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漢之全球攻略

《》章 節目錄 【第三十五章 徵兵處,漢人武風】 文 / 鄒久官

    漢元1002年,二月二十六日,清明。

    還有些寒意的空氣,帶著絲絲冰冷,直入心扉。春分之後,中原大地就開始了一年一度的耕作。

    說來也怪,自從朝廷通詔全國,西北大月州反了之後,這原本兩年不見大雨的賊老天居然開始淅淅瀝瀝的下起了小雨。而且一下就沒個完,前前後後、斷斷續續的也下了快要十天,使得田間地頭都有些泥濘。

    不過這種泥濘卻是讓大漢子民們欣喜異常的。此時雖然沒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但上至朝堂大臣,下到黎民百姓都知道,在春分時節開始的春雨對於一年的收成來說,會有著怎樣重大的影響。

    所以,雖然淅淅瀝瀝的雨水始終不斷,但卻沒人任何人露出不滿,反而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甚至有人在說,西北新州對於老州而言就是一個詛咒,你看它一造反,咱老州就風調雨順了。這個傳言現在僅僅在中原地區傳播,隨著直道上人來人往的商旅,很快便會傳遍全國。

    馬車行走在往開封方向的直道上,沈雲和方謄也望著細微冰涼的小雨,低聲談笑著。行人很多,馬車的速度快不起來,一天大概只能走個百八十里。不過他們二人此時都沒有什麼負擔,倒也不急。

    ※※※※※※※※※※※※※※※※※※※

    方仲和方人胥的入伍手續很順利。淮南侯最終還是沒趕回來送兒子參軍,而是讓人傳回消息,讓方謄取了戶籍證明等物,直接去淮南府郡尉那裡就是。

    當天去郡尉衙署報道的可不止方仲和方人胥兩人,事實上,在每年這個時候,各家各戶都會一大早就準備戶籍證明,給孩子吃頓飽飽的飯,然後前往郡尉衙署。而如果是佃戶的話。還需要地主本人領著莊上所有適齡男子到郡尉衙署報到。

    至於行李是不需要的,每個來到郡尉衙署的適齡男子都是一身粗布衣服,哪怕家中有點錢財的,也不會讓自己的兒子穿的太好。因為帝國軍隊是包食宿衣著的,再好的衣服進了軍營也必須丟掉,換上帝國制式軍服。

    這也是很多貧困家庭熱衷於讓兒子當兵的原因,一旦當兵。不但每個月有津貼,而且不需要父母再承擔孩子的伙食。十八歲的小伙子,正是胃口好的時候,「半大小子,吃窮老子」,軍營管飯。還發錢,這種好事對於貧困家庭來說是求之不得的。這也是當年聖祖皇帝能夠快速統一全國的原因之一——當時的百姓可不管誰當皇帝,他們只知道這個劉家皇帝能管自己兒子的飯,讓他不至於在這亂世之中餓死,而且就算不幸戰死沙場,也不會籍籍無名,府衙會大張旗鼓的送上撫恤和補助。家屬還能享受免稅和殊榮!

    若是立下戰功,那更了不得,每個縣城都有忠烈祠,立下戰功的烈士,由郡守親自捧靈,入忠烈祠接受香火供奉,只要大漢社稷不絕,忠烈祠就永遠享受皇家香火!為了這個。平民百姓也會堅決維護劉家皇室的存在!

    所以直到現在,不管是富家大戶還是平民百姓,都是一致擁護劉氏皇族的!這也是劉氏皇族能夠屹立五百年不倒的重要原因!

    五百年來,貴族子弟在軍功建功立業的雖不泛其人,而從一介草民當上將軍的也不少。再加上禮部五百年不遺餘力的大力宣傳,十八從軍,成了讀不起高中大學的貧困子弟的唯一出路!

    沈雲記得。當天到郡尉衙署報名的適齡男子足有上千!這還僅僅是徵兵的第一天,還有些遠地方的百姓還沒能及時趕來,要知道這春季徵兵可是要持續七天的!

