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第309 棄冀奔並荀文若 文 / 傅戍己
孫堅七八萬大軍,兵卒多是長沙郡、南陽郡等荊州人、以及穎川郡等豫州人。周喁代孫堅為豫州刺史,便是袁紹準備徹底奪走孫堅根基,或者以此逼迫孫堅投靠他袁紹。畢竟,雖有數萬大軍,卻不曾有自己基業的孫堅,如今好似無根之萍,一旦袁紹掐住孫堅命門,這類武將還是容易折服的。
當然,這類武將縱然折服,也別指望他們的忠心!
袁紹求霸道,故張網天下,不求必忠誠而後用;劉呆求帝道,無益於己者,雖可求而捨之。
劉皋、袁紹兩人經營勢力的手段截然不同。
當此時,袁術、袁紹兩人雖然矛盾日日加深,但是彼此之間總還有些血脈關係。袁紹自謂,若是他勢力日日強大,袁術卻日日勢弱,那袁術自然會消退爭霸心思。選擇與他袁紹融為一體。當然,真實歷史上,袁術敗亡後,亦將天子傳位給袁紹。卻是想和解兩人恩怨。承認失敗,繼而尋求保存袁氏力量。
只可惜,袁術此人意氣太高。
話說,網則易折,也是因此,袁術未至袁紹處,已經吐血而死。
之所以爭,或爭天下,或爭諸侯。之所以不爭,或已無能力再爭,或無須再爭。
喜紹、袁術兩兄弟之爭,好比春秋時姬姓諸侯之間紛紛戰亂。袁紹、袁術之間的爭鬥,雖與袁紹兩子袁譚、袁尚之間內訌相似,但是其爭鬥的性質不同。換句話說,袁紹、袁術相爭,視野開闊,相爭的是天下霸主、共王,並非僅僅是兄弟不合那麼簡單。
不管如何說,在袁術的沉默下,袁紹一張大網撒向孫堅。
華歆閱讀職方司密信時,腦海突然閃過念頭,向劉皋問道:「伯興欲使顏良、徐晃率兵援助韓文節韓馥。遮攔袁紹入翼州之路?。
劉皋一愣,繼而笑道:「尚未曾與子魚商討,卻已被子魚看破心思。不錯,我已經暗遣顏良、徐晃兩人各自準備兵馬,預期分兵兩路,干涉翼州權力變更。」
「西山賊張牛角等,雖掛名并州帳下。然自成一系,其實並不受我并州節度。這一次出兵干涉翼州事務,一是遮攔袁紹,二是徹底收編西山賊張牛角等人,將太行山脈納入我并州轄區。」
華歆點點頭道:「我并州今日完全擁有河東郡,勢力又能觸及至弘農郡、箱陽,可以說羽翼已成。既然此刻不便於倉促入關,那便可效仿晉國霸業,東向攻略翼州,奪取翼西地;北向攻略幽州,奪取代郡、山谷郡,包抄河北地
「縱然以後劉岱勢大,成就齊桓公之偉業;劉虞、公孫瓚兩人兼併,建燕國北巡之局,但只要我并州擁有翼西趙國、魏郡、河內郡、常山郡,甚至中山郡,幽左代郡、上谷郡,無論如何,皆是我佔優勢,彼佔劣勢。」
「并州若能合三晉之地,江南又無楚國,則蕩平天下之勢,無人可擋!東可蔽秦,西可脅齊、燕。伯興選取霸業之路,甚是可取。」
劉最道:「正如子魚所言,一旦兼併三晉之地,我并州西可趁虛入關關中,東可截斷齊燕,兼併河北數千里地。」
「韓馥書生意氣,精於文事,但是不通王霸之道,不善用兵之術,有他在翼州,翼州隨時可取於我手。但是袁紹則不然,無論是他誅殺張讓、趙忠,屠戮兩宮三千人的那份決然。還是他外施恩義,寵絡豪傑的手段,皆不是常人能比。一旦袁紹入主翼州,卻是我等大敵,即便袁紹不能徹底封死并州攻略翼西之念想,亦能增添無數麻煩。」
「而且袁紹早就提前佈局,舉薦藏洪為青州刺史,一旦袁紹代替韓馥為翼州牧,等同於袁紹立時雄霸青、翼兩州,不可不防!若欲圖謀翼西、幽左,必先遏制袁紹入主翼州之路」。
「徐晃、顏良伏兵翼州要地,縱然是韓馥毫無戰心,吾亦能趁軍而入」說不定,袁紹一著不慎,我便能兼領翼州牧
正在說話間,忽然外面匆匆趕來一名家兵,向劉呆稟告道:「破虜將軍孫堅請見將軍,如今正等候在門外
「孫堅?他竟然趕來晉陽?。劉皋不禁詫異道。
鑒於孫堅性格,劉呆下令撤軍後,立即返回晉陽,不願和孫堅相見。劉最本來以為,孫堅入雛陽說服他繼續進軍關西不成,便會沮喪離去,但是不意孫堅竟然能追至晉陽城。
孫堅攻伐董卓的執念,可真不同尋常吶!
