩同時代的大多數中興將帥家庭從兒女那一輩起便不努力,到子孫輩曾孫輩,嫖賭抽大煙、游手好閒幾乎成為通病,到最後潦倒淪落,將祖宗的臉面丟光;兒孫賢肖的家庭則不多。

    「富不過三代」並非中國特色,全球家族企業普遍面臨「窮孫子」問題。在美國,家族企業在第二代能夠存在的只有30%,到第三代還存在的只有12%,到第四代及四代以後依然存在的只剩3%了。葡萄牙有「富裕農民——貴族兒子——窮孫子」的說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闆,兒子富人,孫子討飯」的說法;德國則用三個詞「創造,繼承,毀滅」來代表三代人的命運。

    曾經有人列舉了第一代和第二、三代富人的九大差別,其中之一是「第一代艱苦奮鬥,第二、三代喜歡窮奢極欲,揮霍無度」。這種狀況的出現,在於第一代的創業者雖然大都備嘗艱辛,但可憐天下父母心,他們沒有理性地認識到過去的艱苦對自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正是過去艱苦磨煉的吃苦精神,對自己的艱難創業起到了積極的支撐作用,才使自己擁有財富。

    反而,他們不希望子女再吃苦受累,對子女嬌生慣養,以為多給子女錢財,子女就會好好享受。但是事物往往走向反面,不知創業艱難的富裕人家的子女常常揮霍浪費,最終導致家庭敗落。

    中國人喜歡給予子女最好的學習、生活條件,送他們出國學習、遊玩,並不注重他們實際能力的培養。不少富人的子女在國外的花費高得驚人。資料顯示,在海外的普通留學生一年生活費10萬元人民幣左右,但「闊少」留學生都超過100萬元,有些在美國留學的「闊少」一年花費甚至超過200萬元人民幣。

    他們的生活讓美國鄰居看了傻眼。不少富商教育下一代的意識淡薄,使財富繼承者大多缺少打理財富的能力。有人這樣描述富二、三代人:錢是大把大把地花,酒是大碗大碗地喝,唯獨缺乏創業鬥志,總是自命不凡但實際能力平平,一旦掌管家業,很快將祖業虧空。

    「富不過三代」除了上述原因外,還有企業治理不規範、財產移交不科學、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市場競爭優勝劣汰和不利環境等原因。

    畢竟有些家族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富過三代甚至一直延續下去,那麼,其中最核心的經驗是什麼呢?

    做人是做事的基礎,無論家庭、家族、民族、國家,無論其興旺抑或持續興旺,其根本在於人。所以,凡有遠見卓識者,皆重視做人的教育。華人首富李嘉誠在談到子女教育時說,99%是教他們做人的道理,要讓他們知道苦難的生活。即使子女長大了,也是三分之二教他們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教他們如何做生意。

    做人是一門大學問,但最根本的是做人要有志氣。志氣、志向是人生進步和成功的發動機和助推器。做人要重視道德品質教育。道德是處理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的人才能在社會生活中具有良好的形象,贏得他人的肯定和支持。良好的道德品質最重要的是對他人、對社會的仁愛之心。曾國藩在其遺囑中寫道:「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

    亞當?斯密說:「一個出生在富有家庭的人,即使具有節儉天性,也是很難做到的。」曾國藩的家族何以數代不僅沒有衰落,而且代代都有才俊?就在於他倡導了勤儉的良好家風。他曾說:「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勤字工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恆;儉字工夫,第一莫著華麗衣服,第二莫多用僕婢雇工。」他強調節儉,說「歷覽有國有家之興,皆由克勤克儉所致。其衰也,則反是」。「由儉入奢易於下水,由奢反儉難於登天」。

    西哲有言:「偉大源自苦難。」沒有吃過苦的人,好比是溫室的花朵,一旦面臨外界的淒風苦雨,就會萎靡不振。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褲不英雄。蘇聯教育家馬爾庫沙說:「昂貴的玩具、闊氣的穿戴——這是通向嚴重後果的最初階梯。」有人調查過某地的50名失足青年,其家庭多是「奢門」。過去講「侯門多蕩子」,現在可是「奢門出敗子」。

    俗話說:「嬌子不如殺子」,對子女的過分嬌養只會使他們喪失自立的能力,形成依賴心理,最終害了他們。培養後代的理財能力,是為了使孩子懂得金錢來之不易,珍惜已有的財富。猶太人堪稱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父母當孩子還在牙牙學語時,就教他們辨認硬幣和紙鈔,告訴孩子「錢是怎麼賺來的」等觀念,以此進行理財教育。

    一個人的財富是自己生命時光的凝結,能主動捐出自己財富,是在善良心態的感召下的舉動。這種善良情感的萌生和鞏固,對後代的成長和成功是極有益處的。財富擁有者參與慈善活動雖然減少了日後的遺產,但對子孫後代只有好處,不會有害處。

    先賢林則徐說得好,「子孫若如我,要錢幹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李嘉誠、曾憲梓等人在醫療、衛生、教育等方面捐獻巨資就是很好的典範。上一代人的這種可貴的慈善之舉,不僅為社會作出了貢獻,而且對其後代產生了激勵作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