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漢東皇傳

小說博覽 第282 吾乃山東兵 文 / 傅戍己

    諒尉身邊幾個親信,因手丹兵刃,饒幸芶活,臉煮釵」干音顫,指著張燕道:「你」你們并州敢反相國?河東郡可屯戍著相國數萬大軍,直接能兵太原郡,斬殺劉最!你」

    遠處的張燕忽然哈哈大笑起來:「誰是并州兵!吾乃山東兵!吾乃袁紹兵!」

    張燕大手一揮,喝令道:「傳余…掛旗!」

    張燕話音網落,軍中已經揚起無數旗幟,上面赫然竟是一個,「袁」字!

    飛虎校尉那幾位親信頓時呆住:「是袁紹的兵!竟然是袁紹的兵!你不是張燕?那你們哪來的并州州牧官印、武器?」

    張燕拔出腰間長刀,喝道:「這幾位熟知小*平津地理,敵軍內部詳情的人,先關押起來。其他諸部,隨我奪取小*平津,破擊孟津,直攻維陽,建不世勳爵!」

    「殺!」

    軍鼓隨著張燕話語,應聲響起,早已列陣妥當的,三千騎兵,率先出擊;隨後數千步卒,各自成陣,跟隨騎兵向外殺去。

    張燕先假借飛虎校尉軍令,再次誘騙小*平津戍卒,而後成功一一破殺。這一戰,張燕僅僅死傷不過十餘人,便成功奪取小*平津,並且斬七百,甚至小*平津餘下涼州兵兵卒亦被他盡數俘虜,無一人能饒幸走脫。

    時至中午附近,張燕已經徹底整合小*平津裡裡外外。隨著小*平津有驚無險更換勢力,這方水域漸漸沉靜下來,一如飛虎校尉昔日獨自鎮守小*平津時。

    未時兩刻,一信使快馬自南方奔至小*平津。尚未奔至軍營內,信使已經高呼:「相國大谷關兵敗,孫賊將至維陽!」

    「相國大谷關兵敗,孫賊將至維陽!形勢威迫,飛虎校尉請立即棄守小*平津,撤兵函谷關。天井都尉亦率并州兵進擊欲陽,與相國匯合。」

    信使正在呼喊間,忽然自前方嗖的射來一箭,定在前方道路上。

    信使一驚,連忙扯緊韁繩,停下戰馬,望向遠方。

    小*平津城門上,一人手持強弓,探出頭,向下喊道:「哪來的傻子!仔細瞧瞧,看我身後是什麼旗幟!」

    信使這才注意到,小*平津城門主旗竟然高高懸掛一個。「袁」字。信使臉色徒然一變,冷吸一口氣,短短半日小*平津竟然已經易手。

    信使不敢廢話,連忙調轉馬頭,不顧疲勞,又向南方奔去。

    信使身後,那個手持強弓之人,兀自大笑:小*平津已為袁將軍佔據,你快去回稟董賊,就說令他洗好脖子,等小爺來殺!」

    卻說,孫堅乘大破胡玲之勢,提馬寇兵大谷關,然而袁術卻擔憂孫堅壯大,惹來殺身之禍,遂斷送孫堅糧草。令孫堅不得繼續用兵。

    危急之時,孫堅果斷抉擇,單馬返回南陽郡。

    單馬返回南陽郡,這是孫堅表示:我之生死,皆妾於你袁術之手,任憑你決斷。

    而後孫堅又與袁術一番長談,不但向袁術描繪一個輝煌未來,更是表露忠心,說他孫堅願真心實意,願奉袁術為主,請袁術不必竇疑。

    袁術敲打孫堅許久,這才應諾重新供奉糧草,並又派遣給孫堅萬餘援軍。

    無論是荊州刺史王欲,還是袁術,眼光都是相當銳利,一眼看透孫堅優缺點,直接點准孫堅死穴所在。

    可惜的是,王欲眼光雖有,卻無手段,眼高手低之下,遂慘死於孫,堅之手。

    而袁術卻因為王巔前車之鑒,對孫堅防之又防,看起來他又是舉薦孫堅為豫州刺史,又是什麼什麼的,其實卻是袁術根本不給孫堅籌建屬於自己根基的時間。在袁術的種種手段下,孫堅卻是一直受到層層制約,不能隨心行事。

