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東週末年有戰國

正文 第四十一章 趙有良策秦有計 文 / 克己馬

    正如趙括所「預言」的那樣,客居趙都邯鄲的前齊相,安平君田單成為了被困秦國的趙相,平原君趙勝的後任者,執掌了趙國相印。而他在成為趙相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上表威太后:請用馬服君趙括為大將軍。

    看著田單的保薦之文,又看了看已經壓的案前的國尉許歷、左師觸龍的「請用馬服君為大將軍」表文,威太后發起愁來。她又回想起在親送平原君去秦國前,平原君也向她保趙括為大將軍的事情,心中更是發麻。

    正在威太后左右又想,舉棋不定之機,內侍又送來了藺相如的奏請。其內容先是說自己年老體病,請辭相位云云……之後便是一對他辭相位後,對人事安排的一些建議,比如讓虞卿接任相國,對客卿安平君田單不能不防等等。

    看到這裡,威太后不由得點了點頭,讚賞而又無奈地自言自語道:「藺相真是老臣謀國,想得周到啊,只是現在這一代人年青人中,沒有幾個正真的挑得起大粱的……」

    做為前朝政權的延續,開啟新朝的局面便是威太后當仁不讓的任務。而這新朝的當務之急,就是選擇出一批有能力,能當大事的新銳之臣充實到新王的朝堂。可是老臣們所舉眾新人之中,不是能力欠佳,就是牽涉派伐私利,正真合威太后心意的,卻沒有幾個。

    要說這合威太后心意的人,便是前兩天為她除了「公子相爭」這心頭大患的馬服君趙括了。可是看著這封封片片寫在木牘絹布上,有關趙括的保薦之書,威太后都不敢再去翻看,這些文字在她的眼中都成為咬手的獸牙。

    威太后整理了一下思緒,又繼續從上到下,從右到左,一句一讀地看著可能是藺相如最後的文字。

    「臣薦馬服君趙括為大將……」當威太后看到這幾個二指寬的黑字時,卻感到它有斗大。

    「國尉許歷是先馬服君趙奢的老部下,左師觸龍一向看好馬服子,平原君是馬服子的堂兄,他們舉薦馬服子是在情理之中;可是這藺相,一向與馬服家不和啊?藺相真的是舉賢不避仇啊,果然無愧為我趙國名相……」威太后雖是面帶愁色,卻寧願如此去想。

    可當威太后展開廉頗送來的一卷竹簡後,立刻愁容全消,竟然難得地笑了起來。

    「藺相如啊,你們這些個臣下當得,可以算得上是機關算盡了……」威太后此時已經看出了藺相如等人是在捧殺趙括,可她還是沒有看出藺相如那層保全趙括的深意,而這層深意正是當年趙惠文王時所定下的基調。

    威太后明白,藺相如、廉頗等平民集團的官員,打心眼就不想讓趙括出任大將軍,現他們正是在用「支持」趙括來抗議,來發洩自己反對意見。這朝中近半數臣子的意見不能不聽,而另一半趙括正的支持者的題意也不能不考慮。

    又是一次左思右想,又是一遭思前想後,攝政太后,趙威後的新任命便在朝臣中傳閱、議論開來:大將軍之職再次懸空,還是由廉頗名不正言不順地代理著大將軍之責。代相虞卿因為沒有什麼大功,繼續擔當代相,但卻得到了原來屬於藺相如手中的相國實權。

    在眾臣的眼中,至少看上去是威太后不過上念舊情,沒有收回藺相如的相印,只要藺相如一嚥氣,相印自然就會落到虞卿手中。而他們不知道,這正是威太后對藺相如做出「捧殺趙括的小動作」的一次不大不小的懲戒。

    對此時看得真真的虞卿當然是如熱鍋上的螞蟻,急得三天兩到地往藺相如那而跑,求他的「恩師」再出個讓他立功的主意,以便堵威太后所說「虞卿無大功」之口實。

    可是此時的藺相如已是病入膏肓,連話都快說不得了,還那裡能給他虞卿出得了主意--還沒有正真被藺相如扶上馬的虞卿,卻已經要自己走路了。

    威太后新任命中,也有趙括的份,便是正式的任命他為監理全國各官方製造場坊的最高官員,守相--雖然他已經在這一個位置上坐了個把月了。趙括同時得到的,還有威太后對他的武備革新計劃的口頭支持--雖然有一點華而不實,但確實的推行改革時的阻力多少減小了一點兒。

    因為這大將軍之職還是空缺,以為自己動員工作沒有做好,趙括便又有新的活動。其中之一,就是跑到平原君府,強行到躲在府中的魏齊揪了出來送到了虞卿府上,好讓這位急於立功的代相,真真正正的立上一功--當然,作為交換條件,虞卿也就要為趙括當上大將軍的事,多多出力了。

    其實秦國原本就不想攻打趙國,五、六年前的閼與之戰,趙軍以少勝多,打得自視天下無敵的秦軍找不到北,多少讓秦人對趙國的軍力生出了忌憚之心;要不是因為平原君多事,把秦國開戰的「口實」魏齊留在了趙國,秦軍是萬萬不會攻入趙境的。現在趙齊又結成合縱之盟,趙國少了後顧之憂,可以一心對秦用兵了;如此,集結在秦趙邊境上的大批秦軍,也就更不敢有什麼大動作了。

    現在立功心切的虞卿,從趙括的手中得了魏齊,二話不說,便將這個「災星」帶去了魏國送給到了信陵君魏無忌的府上。出於國家利益的考良,信陵君也不能做到不畏強暴,他讓走投無路的魏齊『自殺』,也就除去了秦國再攻魏地的口實。虞卿立刻信陵君向索取了魏齊的人頭,恭恭敬敬的給秦國送去……於是秦軍就更沒有借口在秦趙邊境上囤積大軍了。

    事情發展成這樣,也是秦王嬴稷和他的相國范雎所沒有料想到的。這下子換成了秦王嬴稷著急了,他的大軍除了拿下三座趙國邊城之外還沒有什麼收穫--可是秋收的日子再過二月就要到了,要是現在不收回那些身在趙地矣兵矣農的關中子弟,只怕是又要耽誤了農時--如此一來,此次攻趙,便是得不償失!

    就在被後人稱為秦昭襄王的嬴稷,擺著一張苦瓜臉看著范雎之時,卻收到了魏齊的項上人頭。

    「王上,終於可以體面地退兵了……」范雎長舒了一口氣,對秦王嬴稷拜道。

    「是啊,面子是保住了……可是孤不甘心啊……」嬴稷把兩眼一閉,不去看范雎,而話也沒有說全:你就個「遠交近攻」之策可是一出手就是場敗筆啊,白白消耗了一年累積下來的糧秣不說,還讓天下人看了笑話。

    范雎是個聰明人,立馬明白了秦王嬴稷的心思,馬上回道:「王上,我們不是還有一枚棋子,沒有動嗎?這棋盤……可還沒有下完呢!」

    「還有一子可用?」嬴稷微微張開一眼,怠慢地問道。

    「是的,此枚棋子便是燕國……」范雎將手一抬,大聲說道--為了給秦王挽回面子,他「遠交近攻」的第二計便橫空出世

    |com|bsp;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