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第308 監軍制度(下) 文 / 傅戍己
當然,這裡所謂三種監軍模式,也是籠統、勉強劃分的。其實,每個朝代的監軍政策二絕不會純粹是三種簡單模式之一。
譬如漢世,漢世的監軍系統亦是非常複雜的。
比如,大軍出行所需的糧草調給、軍械箭矢弩弓,歸維陽皇宮內的宦官負責,但是地方太守亦可私自自募一定數量的軍糧、器械。即是說。漢帝國武將行軍作戰,若欲朝廷調運糧草,配器械,必須經過張讓、趙忠這般宦官的仔細審核,而後方能轉運調配;若是武將作戰無須朝廷調送糧草,當地郡縣倉庫就能滿足大軍軍需供給,則只須由當地太守、州刺史審核,然後報備給朝廷三公府即可。
征伐西羌時,無論是段頰還是張溫都免不了與宦官交接。便是因為漢世的這種宦官掌握糧草供給的制度。段頰是十年墓戰。不得不仰仗朝廷供給;張溫征伐西羌時,涼州糜爛,關中大災,更是不能自給。
又比如,漢帝國地方郡縣叛亂,亦多是由郡太守、州刺史合擊。譬如長沙太守孫堅、武陵太守曹寅、荊州刺史王巔共破長沙諸郡賊寇。
這其中,太守、州刺史分別監督本州本郡兵卒軍將,繼而州刺史與太守又彼此互相監督,州刺史有權。郡太守官秩高,是以雙方皆可上訴朝廷。
鑒於漢世尚未明確軍政分離政策。一郡太守、一州刺史,皆可直接掌管當地郡縣政事武事。這樣的監軍。又有點武官監軍和文官監軍合體之勢。
劉呆征伐西羌,駐兵安定時。當地既有安定太守制約,又有長史趙歧監督。這便屬於非正規定式的監軍。
漢世的監軍制度自然缺陷極大。可以說,之所以董卓才入維一年。關東便立刻形成各路軍閥對持局面。便是因為這種糟糕的監軍制度;可以令郡太守、州刺史輕易掌握大量軍權民政,進而割裂一方。
當然,這亦是因為四百年大漢之前,中國尚是類如中世紀歐洲的天子之位虛高而無實權,諸侯各治一方的制度。漢世雖然捨棄天子封建諸侯制度,但是限制於歷史眼界,他的改革之路並不能走的太遠。正如後世限制於歷史眼界,世界也是只能徘徊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等等,並不能真正預測兩千年後的人類社會。
正所謂:一切歷史皆是當代史;一切當代史皆是歷史片斷。
監軍制度經過兩千年展後,其優勢讓人不能廢棄,但是各種監軍制度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不能完全規避。
武官監軍。這是一種朝廷特別時期,低成本制約率兵主將的手段。然而武官同出一系,一旦家人折服家人,或者兩武官相互勾結,則兩位武官統軍,與一位武官統軍無甚區別。所謂的制約、控制,更是一個笑話。
這類監軍可謂效果最差。雖然歷史各個朝代都有武將監軍事例,但是這些武將監軍舉措多是便宜之計,而非長遠之策。
文官監軍。這是朝廷內部中的文武平衡、以及大臣與皇帝之間權力平衡手段之一。
這類監軍最容易出現兩種情況。
一,文官、武官因雙方的戰略目標不同導致引起內鬥。武官手中有兵權,文官手中有上命、軍需後備,由于歸屬兩個系統,誰也不能強行屈服誰。這種內鬥最終的結局是。因為文臣武將兩人不和,互相扯對方後腿,爭權奪利,甚至為證明對方戰略錯誤,特意製造敗仗。亂世之間,這種內鬥,甚至還能演變成逾制誅殺的惡**件,比如說後世爭議紛紛的明末袁崇煥誅殺毛文龍之事等等。
二,文官重心在京都,身負朝政爭鬥使命,將軍事行為視作朝廷內部政治爭鬥的一環。文官利用制度,執掌軍伍兵權,但是其卻又可憑借手中大軍,反過來對抗政敵,甚至對抗皇帝。這種完全將軍事政治化的行為,最終結局更是可想而知。此種事例,歷朝皆有,兩宋最多!
