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漢之全球攻略

《》章 節目錄 【第二十三章 王都軍,普羅米斯】 文 / 鄒久官

    其實現在放在漢軍面前的路只有兩條。

    第一,見好就收,現在撤下來回到原來的計劃,固守輪台城。擊潰了伊犁軍團,他們已經是大賺。不過這是擊潰,不是殲滅,若是給月氏人喘息之機,這些被擊潰的月氏叛軍很快又會重新聚集在一起,到時候又是一番對峙。之前漢軍的努力就白費了。

    第二,那就是繼續調派兵力過來參戰。將這場戰鬥打下去。畢竟現在場面上漢軍佔了優勢。伊犁軍團被擊潰,捐毐軍團雖然還在死撐,可漢軍能夠從兩翼攻擊它,相信它再能打也堅持不了多久。可問題就是月氏兵力最雄厚的王都軍過來了,而且目標是直指剛被擊潰的伊犁軍團駐地。一旦他們參戰,甘州第一軍團前師能擋住還好,若是擋不住,別說從兩翼進攻捐毐軍團,漢軍能不能全身而退都兩說。

    二選一的選擇題,益公卻始終拿不定主意。

    這可不是簡單的選擇題,任何一個選擇都有機會贏,但也可能會輸。

    時間在一分一秒中過去,益公始終皺眉沉吟,沒有決斷。無數條戰報匯總而來,前師似乎是擋住了月氏王都軍的攻擊,最起碼姚平旅傳來的情報顯示,月氏王都軍的前鋒已經後撤。

    此刻,太陽已經西沉,天快黑了。而陷陣衛從發動進攻到現在,也過去了將近兩個時辰,他們的體力快不行了。

    伍川咬牙道:「元帥,不能再等了。天一黑。我們將更難擴大戰果。」

    杜蔚這麼長時間都沒有說話,此刻終於開口:「元帥。還是讓肅州第一軍團的人撤回去吧,從車師調兵。讓杜善留一個師守車師,其他人趕來參戰。」

    伍川這次看了杜蔚一眼,笑道:「哦,這次你也同意我的觀點了?」

    杜蔚歎了口氣:「不論什麼決斷,總比沒有決斷好。元帥,事不宜遲啊!」

    益公似乎沒有聽見杜蔚的話,半晌才道:「聖祖陛下說過。大漢只有一個李陵。唉,攻與守只是一念,但這一念卻是難下啊。傳令,甘州第一軍團前師匯合陷陣衛,主攻捐毐軍團左翼,放王都軍團進來。」

    「啊?!」

    沙盤前,所有人同時驚訝出聲。

    「元帥不可。」

    「這怎麼行?」

    「萬萬不可啊元帥!」

    ……

    前師與陷陣衛合流。主攻捐毐軍團,這樣一來,就等於輪台城以西將沒有阻滯,王都軍可以直攻輪台城。這,這是要以輪台城來換捐毐軍團啊!

    杜蔚卻是一愣,隨即醒悟過來。益公想了這麼久,又來那麼一句「大漢只有一個李陵」,他這是要以自己做餌,釣王都軍前來輪台城!或者往大了說,他這是在逼迫月氏人。趕緊把底牌翻出來看看!

    益公的心態,似乎亂了。

    「不用多說。執行軍令!」益公面色一肅,沉聲道。

    眾參謀面露憂色,但軍令不可違,只能出去傳令。

    益公看了伍川和杜蔚兩個心腹一眼,忽然笑道:「泗州、帷亭,你們可是也覺得此事不可?」

    伍川面帶憂色道:「元帥,此事倒也可以。不過我覺得還是太冒險,不如元帥將大纛旗幟留在輪台城,我們護送您回鄯善城坐鎮如何?」

    伍川是想讓益公金蟬脫殼,引王都軍團前來的同時,又可以保證自身安全。

    益公卻搖頭道:「鄯善城離輪台城太遠了,戰機稍縱即逝,遷延往返,也許就錯失了良機。更何況,這大纛乃是我大漢元帥的象徵,萬一被月氏人拿了去,此戰即使贏了也沒什麼光彩的。」