    孫堅全面效忠袁術後,即時得到袁術全方位支持。沒有腹心之患的孫堅在大谷關與董卓展開一場激烈的虐戰。

    若說,孫堅破擊胡輸,斬殺華雄,還有饒幸意味,這次大谷關願戰,卻正式為孫堅正名。

    董卓雖然自關西調來李椎、郭記等親信將領,卻絲毫不能佔據上風。饒幸取得一場勝利的孫堅,在袁術的全力支持下,彷彿打血的公雞一般,連續鐵拳重擊,將董卓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三月初,孫堅十數日艱難虛戰終於見效,大破董卓八萬餘兵卒,並成功攻克大谷關。大谷關一破,維陽城立時暴露在孫堅大軍之下,危險異常。

    孫堅有此次決定性大勝。立時可以掩蓋他前時梁縣兵敗。

    此處,亦可以看出董卓為甚未戰先慮敗,提前遷京長安。若是當日不遷京,這一次戰敗,將直接宣告董卓徹底敗亡。然而,遷京長安之後,董卓雖經大谷關慘敗,卻依然有函谷關、惰山之險可依,沒有覆亡危險。

    洛陽城南十五里。

    董卓帥著數萬沮喪的大軍,正撤回雅陽,忽然奔來斥候急報:「袁紹詐稱并州兵,入據小*平津。」

    「今日,張燕無故惹起衝突」必是他欲借此滋生矛盾,乘勢返回并州,卻不留下絲毫把柄!如若如此,校尉一旦處理不當,便成為劉呆婉拒相國的踏腳石!」

    「校尉還須小心謹慎,莫被張燕利用,敗壞相國合縱連橫大計

    飛虎校尉冷吸一口氣,小聲嘀咕道:「原來如此。初道他張燕送我強弩,是欲交好我等。如此看來,卻是張燕故意示好,麻痺我心,更是為而後紛爭埋下伏筆。」

    如此一想,飛虎校尉心思急轉變。

    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時代,楊朱言: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為也!

    後世共和末,某法師講解佛經時,又勸諫世人: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從古至今,儘管「為我」哲學不能盡數為人接受,然無論如何,人總是習慣性將自己所求放在第一位。

    飛虎校尉亦是如此。

    仔細斟酌一番,飛虎校尉一改前時愁眉苦臉,呵呵笑起來:「都尉果然也是性情中人。都尉以少擊多,破擊七千山東賊,武功卓著。窺一斑而知全豹,都尉這種英才俊傑,正是相國所求,豈會有輕視意思?。

