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似水元年 第140章 新生(五) 文 / 注海
聽過了昨日龍鳳店內那場特殊的經筵,百官議論紛紛,褒貶不一,且說不好的人多。在一些腐儒看來:治國就是維持太祖定制,無為而治。修路勞民傷財,是隋煬帝之流所為之事。而早有擔心的李東陽反倒是安心了,因為萬仁沒像他想像的那樣好大喜功,並沒有一味地為了討好皇帝,而建議大開修路工程。
至於試修通州到北京的糧道,李東陽並不反對,因為這條糧道很重要,京城官民的口糧都得由這條糧道入京,且這條糧道也不算太長,就算是勞民傷財,也傷不到大明朝的筋骨。所以,他下班之後並沒有直接回家,而是奔王府而去。
王華是第三次輔,分管工程建設,修路一事他有三票決策權,李東陽這次上門,是想探探王次輔的口風,看他是否有意於支持修路。其實,李東陽也明白,不管有沒有內閣的支持,這條糧道也是修定的,如果內閣能跟進這項工程,利要大於弊。
李東陽早就權衡過了,這條糧道只是試修,如果糧道真如萬仁所說的那樣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那接下來還會大修御道,內閣這一次站在皇帝的對立面,以後再開修路工程,那就沒有內閣什麼事了,閣臣想插手路政,就算萬仁不計前嫌,想必皇帝也不樂意放權給內閣。
且不說李東陽如何說服王華,萬仁在送走了御駕之後,就開始籌謀修造糧道一事。雖說正德已經同意了修路,不過這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還有很多細節問題要議定,比如說修路款由誰出,修路隊如何組建,如何保證道路按時完工,如何保證道路的質量
這些問題讓正德這個愣頭青拿主意,肯定是抓瞎。萬仁在紙上寫下幾套大致方案,自己先揣摩其中的利弊。
方案一:朝廷包辦整項工程,國庫撥發專款用以修路,並派專人負責督造工程,這樣可以免費拉民夫充徭役,工錢可省。不過質量很難保證,因為難免有些蛀蟲藉機貪污公款,質量縮水是必然的。
方案二:工程招標,由富商承包此項工程,朝廷先期付一半款,工程結束,驗收合格之後再付餘款。這樣可能要多花銀子,不過質量能保證。
方案三:工程外包,私人出資修建此路,朝廷頒令准許其向過路商旅收取路費。
按說,第三個方案最省錢省事,後世政府大多採用這種方式募集民間資本從事基礎設施建設。不過,這個好方案在明朝實行起來難度很大,問題多多。第一,朝廷在這方面沒有先例,朝廷那些官員根本就不知公共投資為何物,用這個方案肯定會招來唾沫滿天飛;第二,如何收取路費,這也是個問題,讓承包商收高了,民怨沸騰;收低了,賠本買賣沒人做。
而最最要命的是,朝廷向來喜歡搞強買強賣,根本就沒啥商業信譽可言,沈萬三的例子就擺在眼前,估計全天下沒有哪個商人願意冒險跟朝廷合作,萬一路修好,朝廷找個因由把它收歸國有,承包商想哭都沒眼淚。就憑這一條,方案二都不怎麼可行,萬一路修好了,朝廷不給餘款,承包商有狀都沒處告。
萬仁搖搖頭,把目光定在方案一上。他知道,如果用這個方案,想做到專款專用,減少貪污**,他必須扛下整個工程,從原料採集到民工募集,從道路施工到質量檢測,都得一把抓,麻煩肯定不會少。
萬仁不怕麻煩,如果怕麻煩,他大可以攜巨款歸隱田園,悠哉悠哉地享受人生,完全沒必要呆在這北京城裡跟那些大臣玩勾心鬥角。
「去把三爺叫來,我有事。」萬仁見司書又跑到書房來了,就衝她喊道。
「老爺,您這滿臉愁容,不知為何事鬧心?」司書沒走,而是上下左右地端詳著萬仁,沒有一點當丫鬟該有的樣子。
萬仁向來很少管束丫鬟下人,他也懶得跟司書計較,只是摸了摸下巴,問道:「你會記賬嗎?」
「我又不是商人家出身,哪裡會這些。」司書扁嘴道。
「不會就該學,過些日子我要出一趟家門,夫人也要跟著,這店裡沒人記賬可不行。」
「您要去哪裡?怎麼都不跟大家商量?」
「我要去天津衛走訪,此去可能要十幾天,可能要一兩個月。」
「皇上可少不了您,您這一走,宮裡非亂套不可,太后是不會讓您走的。」
「如今朝政有內閣管著,宮裡的內臣也都安分守己,出不了什麼岔子。我此次出去要辦正事,太后與皇上會體諒的。」萬仁笑笑,自從太后順產之後,他早有離京一段時間的打算。