劉皋揣摩一陣,決定還是不見孫堅為好。
劉呆拾起細筆,將周喁、周昂兩兄弟即將入侵豫州的消息,抄錄一份。然後,劉吊向家兵吩咐道:「你將此文書傳遞給孫堅。至於其他,,你便與孫堅說,我偶感風寒,不易外出見人。」
翼州,魏郡,郜城。
但凡略通三國歷史者,無人不曾掩卷感慨穎」多才俊。更有人曾合閉三國誌,感慨說道:「穎
郭嘉、荀攸、荀彧、鍾繇、胡昭、陳群、戲志才、徐庶、鍾會等等,後世可謂無人不曉。
名聲稍次一些,又有趙儼、辛、辛評、郭圖、杜襲、韓馥、荀悅等等不可計數。
甚至,後人還曾戲稱曹魏陣營有一個穎」智囊團。
卻說,穎川名士第一個登上三國亂世大舞台的,不是別人,正是翼州牧韓馥。作為土生土長的穎川人,韓馥為建設翼州,自然要從家鄉拉攏大量人才。
可惜,韓馥大肆拉攏本郡才俊豪傑時,天下大亂之局,還不甚明顯。當時。穎川諸精英才俊,或是身在京師,或是任官他方,或是遊學四野,韓馥除招募郭圖等本郡知名才俊外,並沒有真正因為出生於穎川,而得到穎」才俊的另眼看待。
數月後,山東聯軍正式討伐董卓,穎」地帶多有人慌亂奔走。其中穎川郡赫赫有名的荀氏也不例外。
自維京逃歸本郡的荀彧,遂招呼同鄉數里名族,言穎川地接艘京、南陽、陳留,為四戰之地,若欲保全宗族,當遷居他地。
可惜,荀氏附近鄉里乃至荀氏其他散族,皆心懷饒幸,以為戰陣不至於殺到穎陰一帶,是以不願過早逃奔。見不能勸服鄉里長老,荀彧也不勉強,遂單單率領自家妻子、宗族父兄,奔向翼州,移家逃難。
荀氏為穎川名族,且荀彧又是知名當世。聽聞荀彧入翼州,韓馥不但遣騎去接應荀彧。更是非常看重荀彧。不過,或許是弗馥霸王之心不足,或許是荀彧看輕韓馥,總之荀彧卻是不曾任職翼州重職。表面粗粗一看,好似韓馥熱情接待荀彧,不過是因為兩人是同郡老鄉而已。
如今,劉皋孫堅大破董卓,兵止華陰,諸侯震驚,天下局勢為之一改。面對劉皋、孫堅壓力,袁紹果斷出擊,比真實歷史上更迫切奪取翼州。真實歷史上,袁紹初平二年六七月份才才成功入主翼州,但是這個時空中,才四月末,袁紹已經開始醞釀入主翼州的氣氛。
山雨欲來風滿樓,聞到這股氣息的荀彧。卻是再次計刮逃奔翼州危地。因為韓馥畢竟是同郡老鄉。而且荀彧弟弟荀堪又與袁紹交好無論袁紹、弗馥兩人最後誰佔據翼州,皆不會禍及荀氏一家。因為此,荀彧此次逃奔,卻是先準備先一人離去,尋找個安生處,而後再來接妻子家人。
荀彧正在收拾行李,準備逃奔他地時,卻遇見翼州治中從事李歷。治中從事李歷,冷笑一聲,諷刺道:「聞聽別駕閏純言,文若胞弟荀友若言荀謀正在勸說州牧請袁紹入翼州抵禦幽北公孫瓚。一旦袁紹入主翼州,必定待文若為上賓。文若今日這番舉動,又。
盯四洲」」
女女女8日。文文。
女女女嘔日丑點前去體育館去領比賽用具
恥以醫術聞名華遠化、棄翼奔並荀文若、劉梟笑看孫堅退還魯陽,還攻周昂、周喁。
華傷、長安諜影
第繼監軍制度下
當然,這裡所謂三種監軍模式,也是籠統、勉強劃分的。其實,每個朝代的監軍政策,絕不會純粹是三種簡單模式之一。
譬如漢世,漢世的監軍系統亦是非常複雜的。