    「非是前恭後據,而是國家制度,不能因一人而廢。兵陣軍事,國之所重,雖虎符、文書齊備,亦得遵循古之流程,不能有所逾矩。」

    「不過,似孫子兵法亦有云:「兵者,詭道也」我等兵將亦不能盡數頑固於國家制度,不知變通。

    「眼下趙浮、程奐屯兵數萬於河陽津下游,若是令都尉八千步騎背水結陣,雖說合於制度,但的確有些不妥。這樣罷,今日我與都尉一見如故,便索性自作主張,迎都尉部曲過河」。

    張燕散去怒意,看不出欣喜還是失望,拱手平淡道:「卻是有勞校尉掛念。適才失禮處,還請見諒」。

    見張燕口氣鬆動,飛虎校尉心中大石落下,輕笑道:「此乃我之本份之事,何須言謝。國家制度使然,還請都尉勿怪

    飛虎校尉思量數息,又道:「小*平津人少,糧草囤積不足於供奉都尉八千步騎。我這便去起草文書,請孟津調遣來八千人份糧草

    張燕似真心似假意的說道:「不必校尉麻煩,我軍自并州出兵時,為減輕維陽糧草壓力,尚帶有三月口糧。」

    飛虎校尉虛偽的堆出笑容,表現的十分大氣:「都尉說的哪裡話。既至維陽,怎可還令貴部就食并州,這豈不是顯得相國小家子氣」。

    飛虎校尉不顧張燕如何謙辭,兀自手書一封向孟津索要軍糧文書,並「強行」奪過張燕官印,印蓋在書信上,令這封文書即時正式化。

    飛虎校尉揮手喚來一名信使,大聲吩咐道:「并州兄弟遠來不易。你上繳文書時,還請孟津多調來些雜物,安撫鼓勵并州兄弟。」這卻是飛虎校尉說與張燕等人聽的。

    暗處,飛虎校尉卻小聲吩咐信使:「并州雖然供兵八千,但是心思莫測,或許還會引出其他麻煩。務必請孟津以大局為重,抽調出五千人。援兵小*平津,防備并州兵挑撥是非

    送完信使之後,飛虎校尉又向親信吩咐道:「渡河船隻調用,只選擇明眼處的戰船,庫藏、其他用船隻一律不得使用。令吩咐掌船人手,務必盡力拖延并州兵渡河,為孟津援兵贏得時間

    一番佈置後,北岸五千并州步卒開始次序渡河。因飛虎校尉有意拖延時間,又因為嚎凜細雨,兵卒渡河效率很低。等至夜晚附近,後繼三千精騎趕至北岸時,五千步卒,僅僅才渡河兩千餘人。

    當然,這兩千餘人,是包括軍需、器械的,與昔日劉暴強渡黃河不同。

    飛虎校尉的這種拖延之策,張燕雖看在眼裡,卻並沒有出聲反駁。反倒是飛虎校尉覺得自己拖延手段有點太明顯,以致最後他不得不親自出面,著令下人加快進度,終於將劉皋五千步卒,三千精騎,在四日內。全數運至大河南岸。

    四日內,趙浮、程奐兩人並沒有趁機來襲,反而是山東局勢更加動盪。

    起因乃是橋瑁。

    橋瑁內謀外洩,馬腳暴露,無數人諷傳:中平六年末,橋瑁所做援書,實屬橋瑁私自偽造,根本不是朝廷三公真實心意。

    而後又有無數鐵證紛紛而來。那橋瑁偽作撥書之事,數日間已是言之鑿鑿。

    山東聯軍,若說藏洪設盟,乃是大樹根基,則袁紹起兵為樹之軀幹,橋瑁傳技為大樹生存之土壤。無橋瑁傳極四方,鼓動人心,袁紹尚為韓馥阻擊於渤海;袁術亦將被南陽太守張咨兵圍魯陽;至於孫、堅,依舊不過是漢世一普通太守而已。

    橋瑁偽作撥書之事,對於山東聯軍來說,不異於一記當頭棒喝。本來就因為袁紹、韓馥欲立劉虞為漢帝而風雲動盪的山東聯軍,再經橋瑁偽作技書之後,算是徹底解散。

    橋瑁偽作撥書之事暴露後,劉岱大怒,遂言:「橋瑁無故偽作技書。假傳三公之意,挑熾爭,以致如今四方用兵,萬民陷入水瑁點理可赦,聳斬之以警戒天下宵」

    於是!劉岱殺橋瑁,改立王腦為東郡太守。劉岱殺橋瑁之事,直接宣告山東聯軍並始逐漸分裂成數部軍閥,各方豪傑猛士,也逐漸追求實利,而輕虛名。

    袁紹、韓馥精力全部放在如何冊立劉虞為漢天子,卻是不曾關注過幕陽局勢,惟令趙浮、程奐等人防守河內、翼州而已。

    不但趙浮、程奐沒動作,孟津亦沒有任何舉動。

    飛虎校尉心憂張燕再挑起亂事,藉機返回并州,特意請孟津調來五千步騎,防備張燕。

    孰料,飛虎校尉雖去書信,孟津卻駁回他的建議:「大谷關前線吃緊,昨日才調去六千人。孟津至今也是兵員乏缺。沒有餘兵。至於天井都尉張燕,你暫且降低身段,委曲求全,萬不可令其撤回并州。數日後,相國肯定遣使徵調并州兵赴戰大谷關。」