萬仁決定出京一段時間,一來是為了尋找石油,二來是為了「調劑」一下與正德之間的關係。他自知跟正德關係很鐵,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很微妙的,就好比一對情侶結成夫婦,天天生活在一起,鍋碗瓢盆的摩擦,擦出的不是火花,而是水花,再熱烈的愛情之火也有被這些水花撲滅的時候,而要想讓「蜜月期」更加長久,就要懂得保持距離:不只是空間上的,也包括時間上的,若即若離才能「小別勝新婚」。
「老爺,您出京能不能也帶上我?」司書一臉期待。
「為什麼要帶上你?」萬仁白了司書一眼,反問道。
「夫人與您同行,沒人照料可不行。」
「要帶我也帶上別個丫鬟,你?」萬仁搖搖頭,道:「你不充大小姐反過來要夫人照料就值得慶幸了,我可不敢指望你能照料夫人。」
「哼,別門縫裡看人——把人看扁了。」司書哼了一聲,出門去也。她走了沒多久,萬禮就風風火火地過來了,問道:「老大,你找我有事?」
「有一個差事要托你去辦。」
+++000+++
這日清晨,群臣如往常一樣,早早地在午門前集合等候入朝,卻意外地發現午門前多了一張半人高的漢白玉小石桌,那些眼尖的大臣一眼就看明白了:這張石桌就是昨日擺在龍鳳店的那張,上面還刻著「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八字,錯不了。
將一張自己用過的桌子擺到百官面前,是示威挑釁還是藉機炫耀?!百官的臉色皆陰沉無比,而就在這時,左掖門打開了,幾個太監緩步來到小石桌旁,為首的正是老太監高鳳,只見他打開一首聖旨就開始讀。一通洋洋灑灑數百字的詔文,內容卻非常簡單:每日早朝前,午門外開宣講會,准許朝臣上前台宣講,將政見聞達於群臣。
宣講會?什麼東東?都說上聞達於君,為何要將政見聞達於群臣?有必要嗎?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群臣雖然不敢大聲喧嘩,卻開始交頭接耳了。
「昨日萬祭酒所說的修路一事,咱家本來並不支持,以為此乃勞民傷財之舉,然經過日宣講會,萬祭酒將修路之利說得明白,也解答了咱家的疑問,咱家權衡過利弊,覺得修路之舉或許可行。在場的各位大人,心中想必也有很多利國利民之舉想要聞達於天聽。」高鳳掃了群臣一眼,又道:「然君子和而不同,你認為自己是對的,他卻認為你是錯的,與其各執己見互不服氣,不如走到前台來各抒己見,把利弊得失辯論明白了,如果真是利國利民之舉,再奏於聖上御覽,聖上聖明,定會從善如流。若弊大於利,那就不要風聞上奏,以免沾了聖目,」
聽了高鳳這翻話,群臣中很多對政治特別敏感的大臣似乎意識到皇帝此舉是要遏制言路。這不,群臣中又接著交頭接耳,議論聲更加嘈雜了。
「各位大人,誰有不明瞭之處,可站出來,當面問詢。如有異意,也可走到前台來,大家辯論個明白。」高鳳又道。
其實,開宣講會是萬仁建議的,目的並不是遏制言路,而是要規範言路:你們不是喜歡參政議政嗎?那好,先不要亂上書,搞一個宣講會,把政見宣講於同僚之間,你的政見反響強烈,那你就上奏皇帝吧,皇帝擇善而從;如果大部分人都說你的意見很糟糕,你連同僚都說服不了,還談什麼說服皇帝,上奏也沒用,浪費國家紙張資源。
而開宣講會的真實目的還在於讓百官公開議政。陽光不只是最好的防腐劑,同時也是最好的指向標,這跟樹木向陽部分總是枝繁葉茂的道理是一樣的,在公開公正的環境下參政議政,大多數大臣的心裡是亮堂的,大臣們多一份公心,少一份私念,拉幫結派黨同伐異之類的事情就可盡量避免了。
當然,正德並不在意這些,他只想讓那些沒事就亂上書的言官安分守己一些,還他一個耳根清靜。萬仁說開宣講會可以讓那些整天吱吱喳喳的言官有個亂說話的地方,自然就不會沒事亂上書。
不過,大臣們可不這麼想,他們多以為此舉是在遏制言話。這不,一個給事中站了出來,道:「廷臣可於朝堂上參與廷議廷推,宣講會一舉是屬多餘。」
高鳳見有人站出來反對了,非但沒有不喜,反倒是暗暗高興:有人站出來說話,這就是入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