    整個郡尉衙署附近就跟過節一樣熱鬧。百姓都稱這一日為「封侯日」,取「封侯拜將」之意。五百年下來。這一天早就成了百姓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日子,很多百姓也乘著今天人多,會挑出自己的東西來到這裡販賣,有心思玲瓏的江湖人,也會在這裡擺開架勢賣藝,久而久之,「封侯日」成了整個帝國集體歡慶的節日之一,並傳諸後世。

    當然,帝國一年一般進行兩次徵兵,春季徵兵和秋季徵兵,如果遇到特殊情況,還可能進行臨時徵兵,這裡就不一一細表了。

    來應徵入伍的人數雖然多,帝國因為人口基數的限制,也的確非常缺兵,但徵兵卻不會濫收,什麼人都要。春秋兩季徵兵的條件不似考軍校那麼苛刻,但也沒那麼簡單。

    首先一條是身體健全,體重不得少於八十斤。這一點對於普通民戶當然不是問題,但對於貧困家庭來說,兒子能養這麼大就很不容易,還要讓他保持體重就有些困難了。所以一般在兒子十八歲之前,貧困家庭的父母都會將所有好吃的都塞給兒子吃,相對來說,這也是在變相要求父母善待子女。

    其次還要求應徵者在從軍前三年沒有入刑記錄及染過可能耽誤當兵的重病。當然這點就需要鄰人作保,或者由地主家出具證明,這也是地主要親自來的原因之一。

    再次,應徵者必須沒有為惡相鄰的不良記錄。這點也需要人作保。這為惡相鄰包括偷雞摸狗,敲寡婦門,挖絕戶墳之類的。這也是帝國在變相規範底層百姓的生活紀律。

    最後,應徵者必須接受了九年的義務教育。這點至關重要。不但需要鄉鄰、地主作保,還要出具當地學校教授或導師的畢業證明。由於義務教育是免費的,但很容易耽誤農時,那時候,男子十歲開始就要幹農活了,能幫家裡不少忙呢!所以在聖祖初期,很多貧困百姓雖明知學校是免費的,但還是不想讓子女入學。畢竟中小學雖免費,可不包食宿。徵兵條例中加入了這一條,也讓那些為了子女能夠出人頭地的貧困家庭不得不咬牙供養子女上學。五百年下來,教育成果是顯而易見的。

    對於春秋季徵兵,帝國並沒有「獨子不得當兵」一說。不過在徵兵之時會在軍籍上備註上這一條,軍中編排軍伍時會著重關照這些人,甚至在集訓結束後就直接放在一些閒職上待到退伍。這點也讓富家大戶們對子女參軍放心得很。而對於貧困家庭來說卻是不能接受的。他們讓獨子參軍入伍可不是去吃閒飯的,而是希望他們在沙場建功立業、光宗耀祖啊。所以他們一般會央求註冊官在軍籍上備註一條,不需特別對待。註冊官也會遵照其父母的意願寫上。偶爾還能收點紅包,算是軍中註冊官的油水。

    方仲和方人胥的軍籍註冊簿上就寫了「不需特別對待」。貴族還是有貴族特權的,雖然來應徵的人很多,但因著淮南侯府的關係,方仲和方人胥根本沒有在外面排隊。而是直接走了後門,辦了手續。在庫房領了軍服後,方仲和方人胥就算入伍了。報名當天即要進入軍營接受集訓三個月,接著分配軍伍,淮南駐軍這裡只會留下一小部分,大部分應徵入伍的男子都會調到別的駐軍去。以此來規避一些「某家軍」的風險。

    而在那場徵兵中,唯一讓沈雲牢記的,是郡尉衙署登記徵兵的地點旁,還有一個小房間,房間門口也寫著「徵兵處」,但卻沒有一個人去那裡排隊。沈雲當時還想帶著方仲他們往那裡面走,以為是給貴族子弟準備的特別接待處呢!

