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四百四十章 啃老族 文 / 悲痛麼名
第四百四十章啃老族
王凡始終弄不明白的是,金錢這玩意兒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在陰曹地府裡恐怕不能通用吧,怎麼還是有很多人到臨死那一刻,還在拚命地賺錢呢?就說自己吧,現在王凡存折裡和寶葫蘆裡放著的錢數目,都可以讓他一家人什麼都不用干,就這樣整天玩樂,快快樂樂地過日子也是足夠的,但是他為什麼還要繼續擴大自己果園和養殖場的規模,以此來賺上更多的錢呢?
佩盈雖然說了有時候賺錢並不是單純地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自身的興趣,又或是為了體現自身的價值所在,所以才會不斷地工作。王凡捫心自問,自己弄果園搞養殖,也是興趣使然嗎?
說起興趣的作用,就不能不提一下愛迪生,他就是在興趣的驅使下,和自己母親的循循善誘之下,才取得了如此輝煌和偉大的成就,被稱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家。
愛迪生在1847年2月11日一個風雪中的凌晨三點鐘誕生了,爸爸還把他帶到街上去向別人誇耀,大家都叫他阿爾,小時候的愛迪生很愛發問,常常問一些奇怪的問題讓人覺得很煩,家人也好,路上的行人也好,都是他發問題的對象。
如果他對於大人的答覆感到不滿時就會親自去實驗,例如有一次阿爾看到了鵝捨裡的母鵝在孵蛋,他就問媽媽為甚麼母鵝總是成天坐在那裡呢?媽媽就告訴他母鵝在孵蛋,阿爾便想如果母鵝可以那我也一定可以,過了幾天爸爸媽媽發現阿爾一直蹲在木料房裡,不知道在做什麼,當家人發現阿爾在孵蛋的時候每個人都捧腹大笑了起來。
八歲的時候阿爾去上小學了,可是他只上三個月的課就退學了,阿爾在上課的時候,媽媽常被叫到學校去跟老師說話,這是因為阿爾常常提出一些老師認為很奇怪的問題,老師認為他是一個低能兒童。
於是媽媽就決定自己來教導阿爾,並決心把阿爾教成一位偉大的天才,就這樣阿爾便開始了他的自學課程,阿爾被媽媽教的很好,後來阿爾也得到了允許,可以在地下室裡設置一個實驗室,為了不讓別人亂動他的實驗品阿爾還想出妙計,就是在每一個實驗品的瓶子上貼上毒藥標籤。
十二歲的一個早晨,阿爾突然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去賣報紙好不好?媽媽聽了之後下嚇一大跳,爸爸聽了也很生氣,可是經過了阿爾再三的請求他的父母終於同意了,他高興的跑到鐵路公司,也獲得了在火車上賣報的允許,從休輪港到底特律有一百公里的路程。
阿爾在車上當了幾個月的報童後,他在底特律開了兩家店,其中一家是賣雜誌的,另一家是賣蔬菜、水果、奶油等,他也僱用了兩個少年幫忙看店,並約定和他們分享紅利,不久鐵路通又增加了一班車,阿爾便派一位報童隨車販賣,就這樣一個十二歲的報童已經不知不覺得成為了一個少年資本家。
另一次愛迪生丟掉工作,是因為把發明用在不對的地方——當時他在鐵路局擔任晚班的報務員,鐵路局規定,晚上九點以後,為避免工作人員偷懶睡覺,報務員需每一小時發一次訊號給車務中心。
於是愛迪生便自製一台自動定時發報機,這東西使愛迪生成為全局裡最準時,最可靠的發報員。但是,在一次查勤中,車務主任發現了正在睡覺的愛迪生,和這台巧妙的機器,雖然主任很欣賞他的天分,但是鐵路局需要的是一個老實安分的人,而不是一個發明家,所以,愛迪生又被炒魷魚了!