    孟津兵員吃緊,飛虎校尉也不敢強求。畢竟大谷關戰役乃是事關董卓興衰的決戰,似請孟津兵卒協防并州兵,卻是飛虎校尉私心所在,孰輕孰重,自是不言而喻。

    幸運的是,張燕自渡河後,還未主動挑起過是非。

    不幸的是,張燕不會永遠沉默下去。

    初平二年三月初三,張燕渡河第五日。

    晴,多雲小風。

    大清早,張燕親至飛虎校尉大營,道:「我并州軍習俗,日日練軍,一月之內必真刀真槍,列隊作戰,以示兵卒不可忘殺伐之道

    「并州荒蕪,地廣人稀,眾將士多與蠻胡交兵,善以鐵錘擊卵石,卻未曾與強兵見陣。今日有幸遇涼州精銳,屬下兵卒皆摩拳擦掌,百般請求我前來聯繫校尉,令校尉派遣去三四百兵卒,與我并州兵擊鼓演習一陣,學習學習精兵戰陣之道

    飛虎校尉不欲多事,屢屢推辭,奈何張燕卻毫不退讓,糾纏不休。飛虎校尉心中一緊:「莫是張燕又欲挑起爭端。我若不去,他必不死,心。不如且去走一趟,看他究竟如何出招!」

    飛虎校尉挑選三百親信精銳,隨同張燕入并州兵大營。

    步入并州兵大營,飛虎校尉遠遠瞧見五千步卒,間距三分之一步,列成方陣;三千騎兵分成三部,各一千人,分別駐足在步兵方針前、左、右三個方向。望見并州兵列成軍陣,飛虎校尉心中猛的咯登一下,勉強笑道:「都尉之兵,道是凶悍、殺氣逼人。只是大軍忽然全部列陣,卻是為何?」

    張燕解釋道:「此乃我并州兵習俗。凡是列隊演習作戰,必須全軍列陣,猶如與敵人赴戰之前,以示軍陣嚴肅,雖演習無生死,但亦等同於軍陣拚殺!」

    飛虎校尉雖然點點頭,表示滿意張燕皆是,但是其步伐漸漸有點遲疑,覺得自己或許不該隨張燕入營。

    張燕令人取出三百套兵甲、刀刃,向飛虎校尉說道:「畢竟是軍陣演習,非是決死拚殺,還請換上我并州專用演習兵甲。兩向交兵,乃是為取長補短,若走出現死傷,卻是有違演習本意。」

    一切有條不紊的進行,張燕似乎只是單純欲令部平與涼州兵交陣,積累點經驗而已。

    飛虎校尉心意稍解,漸漸淡定。

    萬事準備就緒,張燕向飛虎校尉道:「我且去高台,指揮演習佈置。」

    張燕緩步離開飛虎校尉,步入高台。出乎飛虎校尉意料的是。張燕忽然大喝:「高順何在?」

    高順、張燕兩人在上黨郡破擊袁紹七千兵卒,已經小有聲名。飛虎校尉初聞張燕自我介紹,便聯繫到高順。飛虎校尉一時間陷入疑惑,莫非這幾日內,高順也來小*平津了?

    不過,飛虎校尉全部疑惑時間,也就三五秒。

    飛虎校尉正在疑心「高順何在」時,忽然背後一涼,繼而腹中一陣劇烈絞痛。飛虎校尉用盡最後氣力扭過頭,瞳孔裡卻又見到一柄越來越大的刀刃。不定多想,這一刀肯定是取他項上頭顱。

    神識消散前,飛虎校尉的耳際傳來無數模糊「殺、殺、殺」咆哮。

    卻說張燕高台大喝一聲「高順何在?。」飛虎校尉身後,突然衝出一兵卒,手中陌刀,猛的自飛虎校尉後背鎧甲縫隙處,斜刺他腹部。刺中飛虎校尉腹部後,這兵卒絲毫不遲疑。手中陌刀一攪,反手抽出,再次斬向飛虎校尉頭頸。卻是趕盡殺絕,不留絲毫隱患。

    與此同時,飛虎校尉三百兵卒對面,展現出三隊百餘人強弩手。三百餘強弩手,個個三連,短短半分鐘內,近一千弩失密集射向三百涼州兵。

    可憐三百涼州兵卒,站的齊齊整整,正等張燕如何安排決戰陣型,且他們身上又穿的是張燕特意準備的鎧甲。哪裡抵得過強弩手的突然襲擊!

    一陣弩失雨過後,三百兵卒能站起的已經寥寥無幾。並且,千餘隻箭矢射殺一陣後,立即又奔來數百兵卒,斬斷三百涼州兵最後一絲念想。

    分分秒秒間,飛虎校尉所有兵卒親信於張燕陣中全滅。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