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第021 庶勇營(中) 文 / 傅戍己
張阿牛出於鄉里大戶人家,又曾遊行河北,眼光不凡。張阿牛自入城後,就隱約覺得劉杲不簡單,雖說劉杲在廣宗城內公開身份是信使,但是張阿牛更願意相信,劉杲是張角背後隱藏的一把利劍。
「張甲!這一部千人,你給我看好。」張阿牛有點神色恍惚。
「大哥?你……你不是要應募庶勇營吧?」張阿牛身後的張甲臉色一變。
「不錯。若是隨波逐流,這千人部將恐怕就是我最高官職。但是你我怎會甘心做一先鋒?楚衛組建庶勇營,定有大將軍之深意。這是一次衝破重圍的機遇,我必須要抓住他。」張阿牛望向遠處。那裡,一隊隊兵卒正在應募庶勇營,只不過他們大部分都被刷下來。張阿牛望著這一起,若有所思:「張角這是在培養大將?」
「可是,李晉……」
「李晉有勇無謀,左政忠厚謹慎,兩人皆不足為慮。再說,我怎麼也是千人部將,我若是忠心於楚衛,楚衛又怎麼會因為李晉,就降罰於我?他若真降罰於我,那麼他根本當不起我忠心!」張阿牛握緊拳頭,心中思道:「家人常說,我有封侯之相。我怎會折服於庸才!」
「可是……」
「莫再說!我決心已定。你和來貢替我看好這千人步卒。這是我們在廣宗城最大的依靠!」張阿牛道。由於東城門侯無為,張阿牛也和其他部將一樣,把所轄制千餘人,當成自己私產。
這八百庶勇營構建計劃,並不僅僅是劉杲應付張角而為。劉杲準備把庶勇營打造成一支當代精兵,一隻類似於後世特種兵團的輔助團的兵種。劉杲在練這支庶勇營時,會全心全力,不是以之在黃巾成名,而是將自己練兵能力與漢帝國時代兵卒結合起來,為以後無數戰爭,提前培養基礎能力,作為儲備力量。
總之,這是劉杲在借助張角錢財,對自己練兵能力進行一次時代融合,也可以說是一次實驗。劉杲對此很有自信,自己在後世也是「逆風」的政委,少校軍銜,再加上兩千年來文化累積的影響,這庶勇營怎麼也得能入張角法眼吧?
劉杲雖被張角任命為城門校尉,但顯然張角不會這麼兒戲的把諸軍各部,全都托付給劉杲,也不會完全信任劉杲。與信任無關,這只是張角統轄下級的必備手段。
張角在任命劉杲為城門校尉同時,又任命留章為城門司馬,輔助劉杲管轄諸軍。留章是張角本郡人,亦是太平道長老級別人物,從這可以看出,張角無論如何,都在深化自己對這個部伍影響。
劉杲新立一營的文書,上給張角後,張角對於劉杲所提到的「足額千六」猶豫不決。足額千六,是說劉杲這個八百人庶勇營,要供給一千六百人員額。廣宗城雖然已被圍困兩月多,但由於張角很早就重視糧草問題,是以按照張角配額發放制度,城內糧草儲備還能支持到年底。庶勇營雙倍晌額,不過是多給八百人糧草而已,這點物資在張角這裡不足為慮。
張角顧忌的是,一旦多給劉杲八百人糧草,其他部將也會以此為借口,前來要糧。配額制度,是保證廣宗城糧草儲備完善的基礎。一旦這個基礎動搖,在不知戰爭走向的情況下,廣宗城很快就會陷入缺糧危機,從而使整個戰況陷入被動。張角劃掉「足額千六」供給支配,劉杲很快上門,言自己部伍訓練不同其他精兵,這雙倍份額是必須的,不然自己的庶勇營根本沒法練!