    幸好還有方謄這個明白人。直接把沈雲從門口拉了回來,解釋道:「這裡是女兵徵兵處!你一個大老爺們兒往裡面闖什麼?」

    「啥?女兵?咱帝國還有女兵?」沈雲驚得嘴巴老大。這可不是後世講究婦女解放,現在的女人還將就相夫教子那一套的。

    經過方謄的解釋,沈雲這才知道,帝國的確有女兵徵兵處。這是聖祖皇帝立下的規矩,還規定,若家中沒有兒子,只有女兒者。一樣可以遣送適齡女子入伍。同時又規定,如遇特別徵兵時期,應徵者因故無法應徵,亦可遣女子入伍。

    沈雲立即想到,這是聖祖皇帝為那些想享受兵役免稅,又沒有兒子的貧困家庭準備的。而後面那個規定,顯然是想到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典故。所謂特別徵兵時期。肯定是帝國常備軍團都打光了,必須動用預備役之時。不過真到了兩百多萬的常備軍團都打光的時候,征一堆女兵來幹嘛?去戰場上搔首弄姿迷惑敵人?

    當然,女兵徵兵處自設立以來。還從沒有遇到過特別徵兵時期。女子當兵還真有點聳人聽聞,即使五百年過去了,應徵的女子還是非常少。更何況,女子入伍的規定比男子入伍的還要苛刻,檢查期也更長,即使入伍了女兵也不能擔任正面戰場的衝鋒陷陣,只能在後勤部門做一些細緻類的工作。而因為風俗的關係,入伍退役的女兵一般都到了「老姑娘」的年紀,出嫁很不方便,所以五百年來,帝**中常備女兵建制,但人數卻是寥寥。據說在聖祖時期曾有過一萬兩千人的紅粉軍團,後來逐年遞減,現在這個軍團還存不存在還兩說。

    反正沈雲在徵兵處待了一天,那女兵徵兵處還是沒開張。

    領完軍服被褥,沈雲和方謄帶著方仲、方人胥直接去城外的臨時軍營。這軍營是淮南府乙等軍團設立的,每年春秋徵兵,淮南府乙等軍團都會派第一軍團第一師的一部前來協助,包括新兵的集訓等等。

    沈雲還是沒能進到軍營裡一窺究竟,在離軍營還有三里左右時,軍營就派了軍人立下「生死門」。

    「生死門」,是由十八個手持長戟戰刀隊伍組成的門形軍陣。所有送親人入伍的,到了這裡就不能再往前了,應徵者必須自己進去,然後馬上剃髮穿上軍服,開始集訓。

    所謂「一入此門受君恩,生死福禍各由天。」入了「生死門」,就算是大漢帝國的軍人,一切都與父母無關,而是將整個人都交給了皇帝,是生是死就看天意了。

    「生死門」前,無數父母淚灑當場,老父倔強無語,老母卻是抱著兒子不撒手。還有些已經結婚的小媳婦挺著肚子,或是抱著襁褓中的孩子。拉著小丈夫的手,不停哭訴。等哭夠了,這些至親之人又會從懷裡掏出各式各樣的護身符,佩戴在兒子(丈夫)的身上,同時邊哭邊說著祝福的話語,那場面讓沈雲都感覺有點酸酸的。

    方人胥似乎想到了什麼,也是一片默然。反倒是方仲。看著那片由刀劍組成的軍陣很是興奮,激動地對方謄和沈雲說:「三哥,淵讓兄,小弟這就參軍了!你們回轉吧!」

    方謄凝重地朝方仲一點頭,從懷裡也拿出一塊玉珮,交給他。說道:「這是父親讓我交給小弟的,一入此門,當思忠君報國,家中之事你無須操心掛懷!爭取早日沙場建功,光耀門楣!」

