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宋桃源

第三卷 007 契丹漢軍 文 / 白翼龍

    007契丹漢軍

    契丹人的進攻再次被打退了,可惱的是到現在為止,騎兵稀里糊塗的折了近萬人馬,換上步兵又徒勞無功的折了五六千人,一萬五六條人命下來,換來的居然是連威虜軍的影子都沒看到一個,更別說傷著誰了。這種巨大的落差讓契丹中軍帳中的皇帝耶律隆緒惱火異常,蕭太后唏噓不已,韓德讓眉頭緊鎖。前來聽令的諸將噤若寒蟬,不敢有絲毫異動,唯恐一不小心被大丞相揪出來當了替罪羊背了黑鍋,落個慘淡收場。

    從第二拔進攻被打退到現在,商量了兩個時辰,天都黑了,卻依舊沒能拿出任何一個能讓人放心的方案出來。契丹人習慣的攻城法門,在遂城這個原本只應該有眼前城池三分之一大小的硬殼面前沒有絲毫希望。辛苦籌劃了近一年,為了瞞過宋國所有人的眼睛,不惜動用十萬漢軍來做幌子,隱忍到今天發作起來時,本以為小小遂城必然會像之前那些軍寨一樣會在契丹鐵騎之下被踏的粉碎,可沒想到,如此機密快捷的行動居然還是被楊延昭死死的抵擋了下來。如今,軍心士氣已然一落千丈,如果不能盡快拿出點看得過眼的成績出來,恐怕這場戰最後難免會變成一個笑話。

    契丹騎兵出戰,向來沒有攜帶糧草的習慣,這樣才能保證來去如風行動自如,可連破了十餘座軍寨,所掠來的那些糧草食物連三天都撐不下去,如果不能在三天之內攻破遂城,拿下那座據說囤積了三關十餘萬將士糧餉的大倉,恐怕連這十萬大軍的軍心都很難駕馭,更別提什麼挾大勝之餘威一掃諸頑,盡收各帳軍權於王室,革除舊弊,實行新政等等富國強民,一統天下的大計了。

    有位將軍推算了一下,距離遂城最近的兩處宋軍,如果接報趕來,最少也得在三天以後,步兵的速度這已經是極限。也就是說,他們還有三天時間來攻打,否則極有可能會被宋軍前後夾擊,關門打狗。但韓德讓表示關於此節大可不必擔心,因為早在中路進攻之前,負責分散力量互相掩護的其餘幾路兵馬也已經同時向東西兩路的高陽關和雁門關發動了進攻。連同中間進攻遂城這一路,三路大軍齊頭並進,無論哪一路先行攻破,都可以將這種僵持的局面打破。三路大軍遙相呼應,不分主次,哪一路先打下來,就以哪一路為主。這種全線進攻之下,以宋軍的習慣,斷然不會有人會出兵來救遂城的。

    只是讓韓德讓沒想到的是,原本只應該有方圓五里的遂城,在楊延昭這幾年的不斷折騰之下,居然加固到了如此讓人不可思議的地步。要命的是,楊延昭在遂城弄的動靜這麼大,契丹國上下居然沒有聽到絲毫消息。原以為十萬大軍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踏破遂城,從此穿過一馬平川的攻入宋境,可直到兵臨城下才赫然發現,小小的遂城居然已經將唯一通往宋境的道路死死堵住了,而巧妙的依據城池附近地勢修建的這座堡壘,已經將原本還可以勉強繞城通行的幾條小道完全吞併,眼前唯有攻破遂城才有可能進入宋境。這讓原本信誓旦旦,就算一時半會打不下遂城還可以繞城而過,再回過頭來四面攻打,很容易就能將這個彈丸之地拿下的韓德讓多少有些意外。展現在眼前的遂城,就像把四面城牆盡數拆開擺到了正面,如此一來,宋軍根本就不用顧忌四面圍城的窘態,只需要在這個長達十里的戰線上牢牢守住就行了。而城前那條原本緊貼著城牆根的護城河,居然也不知何時被改到了幾十丈之外去了,搞的如今什麼戰法都有些勉強。射程本就不怎麼厲害的小型攻城車停在護城河的這一面,根本就無法將石頭扔上高出了原本城牆幾乎兩倍的城頭。而步兵也好,騎兵也罷,在城牆下那片看著挺平坦的牆根下,只能挨砸,毫無還手之力。兩場仗,一萬多條人命下來,終於讓契丹所有人都意識到了一個事實,這個小小的遂城,所有的準備,全都是針對契丹騎兵設計的,每一個細節,都準確無誤的打在了要害上。

    商量來商量去,大家都覺得面對遂城這種近乎於妖孽的城池,唯有採用漢軍由來以久的傳統強攻之法,就是量身打造攻城器械,然後用人命硬填了。否則,以機動能力和拚殺見長的騎兵在這個硬烏龜殼面前只能幹看。今天小試兩次,已經送上一萬多條人命了。十萬大軍,這麼個折騰法,恐怕要不了三五天就全得折到這裡,最後還連人家的面也看不到,這也太憋屈了。

    厚厚的雲層在醞釀了好幾天之後總算有了動靜,入夜之後,細濛濛的雪花開始隨著逐漸變小的北風飄落,逐漸的越來越大,最後終於變成了鵝毛大雪。

    一同在甕城的軍營中取休息的高文舉很疑惑的向楊延昭請教了一下白天的兩場屠殺。他雖然是第一次看到攻城這種戰鬥,可並不代表他對這種事沒印象,今天契丹人的表現實在讓人不敢相信,但他不用千里望也能看清楚契丹士兵絕非表現出來的那般無能,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遂城這種戰法正好克制了契丹人所有的長處。他對這個非常好奇,免不了要討教幾句了。