比如,大軍出行所需的糧草調給、軍械箭矢弩弓,歸維陽皇宮內的宦官負責,但是地方太守亦可私自自募一定數量的軍糧、器械。即是說,漢帝國武將行軍作戰,若欲朝廷調運糧草,配器械,必須經過張讓、趙忠這般宦官的仔細審核,而後方能轉運調配;若是武將作戰無須朝廷調送糧草,當地郡縣倉庫就能滿足大軍軍需供給,則只須由當地太守、州刺史審核,然後報備給朝廷三公府即可。
征伐西羌時,無論是段頰還是張溫都免不了與宦官交接,便是因為漢世的這種宦官掌握糧草供給的制度。段頰是十年厘戰,不得不仰仗朝廷供給;張溫征伐西羌時,涼州糜爛,關中大災,更是不能自給。
又比如,漢帝國地方郡縣叛亂,亦多是由郡太守、州刺史合擊。譬如長沙太守孫堅、武陵太守曹寅、荊州刺史王嵌共破長沙諸郡賊寇。
這其中,太守、州刺史分別監督本州本郡兵卒軍將,繼而州刺史與太守又彼此互相監督,州刺史有權,郡太守官秩高,是以雙方皆可上訴朝廷。鑒於漢世尚未明確軍政分離政策,一郡太守、一州刺史,皆可直接掌管當地郡縣政事武事。這樣的監軍,又有點武官監軍和文官監軍合體之勢。
劉梟征伐西羌,駐兵安定時,當地既有安定太守制約,又有長史趙歧監督。這便屬於非正規定式的監軍。
漢世的監軍制度自然缺陷極大。可以說,之所以董卓才入鑲一年。關東便立玄形成各路軍閥對持局面,便是因為這種糟糕的監軍制度,可以令郡太守、一史輕驀掌握尖量軍權民政,講而割。,
當然,這亦是因為四百年大漢之前,中國尚是類如中世紀歐洲的天子之位虛高而無實權,諸侯各治一方的制度。漢世雖然捨棄天子封建諸侯制度,但是限制於歷史眼界,他的改革之路並不能走的太遠。正如後世限制於歷史眼界,世界也是只能徘徊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等等,並不能真正預測兩千年後的人類社會。
正所謂:一切歷史皆是當代史;一切當代史皆是歷史片斷。
監軍制度經過兩千年展後,其優勢讓人不能廢棄,但是各種監軍制度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不能完全規避。
武官監軍。這是一種朝廷特別時期,低成本制約率兵主將的手段。然而武官同出一系。一旦家人折服家人,或者兩武官相互勾結,則兩位武官統軍,與一位武官統軍無甚區別。所謂的制舟、控制,更是一個笑話。
這類監軍可謂效果最差。雖然歷史各個朝代都有武將監軍事例,但是這些武將監軍舉措多是便宜之計,而非長遠之策。
文官監軍。這是朝廷內部中的文武平衡、以及大臣與皇帝之間權力平衡手段之一。這類監軍最容易出現兩種情況。
一,文官、武官因雙方的戰略目標不同導致引起內鬥。武官手中有兵權,文官手中有上命、軍需後備,由于歸屬兩個系統,誰也不能強行屈服誰。這種內鬥最終的結局是,因為文臣武將兩人不和,互相扯對方後腿,爭權奪利,甚至為證明對方戰略錯誤,特意製造敗仗。亂世之間,這種內鬥,甚至還能演變成逾制誅殺的惡**件,比如說後世爭議紛紛的明末袁崇煥誅殺毛文龍之事等等。
二,文官重心在京都,身負朝政爭鬥使命,將軍事行為視作朝廷內部政治爭鬥的一環。文官利用制度,執掌軍伍兵權,但是其卻又可憑借手中大軍,反過來對抗政敵,甚至對抗皇帝。這種完全將軍事政治化的行為,最終結局更是可想而知。此種事例,歷朝皆有,兩宋最多!