21歲以前,愛迪生可以說是經常換工作,周遊於一些電信,電報公司,直到他來到紐約,靠著對機械的瞭解,和優良的維修技術,慢慢的闖出了名聲,成立了自己的工程公司,專門製造和改良一些事務機器,例如:黃金行情顯示器,股票行情顯示器,金價印刷機等商用機器,同時研發,承製各種科學儀器。
1876年,愛迪生在紐約南方的「夢羅園」,成立了他的實驗發明中心,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愛迪生發明工廠」。這裡擁有精密的設備儀器,還有一批才華卓越的各類專家。1876年到1887年間,這一群以愛迪生為首的科學家,在這裡進行系統的,複雜的,品類繁多的科學研發工作。
如果把愛迪生在夢羅園的創造發明,列成一張表格,恐怕那張表格會從桌上一直延伸到地板上,裡面的項目很多是我們陌生難懂的,但是也有很多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青年發明家
愛迪生曾經救過馬溫.克萊蒙站站長的小孩,站長為了報答愛迪生便教愛迪生電報技術讓他成為電報技術員,不久之後愛迪生去電報局當報務員,因為他是在夜裡上班所以他就能利用白天的時間來做實驗,而電報局規定每個小時要向對岸發報一次信,為了能睡覺他發明了一種會自動發報的機器來幫他發信,但最後被發現了並且被革職。
就這樣愛迪生常因故失去工作而成為一個流浪的電信技工,所以他的生活很不穩定。有一天他聽到了一個好消息,這消息就是南美洲在招募電信技工,可是當他們要去南美洲的時候,有一位老伯伯告訴他們那裡並不好,所以去南美洲的念頭就消失了,於是他又回到故鄉休輪港。
在流浪的這段期間愛迪生也是一直的努力讀書、做實驗、研究和工作,為他以後的發明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愛迪生在回家的那段期間,好朋友亞當斯在波斯頓幫他找到了一份電信技工的工作,在那裡愛迪生發明了自動表決機,是愛迪生第一個獲得專利權的發明,自動表決機是一個有綠色和紅色按鈕的機器。
只要按一下綠色的按鈕就表示「對」,紅色的按鈕就表示「不對」,機器完成之後他便跑到華盛頓去實驗這部機器,到了華盛頓以後實驗的成果是很好,但是委員們還是告訴愛迪生這部機器不怎麼實用。
坐在歸途的火車上,他一面思想著「發明家腦子裡想出來的發明多半是不實用的,只有從社會需要自然產生出來的發明才有意義。」愛迪生的第一個發明,雖然就這樣失敗了,卻給了愛迪生一個寶貴的教訓,以後他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成功發明家,都得力於此時所建立的方針。
還有一個故事,說是在2001年5月,美國內華達州的一所中學在入學考試時出了這麼一個題目:比爾?蓋茨的辦公桌有五隻帶鎖的抽屜,分別貼著財富、興趣、幸福、榮譽、成功五個標籤,蓋茨總是只帶一把鑰匙,而把其他的四把鎖在抽屜裡,請問蓋茨帶的是哪一把鑰匙?其他的四把鎖在哪一隻或哪幾隻抽屜裡?
一位剛到美國的中國學生,恰巧趕上這場考試,看到這個題後,一下慌了手腳,因為他不知道它到底是一道語文題還是一道數學題。考試結束後,他去問他的擔保人——該校的一名理事。理事告訴他,那是一道智能測試題,內容不在書本上,也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可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地回答,但是老師有權根據他的觀點給一個分數。
中國學生在這道9分的題上得了5分。老師認為,他沒答一個字,至少說明他是誠實的,憑這一點應該給一半以上的分數。讓他不能理解的是,他的同桌回答了這個題目,卻僅得了1分。同桌的答案是,蓋茨帶的是財富抽屜上的鑰匙,其他的鑰匙都鎖在這只抽屜裡。
後來,他的這位美國同桌寫信去向比爾?蓋茨請教答案。比爾?蓋茨在回信中寫了這麼一句話:最感興趣的事物上,隱藏著你人生的秘密。記住:在你最感興趣的事物上,隱藏著你人生的秘密。
還有一句話,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把時間浪費在對你最有意義的事情上面。做你所愛的,愛你所做的。一個人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並且做成no.1。幸福就在風雨後。對於企業,做你擅長的,擅長你所做的。業務放在你的優勢上,並且放大拉長優勢,成功就在苦難後。
學習也是一樣,沒有興趣的學習是枯燥的,苦澀的,即使靠毅力堅持到最後也不會有太大的成功,因為你的心不在那裡!
不要逼著自己做自己不感興趣的事,如果非做不可,那就去找那件事的樂趣,深入其中,慢慢培養興趣吧!
最終王凡還是確定不了,說是興趣吧,自己又不是真正懂得如何種植果樹和養殖雞鴨,也不懂得管理和經營,如果不是幸運地撿到了寶葫蘆,恐怕如今還是一窮二白的混小子呢,哪裡會有今天的成就。
說不是興趣吧,自己漸漸地似乎也適應了這種變化,而且也從中學習到了不少東西,就比如從黎叔那裡學得了果樹的知識,從胖嫂那裡懂得了雞鴨方面的常識等等,貌似自己也漸漸起了興趣,對於果樹的種植和雞鴨的養殖也投入了不少的力氣和精力。不然只是憑藉著寶葫蘆的話,胡亂地使用,怎麼會能果園和養殖場像現在這樣有條不紊呢?
有人說努力賺錢是為了家庭,讓自己的家人生活得更好一些,但是在王凡這裡完全行不通。如今王凡的生活還不夠好嗎?雖然是比不上那些真正的富豪,但是起碼也是小康之家,無憂無慮,健健康康,即使每天只是玩樂也不會餓死。
有些人說現在拚命工作是為了以後自己的孩子能夠享福,不用像自己那樣奔波受苦。可是這一點王凡有些不贊同。為了孩子這個出發點固然是好的,但是自己孩子以後的生活是否美滿幸福,難道是和現在自己是否努力有關係嗎?