太監監軍,或說宦官監軍。這是皇帝本人與朝廷文官、武官的相互制衡手段。
究其原因,乃是所謂宦官監軍。便是代表著皇帝越過文臣武將,親自掌握軍權。縱觀歷朝閹黨手握兵權時。多數閹黨軍權其實屬於皇帝私人。宦官監軍,實質等同皇帝越過國家制度,任用私人監軍。
皇權強盛時。宦官權力雖然水漲船高,但是卻為皇帝本人壓制。亦即是說,宦官性質不過是皇帝爪牙獵犬,一旦皇帝皇權強盛,總攬朝政,那麼宦官就沒有必要再握有大量兵權。每當宦官監軍時,必定是皇權走向衰弱時,皇帝為維護統治,不得不啟用自己身邊親信宦官。
宦官監軍,可以說極其依賴皇權,隨著皇權強弱波折,最容易出現兩種情況。
一,皇權弱,文官強。武官弱,宦官一旦掌軍,立時與文官引權力矛盾。宦官背後有皇帝撐腰。文官背後有整個文官集團,雙方圍繞誰主導國家政治走向,展開激烈鬥爭。
江類內爭幕象事件便是。女官斥責閹崇誤國,宦官斥責必口入言丹能。皇帝為從文官集團手裡奪權,不得不全力任用身邊親信太監,於是便間接培養出權傾天下的宦官,歷史赫赫有名的閹逆,無一不是如此出現。由於彼此矛盾不可調和,文官和宦官的爭鬥衝突,甚至往往間接引起大臣與皇帝對立,干擾國家軍政、國政的正常運轉。此種事例。歷朝皆有,明末最多。
二,皇權弱,文官弱,武官強。宦官一旦掌軍,立時與掌握兵權的武將引矛盾。這等時間,皇權、文官、宦官連勢一體,全力壓制武將。但是不甘軍權落空的武將往往會絕地反擊,用鐵拳擊碎一切勢力。這類監軍,是歷代最悲哀的監軍。此種事例,多出末世,唐末最多!
歷朝因為監軍不當,引出來悲劇。都夾雜著無數鮮血,輕至一軍敗亡,重至一國覆滅,不能不令人感是
監軍可能引悲劇,然而,若不監軍,那麼連引悲劇的機會也沒有。不是軍隊叛變,便是被人輕易剿滅。
為何要有監軍?那便是自古既是良將又是國家忠臣的人數極少。不得已,遂起用有才能的大將!轉而任用國家忠臣制約善戰的大將,使得軍隊屬於國家。這就是監軍的最本質最基本的任務。
後世共和、和諧年間所謂黨指揮槍,亦是這種思維!