    說到這裡,益公又看向杜蔚,道:「帷亭,你怎麼看?」

    杜蔚莊重地朝益公行了個軍禮,忽而也笑道:「元帥,在我的家鄉有句老話:有賭未為輸,愛拼才會贏。既然元帥已有決斷,屬下堅決服從!」

    「哈哈哈哈哈!」益公放聲大笑,「好一個『有賭未為輸,愛拼才會贏』,不錯,老夫就跟那月氏大王子賭上這一局,看看誰才能拼贏。」

    說完這些,益公似乎放下了心事,笑道:「讓英奇的那一師來,不用回去了。老夫不用甲等軍團也照樣打贏這一仗。」

    杜蔚一滯,正要勸說,益公卻笑著道:「帷亭想說什麼,老夫知道。立即下令,讓程知節那個老兵痞撤回來,連夜趕到焉耆城去。這個老兵痞,身為一衛統帥居然跟著人家打衝鋒,要不是他是我一手提拔的人,真想向陛下參他一本……」

    杜蔚心裡一寬。將程初調回焉耆去指揮陷陣衛那幫驕兵悍將也好,最起碼益公此刻不是狂妄,而是有所決斷的。

    ※※※※※※※※※※※※※※※※※※※

    「戰爭是由無數意外構成的,只要這些意外沒有改變結果,我們就不應該畏懼。這可是迦太基名帥漢尼拔閣下說的。」

    月氏王都軍團的行軍隊伍裡,一個頭纏紅布條的西方人很是自得地對身邊的人說道。

    這是王都軍前師,他們的目的是七里外的伊犁軍團駐地。

    「普羅米斯閣下,謝謝您的教誨。漢尼拔元帥的名言讓我受益匪淺,我的心終於平靜了。」旁邊的人不吝讚美之詞。

    叫普羅米斯的西方人臉上的得意之色更加明顯。這個普羅米斯,是羅馬紅衣軍團的百阿司長,相當於大漢帝國的部帥。雖然軍職不高,但他的身份特殊——他是西班牙行省總督的兒子,還是羅馬最著名的學者亞里士多德的關門弟子。

    當然,這個亞里士多德不是古希臘那個,只是同名罷了。

    對他不吝讚美的人。就是月氏國的大王子,被認為最有可能繼承月氏王位的攣骶.阿巴斯。漢名張鈺。這個已經滿三十歲的月氏王子,有著一張非常西化的臉,若不是黑頭髮黑眼睛,真要被人認為是西方人。

    而事實上,攣骶的確更傾向於西學。在他八歲的時候,當時張晟還在帝國首都任職,攣骶就在帝都入學。可與其他大漢學子研讀儒學不同,他反而喜歡看介紹西方的書籍。僅十歲,就熟讀《羅馬通史》、《古蘭經》、《聖經》等西方著作。在當時,也只有包容一切的大漢帝都,才有這麼多的西方書籍。要知道,《古蘭經》和《聖經》在羅馬帝國國內都算是**。

    張晟回大月州任職後,攣骶對於西學的熱愛更加熾烈。正好大月州能夠大量接觸西方文明,這也讓他如魚得水。十八歲時。張晟本想讓攣骶去大漢帝都進修,可攣骶卻堅決反對,並表示想去羅馬。

    這個舉措在當時來說並沒有什麼不妥。大漢也有許多大儒和文人會讓自己的子嗣去羅馬或者哈里發進修,回國後更能在外交部門裡尋找好的職位。於是攣骶便去了羅馬,而出於日後的考慮,張晟便將聰慧的幼子張憲送去了大漢帝都。

    在羅馬四年的時間裡。攣骶更加瘋狂的迷戀上西方文學。古希臘、古波斯,還有阿爾卑斯山神話,迷人的愛琴海,遼闊的地中海……西方的一切都吸引著攣骶的目光。為此,攣骶在擁有漢名、月氏名的同時。還起了一個羅馬名字:貝爾格雷斯.攣骶.月。

