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隋帝國風雲

小說博覽 第一百六十四章 獨孤震的「中庸」 文 / 猛子

    第一百六十四章獨孤震的「中庸」

    獨孤震輩分太高,李密算是他的孫子輩,見面矮三分,畢恭畢敬,不敢有絲毫的失禮。

    獨孤震待人和藹,雖然權勢越大權威越重,但談笑間還是盡量表現出平易近人的一面。閒話了家常,話題漸漸嚴肅,李密主動提到李玄道,以做謹慎試探。

    李玄道是齊王府的屬臣,與齊王楊暕有師生之誼,關係密切。他先是因「病」滯留於黎陽,現在又因「病」滯留於鄴城。在局勢日趨明朗的情況下,李玄道棄黎陽而奔鄴城是其唯一的選擇,否則必然要連累到齊王楊暕。

    李密在與趙郡李氏的接觸中,不論是李玄道本人還是李守素、李大師,在皇統一事上都三緘其口,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沒有資格議論此事,更重要的是,他們用沉默告訴李密,他們與獨孤震在這件事上也沒有達成一致,但因為他們的利益與獨孤震緊密相聯,所以未來他們將尊重並支持獨孤震的選擇。

    獨孤震的選擇是什麼?李密期待答案,但獨孤震不會給出答案,只會在交談中給出某種傾向性的意見,而這種意見對黎陽的決策有著難以估量的作用。

    獨孤震的政治立場一向「中庸」,他以「中庸」來拉開自己與權力核心的距離,以此來詮釋和遵從「外戚不干政」的國策精要。這種立場放到皇統一事上,則表現為過份的「謹慎」。文獻皇后獨孤伽羅在世時,依托其背後強大的武川系貴族集團,對朝政施加了重大影響,尤其在皇統一事上更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然而等到今上繼位,國策激進,朝堂上的各大勢力不得不重新進行利益「組合」之後,武川系風光不再,一批鼎柱老臣死去,一批骨幹力量背叛,武川系連遭重創。獨孤氏在風雨飄搖之中奮力支撐,對當年文獻皇后在皇統一事上的決策更是怨憤不已。

    外戚如何存活?當然是選擇正確的皇統。如果皇統選擇錯誤,坐在皇帝寶座上的人「恩將仇報」,外戚的處境可想而知。獨孤氏現在就處在這樣一個艱難的位置上,並對皇統的選擇愈發謹慎。

    =

    獨孤震的「謹慎」迫使李密不得不洩露更多的訊息以進一步試探。

    無論在繼嗣次序上還是在倫理上,齊王楊暕都是理所當然的皇統繼承人。李玄道留在鄴城,這說明趙郡李氏,及以其為中心的河北北方系世家望族,不反對支持齊王楊暕。

    李玄道在「滯留」黎陽期間,肯定與趙郡李氏始終保持著聯繫,也就是說,雙方在皇統一事上有著相當程度的默契。但是,現實問題是,齊王楊暕現在在皇帝身邊,第二繼承人趙王楊杲(gao)和第三繼承人也就是元德太子的長子燕王楊倓(tan)也在皇帝身邊,而距離皇統最遠的元德太子的次子越王楊侗和三子代王楊侑分鎮兩京,近在咫尺。

    兵變過程中,一旦楊玄感拿下了東都,贏得了兩京及其周邊眾多郡縣的支持,與皇帝和回師南下的遠征軍形成了對峙,那麼必然要立一個新皇帝,以此來贏得律法上和道義上的支持,樹立和宣揚己方的正統性和正義性。如此一來,可供選擇的皇統繼承人只有兩個,一個是越王楊侗,一個代王楊侑,而坐鎮東都的越王楊侗明顯具備更多優勢。

    楊玄感之所以傾向於打東都,這是原因之一,他發動兵變的目的不是顛覆帝國,不是推翻楊氏對中土的統治,而是要更換皇統以確保關隴貴族集團對帝國利益的瓜分,因為他本人就是皇族的親近分支,他肯定不願意推翻本族對帝國的統治。某種意義上這是楊氏皇族內部之爭,楊玄感之所以有自信有把握,這也是原因之一,一旦他新立了皇帝,贏得了大部分皇族及其攀附權貴們的支持,那擊敗老皇帝易如反掌。

    而李密之所以傾向於北上,他的目的是顛覆帝國,是推翻楊氏對中土的統治。「李氏將興」固然是一句讖言,但楊氏的江山就是從宇文氏手裡強行奪來的,其他人當然可以倣傚之,再從楊氏的手中奪走國祚。

    李密當然不會洩露出這種心思,但是,他和王仲伯等人極力勸說楊玄感北上,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以代、晉為根基之地圖謀天下,卻非常清晰地表露出了其分裂帝國的想法。

    楊素主掌中樞達二十年之久,門生故吏遍及天下,一旦楊玄感舉旗造反了,並在代、晉割據稱霸,那麼等於把楊素的門生故吏全部逼上了絕路,他們要麼響應楊玄感一起造反,要麼就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腦袋被皇帝砍下,他們的選擇不言而喻。於是烽煙四起,天下大亂,梟雄輩出,偏偏這時候皇帝與貴族集團矛盾激烈,改革不得人心,國內外危機四伏,可以想像,皇帝和中樞在短期內根本控制不了局勢,而等到局勢大亂了,他們再想控制也來不及了,最終帝國分崩離析,中土再一次進入群雄爭霸的年代。

    李密侃侃而談,從趙郡李氏說到皇子皇孫,從河北局勢說到山東大勢,從改革策略說到東征大計,從貫通南北的運河到代、晉、關西、關東和中原等地理特性對帝國政治和軍事的影響。