隨著歷史長河向前流淌,無數精英達人不斷探討新型、完美的監軍制度,但是他們無一不是以失敗告終。
共和革命之後,太祖基於歷史各種監軍缺陷,結合蘇聯政治委員制度。改良出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式監軍制度後世軍伍施行的政委制度。
眾所周知,太祖因為某種原因,通讀歷史時,最重視李自成傳、朱溫傳等等。觀乎大祖行事,再精研李自成、朱溫經歷,處處可見太祖對李自成、朱溫成敗的深度反思。
譬如井網山革命根據地。譬如開闢陝北大本營,與昔日李自成歷次統率孤軍,卻屢屢大翻盤,破敗明軍。又是何其相似。譬如太祖一力倡導的長猛的上,與朱溫故上司黃巢的萬里長征南上,又是何其相似。越瞭解朱溫、李自成種種行為。越瞭解太祖的戰略佈局;越瞭解朱溫、李自成的失敗處,越瞭解太祖對兩人反思。
太祖入北京後,曾感慨道:不可學李自成。這並非一句玩笑話而是太祖自內心的感慨。正是太祖時時方刻以李自成為警戒,大勝蔣介石時,依然不忘背後虎視眈眈的蘇聯,這才沒有似李自成那般,一番辛苦,卻落得被別人摘桃子的下場。正是後世太祖憑借卓越的戰略目光,以及相對先進的政委制度,才能在中國衰世時一匡天下,三戰定國。不曾令中國淪落成三哥那樣的杯具。
後世由太祖開闢的政委制度,特色有三。
一,雙長制,而且其最最重要的核心便是:政委對軍事行動擁有最後的決定權。一句話說,是政委掌握軍隊,而不是具體作戰將領控制軍隊。
二,分軍為二,合二為一。將全軍分為政委和軍事兩部分,兩者雖同屬軍伍,但是各自體系分明。官職晉陞,亦絕不會混淆。然而全軍作戰時,雙方卻又是混為一體。職責上交互不離。一句說,政委和軍事編制,似分似不分,其實已分。
三,支部建到連上。在蔣介石歷次圍剿中,太祖為保證軍隊戰而不潰。提出兩個重要概念:一,軍隊黨員和非黨員要改編為雙方各為一半。即平均兩人之中,必須有一個黨員;二,設置軍委、團委、營委、連支部四級,而且連有支部,班有組,從基層抓住士兵之心。
正是這樣的政委制度,太祖才能夠在艱難困境中支撐下來,更能在抗戰以後,以泰山壓頂之勢。橫掃大陸。
劉梟後世為軍中政委,對於後世政委制度自是異常瞭解。類如以前初建的文工團等等,都是劉皋在為他如今複製政委制度鋪路。羊竟劉皋地位與後世太祖面臨的困境不同。作為一個以漢帝國宗室自居,又掌控并州八郡的劉皋,不必轉戰天下,亦不用擔心大軍時時有擊潰的危險,所以這制度改革,劉呆也傾向於一點一滴的改革,不用太急。
而且,政委制度看似色彩鮮明。其實中心思想亦是融合中國古代監軍制度。
譬如雙長制,漢世亦有一軍雙將,一將作戰,一將負責大局調度。
譬如分軍為二,宋世亦有過這種政策,單設一部門,專門服務於監軍調度大軍。
譬如支部建到連上,明世亦有過這種政策,衛兵治所分佈天下。
當然,歷史上那些原型,都比不過政委制度目的明確、責任分明。
更重要的是,劉最更是深知政委制度雖然優越,但其並不是靈丹妙藥。可治天下一切病。
熟讀歷史典籍的劉呆,深深知道歷朝初期監軍制度,皆是相對完善。但是中後期卻一無例外的潰從二初期的完美,並不能保證長久有心
後世和諧年間,劉最晉職政委前後,亦瞭解到後世軍中,有些許人。已經開始抨擊政委制度,斥責政委制度的弊端。縱然這些抨擊,屬於極少數人的議論,而且他們的言論。也不怎麼能服人,更不能影響國家軍事制度大局,但是劉最卻深知防微杜漸道理。
從此細微處來看。並暴亦不敢肯定,歷經八十年考驗的政委制度。能否經得起三百年乃至八百年、兩千年的考驗!
然而不論如何說,歷朝監軍制度隱患瀝瀝在目,而政委制度的隱患就劉皋穿越時的和諧年間來說,還在可接受範圍。以劉呆的目光來看。政委制度還是遠遠優於其他各類監軍制度拜
瘸子裡挑將軍,既然尋找不到完美的監軍制度,劉呆還是願意複製後世由太祖一力創建的政委制度。
護軍將軍,護軍中尉,護軍都尉。劉皋目前的監軍制度改革,用後世政委制度比較的話,不過剛剛設置軍委、師政委、團政委,遠遠沒有達到後世「支部建到連上」的標準,亦不曾設置什麼指導員、教導員。
不過團設監軍,這水準已經達到,民國年間赫赫有名鐵軍葉挺將軍建軍標準。
而且,太祖提出的「支部建到連上」也不是一步到位的。
路要一步步的走,這是劉皋的態度!