    就是在羅馬進學的時候,攣骶認識了普羅米斯。在亞里士多德老師的招生會上。攣骶沒能考上,而普羅米斯成功進入大光明學院,成為亞里士多德的關門弟子,這讓攣骶非常羨慕,後來對普羅米斯也非常尊敬。即使攣骶回國,兩人也經常有書信往來。

    而從亞里士多德-大光明學院畢業的普羅米斯,出於兵役的考量,被派到了亞細亞行省的紅衣軍團。在之後,月氏造反,紅衣軍團介入。當時紅衣軍團是打算將羅維尼斯派給月氏大王子的,可攣骶卻堅持要普羅米斯來當「顧問」,於是羅維尼斯去了北海州,而普羅米斯則來了迪化。

    在這裡就不得不再說一下羅馬的大光明學院。大光明學院跟羅馬大學相比,少了一個官方身份,多了一份自由浪漫氣息。受大漢文明影響,羅馬境內的大學都以學科制、分批次上學,一個老師只負責一個階段的教育,往上升一級,老師就會換過。而大光明學院實行的是一師終生制,便是如亞里士多德一般,招收一定數量的學生,然後所有教育都由亞里士多德負責。

    這種教育制度,其實是大漢聖祖之前的教育。比如孔子的七十二門徒。這種教育模式,是容易培養出最高端的精英——當然,平庸之輩也不少——而大漢的模式就像是速成班,能夠快速將整體的教育程度提上來。

    在大漢,這種一師終生制的教育模式也並未斷絕,許多富貴人家或者王侯世家,在讓子弟上義務教育的同時,也會讓他們拜在某些著名學者的門下——其實就跟現代請家教類似,不過現代家教也沒有所謂的師生情誼,而這個時代還是很重視師生傳統的。

    亞里士多德是羅馬最著名的理論學家。他主修的是哲學和物理學。當然,作為古代社會的特產,亞里士多德還是一個軍事學家、軍事史學家、戰略家、文學家……總之就是一個全能型人才,這個時候可不興細分每一個行業。畢竟一師終生,學生們靠著跟老師學到以後賴以生存的本事,如果亞里士多德只會一樣,是很難招收到學生的。

    普羅米斯跟著亞里士多德學了四年,其實主要學習的是語言學,他精通當今世界上三國的語言,哈里發語,羅馬語,當然還有世界通用語言漢語!

    除此之外,他還專修了古埃及語,解讀了多篇古埃及法老王的楔形銘刻,在羅馬語言學界非常出名。他甚至還會十七種各國不同的方言。若是放在現代,這樣的人才簡直不要過的太好。各種各樣的光環都會套在他的身上,更何況他還是一個總督的兒子。「高富帥」「富二代」這些詞彙都不足以形容他的優秀!

    可惜,這不是現代。會這麼多種語言的普羅米斯並沒有因此受到特別的照顧,在畢業後,因為他總督之子的身份,十年內,普羅米斯不能回西班牙行省,而各個大學也沒有對他發出教學邀請,畢竟他太年輕了。再加上他必須服兵役。於是普羅米斯在服兵役時又報上了自己的另一個名號——大光明學院軍事史a級證書。也是這個證書,讓普羅米斯在經過集訓後,進入了紅衣軍團的百阿司長行列,成為一名光榮的羅馬帝**官。

    而普羅米斯到底有沒有軍事天賦呢?應該說,他還是具備一定的軍事修養的。跟大漢帝國一樣,軍隊軍官的培養都是不求精英,但求平均。讓整體的基層軍團素質提升。知道根據教條去完成各項軍事指揮即可。

    普羅米斯平時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將古代西方的那些名將名言放在嘴邊,同時總是借古喻今,動輒說當年xxx打哪場戰役時如何如何之類的。