    獨孤震非常認真地聆聽著李密「雲山霧罩」的一番話,他的神情漸漸凝重,在讚歎李密淵博的學識和政治上的超凡天賦的同時,也推測出了楊玄感、李密等人在過去的幾年裡,依據皇帝的政治立場和激進的改革策略,對帝國政治格局和國內外局勢的發展和變化有著非常準確而慎密的推衍,由此制定了一套「改天換地」的大謀劃。

    局勢發展到這一步,在楊玄感的大謀劃已經開始,在席捲帝國的一場大風暴已經掀起的情況下,李密此行的目的只有一個,尋求合作。

    不合作的結果如何?楊玄感和李密肯定要北上,肯定要進入代、晉,繼而徹底結束中土的和平,把帝國推進分崩離析的深淵。

    合作的結果如何?中土維持和平,帝國還是楊氏皇族的帝國,只不過帝國的權力和財富將由關隴貴族集團集體瓜分。這是雙贏的局面,是一舉多得的好事,獨孤震實在找不到拒絕的理由。

    =

    獨孤震非常謹慎,政治立場又「中庸」,說出來的話自然模稜兩可,難以揣測到他的真實意圖。

    「聽說游治書在黎陽?」

    御史台副官長治書侍御史游元已到黎陽。楊玄感以來護兒背叛為由,下令徵召周邊郡縣鄉勇到黎陽集結,這一命令肯定會遭到游元的質疑,並急奏行宮和東都,如此一來楊玄感謀反坐實,震驚中土。

    游元會不會奏報?肯定要奏報,這是他御史的職責所在,任何風吹草動都要上奏。不過同樣一件事,運用不同的文字和修辭,可以把壞事變成好事,可以把黑的說成白的,關鍵在於游元本人。言下之意,楊玄感與游元能否達成交易?游元是河北北方系世家的代表,其實就是代替趙郡李氏與楊玄感談判。

    一邊是山東世家貴族在與楊玄感談判,一邊是楊玄感與關隴貴族的中間派在談判,而前者的談判結果顯然決定了後者所要採取的立場。山東世家權貴假如與楊玄感談崩了,雙方不歡而散,山東世家權貴的大部分都不支持楊玄感,甚至倒戈相向,那麼兵變的過程就不會如預料的那樣一帆風順了,至於結果更是不堪設想。

    李密微微一笑,恭敬說道,「靈泉戰敗,黎陽十分被動,估計有些艱難。」

    獨孤震輕撫長鬚,不緊不慢地說道,「禁軍龍衛沿河南下,屢創叛賊,大河兩岸的亂局再難隱瞞。這件事,山東人必定要給朝廷一個交待。」

    李密聽出來了,山東義軍聲勢日大,山東世家漸漸失去了對他們的控制,未來只有兩條路,要麼同流合污,要麼魚死網破,而前者正好順應了天下大亂群雄爭霸的新局面。換句話說,山東人希望天下大亂,有支持楊玄感兵變的動力,但游元在談判中的要價肯定很高,談判破裂的可能性很大,除非楊玄感在兵變過程中擁有絕對優勢,否則很難贏得山東人的公開支持。

    從當前局勢來看,留給楊玄感的時間太少,他必須向山東人做出重大讓步,以贏得山東人的支持,贏得山東各路義軍的支持,如此在河北方向可以阻擋皇帝南下,在中原方向可以共擊東都,兵變的勝算將非常大,而山東義軍也由「叛賊」搖身一變而為救國「功臣」。

    雙方最大的妥協是什麼?當然是皇統。誰控制了皇統,控制了朝政,誰就控制了帝國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權。

    「東都的人選是唯一選擇。」李密終於說出了此行的真正目的。

    獨孤震沉默不語,良久,在李密的期待下,獨孤震終於給出了答案,他黯然長歎,閉目搖首。

    李密暗自吃驚,心念電轉,驀然想到了一個人,一個致命的疏忽。

    對楊玄感和李密來說,皇統繼承人的目標一直很明確,理所當然是東都的越王楊侗,但給獨孤震這麼一搖頭,李密驀然想到了一個人,東都還有一個人可以做皇帝,那就是秦王楊浩,也就是前秦王楊俊和崔氏王妃之子楊浩。

    山東人的皇統目標是秦王楊浩,是擁有山東第一世家崔氏血統的楊氏皇族血脈。這是很簡單的事,楊浩做了皇帝,理所當然重用以崔氏為首的山東世家子弟。當年楊俊被拖進皇統之爭,正是因為其背後是以崔氏為首的山東大世家,所以很不幸,楊俊成了皇統之爭的第一個犧牲品。

    楊浩這個人選能否贏得關隴貴族集團的支持?答案是否定的,關隴貴族絕不會給他人作嫁衣裳,辛辛苦苦、冒著生死族滅的危險發動兵變,最後好處卻給山東人搶去了,誰能答應?

    楊玄感和游元的黎陽談判必定破裂。

    李密迅速穩定了心神,望著略顯疲憊的獨孤震,等待他睜開眼睛,從他眼睛裡窺探其最後的選擇。

    獨孤震睜開了眼睛,露出濃濃的悲傷,對未來的悲觀讓他陷入了痛苦之中。然而,他不能袖手旁觀,不能置若罔聞,不能眼看著關隴貴族在這場風暴中屍橫遍野,更不能讓帝國分崩離析。

    「西北人是個麻煩。」獨孤震說道,「解決了西北人,或許能爭取到更多的時間。」

    獨孤震終究還是選擇了「中庸」。

    李密失望離去,疾馳羑里城。

    =

    =

    =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