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008 耶律隆慶 文 / 白翼龍
008耶律隆慶
率領漢軍三萬精銳趕到遂城大營幫場子的,不是別人,是蕭太后的另一個兒子。
梁王耶律隆慶,字燕隱,小名普賢奴。三十歲,契丹景宗和蕭太后的次子,契丹當今皇帝胞弟,南京(幽州)留守,南院漢軍統領。從小接受正統的漢家儒學教育,潛意識裡早就把自己當成了漢人。雖然骨子裡繼承了契丹人的那種好勇鬥狠的凶性,但多年的貴族教育使他越來越懂得收斂自己的情緒。
耶律隆慶生平最佩服和尊敬的人,一個是母后蕭綽,另一個就是已故南院大王耶律休哥。前者是他的生母,給了他生命。後者是他的老師,教給了他為人處世之道。從十歲起就懂得雙拳難敵四手的耶律隆慶拜在耶律休哥門下耳聞目睹許多年,早已對官場中的是是非非瞭然於胸,但礙於身份,卻不得不硬著頭皮做一些自己根本不願意去做的事情。
參與這次母后與皇兄他們籌劃的南征,並非他的本意,實在是身份所限,不得不來。早在半年前,恩師耶律休哥身體每況愈下的時候,自己曾經與恩師就這個問題進行過一次長談。恩師告訴他,就算是契丹再強大上兩倍,南面的宋國再孱弱兩倍的情況下,契丹南征依然會無果而終。他詢問原因,那位睿智的老人告訴他,漢人是絕對不會被外人打敗的,他們受到的打擊越大,團結的就越緊湊。只有等待他們自己先鬧將起來,搞的民不聊生的時候,別的民族才會有那麼一點點機會入主中原,不過這個民族卻絕對不會是現階段的契丹。
耶律隆慶問恩師,這個道理母后他們不知道嗎?耶律休哥笑著說,連我這種不思進取的人都能看出端倪,他們能不清楚嗎?耶律隆慶又問,那他們既然明白這個道理,又為何要籌備如此大的軍事行動呢?耶律休哥笑而不答。過了許久,耶律隆慶再去探望恩師時,再度提起了這個話題,或許是由於耶律隆慶那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性子,又或許耶律何哥知道自己大限已近,把這點見識帶進棺材不免可惜,便將前因後果向他講了一遍,並且不輕不重的提點了愛徒幾句。
耶律休哥告訴自己的得意弟子,契丹在崛起起初,設立了八王共立的斡魯朵大帳,每個斡魯朵大王都有著平等於皇帝的權利,他們便像是中原春秋時候的諸侯。在皇族受到威脅的時候便會發兵勤王,而平時則下馬放牧。這種機制在立國之初的確為皇權起到了極大的輔助作用。可是契丹國在吞下了石敬塘送上的燕雲十六州之後,一切都變的不同了。接觸了中原文化,有先見之明的高明人士都覺得這種中原生活更適合國家統一和發展。但是很不幸的是,想要照搬這一套的幾位皇帝都先後被那些早就享受慣了與皇權平等的斡魯朵大王們的反擊,期間幾度廢立,殺的血流成河,差點把好好的一座江山就此葬送了。結果在幾代人的努力之下,最後就形成了現在這種一國兩制的南院北院制度。
南北院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契丹國內兩種截然不同的執政理念的衝突,表現上看,這種妥協的辦法使國內的各股力量暫時得到了平衡,但同時這種妥協也制約了契丹向一個大國強國的發展趨勢。這種情況下,先帝駕崩之後太后採取了韓德讓等漢臣的策略,開科取士,取消奴隸制度,提高漢人地位等種種手段,使得契丹國全國迅速的擰成了一股繩,國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讓斡魯朵那些大王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漢化,習慣漢化,最終完成漢化。這是好事,也是解決斡魯朵制度與皇權統一制度衝突最妥善的方法。
本來按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再過上五六十年,經過一兩代人的努力,契丹必將完全實現權力集中,從而邁入更輝煌的時代。如果南面的大宋再這麼不思進取,過上五六十年,契丹取代大宋的可能也不是沒有,但絕對不能完成靠著戰爭。如果契丹依舊沒能完成這種轉變,那麼取代宋國統治中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搞的不好,連燕雲十六州的漢人們最終也將倒向更適合漢人生存發展的宋國。
可惜,正如同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出現一些有著遠大目光的高人一樣,每隔一段時間,總是會有一些為了眼前利益而枉顧大局的鼠目寸光之輩出現。今年早些的八王逼宮便是明證。那些手中掌握著各自獨立的斡魯朵王爺們,認為這種漢法統治終將會使自己的權利旁落,居然聯合起來向太后施壓。雖然最後的結果是以國號改回契丹向他們來表示絕不會改變立國初衷,但這種動輒威脅皇權的行徑無疑使的太后和韓大人產生了危機感。於是,便有了這次南征。