    「嗯,放心吧!我一定會當上將軍的,我還要封侯呢!」方仲隨手拿過。看了一下,高興地對沈雲笑著說,「淵讓兄,到時候你可別羨慕哦!」

    沈雲心頭的沉重被一掃而空,笑罵道:「滾你的吧,等你封侯,我都要封公了,到時你還要向我行禮呢!」

    「哈哈。行。小弟等著那一天!」說完方仲擺擺手,提著裝有軍服被褥的行李,大踏步的朝軍營走去。

    而方人胥在深吸了幾口氣之後,也恢復了心情,朝沈雲和方謄抱拳道:「人胥在這裡與兩位兄長告別了!」

    方謄也抱拳道:「嗯,小弟在營中,還望兄弟多多照顧!」

    「滕宇兄放心。只要我在,人胥定然保得永殤周全!」方人胥鄭重道,說完又轉頭對沈雲說,「淵讓兄。我交給你的書信,若有機會,還請轉交給家師,就說人胥生為漢人,既已適齡,當先報君國之恩,待人胥退伍,必定去她面前盡孝!」

    沈雲笑著也從懷裡拿出一塊繡著「勇武」兩個字的頭巾,遞過去道:「人胥放心,這次我跟滕宇回帝都,會專程去趟臨穎看望尊師的。這是我前日在城裡榮寶齋買的,據說挺靈驗,你帶著圖個吉利!」

    方人胥哽咽了一下,眼眶頓時有些紅。這種東西,叫做「護帶」,一般是由至親之人才會送上,沙場刀劍無眼,有這麼個東西至少能給個心理安慰。

    方人胥也是倔強,不肯讓感動外露,硬撐著拱手道:「就此別過,後會有期!」

    「後會有期!」

    三人同時抱拳,後退一步,行了一個全鞠躬的大揖禮!這是周禮中的拜別禮,充滿了對遠行摯友的深切祝福和祈禱。

    對於此趟送方仲和方人胥入伍,沈雲充滿了感觸,「生死門」前雖然淒淒切切,讓人有些傷感,但充斥在沈雲耳邊的都是:

    「吾兒此去,定要忠君報國,沙場建功!」

    ……

    「郎君此去乃光耀門楣之舉,不要擔憂家裡,妾身會照顧好雙親,只盼郎君能切記君恩似海,國恩深重,他日沙場征戰,定要奮勇向前。若能凱旋還鄉,莫忘妾身在家中苦盼郎君歸期!」

    ……

    「自古行軍乃至陽之舉,吾兒則能行女兒嬌弱態?且去,不拚個萬戶侯回來,看為父不打斷你的腿!」

    ……

    「既得白首,何顧萬千?妾身已能執子之手,此生無憾。但願上蒼庇佑,陛下英明,郎君能忠君報國,讓胡虜不敢南顧,讓敵人望風而逃!」

    ……

    殷殷切切的話語裡,幾乎句句不少「忠君報國」四個字,可見這四個字已經深入了漢人百姓的心底。而這些漢家父母、漢家妻女的剛烈也讓沈雲歎服。動不動就喊打喊殺的家庭教育,可以想像,這些士兵上了戰場會何等勇猛!

    當然,這些話也就像是一種儀式,每個送兒子、丈夫入伍的家人都會說一遍,可這些話不也從側面反映了此時漢人的烈烈武風嗎?

    ※※※※※※※※※※※※※※※※※※※

    馬車還在徐徐向前走,帶著沈雲和方謄的思緒往更遠處飄蕩。

    「來,預祝他們順利!」沈雲率先舉杯。

    方謄也隨即舉杯道:「嗯,祝他們順利!」

    ……

    走直道,從淮南出發往北,經碭山郡,後轉西北,走上往開封的直道,然後抵達亳州,接著轉西,直抵許昌。從許昌到臨穎可以走郡道,不過兩個時辰。

    抵達許昌的當天已經是三月十五日傍晚,這一路上沈雲和方謄故意放慢步子,所以走的很是愜意。去臨穎又不急,所以兩人打算在許昌住一晚。

    跟以往一樣,將鄢氏車行的雲燕車停在城東的驛站外,方謄就去辦入住。許昌是個大城,驛站也有十個之多,五個分佈在城中,五個分佈在城外。

    一夜無話,第二天起來,沈雲和方謄卻發現整個許昌城似乎陷入了某種莫名的躁動中。(。)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