總的來說,劉呆便是利用漢世的這個護軍系統,裝入後世政委體系。後世政委核心是黨,是忠誠於黨。如今,劉呆營建護軍系統,核心稍稍改變,改核心為劉最,使得軍隊忠於劉皋,忠於未來的大漢天子。忠於未來的漢帝國!
劉皋的預期目標。護軍系統自此將成為一個不同於宦官團體的,卻忠誠、直屬於未來漢帝國天子的軍隊!
用後世某句話說,劉呆的目標便是達到天子指揮槍、護軍指揮槍的
度!
簡簡單單護軍改革制度,卻包含劉皋無數苦心。從開始運營的政委雛形,至今日的護軍系統雛形。都是劉皋在緩慢佈局,並隨著漢世風俗適時作出修改。
只是,劉呆絕對想不到,漢帝國百數年後的監軍制度,因為他自後世引入的政委制度,竟然在漢帝國變異成什麼樣子!
閒話暫且不提。
卻說,華歆粗粗閱讀文書上的數百字的監軍制度改革內容,正欲答話,卻忽然腦海中靈光一閃。華歆於是再讀一遍數百字的護軍編制、職責,擁有高智慧和熟悉兵事的華歆,漸漸讀出一點味來,覺劉呆對護軍制度的改革,並非如校尉、都尉、部尉那般僅僅確定編製名字那麼簡單。
華歆越是仔細品讀護軍制度,越是覺得劉呆在上面投入的心思良多。
一時不能把握到劉呆所有心思,華歆遂道:「一時了無頭緒,還請伯興允我攜帶文書歸家,好生思考思考。」
劉最點點頭,又從案犢上抽出一封文書。
劉最正欲說話,忽蔡外面有人高呼:「職方司飛鴿來信。」
劉最眉頭輕皺,將本來準備與華歆討論的文:「進來!」
親信跨入室內,遞上剛剛翻澤出的職方司密信。
這是安插在趙國的職方司密諜,送來的最新軍情政事。
密信一共報告兩件事。一是。藏洪一如真實歷史上那般。被袁紹舉薦為青州刺史。二是,袁紹比真實歷史上提前數月,舉薦周喁為豫州刺史。周喁為豫州刺史後,立玄請求他二哥周昂率兵入穎川郡,為他安全接替孫堅為豫州刺史護駕。
卻是因為劉最干擾歷史進程。攜兵合軍孫堅,順利擊破董卓,甚至大軍一度攻至關中東大門華陰。袁紹瞧見劉皋大勝,心中憂懼不安。唯恐劉呆破擊關中,繼承董卓勢力。成為能一己之力,抗拒天下的大軍閥。
於是,袁紹立刻書袁術,言欲舉辟周喁為豫州刺史。與袁紹一般。袁術此刻亦是擔心孫。堅攻破關中後,將會立即脫離他的控制。
孫堅名義上歸屬袁術,但是由於孫堅兵將自成體系,孫堅一旦勢大。立剪便能脫離袁術自立,甚至反客為主,對抗袁術。似袁術這般人。怎能容許孫堅脫離自己控制。
是以對於袁紹舉薦周喁為豫州刺史的事,袁術沉默應對,絲毫不表意見。因為身為孫堅名義上司的袁術沒有反對,袁紹遂得以盟主名義。宣佈舉薦周喁代替孫堅為豫州刺史。
孫堅七八萬大軍,兵卒多是長沙、南陽等荊州人、以及穎川郡等豫州人。周喁代孫堅為豫州刺史。便是袁紹準備徹底奪走孫堅根基,或者以此逼迫孫堅投誠他袁紹。畢竟。雖有數萬大軍,卻不曾有自己根據地的孫堅,好似無根之萍,一旦掐住他名門,這類武將還是容易折服的。
當然,這類武將縱然折服,也別指望他們的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