太監監軍,或說宦官監軍。這是皇帝本人與朝廷文官、武官的相互制衡手段。
究其原因,乃是所謂宦官監軍,便是代表著皇帝越過文臣武將,親自掌握軍權。縱觀歷朝閹黨手握兵權時,多數閹黨軍權其實屬於皇帝私人。宦官監軍,實質等同皇帝越過國家制度,任用私人監軍。
皇權強盛時,宦官權力雖然水漲船高。但是卻為皇帝本人壓制。亦即是說,宦官性質不過是皇帝爪牙獵犬,一旦皇帝皇權強盛,總攬朝政,那麼宦官就沒有必要再握有大量兵權。每當宦官監軍時,必定是皇權走向衰弱時,皇帝為維護統治,不得不啟用自己身邊親信宦官。
宦官監軍,可以說極其依賴皇權,隨著皇權強弱波折,最容易出現兩種情況。
一,皇權弱,文官強,武官弱,宦官一旦掌軍,立時與文官引權力矛盾。宦官背後有皇帝撐腰,文官背後有整個文官集團,雙方圍繞誰主導國家政治走向,展開激烈鬥爭。
這類內爭表象事件便是,文官斥責閹黨誤國,宦官斥責文官大言無能。皇帝為從文官集團手裡奪權,不得不全力任用身邊親信太監。於是便間接培養出權傾天下的宦官,歷史赫赫有名的閹逆,無一不是如此出現。由於彼此矛盾不可調和,文官和宦官的爭鬥衝突,甚至往往間接引起大臣與皇帝對立,干擾國家軍政、國政的正常運轉。此種事例,歷朝皆有,明末最多。
二,皇權弱,文官弱,武官強,宦官一旦掌軍,立時與掌握兵權的武將引矛盾。這等時間,皇權、文官、宦官連勢一體,全力壓制武將,但是不甘軍權落空的武將往往會絕地反擊,用鐵拳擊碎一切勢力。這類監軍,是歷代最悲哀的監軍。此種事例,多出末世,唐末最多!
歷朝因為監軍不當,引出來悲劇,都夾雜著無數鮮血,輕至一軍敗亡,重至一國覆滅,不能不令人感歎。
監軍可能引悲劇,然而,若不監軍。那麼連引悲劇的機會也沒有,不是軍隊叛變,便是被人輕易剿滅。
為何要有監軍?那便是自古既是良將又是國家忠臣的人數極少。不得已,遂起用有才能的大將,轉而任用國家忠臣制約善戰的大將,使得軍隊屬於國家。這就是監軍的最本質最基本的任務。
後世共和、和諧年間所謂黨指揮槍,亦是這種思維!
隨著歷史長河向前流淌,無數精英達人不斷探討新型、完美的監軍制度,但是他們無一不是以失敗告終。
共和革命之後,太祖基於歷史各種監軍缺陷,結合蘇聯政治委員制度,改良出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式監軍制度後世軍伍施行的政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