雖然很多人都在口裡抱怨自己的父親為什麼不是李嘉誠或者比爾蓋茨,但是真正說起來,要讓自己的生活幸福,還是要靠自己的。自己的孩子不是沒有手腳,難道他們不會自己賺錢嗎?難道他們養不活自己嗎?父母總會是老去的,孩子也總歸要獨立,哪裡能事事都依靠著父母來過活呢?
想要自己的孩子好,那是每一個做父母的心願,但是愛孩子並不等於要溺愛孩子,雖然兩者之間似乎很相似,但是卻是完全不同。
愛孩子,那就是要給孩子好的教育,好的家庭環境,好的學習環境,而不是一味地寵著他們,什麼事情都依著他們。那樣的話,就不是真正的愛他們,而是害他們了。
有多少的孩子因為父母家人的溺愛而變得桀驁不馴,嬌生慣養,最終走上了歧路?又有多少被寵壞的孩子,因為一時得不到滿足,而萌生了讓人毛骨悚然的壞念頭,甚至有些還直接行動,弒父殺母?這些並不是在說故事,而是真實發生的事情,而且案例還不少。
啃老族就是在父母百般溺愛下的產物。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們並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動放棄了就業的機會,賦閒在家,不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消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齡都在23-30歲之間,並有謀生能力,卻仍未「斷奶」,得靠父母供養的年輕人。社會學家稱之為「新失業群體」。
啃老族,又稱「吃老族」或「傍老族」,或者尼特族,尼特族是neet在台灣的譯音,neet的全稱是(notcurrentlyengagedinemployment,educationortraining),最早使用於英國,之後漸漸的使用在其他國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族群。在英國,尼特族指的是16∼34歲年輕族群;在日本,則指的是15∼34歲年輕族群。
「啃老族」並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動放棄了就業的機會,賦閒在家,不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消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齡都在23-30歲之間,並有謀生能力,卻仍未「斷奶」,得靠父母供養的年輕人。社會學家稱之為「新失業群體」。中國的啃老族,簡單來講,目前中國的啃老族只要分以下幾種:
1等、能正常勞動有收入,並且能按時交納生活費,但是要依靠父母出錢供其買房買車或者其他奢侈品的。
2等、能正常勞動有收入,不交給父母生活費,甚至連其妻兒也跟著吃喝父母的。
3等、無工資勞動沒收入,一切生活開銷都由父母供給的。靠父母投資經商卻一無所成者同樣也是啃老族,當然啃老族比起敗家子來說還是要優秀許多的。
曾有一謎語形象生動地刻畫出這幫「啃老族」的生活狀態,說的是「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而謎底就是「啃老族」。
現在的啃老族的誕生多半是因為兒時父母過於溺愛的行為而導致的。大多數啃老族們因為從小依賴父母習慣了,失去了在生活中和社會上獨立自理的能力,而且也養成了懶惰和只接受別人的勞動果實的習慣,因而長大了還只會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
「啃老族」的行為與不當育兒方式有關。為什麼當代社會出現了很多成年之後還依賴父母生活的「啃老族」?幼兒教育專家認為,「啃老族」的行為與他們在6歲前受到的不當育兒方式有關。
在鄭州召開的中國幼兒教師發展論壇上,幼兒教育專家認為,父母對6歲以下兒童不當的教育方式,導致他們成年以後缺乏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啃老族」就是鮮活的例子。成年以後,在經濟、心理、生活等方面缺乏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依然依靠父母的人被形象地稱為「啃老族」。
中國園長髮展論壇主席、幼兒教育專家李俊傑說:「就拿吃飯來說,孩子都好幾歲了,父母還給孩子餵飯;或者當孩子自己吃飯把飯灑出來時,一些父母不是耐心提醒、糾正動作,而是對孩子大聲呵斥,這對孩子的獨立精神和自信心都是一種打擊。」
致力於幼兒教育科學普及工作的學前教育碩士李俊傑說:「對兒童正常行為的壓制和約束,不利於培養孩子獨立、自信的品格。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依賴父母,做事情畏首畏尾。」專家認為,讓孩子自己吃飯,不僅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和自信心,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手眼協調性,對以後孩子學寫字、學畫畫以及培養動手能力都很有幫助。
根據學前教育理論,正常情況下,一個人的個性和心理素質在6歲以前基本定型,如果兒童6歲以前養成過多依賴父母的習慣,那麼以後再培養他獨立、自信、頑強的品格就會相當困難。
現在人們對中小學教育已經十分重視,但是對於幼兒教育關注不夠。實際上,父母對6歲以下兒童的教育方式,會直接影響成年以後的行為方式。6歲以前不當教育方式的後果,是難以挽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