張角委婉的說,不能練就別練咯,太平道這麼多精兵,也沒有說非要雙倍晌額的。與張角爭辯不可得時,劉杲乾脆撂挑子:「若糧草不夠,庶勇營不必立。」劉杲立庶勇營,再應付張角同時,更是對冷兵器部隊建制一種探討試驗。若是晌額不夠,庶勇營根本經受不起,那近乎後世普通特種兵的練兵計劃。若是這種探索不能再次完備,劉杲根本沒有練兵的心情。
張角很是惱怒劉杲頑固,若不是張角小師叔勸誡,張角還真有心把劉杲下獄。也許是見到張角對較為忍讓,劉杲更是變本加厲,固執的堅持:「雙倍響額,不然這城門校尉不做也罷!」
最後,劉杲向保證:「庶勇營立一月後,若有他軍能練軍如我者,這八百份糧草定當奉還!」直到這時,在小師叔強烈勸說下,張角才猶猶豫豫的簽發這雙額供給。
糧草問題解決後,庶勇營的招收工作進行的很順利。雖然劉杲對庶勇營兵員身體素質較高,但在三萬多士卒中選取八百精英還是可以的。三日招錄後,正式錄選者,六百七十四人,而後劉杲又從落選者之中挑優,補足八百名之額。
人員招收滿額,全營修整一天。之後,劉杲如身在別駕從事時一般,把所有關於城門校尉工作都全部推給城門司馬留章。留章是太平道長老,又好權術,平素間本就多與其他各部黃巾首領來往。
張角深知留章迷戀權術,是以平素對留章多有壓制,若不是今日城內缺人,留章再怎麼蠅營苟苟,張角也不絕不會提攜他。現在黃巾被圍兩月,諸多戰將死亡,張角身邊能用之人,已經無幾,留章雖然迷戀權術,但起碼,他對太平道是忠心的。留章雖是太平道元老,才能本就不足單帥一軍,又因被張角壓制多年,不曾歷練過。即便在危機之刻,留章也不被人信任。如今,留章掛職司馬,而身為校尉的劉杲又徹底放權,可真是喜煞留章。
留章自然不會自斷前途,對劉杲多加維護,暗地裡射向的劉杲的利箭,都被留章輕鬆撫開。留章的權術,連張角都忌諱,這些試探性的暗箭根本沒有給留章帶來半點麻煩。
劉杲推開公務後,全心練兵,而留章也藉著劉杲名號,串訪諸城門,結交小渠部將。兩個人各得其所,一時關係無比融洽。年已四十的留章,甚至不只一次,想聯姻劉杲:「楚校尉,等破官軍後,一定要到老夫家中拜訪吶!老朽的小女……」當然,根本不想與黃巾糾葛太深的劉杲,對留章的提議完全無視。
庶勇營之名,劉杲取自於莊子「庶人之劍」典故。劉杲以「上斬頸領,下決肝肺」為主旨,強調勇士之行為;又以後世共和年間出名的「狹路相逢勇者勝」,強調只有勇武敢死之心,方能戰場活命。
漢帝國兵制,是平素養精兵,副以郡國兵,臨戰再招募強壯之士。如,北軍五校、三河騎士、羽林軍等,這些軍中兵卒,最低都有爵位。在大戰時,這些士卒就是低級軍官。換句話說,漢帝國正規職業軍隊,培養的都是低級軍官,類似於西歐中世紀騎士。而郡國兵,就是漢帝國主體部隊,養於民間各縣城,漢帝國需要征伐、討逆時,才調遣這些郡國兵。當郡國兵調用緊張時,漢帝國就會根據情況,或是調發精壯,或是調發罪犯等,充作兵員。一般郡國兵為軍隊主體時,是以漢帝國職業軍士為低級軍官,若是調發丁壯、罪犯,就以郡國兵為低級軍官。
也是因為漢帝國軍隊是變化的,不唯一的,所以編製往往並不是絕對的,同樣的護羌校尉,在和平時期有可能僅轄軍卒八百,在戰時有可能突然轄制軍卒十萬,相差非常巨大。因此,漢帝國時,軍隊編制,往往只是粗略規劃,然後由主將根據戰役大小再細細決策。
張角的黃巾軍編制,也是深受漢帝國兵制影響,在粗略框架下,由各校尉、渠帥自行編製。因此庶勇營編制完全取決於劉杲。
劉杲在軍營中遊蕩三日,才確定下具體編製。劉杲最終採用的是三五制交替編製。八百勁卒分為四部,一部為親衛,五十人,劉杲自領,其他三部各五百人;然後親衛除外,每部之下不設軍侯,不設屯長,每部各轄五隊,一隊四十七人,部將親兵五人;每隊轄三伍,一伍十五人,伍長親兵一人;每伍轄三組,組長無親兵。即一組之內,一人為長,兩人為普通兵卒。
劉杲考察一番,覺得冷兵器時代,採用後世流行三三抱團作戰,還是挺有效果的,於是就採用三三抱團為基礎,演化成層層負責制度的八百人親兵。基本編製確定後,劉杲就開始加大訓練力度。由於八百人儘是步兵,訓練也相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