綜合抽調兵力的情況稍一分析,耶律隆慶再蠢也明白了這是韓德讓和母后他們聯手用宋國的大誘餌設了一個借刀殺人之局。通過這次南征,既要達到掠奪財富的目的,又要實現削弱各部兵力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很聰明的聽從了恩師臨終前的吩咐,對此事絕不插手,能不沾盡量不沾,反正二十萬大軍差不多都是從八位斡魯朵大王手下調來的精銳騎兵。打贏了做為距離宋境最近的他興許也有一碗殘羹剩湯享用,打輸了的話折的也是八位大王的人馬。回頭母后再要收歸權力的時候,那些手上沒了兵力的大王們也就只能像沒牙的老虎一樣俯首貼耳的乖乖聽話,否則等待他們的就只有一條不歸路。
明白這其中貓膩的耶律隆慶儘管帳下有著不下十萬精銳的漢軍,但他在被要求配合契丹騎兵做一些掩人耳目的假動作時依然一點怨言也沒有,很樂意的先是將大軍擺出陣勢來,安營紮寨之後再等著騎兵們將自己的步兵逐一換下。打吧,打的越亂越好,反正不關我的事。我就在幽州城裡做我的逍遙王爺也就是了。
抱著坐山觀虎鬥冷眼旁觀的耶律隆慶在目送著契丹騎兵風捲殘雲的衝入宋境,還沒來得及高興,就接到了調令,命令他發兵三萬,一定要在三天之內把遂城拿下。骨子裡早已把自己當成漢人的耶律隆慶很不情願讓自己手下的士兵們為這種毫無意義的戰爭去送死。恩師說的對,在遇到侵略時,保境安民是軍人的天職,就算是亡命沙場,馬革裹屍也是天經地義的事,皺一皺眉頭都不是好漢。為了實現一些並不現實的空虛目標,在陰謀詭計中莫名其妙的去送死,是毫無意義的事情。可是很不幸,別人都可以推辭,唯獨身為皇帝胞弟的他卻無法推辭。直到這時候,他才明白恩師當時為何不願意向他明言這其中的陰謀詭計了。的確,如果他並不知道這其中的種種根源,那麼於公於私,在這種大戰面前,都少不了他的身影,若是母后真的從頭到尾都不用他的漢軍,或許他還會心生怨念,認為這是輕視他帳下漢軍的不公正待遇。但當他得知這次聲勢浩大的南征不過是個借刀殺人之局之後,便恨不得馬上帶了自己這點人馬離的遠遠的。可惜呀,雖然母后有借宋軍之手削弱契丹諸王兵力的意思,可一萬多人不聲不響的打了水漂還是讓人覺得有些無法接受。沒奈何,出兵吧。
耶律隆慶是個聰明人,聰明的他很早就明白了,當一件事情不得不去做時,最好的辦法就是第一時間去做,並且盡量的把他做好,否則要達到同樣的效果不但要付出極大的努力,而且還極有可能出力不討好。因此,在一接到命令的時候,他馬上就調動了帳下最精銳的三萬士兵,攜帶了最強悍的攻城器械,晝夜兼程,尋常情況下一百多里至少要三四天才能趕到,但他的人馬在接到調令到彙集在遂城大營前僅僅只花了兩天。這讓身為皇帝的哥哥耶律隆緒大受鼓舞,連呼還是自家兄弟貼心。耶律隆慶其實很清楚,只要一轉身的功夫,這個哥哥就恨不得連皮帶毛將自己一口吞了,若非自己母后一心一意護著自己,誰知道這個王爺還當不當得安穩呢。話說回來,要不是有母后在,這個廢物哥哥給自己提鞋都不配,除了會在自家人面前咋咋呼呼之外屁本事都沒有,要是沒有母后人前人後拼了老命的扶持著,他這個皇帝恐怕早就當到頭了。雖然一肚子怨氣,但他還是依足了禮數說了些場面話,給足了母后面子。
臘月十一,天色一亮,耶律隆慶就命令自己的士兵在大雪中列陣出擊。他很清楚自己現在的位置,如果沒有他這個皇帝的弟弟赤胳上陣,難免會讓那些各路諸侯的兵馬心中起疑。同時,他也要向那些目空一切的契丹騎兵們證實一下,漢軍絕非他們想像中的那麼無能,那些契丹騎兵們能做的到事,我們漢軍一樣能做到!契丹騎兵做不到的,我們漢軍照樣能做到!
站在點將台上,望著在紛飛的大雪中忙忙碌碌組裝攻城器械的士兵,耶律隆慶心中沒來由的一陣鬱悶,憑什麼老實人就得聽人擺佈?憑什麼所有髒活累活拚命的話都由我來做,而風光口采都由那個窩囊廢來享受?就因為他是老大嗎?這不公平!
「王爺!」一個校尉踩著並不怎麼厚的積雪匆匆面來:「諸事已備,請王爺下令!」
回頭望了一眼中軍帳裡與母后和大丞相笑指江山的皇兄,耶律隆慶恨恨攥緊了拳頭,呸!一個三十好幾了還要叼著老娘奶頭的廢物!等著看母后百年之後你還有多風光?!轉過頭來,面沉如水的耶律隆慶揚起右手,朗聲道:「弟兄們!」
「有!」驚天動地的齊聲回應,將遠在半里之後的大營中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過來。
耶律隆慶看也不看就能想像那些烏合之眾的吃驚,接著道:「讓那些只會在馬背上耍刀花的廢物看看我們漢軍的實力!」大手一揚:「攻城!」
中軍帳裡,蕭太后看著那個被漢軍將士愛戴有加的次子意氣風發,面色平靜,眼中流光飛舞,不知是喜是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