    楊延昭笑著問他,有沒有發現遂城的城牆和護城河之類的這些設施與別的城池有何不同?高文舉還真沒留意這個,他的印象中,城池的建造形態各異才是正理,依據地形,將防禦的功能增強到最大是題中應有之意。聽了楊延昭的解釋才知道,原來這年頭修建城池,都有個標準和規矩,多少人的城修多高多寬多厚的牆都是有硬規定的,絕對不能違制,否則主官就會被扣上個圖謀不軌的罪名。這就是為何那麼多官員每隔幾年都要削尖了腦袋讓自己治下的地盤升格成望縣望郡的原因,升格之後官聲好進步是一個好處,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借這個機會堂而皇之的擴建城池,至於擴建城池是為了增強安全感還是為了藉機斂財就見仁見智了。

    補了一課的高文舉自然要問一下為什麼小小的遂城居然能將城池擴建的如此恐怖了?這麼干就不怕招來非議麼?楊延昭很神秘的笑了笑,反問他,你看這城池的規模,像是一兩年就能建成的麼?高文舉稍稍一想便恍然大悟,如此看來,這座城池肯定是上面點了頭的,搞不好還有可能就是那個被契丹人差點活捉了的太宗陛下自己的意思呢。難怪楊延昭會被派到這裡來看糧倉了,楊家父子與契丹人交手最有心得,讓他們在前線把守,難免會與契丹人磕磕碰碰,放在這裡悶上一陣子,如果契丹人不來就算了,契丹人果然來襲時,一下就看到露出獠牙的威虜軍的威風了。

    高文舉想了一會,低聲問道:「設計這座城的,是楊太尉吧?」

    楊延昭面色一怔,露出一個很自豪的表情:「高大人果然聰明絕頂。一眼就看到了根子上。當年,先帝首度北伐失利,南歸之時,便在此地差點被契丹人追上,若非先父護駕,恐怕難逃契丹人的毒手。後來他一路南歸,僅用了八天就回到了京城,雖說安然揀回了性命,可同時也發現了一個致命的問題,遂城一過,大宋境內居然再無任何屏障可依。而遂城城小牆敗,若契丹人果然來攻打,便是一時半會攻不下,卻也大可繞道而行。先帝憂心於此,便問計於先父,後來便有了此城。遂城如今這個規模,乃是前後五任主官合力修建的。先帝大去之前,令延昭率威虜軍退回遂城,一是為了向契丹人示好,好換取邊境安定,為大宋贏得點時間。二來,先帝也很清楚,此處是抵擋契丹進攻的關鍵所在,也唯有延昭把守時才能發揮最大效用。」說到這裡,輕輕的搖了搖頭道:「只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能想到這一層,今日那潘寧的嘴臉高大人也看到了,大人可知為何潘寧惱怒末將遣散了那兩千士兵嗎?」

    高文舉這幾個月來常常聽到趙元佐聊起關於宋軍各軍中的種種齷齪,看到楊延昭一臉苦楚,心裡一驚,想了想,還是決定坦率一些:「他是想斷了威虜軍東山再起的機會?」

    楊延昭很難得的展齒一笑,這是一個發自內心的笑容,那兩千士兵,正是他給威虜軍留下的火種。有了這兩千退伍老兵,就算威虜軍這次全軍覆沒了,也還有個重頭再來的機會。這也是當年從父親陳家谷兵敗之後,他與孟良等人重建威虜軍時從父親的手段中學來的。被高文舉說中,他絲毫不意外,對於這個年輕人,他是打心眼裡喜歡。能文能武,有膽有識,最難得的是要緊關頭肯與他並肩作戰,沒有丟下袍澤逃跑,能有這份情誼,不管立場如何,都是個可以放心的漢子。

    高文舉摸著下巴,自顧自的思索了一會,小聲道:「如此看來,楊將軍是覺得,威虜軍一定會被拋棄,不會有求援的了?不過看眼下這情況,契丹那十萬騎兵就算再添上幾次油,也不過是白白犧牲,徒勞無功而已,根本就對遂城形成不了任何威脅嘛。將軍為何如此悲觀呢?」

    楊延昭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一臉嚴肅道:「契丹騎兵並不難對付,在堅牆壁壘前,再好的戰馬,再遠的弓弩也是枉然。只是,契丹並非只有騎兵,他們還有漢軍。而漢軍雖然行軍緩慢,卻是攻城的能手。騎兵衝鋒是為了突襲,突襲失敗,自然就要換善於攻城的上來了。那時,才是真正考驗遂城的時候。」說到這裡,他輕輕歎了一聲道:「能打敗漢人的,永遠只有漢人。」

    高文舉深以為然。接下來的兩天,契丹人果然毫無動靜,彷彿是因為大雪的緣故才沒有進攻,但楊延昭和高文舉心裡都很清楚,契丹人這是鐵了心要用漢軍來攻城了。

    果然,到了第三天,臘月初十一早,城頭來報,契丹軍後陣中又出現了一大隊人馬,如今正在陣前組裝什麼機械,看樣子應該都是很大個的攻城器械。

    契丹漢軍,終於到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