    而在月氏人摒棄迪化城這件戰略大事上,普羅米斯參與頗多,更是他率先提出來的——當然。他引用了古馬其頓帝國亞歷山大征伐印度時的戰例,借此說服了攣骶.阿巴斯。

    到今天為止,普羅米斯的表現都堪稱合格。雖然有時候有點誇誇其談的味道,但給出的建議都比較中肯,切中要害。比如這次在輪台城與漢軍對峙。普羅米斯就說:「伊犁軍團將是這次戰役成敗的關鍵,若想鑄就比亞歷山大大帝更加輝煌的戰績。就必須在伊犁軍團側後放一支不少於七千人的部隊。」

    事實果然如普羅米斯所言,伊犁軍團最先被突破,漢軍由最初的試探進攻變成了總攻。整個戰線,月氏已經處於絕對下風,似乎隨時都會崩潰。而事先,攣骶將王都軍的全騎兵師的一個旅放在伊犁軍團的側後方,最後是靠這一旅士兵才堪堪抵住了漢軍的攻勢,並收攏了殘兵。

    在這些事情上,普羅米斯的預見性不錯。這也使得攣骶對他的建議愈發尊重。

    不過,也不是每個人都看好攣骶。最起碼王都軍團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就對普羅米斯不屑一顧。這個人就是月氏造反的關鍵性人物之一默多克贊!

    默多克贊,漢名周正。原是大月州南部郡縣的一個縣尉,在現代就相當於一個公安局局長加縣武裝部部長的小角色。不過他起事早,又頗為勇武,謀略也不錯——從他與斯達旺、西利可圖等人聯合,到最後接受月氏王的招撫就能看出這點——默多克贊現在可是月氏國的太尉,內閣三大輔臣之一,而且還是月氏納什軍團的軍團長。

    他這次隨軍,其實是月氏王的安排,表面目的是幫助大王子擊敗漢軍,從而穩固月氏國的政權,而真實的原因是月氏王對默多克讚的忠心並不完全認可。

    要知道,此時月氏王本人就在迪化,他最信任的嫡系部隊諸如王都軍團,第四軍團,還有伊犁軍團、捐毐軍團可都壓在了前線,在這種情況下,駐紮烏蘇的納什軍團就像頂在他咽喉下的一把刀,這把刀掌握在默多克讚這樣一個外人手裡可不能讓他放心。所以月氏王將默多克贊安排到了攣骶這裡。

    默多克贊看不上普羅米斯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他認為普羅米斯說的都是廢話!

    放棄迪化是廢話,與漢軍對峙輪台是廢話,連伊犁軍團是威脅也是廢話。

    這些所謂的「預見」只要是瞭解一點月氏內情的人都能看出來。

    不過誰讓默多克贊只是這支造反隊伍的後來者呢,他在不能完全獲得月氏王信任的情況下,說什麼都是沒用的。再說了,迄今為止普羅米斯說的也沒錯,只是說了大家都懂的事而已。

    可是攣骶可不是這麼認為的。正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攣骶跟普羅米斯雖然不是情人,但在攣骶認為普羅米斯是人才的前提下,他就會自動忽略那些對普羅米斯不利的想法,比如伊犁軍團會成為戰役威脅這句話,其實攣骶早就想到了——廢話,伊犁軍團的統帥是跟他一向不和的毐秣.阿巴斯,不成為威脅才怪了——攣骶甚至會覺得,普羅米斯真是自己的至交好友,是自己的諸葛孔明,因為他完全猜中了自己的心思,這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

    大軍在前進,前鋒部隊已經送回來最新的戰報,漢軍居然沒有據守伊犁軍團駐地,也沒有追擊王都軍前鋒,而是整軍準備渡過塔里木河,從側翼攻擊捐毐軍團。

    「貝雷,我覺得我們應該停下來,跟參謀們好好商量一下,這似乎是一個機會。」普羅米斯聽完軍報,故作高深地說。

    又是一句廢話。

    一旁的默多克贊忍不住心裡腹誹。當面漢軍讓開了路,就能直驅輪台城下,誰也知道這是個機會。

    「貝雷」是普羅米斯對攣骶的暱稱,顯示親密。攣骶深以為然地點點頭:「傳令前鋒,不要阻撓漢軍渡河,收攏殘兵,查看情況。另外,命人趕緊把三王子那裡的情況報過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